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大全(通用20篇)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大全(通用20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大全(通用2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捕捉兒童敏感期》,該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我讀了之後,受益匪淺。對家園共教十分有益,作為幼兒教師瞭解幼兒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多彩繽紛的世界,就象一張純潔的白紙,要在上面繪畫絢麗的色彩,規劃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們接觸的第一生活環境。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之中逐漸認識世界,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知道到知道這個成長過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成為勝任的第一任老師。書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塗色”、“破壞性行為”、“秩序成習慣”等個案孩子的行為,分析的非常好。

  家園共教,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我看了之後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為幼兒教師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閱讀分析。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2

  過去了就永遠回不來,很多事物只能成為回憶,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好好把握。這是看完孫瑞雪先生的《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過《爸爸去哪兒》、看過《超人回來了》……還有很多很多。電視娛樂都開始這樣關注孩子的成長,現實中的家長更是重視。那麼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敏感期這個詞,專業得說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孩子長到一定時候表現出的不同。你看到過孩子撿地上的東西,然後放進嘴巴里嗎?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腳嗎?你聽到孩子某一個時間特別愛講話但是有講不清楚嗎?……其實我覺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長。孩子到了那個時間,而家長就要捕捉這個時間。

  書中將理論與例項結合,將每一個敏感期繪聲繪色得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嬰兒7個月左右出現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絕坐,然後開始走,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哪裡不平偏要往哪裡撞。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時候……走的敏感期中兒童是一個自由、活躍的個體,他擁有空間的能力從此開始越來越強。

  1歲半到2歲期間,兒童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絲頭髮,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兒童並不總是這樣。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這都和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2歲的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時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後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表達;6——8歲時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處在身份確定敏感期的兒童,會選定一個偶像並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透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兒童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

  每一個時刻都是至關重要的,錯過了,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孫瑞雪先生的這部著作值得我們大家無數次的翻閱。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3

  春節假期已接近尾聲,同時進入了收心階段,為新學期的開始做好準備。在假期的讀書活動也已進入書寫感悟階段,身為幼兒教師的我,雖然接觸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閱讀了《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後,才使我對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使我深深的意識到,每個敏感期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再閱讀此書時,我邊看邊與班中幼兒或者是兒子的情況與書中介紹的情況進行對比,腦海中再現著種種“令我頭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後就會把手放到嘴裡,而兒子一直是小手裡嘴巴遠遠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會理念的影響,我還慶幸兒子從小就講衛生,沒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經常把手放在嘴巴里,為此經常挨吵,越大越不講衛生。至此才知道,原來是兒子遲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補上來,我的不斷的阻止,不知給兒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秩序的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第一時間想到了班中的澤澤,如果一件事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他的情緒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發脾氣、哭鬧,非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這些都被我們這些成人定義為“任性”、“胡鬧”,殊不知,他是到了執拗的敏感期。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聽到孩子們的“告狀聲”,“老師,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別人的東西”……我曾經為這些“告狀聲”苦惱,也曾經為這些“告狀聲”應付。如今才知道,兒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別人的閒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內在的秩序感,他喜歡遵守規則。只有兒童和一些保持了這份美德的成人,才會把規則融入生命。如果兒童內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環境的秩序被權威替代,那麼決定孩子內心的就是成人。兒童就會產生懼怕的感覺,這種無序的環境是兒童喪失了安全感,最終,這種環境會培養和滋生出懂得叢林規則的孩子,人格就會淪落。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敏感期,我們應學會耐心等待孩子,會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援,會為孩子的每一種狀況欣賞和陶醉,為孩子們開拓一個嶄新的成長環境。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4

  兒童敏感期這個詞很早就聽說過,只是當時覺得無關自己沒有過多在意。現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問題,現在帶著這些疑問來讀這本書,真的是感觸頗深,收穫很多。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各個敏感期孩子的表現都不一樣。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我們是否對幼兒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徵有深入的瞭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師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解決不到實際的問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說孩子固執的要命,難管難教。孩子執拗的這個階段可能是老師和家長最為苦惱的時期,因為執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讓人感到無奈。我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我都氣得暴跳如雷,對她大發脾氣,可孩子絲毫不懼怕,哭得稀里嘩啦還是一點都不妥協。讀了這本書後我釋然了,書中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二、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已發生的事實。我理解了孩子執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夠在我們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們不知道兒童的心裡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說,兒童的心靈是一個神秘的深淵,照料他的成人並不瞭解他。當我們不瞭解的時候,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給他們愛和自由吧。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5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說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於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瞭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據此書對哥哥的女兒——睿嫣,處於兒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進入口腔敏感期時,睿嫣喜歡在床上抱著大可樂瓶翻滾,並嘗試用嘴咬開瓶蓋。當時她還不到一歲,做這個動作有些費勁,但她並不氣餒,可以持續做十幾分鍾,時常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睿嫣有一隻黃色的小熊,每次給她小熊,她都會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時,也是抓過來咬一通;有一次,家裡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來就往嘴裡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馬上做出難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裡的東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傢伙口的功能已經建立並獨立起來,正在用口來認識世界呢!

  睿嫣一歲左右時,恰好家裡的沙發破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她發現了,便開始用手指去摳。小洞被摳大了,棉絮露了出來,她便把棉絮往外掏,於是那段時間她總是專注於這份工作,樂此不疲。接下來我發現她對紙箱子很感興趣,於是便把她放到紙箱子裡,她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有時還會扶著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搖晃得太厲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個大馬趴,繼而哇哇大哭。無奈,我開始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後我發現,每次開啟洗衣機時,睿嫣都喜歡往洗衣機裡扒拉,但是她個子夠不著,什麼也看不到。於是我把她抱進去,當然我事先拔掉了電插頭。進入這個空間,睿嫣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又安靜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裡面玩上30,40分鐘。很顯然,她對這個空間很滿意,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吧。當時,我只是想帶她的時候省些力氣,沒想到恰好滿足了她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要求。

  3歲左右,睿嫣到了剪紙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會拿起紙張剪個不停。我們會拿一些廢報紙給她剪,有時她會要求要一些白紙,我們提供的條件應該是滿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並不會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簾之類的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認真看過她剪的過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媽媽是個愛乾淨的人,面對睿嫣剪了一地的紙,媽媽會不高興,會不允許。但我不這麼想,因為小時候我也喜歡剪紙,我喜歡把紙張先剪成一條一條的,不完全剪斷,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歡聽剪刀剪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我覺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剪紙,但我看得出剪紙帶給她的愉悅感。於是,為了保護我們感同身受的愉悅感,我和睿嫣約定,自己收拾掉廢紙是允許她剪紙的唯一條件。睿嫣爽快答應了,也如約做到了。就這樣,我倆共同幫助了她自己度過這段剪紙敏感期。

  以上是我對睿嫣處於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記憶,但是當時自己是沒有兒童敏感期這一概念的。完全是處於保護孩子愛好的心理。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限制我做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會忘記。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兒和我一樣,在沒有自由的環境中成長。於是,我會盡量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遺憾。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幫助了睿嫣。真是讓人欣喜。

  很感恩能讀到這本書,使自己有機會探索兒童成長的秘密。從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兒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兒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兒子為什麼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奧特曼?現在總算是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了。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麼。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寬容和愛意去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最終長成正常的,快樂的人,感恩!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6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是資深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該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孫瑞雪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我讀了這本書以後,受益匪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但是兒童的敏感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小孩會有不同表現,出現的先後和表現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為如此,這書由案例和分析組成,沒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進入來閱讀,所以適合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來讀。總的來說,這本書看起來輕鬆,但要吃透其中的觀點則需要靠個人的悟性。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到孩子的敏感期至關重要。兒童有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各種敏感期結合在一起,陪她度過了6年。這6年內,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種敏感期的動作沒有被外界(家長和老師)所打擾,她就會發展得很全面。否則,孩子自身有一種修補的功能,將佔用其他時間、場合彌補。如果6年內都沒有彌補,則孩子的發展不全面(可能長大後會出現其他問題——屬於潛在的)。

  同時,我對幼兒的各個敏感期有了一定的瞭解。比如兒童都有喜歡旋轉的時期,科學家的研究也同樣證明,旋轉對大腦發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協調性,對寫作、閱讀也有幫助。幼兒對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緻的事物感興趣,八九個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標。成人常常因為無知剝奪了幼兒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機會。童年鍛鍊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點鈔……這和他們童年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還有兒童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個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往往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兒童的執拗。當成人不能保證兒童的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時,兒童必定受挫。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執拗的敏感期過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有時大人也不能完全依著兒童的某些不安全的“執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而且敏感期又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所以,在今後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會了解到孩子在各個時期可能出現的敏感期,對於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斷重複某種動作,學成人的動作或是講話的語氣,孩子在幼兒期都比較喜歡玩水,喜歡去探索觀察周圍所發生的事情。這說明孩子在這一階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此外,讓我感到孩子的心裡世界原來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我們應該用一顆細膩的心去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真正愛孩子的人,可以從孩子微笑或一個眼神讀懂他們的內心想法。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識別兒童的智慧強項領域”為前提,以“培育兒童的智慧強項”為手段,深度開發人的潛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比如在我們的教學上,孩子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動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異,此時我們該怎麼辦?一個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組,問題設計難度分層次,任務分層,小組互助等教學措施。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最大發揮孩子潛能,讓孩子嘗試成功的喜悅,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總之,讀完孫瑞雪老師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我受益頗深。兒童的敏感期是稍縱即逝的,雖然可以彌補,但是那個令人心動的瞬間卻永遠過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樣握在手裡擺弄,還要給予兒童準確的理解,並且在理解的基礎上提供及時的幫助。作為老師,我們也可以得到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7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它似乎有一種魔力,讓我情不自禁的記筆記,牽動著我的情緒,時而歡笑、時而感動、時而驚喜、時而心疼……五味雜陳,突然內心一扇視窗打開了,我終於明白為何我會對教師一職情有獨鍾。

  從這本書中,我發現寶貝們的成長原來有這麼多的秘密。成長中的寶貝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很多父母對兒童的密碼瞭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的孩子為什麼會蠻不講理,因為在執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裡,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為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變通……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的、痴呆的、焦慮的、自閉的等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而判斷孩子是否進入了某個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齡,而是孩子的表現,所以孫老師認為蒙氏教師重要品質之一是會觀察,不去幹擾孩子,充分給與寶貝們愛和自由的空間。

  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說某某幼兒難管難教。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我們是否對幼兒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徵有深入的瞭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師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解決不到實際的問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夠在我們老師的教育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除了愛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絕招”。敏感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進和引導而來,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視、強制則使兒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遲。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

  所以我建議老師們要學習和了解一下每個年齡段幼兒敏感期的具體內容,並對其內容進行考核。讓每一個教師清楚的瞭解每個年齡段幼兒所表現的敏感期的具體內容,以便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8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知道人的發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語言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繪畫敏感期、音樂敏感期等。但是兒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麼樣子,各個敏感期分別在什麼時候到來,怎麼判斷孩子處於什麼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來時,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對於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幾乎一無所知。而看了書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比如兒童的執拗敏感期。

  在這個敏感期,兒童會很執拗,如果大人不瞭解,與他們發生爭執,孩子就會哭鬧。而大人們看到孩子哭鬧會很生氣!有的認為孩子太任性,可別慣壞了,於是要麼採取暴力制服,要麼任其哭鬧,執拗的敏感期出現在3歲左右。書裡關於這個敏感期的內容回答了我心裡很久以來的疑問。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處在執拗的敏感期,就應該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對孩子解釋為什麼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實,當孩子執拗的時候,只要不妨礙別人,不出危險,儘管由他去好了。過一段時間就不執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兒童嚴格地按照內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隨意更改,變動,否則他們就會焦慮。其實孩子纏大人是對大人的信任和依賴嘛,為什麼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變壞嗎?那麼小就能變壞嗎?再比如專注。專注是兒童意志力的基礎。沒有專注就沒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情時,大人不要打擾,甚至不要表揚,表揚在這時也是一種打擾。要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發展專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現在我們看到有的孩子瘋瘋癲癲,一會幹這個,一會幹那個,特別好動,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時候專注力沒有受到保護和培養。事實上,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環境,然後給他時間和空間,呵護他的成長,讓他自我發展。孩子是會自我發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謂引導、輔導,可能只是干擾。實際上,大多數家長做的恰好相反。當孩子纏著的時候,嫌孩子心煩,沒有給他足夠的關愛;當他自己玩的時候,大人們又自作聰明地去教。其實破壞了孩子自己探索的過程,影響了他們專注力的形成。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9

  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的案例和孫瑞雪老師對案例的深入點評,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賓幼兒園時發生的一些和書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時都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殺了孩子的某個敏感期。

  本學期構建區角,小朋友帶了自己的玩具來幼兒園。有的小朋友,老師通知家長多次,但都沒有把玩具帶來,後來經詢問才知道孩子堅決不讓帶。每次媽媽想偷偷帶來,孩子發現後都會大哭大鬧一場,媽媽還說孩子很小氣,怕東西帶來後別的小朋友玩,他從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歡的也不行,真拿他沒辦法,也許是獨生子吧,特自私。”我認同了孩子媽媽的話,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說法。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係,而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此時的父母和老師應滿足兒童的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開端。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拾地上的小東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心,或裝進口袋,被我發現後,告訴孩子們不許撿地上的東西,它不衛生,並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著孩子們扔東西時依依不捨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做法太殘忍了。如今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確的做法,那就是給幼兒自我發展的空間,給他充分的自由。

  嬰兒從一出生進入了第一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現在我明白了嬰兒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喚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們專心反覆地做他喜歡的事時是他的某個敏感期到來了。自從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特別喜歡去捕捉班上幼兒的敏感期和書中對照深刻體會一下。

  一天,孩子們喝完水後送水杯,把水杯擺回杯架後,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邊看邊說。原來杯架上的數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幾天她總是喜歡問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認識數字的敏感期到了。她邊讀邊問:“老師,這是‘8’嗎?那是‘19’嗎?這是什麼?”我依次告訴她,並一一讀給她聽,她邊聽邊小聲跟讀,我放慢速度把每個數字讀清,生怕她聽不清楚讀錯了。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物件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為幼兒的敏感期多做準備。班上已經有明顯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門窗都貼著相應的詞語,還有識字家園。也可以在發作業時讓識字敏感期中的幼兒對應著小朋友的名字去識字。讓兒童把文字和語言與它對應的物件在自己的生活中聯絡起來,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記住並理解地識字。成人要多給幼兒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我非常感謝王老師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籲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並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0

  這本書我很喜歡,之前看過電子版,但覺得看電子版書沒有買書回來看感覺好,買書回來讀不僅家人可以共讀而且想拿到那裡讀都可以,不用總盯著電腦眼睛也會覺得舒服很多。

  燃寶真的長大了,自可以一個人玩,發現一樣東西就可以反覆玩很久,晚上他做在椅子上畫畫,我就坐在一邊看這本書,喜歡讀這麼書,這裡可以看到最真實、最可愛的孩子,在這裡可以看到燃寶的身影,在這裡可以找到樂趣,尤其談到孩子到了語言敏感期的時候,孩子會反覆應用、不分場合的應用學來的語彙,而且說的都很雷人,很有趣,也很真實,孩子就是這個樣子。每一個孩子都要經歷他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敏感期,只是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到來的都不一樣,有的早有的晚。當讀到孩子秩序感敏感期的時候,我和作者有同樣的體會,家裡誰的東西就是誰的,爸爸的手機只能爸爸拿,媽媽的枕頭只能媽媽枕,媽媽的鞋只可以媽媽穿,有朋友來家裡穿了我平時穿的拖鞋,小傢伙都會不悅並要求換過來,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孩子,可以幫助我們捕捉兒童敏感期,並且在孩子敏感期到來的時候給他提供幫助。

  以前曾和朋友們狂言說自己不會結婚不會要孩子,結果在朋友圈裡我是結婚較早的,有了孩子之後是最喜歡孩子的,有時候人真的很奇怪。我真的特別感恩上天賜給我這樣一個可愛的燃寶,有了燃寶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偶爾會寫寫日誌寫寫部落格,現在的我會常常寫,記錄自己和燃寶的故事,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為自己積累財富,也是為燃燃積累財富。我特別感謝新浪育兒圈和新浪親子圈的每一位圈友,感謝媽眯沙龍,感謝這些育兒專家寫的這麼多這麼好的書,讓我一個從不瞭解孩子不喜歡孩子不知道如何帶孩子的人變成了喜歡孩子開始瞭解孩子知道自己應該要怎麼帶孩子,當然,有時也會茫然,有時也會失控,我們大家常聚在一起談自己的育兒經,談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在這一個又一個的學習過程和交流過程中,我也會不斷的為自己展開自我批評和自我教育,如何給孩子“愛和自由”,如何做好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我還需要學習和努力。

  在這裡推薦我的朋友們和我一起讀這本書,還有該作者孫瑞雪的“愛和自由”、“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李躍兒,談到李躍兒,她是北京效區巴學園(幼兒園的名字)的園長,導演張同道在該園秘呆三年拍攝的紀錄片《小人國》,真實的反映了2至6歲孩子的生活並透過孩子的視角,展現成人的世界,小人國這部電影一直很想看,可惜只看過北京教育臺的對話節目放過片花,很感人很真實,僅看了片花我哭了,看到園裡的孩子有的打人有的被打的時候觸動了我的心,是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小的社會,這裡有強弱之分,在父母保護下成長的孩子進了園之後還是要自己去面對和處理孩子們自己的事情的,這裡有用武力處理的也有用智謀去處理的,遠不差與成人世界。該片今年十月份在北京上映的,但在網上都找不到,這裡的電影院沒有買這部片子,咳,挺遺憾的,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好啊,可以最早最快的分享各種資訊,真幸福。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1

  這是“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

  “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這是一則近來在朋友圈中被無數次轉發的文章,它引發了許多網友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的無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裡,我上班,兩個孩子上早教,我的確錯過了兩個孩子值得紀念的時光。終於寒假了,有時間和兩個寶貝朝夕相處了,忽然發現不懂孩子們的“小密碼”。

  茫然間,想起了朋友借給我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雖說前面也斷斷續續讀過,終究是不解其中真諦。而今是如獲珍寶,細細品位其中內涵,悔恨初見之怠慢。

  輕撫書頁,聞著墨香,欣喜地發現孫瑞雪老師對一些主要敏感期的專門闡述,如“兒童在用手思考”“空間、時間的敏感期”“人際關係的敏感期”等。讀後深深意識到,每個敏感期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取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孫瑞雪老師在書中用200多個兒童的例子來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點。我邊看邊與兩個寶貝的情況與書中介紹的情況進行對比,腦海中再現著種種“令我頭疼的事件”。我的兩個孩子2歲7個月上的早教,剛去的時候情緒低落,拒絕老師抱他們,拒絕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圍一切事物,這種“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讓兩個孩子的性格非常內向。從書中我意識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個適應的環境中,這個環境應該是自然而和諧的,這個環境應該是積極而友善的。

  孫瑞雪老師發現,兒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可以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在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然而,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關愛,又得不到長大後的尊重,他們的內心是孤獨的。

  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我眼中看到的這種現象比比皆是。這種內心的孤獨讓十三四歲的孩子們叛逆,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育,軟硬兼施的引導,收效甚微。而從這本書中,我發現了重視兒童的敏感期對初中學生的成長異常關鍵。書中孩子們的生命狀態真的很好!那麼飽滿,專注,讓我們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對孩子發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堅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們敏感期的發展。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我們一定要重視。

  一本好書給我們帶來醒悟和啟迪,而《捕捉兒童敏感期》會讓你終身受益。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2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的編著的書,本書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就如書中所說:“瞭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破譯兒童內心的秘密,幫助孩子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並釋放內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這是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網上給單位買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好評如潮便給自己下了訂單,買回來後從7月到9月一直擱置在書架上,直到順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個週末的女兒上輔導班的時間閱讀完。這是自己今年最認真閱讀的一本書,每看完一個篇章就做了標註和寫下關鍵詞,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時候能夠抓住重點,再此也特別推薦給家有小寶貝的媽媽們。

  本書有8個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透過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從嬰兒吃手、腳丫、玩具等用口來感知世界,瞭解外在,建構自我,說明孩子從出生敏感期就開始了,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間交換,在成人看來屬於不等價,而在交換背後卻藏著孩子的秘密和感覺,有著他們的喜悅;在秩序敏感期,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必須按照既定的規則做事,如果大人破壞規則他們會要求不斷的重新來,她也會要求大人或者小夥伴們按照自己擺放玩具的要求放好,這也是兒童的“直線式思維”,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對繪畫和音樂有著天然的直覺,在這一時期,如果被家長們發現和抓住,為孩子提供藝術環境,那麼就能很好的進行“潛力開發”。讀完第一章,讓讀者對敏感期有了一定的瞭解,也讓讀者對探索孩子有了興趣,因此,在後面的章節中,作者分別從0—2歲、4—5歲、5—6歲和6歲以上兒童發展中的敏感期做說明,每個階段透過孩子與家長、老師的故事進行闡明各個敏感期。

  什麼是敏感期呢?書中給出的定義是: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本書作者在介紹敏感期的時候,也給我們介紹了蒙臺梭利教學法的美好——為孩子提供一個寬鬆和愛的環境,讓孩子們保持天性自由發展。

  讀完敏感期,讓我再次重新認識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剛出生下來為什麼總是愛吃手和腳丫子,很多次把腳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還吃得津津有味;家裡的玩具和書也是被她咬,總是擔心她把細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進去掐住;不喜歡照顧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讓奶奶脫;小朋友來家裡做客,不讓別人動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須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錯了她就大哭,讓人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愛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經常踩著我的高跟鞋,拿著我的化妝品給自己塗塗抹抹——很多的為什麼,也讓我在這本書找到了答案。讀完此書,讓我們認真的面對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陪伴她成長。

  每個敏感期的到來都是短暫的,也會是轉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們沒有好好“保護”它,在12歲之前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也是可以彌補的。作者說:“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勇敢、堅定、樂觀、充滿自信,擁有這樣一個孩子,幸福會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3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捕捉兒童敏感期》,該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六歲前兒童會出現的各種敏感期,在敏感期階段,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敏銳的把握住這些敏感期,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兒童的成長。相反,如果忽視了幼兒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們自己的規劃去安排孩子學習我們希望他掌握的知識,只會讓教育南轅北轍。假如這種情況始終得不到改善,將為孩子成年後會有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埋下隱患。

  對於幼兒的一些不正確行為,我們不要一味的去指責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這種行為出現的原因,做好引導教育,幫助幼兒一起去改正,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數家長都為孩子小時候咬東西甚至“咬人”煩惱過,其實這是孩子正處在用舌頭、牙齒探索環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應當給予合理的指導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嘗的、乾淨的食物或牙膠、磨牙棒之類的物品來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假如限制過多欲望得不到滿足,咬皮膚就會成為替代,也就極有可能出現孩子咬人的現象。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緊密配合,家長應該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我看了之後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在幼兒敏感期如何進行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家長工作的開展也有很大的幫助。透過閱讀我希望能學以致用,在工作中對家長提出的疑問提出正確的分析和建議,共同努力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4

  古人云:“開卷有益”,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讓我們的頭腦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辛燕研修共同體每週推送成員讀書筆記一篇,使成員之間形成追趕超越積極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氛圍!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什麼拒絕再喝白開水?他們為什麼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麼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在讀了資深幼兒教育學家孫瑞雪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我才瞭解,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通俗易懂,孫瑞雪老師針對每個不同案例都作了點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鑰匙,引領我們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師都不太瞭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他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自閉症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在這本書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從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間敏感期、人際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對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述說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這也是我們每一名老師要做到的。

  在讀這本書後,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和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認識到教師重要的品質是會觀察,不去幹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還可以在家長提出的疑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與指導,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5

  相信很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在吃手的時候,在孩子喜歡抓住什麼都要放嘴巴里面的時候,在孩子喜歡往衣櫃裡面裝的時候,在孩子喜歡不斷地扔掉自己手裡面的東西的時候都會去阻止的。

  因為父母覺得自己這麼做肯定是對孩子好的,但是卻不知道在自己無意之間的行為破壞了孩子的什麼。

  這裡的敏感期就是在孩子0到6歲的時候,身體遵守生命的驅使,在某一個環境吸收了一種新的特質,而且不斷地去重複的過程。如果說順利的透過這一個敏感期的話,那麼孩子的心智水平也是會提高的。

  而且根據作者的發現敏感期也是會有彈性的,如果說在0到6歲的時候沒有實現的話,那麼在6到12歲的時候也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是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有一個愛和自由的成長的環境,但是到了6歲以後孩子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在這個時候他們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尊重,也是沒有父母的寬容和疼愛的。

  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在孩子出現問題以後家長就會不斷地責備自己,為什麼自己不能夠多多的關心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長是可以做到脫胎換骨的,能夠用全新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6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大學的時候,音樂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孫瑞雪的這本書《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她說很遺憾是在她女兒快3歲的時候才接觸了這本書,錯過了很多她家寶貝的成長時刻,這本書很適合幼兒教師、家長們閱讀,因為書中詳細的例子描寫,向我們展示了每一個敏感期的不同表現,通俗易懂。而且還有對於每個案例的點評,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長的規律。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敏感期是培養孩子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只有敏感期得到發展了,這個孩子才會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等。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聽到孩子們的“告狀聲”,“老師,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別人的東西”……曾經我為這些“告狀聲”苦惱,也曾經為這些“告狀聲”應付。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兒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別人閒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內在的秩序感,他喜歡遵守規則。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這份美德的成人,才會把規則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內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環境的秩序被權威替代,那麼決定孩子內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會產生懼怕的感覺,這種無序的環境是孩子喪失了安全感,最終,這種環境會培養和滋生出懂得叢林規則的孩子,人格就會淪落。

  正如韓寒的《後會無期》裡有一句話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們只看利弊。其實真正的小孩子連對錯也不分的,他們只重感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兩個小孩分一個蛋黃派,一個孩子拿到大的那塊,一個孩子拿到小的那塊,拿到小塊的孩子不樂意,拿到大塊的孩子就說,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這樣你的就比我的大一點了。於是他們這樣做了,兩個人都很開心。

  書中說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歲半左右,執拗敏感期被認為是在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被破壞,兒童就會哭鬧、焦慮,我認為這兩個時期可以在一起談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內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時候,我最不喜歡聽的兩個字是:聽話。所以,我理解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內在秩序被尊重了,被髮展了,才會和你認為的秩序或者規則配對。你單純的強調聽話,他不懂自己為什麼要聽話,為什麼要遵守某些規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沒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環境秩序,也就是所謂的規則?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秩序被破壞,被誤讀為任性固執,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話,他會混亂的,以後所有的秩序對他來說都是無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誤讀,被破壞的,在孩子處於這個敏感期時,要多理解,多尊重,並盡力創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環境。

  對於孩子,我們始終要記住這三個詞:耐心、寬容、正面引導。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對於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時間去適應、學習。對於教師家長來說,理解他們、耐心的等待他們是最好的支援。寬容,人們獲得經驗都是不斷的嘗試、犯錯、再次嘗試。允許孩子犯錯,不要限制他們的行為,更不要對他們的錯誤進行批評糾正。正面引導,我們需要以身作則,用合適的語言正確的行為當孩子的榜樣。對於孩子們的小問題,正面回應。對於孩子不當的行為和言語,正面引導。尊重孩子,尊重個體,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們只需慢慢等,靜待花開。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7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是我買的第一本育兒書。吸引我的是書名,還不是作者孫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這個術語是看央視寶貝一家親節目中瞭解到的。後來在噹噹網上看到這本書,想都沒想就買下來了。六月底買的`,斷斷續續地看,直到現在才算是看完。由這本書瞭解到孫瑞雪,然後是蒙氏教育,又在網上搜了幾本書入貨,結果麥爸笑我除了武俠書和漫畫書,只有育兒書能吸引我。

  這本書嚴格的說是由孫瑞雪編著,而不是由她寫的。書的內容由200多個家長和蒙氏教育機構老師寫的案例加上孫瑞雪的點評組成。案例是按兒童0-10歲的順序編排而成。

  第一次泛讀的時候,我有點失望,習慣了看定義、總結的理論模式書讓我想象這本書會解釋定義什麼是敏感期,什麼年齡就會經歷什麼敏感期,會有什麼具體表現,成人應按什麼步驟來解決應付。拿到書發現不是這樣的時候就有點失望。

  第二次精讀後,我喜歡上了這本書。其實兒童的敏感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小孩會有不同表現,出現的先後和表現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沒有按傳統寫書模式,觀點+事例+總結來傳授方法。而是以豐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論事的分析告訴成人如何解讀兒童的行為,從而進入他們的世界,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不用按章節來讀,因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組成,沒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進入來閱讀,所以適合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來讀。尤其適合翻閱型讀者。

  這本書最大的缺點也在於它的分散性特點,習慣直接接受理論,喜歡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點來看書的人不適合閱讀這種書,也許會覺得這本書不知所云。

  總的來說,這本書看起來輕鬆,但要吃透其中的觀點則需要靠個人的悟性。

  我個人觀點是這本書值得擁有,且需要反覆閱讀。

  摘抄其中一些論點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該放棄自己走路的節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細膩的,只有當我們儘可能細膩起來的時候,才會有機會感受到孩子細膩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讓兒童學習他年齡不能承受的東西,用成人的學習方法和強制手段給孩子灌輸知識。

  永遠不傷害孩子,相信他們都是好樣的。遇到問題就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一種人性的、科學的解決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愛和自由的問題,這是另外一本書所談到的,還在閱讀中。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8

  太懶惰了,這麼一本小小的書,斷斷續續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真是慚愧!趁勁頭足,現在正在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經看完一大半了,這本書比較適合學齡兒童的媽媽,不過提前閱讀也是很不錯的。

  這是一本書,粗略看是淺顯易懂,因為全書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組成的,述說者為蒙特梭利幼兒園的教師或者在這種幼兒園就讀的兒童的家長,因此,述說的事件也都是兒童為主角,事件小而簡單。細看其實有點難度,雖然沒有深奧的理論,但對如何應對這些特殊的敏感期,卻是一門大學問,正是由於全書看似缺乏系統,更給讀者留下了思考和總結的空間。

  全書的述說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書中,反覆強調的就是愛和自由,這是父母和老師應對幼兒(0-6歲)各個時期不同發展特徵的方法。曾看過有讀者反映,說這本書只給出了案例,卻沒給出解決應對的方法,我想,給兒童理解,給他愛和自由,這就是本書以不變應萬變的的答案。當然,這只是宗旨,如何具體的應變,還需智慧。

  在我家裡的老人看來,我對涵涵的種種作為,有溺愛之嫌,隨便他去玩什麼,隨便他翻東西,我都只是在旁邊看著,只是負責他的安全,並不制止。但是,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給他充分的愛和自由,卻不至於到溺愛的程度?如何來界定二者?在什麼時候說不,在什麼時候說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愛和自由?如何在寶寶的種種看似“頑劣”的行為面前保持冷靜和寬容,並探求這種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而不是順手就操起手中懲罰的工具?

  也許,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靜,這門功課真是太難修了。昨晚,只不過少給涵涵衝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來的時間從4點提前到了1點,害的我差點衝他發脾氣,惡狠狠的坐起來,看著他任他在那裡趴在那裡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沒理他,最後才無奈的給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裡,小傢伙看不清我的臉色,否則肯定會嚇壞,呵呵。

  修煉,修煉,繼續,繼續。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9

  好評聲一片,貌似我是出來唱反調的。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兒童敏感期不過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內,兒童特別熱衷或執著於某件事情或某條規則,並沒有特定的發展規律,即兒童錯過該敏感期,還可能在以後的階段再次出現這個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現。覺得這本書的作者有點神化“敏感期”這個概念,打著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兒童發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實家長只要做到一點:不要打擾兒童的興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導兒童的行為準則就對了。

  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歲到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看這些案例是一種很大的享受,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孩子從那麼小起就開始構建我們一生的行為準則,而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又是那麼獨特。記得韓寒《後會無期》裡有一句話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們只看利弊。其實真正的小孩子連對錯也不分的,他們只重感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兩個小孩分一個蛋黃派,一個孩子拿到大的那塊,一個孩子拿到小的那塊,拿到小塊的孩子不樂意,拿到大塊的孩子就說,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這樣你的就比我的大了。於是他們這樣做了,兩個人都很開心。

  其實我比較擔心的一點是所謂“敏感期”的不干預原則,不好的敏感期比如“執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時間過去了還好,但對於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數學邏輯”、“繪畫、認字、音樂、書寫”等,這些敏感期按照書裡的記錄,一般也是持續幾天到幾周不等,如果我們任其發展,會不會讓孩子養成三分鐘熱度,不能對某一興趣從一而終的壞認知呢?後來去網上搜了下,沒有找到相關論述。

  其實對於某些敏感期,比如0~2歲經常出現的口的敏感期,3~4歲經常出現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歲經常出現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期可以對應起來,口的敏感期對應的是口欲期,這個期應該給孩子提供足夠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現,而婚姻敏感期很明顯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較起來會發現,敏感期的理論顯然更沒有力量,不像性心理發展階段那樣直擊人心。其實從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釋,比如5、6歲一直持續到12歲對書寫、數字邏輯的敏感期對應埃裡克森的學齡期,0~2歲口、手的敏感期對應的是埃裡克森的嬰兒期和兒童期。

  仔細體會一下,覺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壘高的敏感期(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後退到再壘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詛咒的敏感期(喜歡用詛咒的話表現語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構都有點牽強附會,好像兒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只要把這種行為解釋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兒童的某些非常態行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長自然不用過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這些行為比如過分專注、暴躁等都解釋為敏感期,認為其過了敏感期就會恢復正常,很有可能會錯過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療時間(比如自閉症、多動症等)。對於那些不是特別瞭解嬰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的家長,本書極有可能造成一些誤導。前面也說過了,敏感期並沒有嚴格的規律,有的敏感期被壓抑了,未來幾年可能會再出現也可能不再出現,而敏感期持續的時間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對敏感期概念的科學性存在很大的質疑。

  因為對“敏感期”這樣一個概念存疑,特意去網上搜了下兒童敏感期的相關文獻,發現大部分文獻都跟蒙氏教育有關或者說起碼其參考文獻中會列出蒙氏教育相關文獻,而點選量最多的文獻大多是應用性的比如敏感期與社群規劃等。因為時間倉促,只看了幾篇國內的文獻,發現對敏感期的研究還比較重應用,並沒有很好地進行系統理論的研究。

  簡單評論一下這本書,怎麼說呢?其實做家長的還是看比不看好處更多,因為書中傳達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愛與關懷等都是很多中國家庭缺乏的。但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20

  看過這本書,再回憶起兒子的很多行為,終於明白,孩子被我們誤解的太多了,不過還好,一切還來得及,還好,在孩子的這些正在進行或已經過去的敏感期,我沒有簡單粗暴的對待。那麼,我們一起跟著這本書,看看那些容易被誤讀的兒童敏感期,請認真的對待我們的孩子。

  1、世界就是味道

  孩子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是的,孩子們都喜歡吃手,甚至吃腳,吃一切可以拿到手中的東西,我們其實都知道這是正常的,但是不是都制止過呢?我們的干涉,使孩子不能很好的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使有的孩子這個敏感期無限延長。我想,兒子的咬嘴唇,我真的不該阻止,我停止阻止之後,他慢慢的咬的不那麼頻繁了,就這麼簡單,這不是壞毛病啊。

  2、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

  吃手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能使孩子學會自由的控制手。當孩子學會自由的使用手之後,開始亂抓一切不被大人認為可以抓的東西,好吧,我也制止過兒子抓我認為不可以抓的東西,手是身體功能中最偉大的智慧的工具啊。不過還好,我知道對孩子來說,動手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後來我可以耐心的讓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用自己的手,努力阻止自己想幫助他的衝動。

  3、扔東西、搬運東西是搗亂?

  兒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爺爺奶奶批評最多的是,他喜歡扔東西,把擺放整齊的東西扔在地上,你讓他撿,他全當沒有聽到,繼續往前走,繼續扔……原來,這是孩子認知世界的方式,透過這些行為他明白自己和它物是分離的、物與物也是分離的道理;

  而搬運東西,哈哈,兒子熱衷於把一樣樣的東西費力的從一個房間挪到另外一個房間,超級有成就感,在上幼兒園小小班的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把小朋友們從凳子上趕走,把凳子排成排在教室裡推……這原來是他感知他和物品、空間之間的關係,是他認知空間的最初過程,不是搗亂。而他很喜歡的把積木壘高、推倒,再壘高、再推倒的過程,同樣是對空間感受的過程。然後他喜歡鑽到衣櫃裡、桌子下面玩耍,我家小朋友的這個時期,我雖然不知道是空間敏感期,但沒有制止。感受空間,發展到承受更大的空間,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發展的過程。

  4、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兒子每天放學回家都會給我帶禮物,我也會鄭重的接受並道謝,而那些禮物,很多都是小女孩的小皮筋,小釦子,甚至是小朋友衣服上掉下來的亮片,他是怎麼發現的,並且小心翼翼的儲存到放學回家?平時帶他出去散步,地上的瓜子殼、小石子、玩具槍槍子,都會被他認真的撿起來。對此,我表示理解。原來,很多孩子都有細小事物的敏感期,這個時期,可以使孩子掌握事物的細節,會使他專注,耐心。如果你的孩子也恰好出現了這些現象,好好保護吧。

  5、秩序敏感期、執拗

  在這本中,秩序敏感期是在2歲半左右,執拗敏感期被認為是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被破壞,兒童就會哭鬧、焦慮。我認為,這兩個時期可以在一起談感想。

  兒子從二歲左右開始,就被認為任性,你幫他開門,他哭,要自己開,你把門關上讓他再重新開,他哭,晚了,我要剛才自己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看他哭完。這是任性嗎?不是,是他的內在秩序被破壞了。

  小朋友有自己的內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時候,我最不喜歡聽的兩個字是:聽話。以至於現在我還記得,所以,我理解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內在秩序被尊重了,被髮展了,才會和你認為的秩序或者規則(也就是外在秩序)配對。你單純的強調聽話,他不懂自己為什麼要聽話,為什麼要遵守某些規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沒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環境秩序,也就是所謂的規則?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秩序被破壞,被誤讀為任性固執,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話,他會混亂的,以後所有的秩序對他來說都是無用的。

  我想說的是,個人認為,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誤讀,被破壞的,而傷害力往往是難以想象的。在孩子處於這個敏感期時,要多理解多尊重,並盡力創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環境。

  6、審美、追求完美

  兒子的審美敏感期在一歲多就出現了,覺得哪個衣服難看拒絕穿,覺得哪個衣服好看髒了也拒絕脫下來,覺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衣服不好看了就攔在門口不讓出去,除非換了他認為好看的衣服,覺得媽媽頭髮紮起來不好看就直接衝過來把皮筋拽掉,看到頭髮散下來滿意的說,嗯,這樣好看……

  當然,還有更過分的,如果你給他一個蘋果,未經允許咬了一口,他哭鬧,我不吃,這已經不是我要的蘋果了,原來,這是因為你破壞了蘋果的外觀,不是因為你吃了他的蘋果。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啊,有多少人誤解了呢?

  7、邏輯思維

  十萬個為什麼時期,兒子從一歲多開始,至今未結束,面對一個求知慾強烈的孩子,我儘可能耐心的透過各種方式解答,自己也順便增長了知識。認真對待孩子的每個“為什麼”吧,不管你有多忙。

  8、人際關係

  關於分享: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強制孩子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除非他自己願意。因為這會讓他混亂:我的東西被強制的分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如果強制這個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他帶來恐懼感和危機感。還是兩個字,尊重,尊重孩子的意願。

  關於朋友:前一秒還在為一個玩具爭的頭破血流,後一秒又聊的熱火朝天,不要急,孩子的問題孩子自己解決。不過兒子過了四歲之後,突然醒悟了,和朋友們在一起,已經不會起衝突了,聊天,追著跑,全天候不冷場,他大概已經會和朋友相處了吧。

  好吧,這本書的內容豐富,我列舉的只是自己有體會的,容易被誤讀或容易被忽略的敏感期,當然還有更多的內容給我們更多的啟發。相對於《愛和自由》,這本書的可讀性要強的多,如果你覺得理論性太強,沒關係,有具體的兒童成長故事可以讓你參照,相信會有收穫。

  我還想說的是其中一篇文章《沙和孩子的成長》的一段話:沙和水符合所有心智狀態的孩子,玩法變化無窮,每個孩子依據自己的心智,進行自己的玩法,這是大自然賜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所以,當孩子玩沙和水時,千萬不要阻止和打斷。

  最後,引用一段作者的學校給家長髮的一張閱讀書目的下面寫的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擁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那麼我覺得自己富有在於,我有一位喜歡聽我讀書的孩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