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一: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書名深深的吸引著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腦海裡時常不能離去,以至於我時常會想起那書應該不錯,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來這本書《品人錄》一覽。

  在寫這部書讀後感之前,我想寫寫我以前對學習的感受,以前對書沒有感覺,看全的書沒有一本,想來也挺慚愧的,都不知亂費多少光陰,兒時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拋於腦後,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除悲傷”也沒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顧著玩,滿腦子的是那部電視劇裡的打鬥場面,有時也蠻讓人討厭的,專門製造桃色新聞,說某某同學花前月下談論著什麼,時不時的搞搞惡做劇,讓人哭笑不得。自從踏入社會的好長些時日也在虛度光陰,根本也沒想到自已以後的發展路程,更沒有想到知識的重要性,一心想著的是她,想到怎麼討好她,怎樣才能讓她開心,怎樣才能讓她接受我……等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就這樣過罷,反證自已還年輕,從來沒有時間的緊迫感。想來這跟當時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不知不覺中溜過。

  如今我換了個環境,看到我與別人的差距,我雖然說什麼也是大專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裡我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從談吐裡我知道我的知識面非常的狹窄,我也是人啊!怎麼就不如他們呢?當然我不能就這樣自甘墮落,現在悔時還不晚,我現在只要把過去的補回來,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才有資格同他們談古論今,所以啊我必須得學會看書,並且還得愛上看書,只能這樣才能讓自已進步;只能這樣才會縮短與人的差距。

  顧名思義《品人錄》是寫關於古人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理解和詮釋,鮮明的刻劃了古人,從全面的歷史資料加上作者的分析,從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來有著不同的見解,當然了,仁都見仁,智者見智。

  說說我讀完此書之後的感覺吧,前車之鑑,也許是我最大的收穫,當我看到武則天這一節時,從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沒有李治也就沒有武則天的今天,在書中作者把他刻劃得淋漓盡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綻,故此武則天才會凌架於皇帝之上,也許歷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數,其中的奧秘無人知曉。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讓人目瞪口呆,為了自已的一已私慾,而不故親人,朋友……不達目的誓不罷修,真所謂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想必他們活在一個仇恨之間,也不知他們累不累,如今我們看來是無法想象他們的生活領域。雖然如今沒有戰火連綿,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處洋溢著血腥味,少了幾分和諧和感情,這也許是人類進化論吧!俗話說得好,“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社會向前邁進時人類也跟著社會的進步隨之進化,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論述。說到底只有一句話:“透過本書讓我明白的很多,但是隻能意授不能言傳。”

  二: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以前我總覺得研究歷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為歷史的事實真相總是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錄》才豁然開朗。有人說易中天的《品人錄》缺乏歷史的嚴肅,但在我看來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品人錄》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品述幾個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邦、項羽、曹操。

  劉邦,也許是小時候對劉邦的瞭解不夠深入,總覺得劉邦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因為他害死了曾經親如兄弟的項羽,慘死在烏江裡。後來才逐漸懂得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劉邦是一個心高志遠的將相之才,雖然有很多行為不雅,但是在那個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劉邦與項羽相比更加的冷靜理智,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殺死自己的敵人也無可厚非了。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他才當上了漢高祖,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

  項羽,從小耳熟能詳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項羽總是抱著一顆憐憫、惋惜的心情,感覺他的江山被他的結拜兄弟奪取,最後被逼得烏江自刎,《品人錄》卻告訴我,項羽之所以失敗,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項羽的性格原因,鴻門宴上有機會除掉劉邦,卻有著與劉邦的“婦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劉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漢朝王國,一個冷靜、有大智慧,一個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婦人之仁,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王,也就顯而易見了。

  曹操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家,他擁有極大的度量,擁有自己的雄才偉略,精力旺盛、才智過人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謹慎又仔細、小心,雖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盡是罵聲相比,很多人對於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發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幹在當時的年代幾乎無人能及,就連諸葛亮也忌憚三分。所以後人評價才曹操是三國亂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國亂世時代中的梟雄。

  歷史的真相總是充滿著複雜和神秘,《品人錄》揭開歷史真相,使我對三大人物的瞭解更加深。雖然他們最終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但正如書中所寫的,不管是劉邦、項羽、曹操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因為他們都具備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們是不同型別的英雄,劉邦是時代造就的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則是具有雄才偉略的“梟雄”。人們對於英雄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三: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品人錄》一書也是在管理學的課堂上,李敬教授向我們推薦閱讀作品之一。太太沒有等到我在網上訂購,就直接去了定王臺書市把書買了回來。在《科學社會主義》課堂上,人去大半,所剩的同學多數在與周公密會,我端坐一天(當然也入鄉隨俗地小睡了一會),把這本書快速啃完。並不是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不尊重,對老師我們也儘可能地去尊重(他的湘音我只能聽懂四分之一,本地同學能夠聽懂一半左右,但是課件做得非常漂亮!),只是整個過程實在是枯燥乏味,《品人錄》也具有閱讀的趣味性,所以這一天的課堂也過得很有收穫。

  人力資源管理有一個專項分析,是評價員工的勝任素質,透過訪談和歸納分析來掌握優秀員工與普通員工相比要具備哪些重要的素質,以使其績效卓然超群。《品人錄》就像是對中國歷史中的一些成功人物進行勝任素質分析,雖然作者沒有進行集中歸納,搞出一個“中國成功政治人物勝任素質模型”出來,但是一般讀者倒還是可以從書中領略一些成功人士的勝任素質。一如劉邦,一如曹操,一如武則天。對成功要求迫切的人就一定要讀一讀了,因為要求迫切,所以看書的時間一定不太多,所以短小精悍的此書正好合適。但是,他們僅僅只是成功人士,並非是英雄人物。在我心中,英雄人物要有正義感,要有犧牲精神,還要有大智慧。基於這一些觀點,他們也不過是一些可以蓋棺定論的名人而已。

  《品人錄》明顯比《品三國》好。後者是諧趣類的讀物,而前者相比之下更具有思想深度。但是這個深度僅僅只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度,遠不及黃仁宇、吳思等對歷史的探思層次。《品人錄》對專個名人的講述,限於篇幅只點到為止,所以寬度也不夠。所以本書的目的性很明顯,僅僅只是展露作者的思想境界而非展現名人全貌。易中天的火爆也反映出他一如書中的人物一樣,僅僅只是一個成功人士(從窮教授到名嘴也不簡單),但決不是一個可以值得景仰的大家。

  在我三十歲以前,讀歷史書的時候每每總是會情緒低落,心中充滿著悲憤。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把家中的一套《歷史在這裡沉思》反覆看過多遍,總是嘆息不斷。但是總是又愛看,看書時的情緒反倒比平時的情緒來得激烈和豐富一些,人生的很多悲喜在書中就已經體會過了。我想,我表面樂觀、內心悲觀的兩重性格,也許就是在這些時候形成的吧。中國歷史中灰色和黑色的東西太多,也沒有真正可以值得去崇拜的歷史英雄人物,在很長的時間裡,我的人生沒有方向,內心有太多的毒流無處發洩。我們的“三觀”教育裡只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從“我”出發,我看世界、我看人生、我看價值,卻沒有一個如何看“我”的自我觀。中式教育都只講要豐富自我,完善自我,卻也不講如何剪裁自我、批判自我,有一些懺悔和反醒的方法,把思想上中的毒排放出去。

  現在再看歷史作品,心態平和了許多,一半是麻木,一半是清醒。麻木是因為看多了,見怪不怪了;清醒則是因為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時不時地,應該對著自己的內心說上一句:“我他媽的少人模狗樣地裝算!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玩意兒!”天知道30多年以來我的思想中過多少毒,沒有去懺悔和反醒,還昂頭挺胸地向著歷史的黑暗跑去,把那裡當成成功者的天堂。

  四:關於品人錄讀後感釋出

  最近剛讀完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的《品人錄》,當我合上最後一頁,細細地回想著讀過的每一個章節。其實人們總是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這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化論而無一例外地臉譜化了。《品人錄》從文化的角度品評了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獨具風格。易中天先生新穎的評說以及生動的文筆都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人物內心世界。品評人物是中國文化詩性智慧的一種表現,而《品人錄》則生動有趣地為我詮釋了詩性智慧的真正含義,《品人錄》真的是一本滋味十足,令人百讀不厭的好書,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讀書感受與心得吧!

  讀完這本書,其實最多的感受是有關制度的問題。人們都成為了權力鬥爭的工具和道具,《品人錄》透過對特定歷史環境的分析,發現有些帝王的“喜怒無常”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說,曹操愛才有妒才,容人有整人;武則天打心底裡討厭酷吏,但出自政治上的需要又不得不與“小人”攪在一起,這種兩難的境地都促使他們做出了不明智的選擇。同時專制政治還使人們對人格追求的熱情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口頭上卻要信誓旦旦,小人必須全部得而誅之,結果卻留下許多高尚的記錄。這些記錄為後人提供了發問的機會,然而,追問有時卻徒然。比如說:不懂政治、意氣用事的海瑞除了作為清官和硬漢名垂史冊外,並沒有實現什麼。再不可能做到限制權力的專制體制下,他清除腐敗重振道德註定是不現實的。還有就是不想做“等閒之帝”的雍正費盡心力聚斂起來的江山財富,到頭來還不過是為了子孫的揮霍和的貪墨做了基礎。

  對於以上闡述人物們的悲劇,其重要原因在於他們身處在如此一個專制體制的社會,身處在如此一個文化傳流時代,儘管他們個個才華出眾、膽識過人,但憑單槍匹馬,是終究不能戰勝文化與制度的。

  品完那一個個歷史人物,我發現中國歷史就是一個大戲臺,可不知何時戲臺上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白臉和白鼻子,也不知何時會出現紅臉和黑臉,因為我們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是何方神聖。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運氣和等待,卻不肯承認每一次的“善報”,往往也意味著下一次“厄運”的降臨。

  五: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易中天先生用一種幽默的表現手法去講述歷史,講述人性,將項羽、劉邦、曹操、武則天等等,這些歷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尤如他們親口在向我們娓娓道來那些已經逝去的歷史。

  易先生用得都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得我們可以和歷史人物進行一次親密接觸。易先生對這些歷史人物看似隨意的品評中,包含了他自己對於這些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解讀,細細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有下面幾點感想:

  首先,在書中提到的歷史人物都是歷史上有名有姓,叫出來名號響噹噹的人物,他們在歷史上都曾經留下過濃重的一筆,暫且先不管這一筆是紅色還是黑色,但他們畢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這就說明他們一定有過人之處。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十分明確的剖析了這些人物的性格及他們為什麼成功或者失敗。比如說項羽和劉邦,處在同一時代的他們更有可比性,以前項羽給我的印象應該說是一個“霸王”,失敗的原因應該是因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其實書中提到,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生性多疑,且有婦人之仁;而與項羽處在同一歷史時期的劉邦則不光是依賴自身的武力,而是懂得怎樣去利用手下的人成就漢朝的霸業,相比之下,劉邦的方法顯然要聰明得多。從中得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啟示我覺得就是如何利用好團隊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就算再強,也畢竟會有限,只有把團隊的力量利用好,學會在工作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協調好自身和團隊的力量,才能更好發揮自身的能量。

  其次,另一個給我深刻印象的人物是武則天,書中講述了她如何從一個不起眼的宮女變成權傾天下、中國第一位女皇帝,這中間的過程其實很複雜,但經易先生的評說,我覺得可以概括為這麼幾個字:“審時度勢、量力而行”。縱觀她一生的權力爭奪生涯中,無論她處於什麼樣的權力等級上,她所做的事情全都是求以“穩”字,形象地說就是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腳代表能力水平,而鞋代表著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那麼一定會力不從心,也就是“大”了,反之,如果”“鞋”小了,那麼前進的步伐必然就會變慢,正是由於武則天能夠不斷適應自己的能力變化去調整自己的目標,所以她做出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敢於在適當的機會去煅煉自己,這樣才能更快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

  第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易中天先生對歷史人物的敏銳和細心。關於歷史人物的傳記或都歷史類的書籍,我之前也讀過一些,而易先生的書在於能夠從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中讓我們瞭解人物的性格,透過某一件小事情反映這個人物的處世態度。易先生的這種敏銳的洞察力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對事物應該進行反反覆覆地細節上的分析,從每一處細節上來發現問題。

  六: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這幾天在看完奧運會節目後,回到屬於自己的床上時,感覺都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老公那裡的世界暫時還不可能真正屬於我,紫色蚊帳裡的那個小桌估計每天晚上也在期待著我的撫摸。

  從央視易中天品三國開始。我就覺得他真的是個大師,把人性和歷史都研究的很深,很透。這個品人錄記錄的是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還有雍正的故事。每個歷史人物的描寫在大師的筆下都是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項羽的自刎烏江,曹操的奸雄形象,武則天一代女皇的狠毒,海瑞清官的不易,雍正英明的寂寞。透過一些事情和人的對比,讓我看到了各種不同偉大人物身上所有的氣質,個性,特點以及在不同環境下這特質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凡成就一番事業或者堅持自己原則的人都是要做出很多犧牲的,有失必有得。特別是做一個對別人有影響力的人。現在這個社會,至少在中國還是單元化的。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所取得的財富和名利。所以即使想過平淡的生活,在這個物質社會,我們時刻都要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態,活到老學到老。保持激情和鬥志,未來父母和家庭有個更好的品質生活而不斷努力,取得進步!小玉兒,命運只會掌握在自己手裡。要相信女人不是天生的弱者,只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這個大集體裡吸取大家的精華。相信你在內務崗位上一樣可以做的很出色。不善於表達和思考是由於積累太少。以後要多寫多想。有沒有主見只有自己清楚。作文

  七: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有幸拜讀易中天先生的《品人錄》,讀到《雍正》一章,不禁浮想聯翩。讓我浮想聯翩的有三件事:一個是康熙和雍正對八阿哥允禩的態度;一個是惡名;一個是關於國庫裡銀子的運用。這裡不妨先從康熙和雍正對允禩的態度說起。

  一、康熙和雍正對允禩的態度。

  易中天先生似乎是為允禩不平的,在《品人錄》中頗舉了些例子以示康熙、雍正之不公。而我對這位廉親王則有另一番評價:一個字便是該,兩個字是活該。為何這麼說呢?不妨先以文字的形式來為這位貴胄、金枝玉葉題個像。

  八阿哥也許長的並不算英俊(我看畫像裡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樣子都不怎麼著,所以有此推論),而且由於母親的關係,出身也較其他兄弟為卑賤,但由於天生能力過人,什麼文韜武略、天文地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無一不精,故此有著無與倫比的自信,落落大方,很易得人好感,加之善於撫眾,因而頗具人望。這看起來確乎是一位非常不錯的阿哥呢!

  然而事情遠沒那麼簡單。大約在允禩心中,一直是以為得人心者就能夠得天下的,因而當太子胤礽被廢時,自我感覺良好的他便迫不及待的蹦了出來,勾結大臣,拉攏人望。等到康熙要群臣舉薦太子時,滿朝文武居然十之八九都選擇了這位八阿哥。僅這一件事,就足以證明允禩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

  首先,錯誤判斷形勢,低估了康熙對胤礽的愛。父子之情啊,血濃於水,就算胤礽再錯,也是自己疼愛、培養了那麼多年的兒子,難道真要說廢便廢嗎?

  其次,太子雖然只是儲君,但畢竟是君,而他允禩再是皇子,也還是臣,名分早定。可太子一倒,群臣不但沒幾個出來保救,居然還一股腦的支援允禩,怎麼回事?顯見允禩覬覦儲嗣之位斷非一日,並且做了不少準備。這是為臣不忠。

  再次,想靠收買人心坐天下而終告失敗的不是沒有那個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那位傳說中的徐偃王了。徐偃王大約是西周時人,一心想坐天下,似乎當時的天子周穆王也有點殘暴,便一味收買人心,結果被發現後一舉滅掉。不過應該說徐偃王做人是很成功的,而且年代久遠,秦始皇又焚了回書,因而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從來都是譭譽參半。一個亂臣都可以得到這樣的評價,那該怎麼說呢?但不管怎麼說,徐偃王失敗了,允禩也失敗了。其實允禩根本就是連路都走錯了。

  又次,為人淺薄。太子一倒,趕忙拉著一大票人給自己撐場子,生怕康熙不知道他有多大勢力,沒有一點深沉,恐怕連自己姓什麼都忘了,這種人怎麼能當皇帝?怎麼能當大清朝萬里江山的統治者?

  最後,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國庫空虛,頗有大廈將傾之勢,亟需一個雷霆萬鈞之人整頓。可是允禩偏偏只會向人買好,現在又得到如許多人支援,這些人都有擁立之功,將來如何整治?不獨允禩沒這個本事,恐怕康熙甚至任何人也都沒這個本事!

  綜上所述,允禩是既沒有當皇帝的才能,也沒有當皇帝的德操。八歲登基的康熙,什麼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破準格爾的,一生經歷了多少風浪?這位聖祖皇帝怕是早就看透這點了。

  那麼允禩當真沒有才能嗎?當然不是,相反其才能是相當傑出的,否則這位八賢王也不敢冒尖呀。可是他不明白拳頭硬未必是好漢的道理,所以深具城府的胤禎最後成為了雍正皇帝,而他則只能成為阿其那。

  雍正上臺後,很清楚自己這位兄弟,想收歸己用,便封了個廉親王,甚至還來了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允禩倒好,又開始耍小聰明、辦糊塗事,居然跟雍正鬥心眼,她老婆甚至還公開說什麼“不知道那一天會掉腦袋”。真搞不明白,連跪都跪了,還來這套幹嘛?若當真不自安,不妨找自己這位四哥好好說一說,甚至哭一哭,動之以兄弟之情嘛。從雍正跟大臣間的交流看(見第四節如此朋友),雍正其實還是個很性情的人,而允禩跟雍正這麼多年兄弟,居然連這都沒弄清。再多想一層,恐怕是允禩自己人品不行,在以己度人罷了。

  如此,允禩對雍正就很不買賬,經常性的唱反調。雍正封他廉親王是為了讓他幫自己忙,不是讓他來拆臺的,這樣雍正自然對允禩不滿,多所指責。而皇帝斥責臣子兩句本也沒什麼,可朝中偏有那麼一幫子人要替允禩說話,甚至把雍正擺在十分孤立的位置上。此時雍正所能看到的,恐怕只是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了。

  此時離康熙辭世未久,“八爺黨”勢力依然存在。可黨就黨吧,他允禩居然始終信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教條,結果支援他的人,數量倒不少,但多是一幫沒大腦的白痴,只會在關鍵時刻瞎起鬨。如果允禩當選太子,亦或難住雍正,那才真叫沒有天理。可以說允禩的下場,不過是自作孽。

  允禩沒有給我什麼好印象,甚至覺得他就是個跳樑小醜,只不過他是康熙的兒子、雍正的弟弟,才沒死那麼快。或許允禩很有才能吧,但他不是一個明智的人,至少他把自己擺在了不合適的位置上,結果人才變成了禍害。

  二、惡名

  康熙給雍正留下的固然是一片壯美河山,但更是一座因吏治腐敗、國庫空虛而即將傾倒的大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雍正一展雷厲風行之手段,追討贓銀、懲治貪汙、取締陋規、銳意改革,使幾於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綿延了百多年,同時也為自己留下了“抄家皇帝”、“屠夫皇帝”的惡名。

  改革從來就是不易的,因為改革會造成既定局面的改變,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影響某些特殊人群的既得利益。但雍正的改革顯然是卓有成效的,一改自康熙時代以來的官場頹風,以致於終雍正一朝,有無官不清一說。

  可能是雍正的手段過於狠辣,使他的大臣們終日戰慄不安,因此傳聞頗多,從登基到當政,無一善者,甚至連死都是不。相形之下,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可能就要好許多了。

  然而雍正的改革最終還是歸於失敗了,我想原因大約有兩個:一個是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生產能力和消費水平均的提高,導致雍正時期制定的反腐養廉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的情況;一個是雍正為人苛刻、明達,令臣下皆有畏懼之心,不敢違拗。但不管怎麼說,那個時代結束了,或許持續的改革才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三、關於國庫裡銀子的運用

  易中天先生指出,雍正窮一生之精力,嘔心瀝血,終於讓大清帝國的國庫由空虛變得充盈,然而雍正卻未能把這些錢用在科學研究和文化發展上,最終只是為他的寶貝兒子進行揮霍和新進行貪墨奠定了基礎。

  我想,這應該是由當時的文化氛圍造成的。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聖人一直就是皇帝之外的另一至尊,作為偏遠蠻夷的女真,或者說是滿洲,早些時候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要想統治中國,則只能融入這一文化氛圍,只有這樣才會被漢人認同,被漢文化認同。可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鄙視勞動者,甚至視一些發明創造為奇巧淫技,這就註定大清是一個缺乏科技創新能力的帝國。

  今天,儒家文化的影響依然存在,但很幸運,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再僅僅是儒家文化,還有中國古老的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外來的歐美文化、日韓文化,甚至是西方享樂主義及性文化。但我們也是不幸的,如此之多的文化同時存在,註定要有衝突。我無法得知那種文化更好,或者是兼收幷蓄吧,但我知道,文化的沉積絕非一兩代人幾十年內可以完成的。

  八:關於品人錄讀後感範本

  2006年,在中國,有一位熱門人物。他作客《百家講壇》用詼諧,通俗,幽默的語言為觀眾精彩品三國。前日,得寬餘,到書店,購得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人錄》一本。想看看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們一生的成敗得失。

  《品人錄》中舉有五大歷史名人,有頭腦簡單的項羽;奸詐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則天;迂闊偏執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這五大名人中有萬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儉樸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時的英雄。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我們姑且只看最先登場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

  項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但項羽卻是一個心有鴻鵠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遊會嵇時,項羽便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話,但最終沒有成功。他輸給了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劉邦。

  劉邦是混混,而項羽是貴族;項羽有蓋世武功,而劉邦是無力村夫;項羽有幾時上百萬的雄兵良將,而劉邦卻只有為數極少計程車兵,這麼一比,論身份,論實力。項羽都應該是坐上皇帝寶座的人,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劉邦他由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不冷靜,不虛心。

  項羽在兵敗垓下後,一聽到四面的楚歌聲,還沒冷靜下來仔細想,就認為自己大勢已去,更沒有信心去與劉邦作戰。只是逞了一時之勇,殺了無數名漢將後逃到烏江邊上自刎而死。

  項羽的如此不冷靜是斷送他一生霸業的最大的絆腳石。想想自起兵以來的八年間。項羽身經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來就沒有打敗過。可就在垓下,項羽因為一次小失敗就慌了,穩不住陣腳了。最終只有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讓給了一個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劉邦。

  楚漢之爭的初期,在項羽的麾下聚集了陳平、韓信等一些頗有才智的人,但在行軍作戰是項羽總是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將陳平、韓信等人的建議當作了耳旁風。長期不得項羽賞識的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處了,只剩下項羽這位孤家寡人了。

  可見冷靜、虛心對於一個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說到冷靜,我想三國時期的奸雄曹操應該算得上是冷靜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現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挾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證明。

  那時,東漢的一大貴族子弟――袁紹,可以說是天下最有實力的人。曹操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義任命袁紹為太尉,封鄴侯時。袁紹在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時,便斷然拒絕了,還說了些難聽的話。這話讓曹操知道了,曹操心裡當然也氣,但袁紹太強了。曹操處理這件事時很冷靜,知道不能在這個時候和袁紹翻臉。便將職位讓了出來。這樣做不僅避免了與袁紹的直接正面衝突,也讓人覺得自己大度,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再說到虛心,我想武則天應該算做得不錯的吧!

  武則天雖然在奪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慘不忍睹的手段,但在當上皇帝之後卻是一改高壓政策,以懷柔方針取而代之。她虛心納諫“有古賢王之風”。

  就拿王及善來說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擾而被起用為滑州刺史。當武則天向他詢問朝廷得失的時候,王及善娓娓道來,提出十幾條改善意見。武則天馬上就改變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職。

  因為武則天的虛心納諫使她在做皇帝的幾十年間為天下百姓謀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績被後人稱作:“治宏貞觀,政啟開元。”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蹟讓我知道了很多。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或扮紅臉,或扮白臉,但他們都是這個舞臺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國人,我們應該“以史為鑑”,開創更加輝煌的明天。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