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春蠶》讀後感

茅盾《春蠶》讀後感

  茅盾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善於擇取和概括當時風雲變幻的豐富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宏大而又精細的藝術構思,中篇小說《蝕》三部曲和《虹》、長篇小說《子夜》和《腐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和《春蠶》,都可以說是這方面相當出色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引人入勝,讀他所寫的內容經常能夠使我融入其中,感受他所描繪世界裡的點點滴滴。我曾讀過他的“農村三部曲”,令我尤為感觸。

  《春蠶》是矛盾短篇小說方面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名篇。作品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收成災”的鮮明主題享譽文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老通寶這一代農民的典型。他勤勞、刻苦、倔強,是養蠶能手,也是一般農事、木工活兒的老前輩。但他思想保守,傳統觀念很重,只相信天命和自家祖上發家的老經驗,懷戀過去勞動發家的'日子,幻想靠養蠶還債,恢復家業。他一切按老規矩行事,拒絕接受新事物,為換洋蠶種之事同兒媳吵架。他直覺地感到外國洋貨的危害,於是便產生了一種盲目排洋的心理。他也很封建迷信,譬如歧視鄰家婦女荷花,罵她是“白虎星”,怕她衝了養蠶的好運,禁止家裡人和她接近。他心驚膽戰地用泥糊的大蔥去占卜蠶花的吉凶,虔誠地在菩薩面前燒香拜佛。作者透過春蠶的生產過程,以豐富的生活細節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出色地塑造了老通寶的典型性格。除了他,作者還塑造了一個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青年農民多多頭。他是老通寶的小兒子。他樂觀、開朗、單純,充滿活力。文章中對這方面也進行了多次描寫,比如他頭頂五六個“團扁”,學鎮上的女人走路的樣子,引得婦女們一片嬉笑。他完全沒有老通寶的那種憂愁煩惱。他也不封建迷信,沒有老通寶所謂的禁忌。相反的,他很同情荷花,以寬容友好的態度對待這個受村裡人歧視的婦女,這是很難得的。更可貴的是他不像老通寶那樣保守落後、心存幻想,他“永不相信靠一次好蠶花的好收成,或田裡的好豐收就可以還清了所有的債”。他知道單靠勤儉工作,即使做到死也是不可能翻身的。他比他父親老通寶要清醒地多。在那個年代,他可以稱得上是個先進分子。作者透過對這些人物的細膩描寫,反映了當時倍受剝削的社會,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春蠶》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鮮明的題材主題和精細的藝術特色,為三十年代“豐收成災”的創作拓展了新的領域。通篇文章以細膩的文字,分析描寫了各個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也是《春蠶》作品中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特色。作者不僅注意大的時代背景的點染,也很重視小的環境氣氛的烘托,精心佈局個別和一般的關係。作品始終把老通寶一家的養蠶活動放在全村的養蠶活動中來描寫,從準備蠶具、收蠶、“窩種”,直到蠶繭豐收成災整個過程都互相呼應、悲喜相通、甘苦與共,從而更加突出了老通寶及其一家悲劇的普遍意義。總的來說,這一篇文章非常的賞心悅目,栩栩如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我在中學時就讀過了。不僅是《春蠶》,還有《秋收》、《殘冬》,他的農村三部曲我都反覆的看了好幾遍。當時非常喜歡茅盾的作品,因為讀起來很舒服。不過當時讀得感覺就像在讀格林童話,更像是去看一個故事。到了現在,重新回味的時候,確實有了很多的不同。從這個故事背後,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有了更多的感觸。運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從字縫中看出了字”,有得於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