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後感範文八篇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八篇

  【篇一:《道德經》讀後感】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篇二:《道德經》讀後感】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道德經》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書。《道德經》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裡面蘊含的內容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論語》裡面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該怎麼對待別人,是一種“防禦性”的方式。另外《孟子》裡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於優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學習。中華經典中《道德經》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經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破解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裡,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於人類的貢獻,在於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於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闡說的,但是並非完全等同於渾然一體,永恆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因此,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於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身置於眾人之後,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佔先;把自身置於度外,卻能儲存自己。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

  【篇三:《道德經》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讀了《道德經》,我們先了解認識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

  我知道了老子曾經擔任過周朝守藏室史官,是當時名聲很大的學者。由於老子對當時的政治狀況不滿他曾經辭去了官職,出函谷關西去,寫出了《道德經》。

  書上說,老子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道”至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學派的名字就是這樣子由此而來的。

  在今天,我們還能在各地的道觀裡看到老子的塑像,不過在香菸繚繞之中,他已經成為了“太上老君”了。

  【篇四:《道德經》讀後感】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可謂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們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樹敵太多,不給自己留後路,以致招來殺身之禍。在老子看來,我們此時應該怎麼做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氣來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著禍根,讓自己不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等到失意的時候就無路可退、眾叛親離了。還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爭強好勝,天下無敵,須知“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時,“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達到目的不能誇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達到目的是出於不得已,不能逞強,要保持謙遜之心。因為富貴加驕傲,使自己招來禍患,功成身退才屬於天道。自古以來,能夠做到的只有少數人。像范蠡在越國打敗吳國之後,就帶著西施隱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貴加身卻不肯下來,繼續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難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劉邦一樣,有多少功臣上來之後,還願意功成身退?每個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還有明代開國的徐達、常遇春這些名將,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後來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因此,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麼面對失意,面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告訴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於變化發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後就會通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於居下位,居於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發揮自己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後,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人們只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篇五:《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透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係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醜,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髮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篇六:《道德經》讀後感】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於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裡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裡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裡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作文

  【篇七:《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現在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物件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聖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佔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願自居下流,藏汙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水總是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裡。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篇八:道德經讀後感】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這無疑是對老子高度的讚譽。的確,老子作為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間萬物的奧秘,展現了人生別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樣,老子被奉為中華文化史上的聖人,在2000多年前,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還一直被我們實踐著,追求著。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老子思想精華的凝聚體。它告訴我們,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擺脫痛苦與煩惱;它告訴我們,“一”為萬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訴我們,禍福相扶相持,無中可以生有,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它告訴我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恆;它告訴我們,“功成身遂”,面對成功,面對金錢、權利的誘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約義豐的短短五千言,教給了我們道的哲學,教給了我們處世之道,教給了我們治國之道。

  老子教誨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宇宙間的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對立中存在,在對立中發展的。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如果世人對於美、善的認識改變,那醜與惡的標準也就變了,正如難易相對、長短相對一樣。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也沒有絕對的假惡醜,有時,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壞的,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還教誨我們物極必反,所以,強者要學會收斂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也就是“強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強者鶴立雞群,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而弱者則不然,所以,人要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學會韜光養晦。

  老子還教給我們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就大事業,要先從身邊瑣事做起,持之以恆,向目標努力。即使困難重重,暫時無法達到目的,也彆氣餒,老子告訴我們“大器晚成”,再接再厲,終會成功。面對成功,要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卻沒成功,沒關係,老子告訴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謂知足常樂。

  老子還教誨我們,做事學會“慎獨”。“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做壞事別人看不見就沒關係,須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對於處世,老子還教誨我們要“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關於《道德經》,老子還教給我們很多,如人際關係方面,告訴我們“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善者可以做我們的老師,不善者可以教給我們智慧,學會面對善者與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擁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訴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處,眼觀全域性,全面考慮問題。

  《道德經》是一本充滿智慧的鉅作,這些所感所想只不過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細閱讀《道德經》這部智慧鉅著,反覆推敲其中的奧秘,展現在你眼前的風景將會別有洞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