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第三章有感

我讀《道德經》第三章有感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讀《道德經》彷彿有點兒讀微博段子的感覺,因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麼百來個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說說的特點,但是千萬別誤解,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經通篇的連貫性非常強,前後之間的銜接天衣無縫,藉此可見,老子絕對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丟擲了“無為”以及聖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為準則,緊跟著在第三章中老子進一步深入地繼續深度、廣度地闡述了這兩點。

  此外,精緻短小的章節,通常都有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論道或者論德,另一部分則是給出了聖人行為準則(當然偶爾也來個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這些道該如何去實踐。

  事實上,這也就是《道德經》歷經數千年依然經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經》的這種偉大,就是從“道”與“德”的角度出發,見微知著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會發生的現象。於是,老子雖然生活在春秋時期,但是卻於數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會發生的一切。

  當網路上的幾個小紅人為了博取眼球製造熱點在不遺餘力地折騰著的時候,老子騎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尊尚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其實老子在數千年之前先知先覺所預見的現象,不僅僅只是發生於網際網路上,在學術界,在知識分子層面,這一現象或許更為突出。少數頗受社會尊崇的高階知識分子,也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而他們這些行為的核心動機,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進而擴大影響力,從而在商業社會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於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經》的第三章,在深入闡述“無為”、“無為而治”以及如何實現無為而治的聖人行為準則。

  老子除了強調不要尊寵虛名,以免讓天下人為此不擇手段地追逐之外,還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讓其順著物以稀而貴的方向,影響了社會風尚。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把這句話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不要整出一些奢侈品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將很容易被人所追逐,所惦記,人們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

  當所有人都在奮發努力卻不為溫飽,而只是為了一隻lv,為了一塊歐米茄,為了一輛寶馬的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需想象就知道社會會成為一種什麼景象。所有一切或平凡或偉大的思想,都將被奢侈品所替代,其追逐的滾滾洪流將席捲一切,老子將這些現象定義為:背道而馳。

  老子在第三章中所談及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名,虛名;一個是利,奢侈品一般的利。那麼這兩者就構成了老在在道德經中所反覆多次提及的“欲“(慾望的欲)。所以老子緊跟著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偉大、非常現實的關於慾望的觀點:”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要顯耀、炫耀會引起人們貪心的事物,從而確保民心不會迷亂)。

  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礎需求一定與奢侈品無關,所以,這些基礎性的需求也就與老子所定義的“欲“無關,由此可見,《道德經》中的所定義的”欲“有多麼精準而現實。

  精神層面的“欲“則在《道德經》中被老子定義為了:虛名。追求虛名的行為,屬於”欲“的範疇。

  以上兩個方面就構成了道德經中反覆提及的“無為“、”無為而治“。我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道德經在後面的章節中還將數次提及無為而治,其所囊括的面將被逐漸放大,被逐漸完善。

  綜合總結描述一下就是:不要尊寵那些虛名,這樣人們就不至於不擇手段地去追求那些虛名;不要整出那些天價的奢侈品,不要讓那些奢侈品成為風尚,這樣人們自然就不會打破頭地去追求那些東西。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做到?怎麼去實現這一“無為而治“呢?

  老子再一次給出了聖人的行為準則。

  聖人行為準則之四(前文講過,將延續這個編號):讓人們填飽肚皮,吃飽,並盡最大努力排空了他們的心機;

  聖人行為準則之五:強健人民的體魄,讓他們過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疏導削弱他們之間名、利、欲方面的各種競爭;

  聖人行為準則之六: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是地耍小聰明,使其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

  對於統治階級而言,道德經認為,在治理方面,如果能遵循這些聖人行為準則,那麼天下就實現了大治;對於廣大民眾而言,道德經認為不要去追逐虛名,不要被奢侈品這樣的“利“而牽著鼻子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