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讀後感之苦難磨礪出的人性之美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之苦難磨礪出的人性之美
我讀《平凡的世界》的時候,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了。之所以這麼晚,主要原因是當時在農村上學,訊息閉塞,學業緊張,無暇顧及,等上了大學,利用幾個晚上,讀完了這篇小說。
老實說,當時留的印象不夠深刻,覺得有些“平”,加之作者時不時介入自己一些論述,有些“教化”之感。青春年少,意氣奮發,自己處於一個比較叛逆的年齡;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各種思潮風起雲湧,改革初期一切變化之快讓人眼花繚亂,加之自己寫著詩歌,追求著一種浪漫主義的理想;也有可能走出農村跳出農門不願意再去仔細審視過去的生活,多少有點虛榮心作祟;也有可能覺得孫少平的煤礦生活離自己很遠,各種因素聚合吧!?
20多年後,因為《平凡的世界》改編成電視劇,我這次得以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點贊、吐糟的都有。多年來,我基本不看電視連續劇,嫌注水太多浪費時間,尤其那些宮廷鬥爭、愛情婚戀劇,更不要說“褲襠裡掏出手榴彈”的抗日神劇了,藝術妖魔化,真實性讓人嚴重懷疑。雖然小說和電視劇有區別,可能小說更注重文字,電視劇還要注重故事的曲折和畫面性、收視率等等,但還是被感動了。雖然小說在當時沒有引起轟動,但千千萬萬讀者成就了路遙,讓他死後享受到了應有的尊敬和認可,說起這話,未免也有些讓人悲哀。“被仇恨餵養理想”的主人公孫少平在電視劇中,演員袁弘演得有點太洋氣、太陽光了,方言也有些夾生,一會兒普通話一會兒陝北方言,讓我對這個“道德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感到有幾分陌生,還有那些大段的旁白,有的真沒有必要。要說我喜歡的人物,電視劇裡我最喜歡的是雙水村黨支部書記田福堂了,演得好。
無疑,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理想色彩濃厚的、厚重的現實主義小說,有著童話般的色彩,也是一部孫家、田家的家族史,獲得“茅盾文學獎”是應該的。小說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西北農村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的歷史變遷過程,透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如果沒有理想的浪漫主義愛情,那充其量就是柳青《創業史》的翻版或者高仿,小說的成功,我覺得讓底層的草根農民有了生活的信心和未來的希望,這種憑著善良、勤勞的反抗,是正義的化身,讓我們更加相信社會的正能量。
一個農民、高中畢業的煤礦工人敢和縣委書記、地委書記的大學生女兒談物件,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衝破著傳統的階層、身份等一切的樊籠,勇敢地打破著城鄉二元結構,尋求著平等和自由,現在可能嗎?方方有篇小說叫《塗自強的個人悲傷》,展示的是我們當下一個人的奮鬥最終都是“塗自強”,理想和現實嚴重錯位,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讓我們更回憶過去,更追求普遍意義上的平等。
這次看完,我有三點反思:
一、我們還需不需要讀書,讀書真能改變命運嗎?
時代不同,現在是“輕閱讀”快節奏,聞不到書香的味道;再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恐怕只能引起人的大笑。田曉霞是孫少平這位“聖鬥士”的精神導師,奮鬥原欲,讀書讓他的精神更加飽滿,初中的最後一年,孫少平有幸讀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他強烈的被震撼,深深的被吸引,躲在村子打麥場的麥秸垛後面,貪婪的趕天黑前看完了它。他在說不清的繁雜思緒中朦朧的意識到,“不管什麼樣的.人,或者說不管人在什麼樣的境況下,都可以活得多麼好啊!”“只有這些書,才使他覺得活著還是十分有意義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絲安慰,並且喚起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某種美好向往——沒有這一點,他就無法熬過眼前這艱難而痛苦的每一個日子。”這些書在豐富他精神世界的同時,在生活中也給他帶來好處。
“由於他讀書多,許多人很愛聽他講書中的故事。這一點是孫少平非常高興,覺得自己並不是什麼都低人一等。”過去,改變農村人命運的不是當兵就是考上大學兩條途徑,讀書讓孫少平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在困難的磨礪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真善之美。當然,小說寫的是群體,是全景式的社會,田福堂、田福軍、田潤生、田潤葉、田曉霞、孫少安、孫少平,郝紅梅等等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人物豐滿、栩栩如生。我認為,娛樂化的現在生活我們仍需要讀書,最好能靜靜地讀著傳統的紙質書籍,享受著陽光,這是一種心靈體驗。雖然,讀書不一定能改變我們的命運,但是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那怕少讀一點,經典的書籍每讀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平凡的世界》傳遞著一種精神力量,在當下“輕閱讀”、網路閱讀、快餐化生活中,有可能成為一些人的“閱讀負重”,但不影響其人性之美的彰顯。
二、現實主義寫法和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依然有著深厚的人民基礎。
寫作,雖然各種流派很多,但是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仍舊是我們時代的需要。路遙,“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賈平凹 語)寫完《人生》,和許多作家一樣,路遙也經受著一種艱難的突破,路遙說過:“我當時並非不可以用不同於《人生》式的現實主義手法結構這部作品,而是我對這些問題和許多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能輕易地被一種文學風潮席捲而去。”當年,出版社編輯對《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回覆就是“不適應時代潮流,屬老套的‘戀土派’”。
還有人認為,《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加長版。我認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寫法從來不是對立的,基於《平凡的世界》宏大的歷史敘事,需要以現實主義為主、浪漫主義與之相融合的寫作方法,才能更久遠,也具有閱讀的趣味和精神的深度。80年代,西方現代派文學思潮衝擊和影響我國文壇,路遙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平凡的世界》在學術界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肯定,這是不公平的,讀者和歷史終將證明,也已經證明。至於有的人說,路遙的描寫的煤礦工人生活有些虛假的不足,田曉霞有些太理想化,小說畢竟是小說,況且一個人掌握的歷史事實畢竟有限,個人寫作經驗也是有限的,不能苛求每一個細節。
三、勤懇勞動,踏實工作,追求著精神的高度。
路遙是一個心氣很高的作家,我感覺在寫《平凡的世界》時由於鋪得太大,有些力不從心。深受陝北傳統地域文化的影響,路遙筆下的孫少平是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他在精神導師田曉霞的引導下,不安於農民的現狀,從底層靠著奮鬥,在生活的磨礪中更加成熟,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成功目標。與孫少安不同,孫少平拒絕侯玉英的愛,不是因為他看不起她鄙視她,而是因為侯玉英在信裡提到的所謂的幸福——一輩子吃好穿好。在他看來是庸俗的,淺薄、空虛和充滿煩惱的生存,與精神生活相比,這種純粹以追求個人自身安逸為目標的實際生活則顯得可悲,這種生活增加的只是長度而不是深度。田曉霞是孫少平的精神支柱,他們的愛情是理想的化身,最後她只能死了;如果不死,他們理想化的愛情不知道要遭受多麼曲折的道路。
苦難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貫穿路遙的一生,是他得精神寫照。路遙說:“無論是政治家、藝術家,只要不葬失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程序的主流,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在勞動人民的身上領悟人生的大境界。”辛勤勞動,在《平凡的世界》裡,每個人物形象中,都有不同的細節展示,雖然現在看來,傳統的農耕文化中勞動離不開土地,市場的大潮中,勞動有許多闡釋,但是,只有付出勞動才能得到收穫,這是樸素的真理。在痛失女友田曉霞被洪水吹走,謝絕金秀的愛後,孫少平毅然選擇回到大牙灣煤礦,這是一種怎樣的理想?
早晨從中午開始的路遙說:“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常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程序的主流,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我們應該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更應該提倡走出“小我”,走出“私人定製”,為人民而寫,為歷史而寫,雖然有人提出寫作是私人的事情,是個性化的東西,但是我們不應該自己被這個物慾的時代所異化,要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豐富自己的寫作空間,為自己開拓一塊精神的高地。路遙在文學的路上艱苦跋涉,英年早逝,留下許多遺憾!也給我們樹立了一塊精神的紀念碑。《平凡的世界》和他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精神符號”。路遙說:“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於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 苦難磨礪出的人性之美,讓我感動;無論何時,我們都要飽含著對生命的敬畏,在困難磨礪中,彰顯人性之美;在平凡中,追求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