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復活》讀後感(通用10篇)
關於《復活》讀後感(通用1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復活》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復活》讀後感 篇1
小說叫《復活》,寓意一個人失去的良知,可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影響下獲得重生。透過自己的告白和寬恕,男女主人公都走向了精神和道德的“復活”,從而使自己的人性得以恢復。這些都帶有濃厚的“不以暴抗惡”、“道德自強”的托爾斯泰氣息。他從社會和個人道德的角度對政府、法院、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位讀者思考了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的關係,以及如何自我提升個人道德。
眾所周知,由於種種原因,此刻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達到了一種危機的邊緣狀態:自私自利、物慾膨脹、貪汙受賄、腐敗墮落。數百人看著溺水的人,但沒有人去營救他們,造成事故的司機在去醫院的路上留下傷者,讓他們死去,但他逃脫了。我覺得這些人連18世紀托爾斯泰寫的Nehalyodov都不如。為什麼很多人會感嘆好人此刻難做?很難成為一個好人?僅僅因為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被誤解而不是被肯定。久而久之,人們達成共識,不做好事就沒事,做好事就有事。這種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標準的悲劇。相反,如果我們能阻止好人受苦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做好事或做好事,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媒體和社會各方面來維護道德規範,這樣我們的社會氛圍才能得到改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
《復活》之所以能打動人,正是因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問題,就像法國作家羅曼一樣。羅蘭說,與其他作品相比,《復活》能讓人更清晰地看到托爾斯泰的眼睛直接指向靈魂。
《復活》讀後感 篇2
正如文章的標題一樣,小說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與女主人公卡秋莎的愛情故事和他們對自己靈魂的救贖。另外,小說也花了相當多的筆墨來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無處不在的黑暗與腐朽,庸俗的社會風氣,對勞動人民的壓迫,貴族們花天酒地的生活,極不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無比令人髮指。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沙俄社會的階級矛盾之深,勞動人民的悲慘和統治者們的罪惡。在這一方面小說著重描寫了監獄裡荒誕的制度,行賄之風的盛行和犯人們悽苦與腐朽的生活。
這部小說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名著,並不只在於其高超的寫作手法和美妙的故事情節,而是在於它的歷史意義。《復活》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特徵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而鮮明的人物,更加凸顯主題,對於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中處處引經據典,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在文中發表了許多他對於人民生活和社會制度的看法,這都是寶貴而先進的思想,無疑是人類社會的真理。因此,《復活》絕不是一本輕浮的言情小說,而是解放了人民思想的經典名著。
在故事情節方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與一名獄卒的交談。獄卒向涅赫柳多夫講了許多他從不瞭解的事——許多人都是基本上無罪或只是年少誤入歧途卻被關在監獄裡,與這個社會上最下流、最腐朽的人一起朝夕相處,任由他們的精神被腐蝕,然後再將其釋放,重新融入社會,把這種下流、腐朽的思想傳播給其他社會成員。這一切都是由於不合理的、荒誕的、愚蠢的社會制度。這部小說具有高超的藝術性,真實反映了沙皇俄國的社會面貌,也揭示了一個永恆的客觀真理:只有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才能營造一個更為和諧的社會。
《復活》讀後感 篇3
聶赫留道夫為什麼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說: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為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著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裡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說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係,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後天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個人而言,複雜一些的環境對人的鍛鍊可能會更大一些,我們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身,睏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艱苦環境對有大成人的磨練。然而有時自己周圍的環境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一個優越的環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個人發展的優勢,若只是安逸於裡面,不思進取,那麼就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己的鬥志與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鍊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面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鍊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鍊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為生存和發展而鬥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應該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於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
《復活》讀後感 篇4
讀完了《復活》這一本書,作者在書中揭露了當時法庭、監獄和政府機關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殘暴和法律的反動。在嚴肅的法庭上,一群執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隨隨便便地將一個受害少女瑪絲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上訴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機構從上到下都沒有好人:國務大臣是個貪婪成性的吸血鬼,櫃密官是鎮壓波蘭人起義的劊子手,掌管犯人的將軍極端殘忍,副省長以鞭打犯人為樂,而獄吏也以折磨犯人為能事。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一個怎樣的統治階級?
小說在激烈地揭露和批判俄國社會的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豐滿而複雜的人物形象——涅赫留朵夫公爵和瑪絲洛娃。涅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小說透過這個人物在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發展,來刻畫人物的。在整個小說中,他的貴族階級舊性不斷死灰復燃。因此他每走一步都要經過痛苦的鬥爭。這一切都使得這個人物形象顯得豐滿和真實可信。不過,最終他的心靈復甦是給人以強烈震撼的。
用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話說:《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復活》讀後感 篇5
對於列夫托爾斯泰,我們是再熟悉不過。課文世間最美的墳墓讓我們瞭解了這位俄國大文豪的樸素精神,從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貴族地主階級的立場轉向宗法制的農民一邊。這一轉變集中地體現在這部長篇小說復活的創作中。
復活是托爾斯泰思想和藝術探索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代表托爾斯泰創作的最高成就。小說透過地主養女卡秋莎瑪絲洛娃的受辱、墮落以及下獄、流放的悲劇,表現了對被侮辱、被傷害者的深切同情,“十九世紀末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監獄遍地,關滿了成千上萬的革命者和無辜的百姓。”對沙皇的統治作了無情揭露、批判,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撕毀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不行!那個怒容滿面的法官斬釘截鐵地回答。……庭長掏出手錶一看,與情婦約會的時間快到了,他再也無心為這案情爭辯,便急忙讓法官起草判決書。”這就是那個沒有人道,充斥著金錢與美色的俄國社會,使人性墮落的起點。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聶赫魯多夫和瑪絲洛娃的形象。聶赫魯多夫是一個懺悔的貴族。小說透過他誘騙瑪絲洛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懺悔以至追隨到流放地為瑪絲洛娃冤案奔走的過程,表現了這一形象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也許這也暗示著作者的矛盾心理。托爾斯泰在這個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紀末俄國進步貴族的某些思想特徵,也體現出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尋求出路的說教。
瑪絲洛娃是一個不幸的婦女,她雖為養女,但自幼處於半奴婢的地位,被聶赫魯多夫奸後淪落到社會的底層,倍嘗艱辛。更為不幸的是被誣陷判刑,押赴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作者透過瑪絲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國千千萬萬受壓迫婦女的悲慘命運。瑪絲洛娃的覺醒,是其精神的“復活”。從中認識了作家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度與高度。
復活是這一時期托爾斯泰思想觀念變化的代表作。人物精神的復活是對封建制度的一次挑戰,他喚醒的不僅僅是小說的主人公,更喚醒了當時成千上萬的閱讀者的觀念。作者也對未來寄予著美好的願望“從這一天起,她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不僅因為進入了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為從此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將具有和以前不一樣的意義。”
《復活》讀後感 篇6
在一起閒談的時間越來越多,練琴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莫菲覺得自己終於插上了翅膀,快樂得可以飛了,木子煮的咖啡總是那麼香,也許更吸引她的,是那個人?他的歌像憂傷的水一樣漫過我的心裡,一波又一波,彷彿要把全世界淹沒。看著微微發福的胡大樹,我伸開雙臂:來吧,老爸你半年後才能看到你親愛的女兒了,我們擁抱一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後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後,正如書中所說:“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人,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物件。對於任何人來說,除了尋歡作樂,除了肉體上的淫慾,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菸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女人充當的角色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麼的明顯,低層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而作者開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還是當時官僚階級的代表之一,與女主人公成鮮明的對比。可是當他與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後,埋藏在他心裡最深處的那個純真的天使出來了,就這樣純真,善良與一般的思想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前者勝利了,對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濃厚的犯罪感,為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處奔波,不辭辛苦。為的就是贖罪。對此,我震撼了,在那樣的社會下,精神的復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啊!人沒有徹徹底底的,人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要麼是萬丈深淵,要麼是人生路的充實。他做到了,源於他心中本有的淳樸,善良。在他解決土地問題上,為贖罪所做的一切及他與政治犯交流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
看了這本小說,結合其背景,讓我覺得當時俄國的沙皇專制與我國的封建制度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在這樣制度下的人變得冷酷無情,階級性強,面對他人悲慘的遭遇無動於衷,或是應該的。《復活》書裡所提到的牢獄裡的許多人,都是被那些權勢的人隨便安個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費光陰甚至是生命。在官場上,人人趨炎附勢,戴上極其虛偽的面具;而低層的窮苦人民只能更加貧苦,社會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沒有,大多數人只是默默地承受著他們認為他們應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預設。其中,小說裡提到的一個人克雷裡卓夫——南方一個富有地主的兒子,讓我欽佩。他成績優異,本是一位科學家,偶然的他接觸了革命宣傳,目睹革命者受殘酷刑法,他因此參加了民意黨,四處奔波,被捕做牢後還患上了肺癆病。在生命即將結束,他不後悔,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為的是儘自己的一份力,毀滅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制度,他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薰陶,還有如此正義,明智,勇敢的行為!試問:在當時又有幾人能做到?
勇於向這種制度挑戰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精神復活了也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彼此發自內心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是“復活”的前提!只有愛才能感動人的心田,才能呼喚出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純真與善良!
《復活》讀後感 篇7
這個星期我看完了《復活》這是之前給自己一個計劃,要多品名著。
今天晚上,在不知不覺中,我翻閱完最後一頁。是的,我看完了托爾斯泰著作的《復活》。可心裡莫名其妙地感到很失落。為什麼那麼快就完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思緒打亂,我連晚飯都放棄了!
看完後,我真的覺得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起碼我們不用擔心食不飽肚、衣不裹腹。想想自己現在總是可以吃到美味的麵包,想想自己還在上學,想想自己和同學們總是抱怨生活的種種。不經意間會湧出:內疚與幸福的感想。是我們要求太多,所以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我們總是感到煩躁卻忽略了生活的多彩。
我每天都在笑,卻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為此而感到快樂。忙碌中,我漸漸地迷失了自己。每天我沒有認真思考我究竟在幹什麼。等到快要期末考試了,才發覺自己的學業荒廢了!該醒嘍!
不習慣於小說的結束。我喜歡男女主角。涅赫留多夫、卡秋莎。他們名字太彆扭了,我至今還沒能記住。但是,我會在心裡懷念他們,就像我一直佩服的簡愛一樣。
《復活》讀後感 篇8
想象在十九世紀的俄國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勞苦大眾被各種賦稅壓迫著直不起腰桿來。民不聊生。也試想在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宅院內穿梭著各種談笑風生的名流貴族。他們舉手投足間是何等貴氣,事實卻毫不掩飾地顯露出他們遊手好閒、窮奢極侈的氣息。列夫托爾斯泰將貧富懸殊的兩個世界透過一系列描寫表現得淋一漓盡致。
作為男主人公的聶赫留朵夫正是看清了整個社會的真實面貌而憐憫一愛一護勞苦民眾與弱小者,憤恨憎惡貴族與統治者。
聶赫留朵夫是一位闊綽的公爵少爺,他在青年時期與娉婷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相識並互相一愛一慕。在年少的衝動下,他們偷嚐了禁一果。在聶赫留朵夫離開後她才清楚地知道自己懷孕了。本該是一段梔子花般的一愛一戀,結局卻讓人唏噓。從那開始,她開始厭惡一切。正是這種消極的心理讓瑪絲洛娃陷入無助、仇恨的狀態中。她不堪凌一辱而反抗,為此她丟一了好幾份工作,而新生的嬰兒也不幸早早夭折。種種打擊使瑪絲洛娃徹底淪陷。為了生存,倒一逼一成了處處賣弄風情的“窯姐兒”。倨傲的聶赫留朵夫為此放下了身段,開始反思自己的罪惡。
聶赫留朵夫漸漸認清了官一場及貴族名流的各種嘴臉,他們無形中為自己貼上了“為自己而活”的人生信條,錯綜複雜、卑鄙下流、虛偽、麻木、殘忍。他親臨了農民們迫於政一府而苦不堪言的生活。他開始清醒、開始思考、開始懺悔。最終被獸一性一的人攫住的人一性一漸漸甦醒,是聶赫留朵夫在理智上認識到應該同情勞動人民和憎恨統治階級。他的一精一神,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復一活。聶赫留朵夫崇尚平等、博一愛一,他的靈魂在奔跑,竭力想逃離這個骯髒、卑劣的貴族生活圈。而作者托爾斯泰不顧家人反對,改變了自己的貴族生活方式,並終生與文明的罪惡和謊言對抗。聶赫留朵夫難道不是托爾斯泰的代表者、托爾斯泰思想、感情的載體嗎?
後來在聶赫留朵夫的“贖罪”下,瑪絲洛娃原諒並重新一愛一上了他,可她不願因為自己而拖累了他,最終與政治犯西蒙松結為伉儷。瑪絲洛娃的一精一神,不是簡單地復一活,而是達到了崇高的、完美的境界。同樣崇高的還有英國名著《簡愛》中擁有獨立人格的簡一愛一。不為金錢、不為浮名,回到她雙目失明的摯一愛一身邊。簡簡單單的一愛一,就這樣默默廝守一生。瑪絲洛娃與簡一愛一的一愛一平凡簡單卻難掩偉大的光芒。
小說中另一位隱形的重要人物——無名老頭子,同樣引人重視。不起眼卻不平凡。他對宗教、法律、監獄、官僚制度進行了深刻而激烈的批判。若聶赫留朵夫是托爾斯泰思想感情的載體,無名老頭子才是托爾斯泰的代言人。
《一活》是托爾斯泰在單獨中的洞見,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最真實的作品。也許正是托爾斯泰的睿智與覺悟使《復活》這部名著歷久彌新,成為永恆中的經典!
《復活》讀後感 篇9
人們都說:書是無盡的財富,書是智慧的源泉。起初的我認為:書中的知識非常重要,只要你讀了很多書,學到很多知識,以後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獲得很多錢財與名利。
但是,我已經改變了我對書的理解。
就在不久前,我的姐姐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列夫托爾斯泰《復活》。起初我隨手翻了翻,看這書中一幅插圖也沒有,於是便隨手仍在一盤。直到昨天,我實在沒事可做了,才想起姐姐暑假送給我的那本《復活》。起初,我只想隨便看看這本說是講什麼的,可是,到後來,不知怎麼的,我竟然被它給吸引了。
這本書實在是太迷人了,文中的種種精緻的細節描寫以及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都讓我深陷進去,並且無法自拔。自從那天下午看了一小段之後,就一直被它迷住了,無聊的時候看,吃飯的時候看,晚上趴床上的時候也看,甚至上廁所的時候都看……
《復活》是代表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創作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小說透過地主家的養女“瑪絲洛娃”的受辱、墮落以及被下獄、別流放的悲劇,以及和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複雜經歷。本書描繪了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社會的廣闊圖景。
偉大的作家“羅曼羅蘭”曾評這本書:《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現在,我讀了《復活》之後,重新領悟了對“書”的看法:一本書的精要在於對人的魅力,在於書背後那些偉大、富有哲理的道理,在於能把人吸引得魂不守舍、在於能把人“迷戀”得茶飯不思。而並不在於讀書之後能獲得那些錢財。
我只告訴大家一句:書是自己讀的,不是為別人讀的;知識是為自己學的,不是為長大賺多少錢而學的。
記住:請大家多多讀書,因為這些知識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復活》讀後感 篇10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許多磨難與誘惑,這些磨難會一直打擊你的身體,誘惑會一直侵蝕你的心。一旦陷進去,便好似走進了無邊的荒蕪了沙漠,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最終悲劇收場。那麼,有些人為什麼會受到誘惑呢?是因為人的私慾!人一旦有私慾,就會變得貪婪,就會被利益與虛榮心矇蔽了雙眼,從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麼,我們人該怎樣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好好度過自己漫長而又充滿誘惑的一生呢?我從《復活》中看到了希望。
談到《復活》這本書,也許大家都比較陌生吧。這是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後的一部鉅著,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永不磨滅的珍品,是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頂峰,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這本書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讀完這本感人肺腑的著作,我不禁留下了滾滾熱淚。我非常同情女主人公和像她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悲慘生活;感嘆男主人公浪子回頭為時不晚的精神;憎恨貴族人士的官官相護、自私自利的醜惡嘴臉。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近日,我常常聽到一些我不想聽到的訊息:有一些所謂的重點中學,每年都會給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富家子弟開後門,只要他們能拿出一筆可觀的贊助費,就可以進到重點中學去讀書。而那些成績優異卻囊中羞澀的學生只能被拒之門外。那些富家子弟在學校裡即使目中無人、橫行霸道,學校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為所欲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完全被顛覆了,可悲、可恨!
《復活》這本書,不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我們懷揣夢想,心持純真,一起篤志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