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實用手冊》讀後感

《文明禮儀實用手冊》讀後感

  今天,我看了《文明禮儀實用手冊》。我手捧這本綠色封面的書時,感覺沉甸甸地。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就像我們貼身侍衛一樣伴隨著我們成長,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認真地閱讀起來。不時被文明禮儀的小故事深深地感動了除了平時的日常用語、態度舉止以外,還包含著方方面面的內容。如上課聽講的學校課堂禮儀,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的交通禮儀,愛護綠化公物的社會禮儀,孝敬長輩的家庭禮儀……這些生活中的小節,處處體現著文明禮儀規範。這本書,讓我真正認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也給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讓我去學習。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禮儀”中的“課堂禮儀”這一部分。它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上課之前就要作好課前準備,上課時,各種物品要輕拿輕放,避免碰落。如果上課要向別人借用文具時,儘量要在課前進行,避免課上講話影響他人學習。我更是從中知道了,上課時要認真聽講,做作業速度要快,做事不要拖泥帶水。

  上車時,我們都謙讓一點,看見老弱病殘主動讓座;在公共場所,不亂扔瓜皮果殼,不隨地吐痰,不破壞花草樹木,愛護公物;在學校裡,遵守規章制度,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吵,互相幫助,讓同學間相處得更團結更和睦;在家裡,我更要孝敬老人,尊敬父母,主動幫助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家務,分擔他們的辛勞……

  說道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也不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嗎?

  這裡我不想舉過多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名人、偉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行為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群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打的會影響國家聲譽。

  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我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

  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日本或歐洲,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就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

  “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生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先洗手……”教授說。

  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的吃飯、洗手、讓座這些小事做起。

  文明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哪怕是一個手勢、一句話語。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想起我們身邊的這一幕幕不文明行為,我真為大家感到難過。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個禮儀之邦,文明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希望同學們讀了這本書之後,能夠對照自己的行為習慣,改變自己不良的言行。講文明,懂文明,做一個文明的學生。

  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