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水滸傳讀後感

小說水滸傳讀後感

  導語:《水滸傳》它真實地描寫了宋代農民起義,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它以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小說水滸傳讀後感1: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鬥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鬥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醜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小說水滸傳讀後感2:

  初讀《水滸》,還是小學時的事。那時的我懷著對英雄的憧憬,沉醉在一百零八好漢鋤強扶弱的故事中。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武松醉打蔣門神、宋公明三打祝家莊…讀著一個個曲折生動、引人入勝的故事,我不禁為他們的壯舉喝彩,為他們不幸的遭遇不平。吳用的錦囊妙計、花雲百步穿楊的箭法、公孫勝呼風喚雨的法術…令我心馳神往。他們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壯舉,讓水滸好漢成為了我心目中的英雄。

  初中時又讀《水滸》,讀出的便是宋王朝的腐敗。北宋王朝末年,帝王荒淫無度,一年的賦稅僅夠九個月的'支出。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帝王的無能致使朝中妖風四起。那太尉高俅本是市井小人,只因踢得一腳好球,便"深受賞識",掌管天下兵馬;而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一身好武藝卻偏偏遭人陷害,報國無門。大名府梁中書,給當朝蔡京的賀禮一送便是十萬貫財寶,大手筆,好不氣派;而百姓卻貧困潦倒,名不聊生。如此國家,卻又怎能不敗?

  今年暑假,我再讀《水滸》,對書中的內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寫相似的情節,卻又從中展現人物不同的性格品質。同樣是殺虎,武松打虎體現的是勇猛,而李逵殺四虎,體現了對母親的一片孝心;同樣是殺惡霸,楊志怒殺牛二,寫出了一個英雄報國無門的落寞和再三受辱的激憤,魯提轄打死鎮關西,將魯達為人忠義好打不平的性格描繪地淋漓盡致。雖然作者硬是寫了一百零八位好漢,不免有強湊一百零八星宿之嫌,但對人物細膩的刻畫令人由衷讚歎。

  然而在讀《水滸》時,心中總是存有疑慮:梁山好漢究竟是"義",還是"不義"?武松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為兄報仇手刃仇人,那自然是"義"的,但他卻順帶滅了張都監滿門,還留下血書"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張都監再不仁,卻也與他的家人無關。為仇恨而滅人滿門,如此殘忍、嗜殺的行徑,又怎能算作"忠義"?李逵江州劫法場,那是對宋江、戴宗的一片忠心,是"義"無錯。可他劫法場時"不問軍官百姓,只顧砍人,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連圍觀百姓都殺,這般濫殺無辜,似乎也不能算作"忠義"。還有那智多星吳用,計激林沖火併王倫在先,設計陷害盧俊義逼他上梁山在後,大違"忠義"之道。至於那宋江一心接受招安,害得追隨梁山好漢死傷殆盡,這樣的做法,難道也是"義"?水滸中的好漢們似乎都有他們的多面性,既是"義"的化身,又是"義"的破壞者,令人困惑,使人深思。

  近日,新《水滸》在各大衛視開播,草草觀之,卻發現情節多與原著有出入,人物的對白也顯得蒼白。精妙特技的背後,少了一份英雄的豪情。也許《水滸》的精彩,只有透過那厚厚的書冊,才能探尋那幾百年前跌宕起伏的故事。

  小說水滸傳讀後感3:

  《水滸》是本老少庸雅皆愛的鉅著。它引人入勝的連環章節中塑造了不計其數的人物形象。個性之鮮明,在中國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這些英雄豪傑的鬥爭之中,卻隱藏著施耐庵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你只需隨好漢們—齊發威,一齊狂笑,一齊叫罵,在無拘無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發現這一百零八個人,每一個都是作者精神追求與內心情感的寄託。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文學上的一部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小說,和《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幾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群眾和小朋友們的喜愛,就連我也不例外。

  《水滸傳》主要講述了太尉高俅原本是個無賴,因為會踢球, 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無惡不作。他的幹獨生子高衙內橫行霸道,為了霸佔八十萬禁軍總教頭林沖的漂亮妻子,他誣林沖帶刀進八軍機 重地白虎堂圖謀不軌,把林沖發配充軍,還想在野豬林半路把他殺死,幸虧花和尚魯智深仗義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眾多好漢,共108人,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杆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著替天行道,劫富濟貪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群眾的神勇鬥志,幹出了一番大事業。魯智深:他是忠與義的化身,他寄託了施耐庵對於俠義的熱烈歌頌。金氏父女正是由於素不相識的魯提轄而逃出鎮關西的魔掌。林沖正是由於萍水相逢的花和尚才在野豬林倖免遇難。這一切,都是魯智深的忠義表現。

  忠與義在《水滸》中,是作者所竭力唱頌的,更是貫穿這一百二十回章節的無形骨架。但忠義,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已成為了古董。它能夠直接產生效益的一面,被人們保留著,而它的忠誠與義氣、人們長久相處肝膽相照的一面,卻被丟棄了。而此時的忠義,已成為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話,不經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誰想過,它是友誼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特有的一種高貴品質。它既是精神,又是品德,更是古人為人處事的標範。

  但現在呢,似乎已煙消雲散了。我常常羨慕古人思想的純潔。是他們,才有了生死與共的真摯情誼。生活在文明社會中的人,也許會譏笑他們的幼稚,但我們丟掉了多少真摯的、純粹的情誼呢?我們的情誼中有多少是與利害直接相關的。這些真情實誼是否隨著生活的緊迫而逐漸消失呢?忠與義,體現著古人多麼誠摯的追求與嚮往。忠誠與義氣,是它們得以讓天南海北分散的人而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擰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斷的繩。在他們心中,這是高於一切的。

  在發達的今天,商品經濟狂潮的衝擊下,誠實、信用在人們心中已搖搖欲墜,大家爾虞我詐,得到的是大把鈔票,而丟失的卻是我們民族思想的精髓。我的感想是:如果我們現在跟團結一些,跟能互相諒解些那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會更完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