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紅豆讀後感

小說紅豆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說紅豆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說紅豆讀後感 篇1

  《紅豆》這部短篇小說是作者透過倒敘或者是回憶的方式描寫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女青年江玫和一個資產階級的代表齊虹之間的愛情故事,雖然這部小說它想要表現的是江玫被她的室友蕭索帶領著走向了革命,並且最後還成了一個優秀的黨的工作者。但是我讀這部小說的時候真的完全把它當作了一個有著革命性質的愛情小說。

  作者也許本來想把齊虹塑造成一個醜惡、自私、可惡的資產階級分子,並且他可能會成為阻礙江玫走上真正的革命道路的障礙物。實踐上的作品中的齊虹是一個有著清秀的外表,並且懂音樂、會彈鋼琴、喜愛讀外國文學作品,並且家庭條件又十分優越,這樣一個齊虹,在我的心裡我是十分喜歡他的,雖然他有時候會對江玫不好,尤其是當江玫要去參加革命時,他會生氣的摔東西,我只是覺得他完全是因為太喜愛江玫,他的自私是對愛的自私,並不是因為他是資產階級才自私。對於江玫,作者把她寫成一個執著與革命,並且最終會為了革命而放棄愛情。其實作者筆下的江玫,在對於愛情的純潔以及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會堅持到底,這些優秀的品質我是十分欣賞的,但是我卻不贊同作者筆下的她放棄愛情選擇革命,作品中的江玫或者說在那個時代的作者都覺得階級立場不同,愛情必然會走向破滅。其實我個人認為階級立場和個人的愛情是沒有衝突的,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會把革命與愛情寫得如此的矛盾與艱難,也許是為了迎合那個年代,“文藝為政治服務”這一口號,片面地強調政治的重要性,而刻意忽略文藝本身應有的價值。並且我十分不贊同《紅豆的問題在哪裡》一個座談會上某些同志認為江玫和齊虹是因為有共同的基礎才相戀的。我個人覺得他們會相戀是因為彼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如他們都喜歡音樂。我覺得在那個年代的同志們把愛情想得太複雜了,把作者小說中的愛情直接和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相掛鉤。我也不贊同某些同志認為江玫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愛情至上主義者”,我覺得如果她真的是愛情至上的話,為什麼最後她會為了革命放棄愛情,她那麼喜愛齊虹,她其實大可以把自己的母親帶上與齊虹一起離開。並且在作品中,作者早就已經提到江玫會放棄愛情,如在齊虹找江玫出去玩時,他說要帶她去“絕域”,這個是童話《潘皮得》中的神仙領域,這時作者提到“他們的愛情就建築在這些並不存在的童話,終究要萎謝的花朵,要散的雲,會缺的月上面。” 以及讓他們相戀的紅豆髮夾被齊虹摔碎,還有江玫父親的真正死因,這些都告訴了我們他們絕對不會在一起,以及革命終究還是戰勝了愛情。

  至於蕭索,這個女主角江玫的室友,以及作為領導江玫走向革命的人,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她,雖然她十分的善良,對江玫又好,並且為了給江玫的母親治病她甚至不惜去買血掙錢,她的這一做法讓我很疑惑,我當時在想,為什麼連女兒江玫都沒有想到要去買血給母親掙錢,她怎麼會想到,難道為了他人的生命連自己的生命也可不顧?後來在早材料中,我漸漸明白蕭索作為這個小說中黨的形象的化身,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十分輝煌、有勇氣、認真、努力的黨的光輝形象,作者就是要告訴讀者黨是十分偉大的,為了讓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好,黨會盡自己最大得努力,黨員也會自我犧牲來挽救人民的利益。其實我不贊同有些人說蕭索沒有給江玫正確的政治領導,在小說中的她讓江玫見到了一個積極、勇敢、為他人勇於犧牲自我的形象,我覺得這種精神上的引導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上的領導對上比政治領導更重要。

  對於這部小說我也不贊同文美惠在《從“紅豆”看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傾向》中所說的認為作者的感情戰勝了理智。我覺得應該是作者的理智戰勝了感情,雖然她所塑造的'齊虹這一醜陋的形象沒有到達時代對她的要求,但是她最後還是將我們帶回到了江玫“革命”勝利,她放棄了愛情,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但是我贊同她所說的“”紅豆”是一篇藝術性較強的小說,語言流利,結構也比較嚴密,人物寫得比較細緻”,我覺得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寫得很好,她準確的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徵,並且會讓人不自覺的人物文種的江玫以及齊虹是真實的存在過的,她們的愛情也是真實的發生過的。她這樣的寫作技巧是現當代很多作家都到不到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

  總的來說,《紅豆》這部小說真實的表現了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下,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要求“愛情為革命服務“的主題,向我們展示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許真的是不同的階級立場會將美好的愛情扼殺。向我們說明了那個時代不同階級立場革命者在感情上的矛盾與複雜,向我們揭示了真實的人性的掙扎。

  小說紅豆讀後感 篇2

  一想到紅豆就先想到那首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所謂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愛情是美麗的,但是愛情又是蝕骨穿腸的毒,一旦沾染,縱使當年橫刀斬情斷愛,無怨無悔。多年後,留下的一塊永遠不能輕易觸碰的一段情傷。好比那紅豆,紅豔非常,就好像為情而傷的一滴血淚。

  可能是由於年代的限制,宗璞的《紅豆》並沒有如我想的那般美好。它講述的是兩個北大的學生江玫和齊虹相知相戀後因為個人革命道路選的不同而最終分道揚鑣的故事。故事是以女主角江玫的回憶展開的,在多年後,女主角已投身革命多年,回到了校園開展工作,恰好為她安排的宿舍就是她上學時候住的那一個。走進去,她的目光一下子就鎖在牆上嵌著的一個耶穌受難像上。雖然時光荏苒,那背後的紅豆應該還在吧。她小心地用兩個手指鉗出那裝著自己曾經的愛情的小小的象牙托子的黑絲絨盒子,坐在床邊,用發顫地手揭開了盒蓋。盒中的兩粒紅豆如血點兒似的,鑲在一個銀絲編成的指環上,沒有了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澤勻淨而鮮亮。

  她的愛情,在記憶深處,如這兩粒紅豆一般吧。褪去了浪漫的色彩,留下的只有溫潤的情懷吧。那段感情,她有想過呵護,畢竟,愛過,肯定就期望相守。他不能陪她一同參加革命,隨著父母一起到了海外去安逸的生活,那是他的選擇,她不怪他。因為,她知道,兩個人的心是相通的,只是,道路不同。

  但是也許他們也是幸福的,記得莊子有句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舉案齊眉,固然美滿。但也僅僅是美滿而已,是以愛的名義束縛著對方在枯涸的水塘垂死掙扎。與其這樣,還不如,放開對方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對方心裡留下美麗的剪影,成為對方的心目中永遠的紅玫瑰和明月光,這才不枉相識一場,不枉相戀一場。

  我想,也許是他還沒有愛到和她共同奔赴人生的程度吧。不願意為她放棄舒適的生活,投身於艱苦的戰鬥中去。她也太過堅持,彼此誰都不肯讓一步。所以,最後的結局,只能徒然看兩粒紅豆。

  愛,或者不愛;情深,或者情淺;緣有,或者沒有,都已經成往事,無需多提。

  我想,兩個人的心裡都有遺憾吧。只是,事實已成這樣,我不會妙手回春,給不了圓滿的結局。但也許,分離,才得以相思。紅豆不僅代表著濃濃的相思之意,也暗示著最終分手的結局吧。

  我喜歡紅豆的色澤,不僅是她背後的含義,如此亮麗的色澤,只一眼,怕就捨不得把目光再移向別處罷。人生中,每一種感情都是一筆財富,都是一份獨特的記憶,都有一份別人不曾擁有的快樂。不管最後傷也好,喜也好,不能改變的結果就安然以對。珍藏於心底,也是一份美好。

  就像現在的我一樣,挺好。不再去刻意注意,讓自己感覺也許他會想起,給自己製造一種幸福的感覺未嘗不好。能在同一片天空下互相念著,就不要苛求太多。要的越多,慾望就越大,然後,失望就越大。給自己一種溫和的幸福,給他一份自由的感覺,讓彼此存在距離,卻又互相掛記,也是一種愛的方式。

  此刻,為未來努力,我就沒有藉口說要沉睡,我也沒有心思再沉睡。我想要的,就一定會為之盡力。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我的努力不會白費,我的愛情會是一個花開的結局。有寒冬,有秋日,但春暖花開的日子也不會少。心若常有春色在,又豈會冷冷暖暖?

  細水長流,也是我想要的細水長流。

  小說紅豆讀後感 篇3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小說的名字叫作紅豆,代表相思的紅豆。故事的內容自然也是愛情;只是這愛情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是解放之前,愛情的道路也就失去了原本它該有的平順。處在愛情中的兩個人被纏繞成一個整體,維繫這個整體的絲絲縷縷,便是兩個人因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思想價值觀而互生的欣賞和喜愛。那麼在愛情中,最可怕的便是雙方愛好不被相互接受和思想價值觀相悖。故事的主人公江玫和齊虹之間無疑是有共同愛好的。他們都愛音樂、愛彈鋼琴,貝多芬、肖邦都是他們共同喜愛的音樂家。所以,他們相愛了。可是這份愛情卻並不只是單純幸福快樂的,更多的是一種苦惱、一種沉重——這種苦悶的源頭,正是兩個人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受同宿舍的學姐蕭素的影響,江玫的思想發生著積極的轉變。儘管當時還未形成一種信仰,但江玫的思想中,已將形成了一種觀念——“大家”都應該幸福,沒有人該受剝削、受苦難。然而,這種思想確實齊虹不能接受的。他學習的專業是物理學,他不愛好文學,更不喜歡政治。在他看來,學習了那麼多的科學知識,就是要用這些知識生活,它們是不能拋棄的;而像蕭素那樣搞什麼“民主”,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足、幸福的家庭,吃穿不愁;他習慣、需要的是安定、悠閒的生活,而並非是民主的變革——畢竟他生活的很好,至於“大家”好不好,那不是他關心的,反而要是謀求“大家”的幸福進行民主革命,他的生活到時會不好。那時的江玫和齊虹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信仰,但他們處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不知不覺地就站在了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一方。終於,在是否去美國這一選擇上,矛盾爆發,兩個人分離。

  文章採用的是倒敘的記敘順序,在文章一開頭就寫了江玫在分開幾年以後的狀況。江玫在八年後成為了黨委會的幹部,又重新回到了大學,重新回到了原本屬於她的宿舍。舊地重遊,物是人非,江玫產生了對往事的懷念。那一年,她遇到了相愛的齊虹;那一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一年,決定了她人生的軌跡。

  江玫與齊虹的第一次相遇,雖然是在冬天,作者卻以一種輕鬆歡快的基調描寫了江玫的出現:她哼著曲子,頭上戴了發亮鮮豔的夾子,邁著輕快的步子在雪中走著,一種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一時間,聲音、動作、色彩一起湧現,江玫青春美麗的形象躍然紙上。再看齊虹,身材修長,身穿灰長袍、藍長衫,神情迷惘,抬起頭來有一張清秀白皙、輪廓分明的臉,兩個任務的描寫在基調上有很大的不同。江玫是青春活躍、色彩明麗的,而齊虹則是淡漠茫然、氣質清冷的。縱觀全文,江玫熱情博愛,勇於探索奮鬥;而齊虹則是貪於現實和安逸,對其他人冷漠甚至是厭惡。正是兩人性格的不同,造成了兩人認識上、觀念上的衝突,導致了他們最終的分手。而這種預兆,在初見時就已經有所暗示了。讀文章,是一種尋找結局的過程。文章的字裡行間會透露出蛛絲馬跡,暗示這故事的走向。結局雖然只是千種可能中的一種,但其實,這樣的結局早在開始就已註定了。

  小說紅豆讀後感 篇4

  昨晚,現代中國文賞的課上匆匆讀了老師印發下來的《紅豆》,而後又斷斷續續聽了一些講解。課不該白上,若是不寫些什麼記下來,便會覺得這時間是虧了的,於是決定大略地寫下一些東西。

  《紅豆》運用了倒敘的方式描寫了全國解放前夕女大學生江玫與銀行家少爺齊虹之間的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戀愛故事。

  對於江玫,通讀整篇文章之後,我對她的感覺是:單純、熱情、勇敢、堅定。並不是多麼完美的女子,至少她給我的感覺還沒有超過《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韓新月,當然,那是長篇小說,可能刻畫的更細緻一些,給人的感受更深些。喜愛彈琴的姑娘,從小便失去父親的姑娘,在被革命的浪潮襲擊之前,在愛情降臨之前,乾淨單純得像一潭世外桃源深處的水。

  齊虹,銀行家少爺,一個在物理與音樂世界之外便像在夢中神遊的人。他恨所有人,除了江玫。大概是先天的個性,倔強到像魔鬼一樣的脾氣,讓人讀著讀著便覺得恐懼起來。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江玫超乎存在性的愛,過於浪漫主義的愛,他甚至嫉妒起江玫的室友——肖素,他嫉妒江玫和肖素過好的關係,甚至不止一次地為此和江玫吵翻。自認為他是過度自私的,他的愛並不假,只可惜他並不知道怎麼去愛。他肯為了江玫比家人晚一步飛去美國,他在江玫家偷了江玫17歲時的照片,因為江玫拒絕去他家做客,他便透過照片向家人介紹這個他愛到骨子裡的姑娘,甚至為了能和她在一起並且讓其免受革命傷害,要帶她去美國上學。

  江玫不肯去,尤其是在知曉自己的父親並不是病死而是因為革命被抓走後,在素姐被帶走後,在母親選擇相信她的選擇後。

  齊虹只要有江玫就夠了,而江玫還需要她的祖國、她的母親、走她父親未走完的路——亦是她自己選擇的路。“我恨不得殺了你!把你裝在棺材裡帶走!”齊虹在請求遭拒後忿忿地講了這一句。

  “姑娘,你是我的。”“我第一次看見你,就是那個下雪天,你記得麼?我看見你了,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和你在一起...”“誰能不看見你!你像太陽一樣發著光,誰能不看見你!”這是決定在一起那天齊虹講給江玫的話。

  “我寧願聽說你死了,也不願知道你活得不像個人。”小姑娘說話的語氣也終於惡狠狠起來。

  愛本該是最美好的東西,可是很多時候,愛被時代加上烙印,便決定了兩人撕裂之後分道揚鑣。無產階級的革命,資產階級的自在。

  在齊虹眼中,江玫這麼可愛的姑娘不該去趟革命的渾水。而在江玫眼中,齊虹便只是那種在亂時逃離祖國的貪生怕死的人,那種在某些方面永遠不會和她有一致看法的人。

  不過是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命運。相交線的命運,不該拿對錯來判斷,來了,便來了,走,就走吧。只是在八年後,再次拿出那個裝有兩顆紅豆的黑色絲絨盒子時,臉色仍然會不住地變了顏色。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老師說,雖是小說,多少還是有宗璞的個人經歷在裡面,也因此在後來曾被打成右派。痛苦的愛情,有人會記得那些痛苦中摻雜過的幸福,那些不能相見的時間中的煎熬,那些以為彼此就此消失後的失落。

  可是有些時候,我們只能繼續走。把愛的恨的思念的,全都嚼爛,嚥下去,然後等著讓時間治癒這一切。也許從沒放下過,更不會有忘記那麼瀟灑,可不管怎麼樣,已經路過的,便只能是路過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