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和《美學原理》讀後感

《美學》和《美學原理》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美學》和《美學原理》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學》和《美學原理》讀後感 篇1

  《美學原理》是由王德勝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適用於高等學校文科的教材。本書著眼於教學實際,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在合理吸收傳統美學思想精華、關注和借鑑當前國內外美學研究新成果的同時,突出了美學理論的當代特點。書中著重以審美活動為基點,把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分別從美學學科定位及其物件、人類審美髮生、美的本質、美的存在、審美型別、審美經驗及其結構與過程、審美判斷、藝術審美與創造、審美文化特徵及其生產與消費活動、審美教育等各個方面,對美學中的諸多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本書強調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實證、概念與形象的統一,旨在透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美學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審美分析能力,以益於學生的審美實踐發展。接下來,我將著重從以下方面來談談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的感受。

  第一章節向我們論述了什麼是美學,從這一章節中,我瞭解到了美學的歷史與現狀、美學的學科定位、美學的研究物件與方法以及怎樣學習好美學。美學被稱之為“無用之學”,這是從它的實際作用來說的,它沒有特別實際性作用,但它卻有著潛在的功效,一個人如果對美學有著特殊的理解,或者有著系統化的學習,那麼他便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形成一種意識,即審美意識,這種潛在的意識,會讓你發現生活中的美,它會促使你不斷髮現和體會生命的無盡意味。

  美學屬於人文學科,它著重體現了人文實踐領域的價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學的物件,就必須始終抓住人類審美活動。也就是說,美學是以人類審美為自身特殊領域,以審美活動為具體研究物件,以此來探討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從而來追蹤、構建人類審美價值體系。

  從這一章節中,我還了解到美學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理論與實踐性統一、歷史意識與當代意識相統一、兼收幷蓄與民族特色相統一。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對於我學習好美學原理這門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節向我們論述了審美髮生,從這一章節中,我瞭解到了審美的發生論史、人類勞動與審美髮生、審美活動中的主客體、審美關係以及價值。審美的發生論史包括模仿說、巫術與圖騰崇拜說、性本能說、遊戲說,以上四種學說,在美學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論代表性,有著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們有著共同的侷限性,就是沒有揭示出人類審美活動背後的、促使其發生的現實基礎,即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它揭示出了審美起源於人類生產勞動。勞動創造了人併為審美提供了物質前提和基礎,並且為審美髮生提供了現實素材。

  審美活動主客體的統一,推動人類審美活動的發展,擴大人類審美範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對人類文明進步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第三章重點向我們闡述了美的本質問題,包括美的定義、美的來源、美的存在。美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價值,與真、善有聯絡也有區別,我們必須辯證的看待。至於外觀美和形象美,是兩種必須加以區分的美,只有當外觀美不妨礙形象美、完全服務於形象美的時候,二者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統,包括美的社會存在及型別、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以及美與現代社會。美的社會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動,包括人的美、人文環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美體現在現代社會中,如建築沒、風景美等。

  第五章審美型別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我重點所要寫的部分。本章節包含了中和之美、優美和壯美、崇高和悲劇、喜劇、醜和荒誕以及審美型別的文化風格。

  中和之美屬於與“崇高”相對應的審美範疇,突出審美過程中主客體、人與自然、感性與理性及各種形式美的協調統一,給人以愉悅、輕鬆的審美快感。中和之美是處於優美與壯美之間剛柔相濟的綜合美。其意蘊剛柔兼備,情感力度適中,雜多與對立的審美因素和諧統一,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優美又稱“秀美”、“纖麗美”、“陰柔美”、“典雅美”等。優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諧”。優美作為一般形態,以和諧、協調、一致、均衡、統一為特點。優美的本質屬性是和諧。優美能給人輕鬆、愉快和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壯美,也稱“陽剛之美”,其審美意蘊、情感力強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渾特徵。中和之美、優美和壯美以賞心悅目的形式感染欣賞者,其愉悅性質適應了人類最基本、最深層的享樂天性,能夠充分喚起人們的審美慾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廣泛的審美活動中。

  崇高和悲劇屬於同一序列的審美型別,他們都側重於審美主客體、人與自然、感性與理性的矛盾衝突。具有由不和諧到和諧,由痛感到快感的過渡性、雙重性,是以痛感、壓抑感為基礎的複雜的情感體驗。崇高和悲劇對於人們振奮精神、昇華理想、培育理性審美能力、端正審美態度等,有著非常積極的美育意義。另外,還有喜劇,它有利於培養人樂觀曠達的審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態度,使人眼界開闊、心胸寬廣,能在平凡中獲得價值,讓生活充滿情趣。

  醜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不和諧,具有紊亂、嘈雜、破敗、粗陋、畸形、邪惡、虛假等特性。荒誕最為醜的極端化形式,是理性協調的顛倒,表現為極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給人以無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但它們具有遷徙默化的影響,對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進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內容:審美經驗、審美判斷、藝術審美、審美文化以及審美教育。在這五個章節中,我重點從審美教育出發來談談我的感受,審美教育是本冊書最後一個章節,作者將其放在尾部,是因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功用。審美教育著力於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養和強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豐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創新求異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娛樂性、情感性、個人創造性和潛移默化性。他對於青少年德智體起著有益的補充作用。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藉助美的魅力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透過具體教學過程來貫徹審美教育的宗旨,而這對教師自身素質提出了十分具體的要求。

  審美教育的作務就是鼓舞人們去愛美、欣賞美、追求美、使其充滿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更深層次的目標,則是培養人們的審美創造力。它是透過藝術等美感活動和審美方式,來提高人的素質和修養,來轉移人的心理氣質,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從而達到全面培養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成為具備崇高情操與富有的實踐能力的人。

  《美學》和《美學原理》讀後感 篇2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的學生根據他在海德堡大學的講課記錄和教學提綱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藝術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美學》第一卷中一共有兩個重要觀點:“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及“藝術美高於自然美”,筆者想從這兩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爾給美所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裡的理念,顯然和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臘哲學概念中,所謂理念是指人的認知對事物共相的認知,是建立在人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之上的,而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具有“絕對精神”和“絕對理念”的概念,在他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絕對理念”其本質便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承認在人的認識能力之上具有一種類似於上帝般的超越人類認識的,不動不滅的絕對規律,而這種絕對規律受到人的認知感受所形成的審美愉悅,便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也便就是美。

  相比較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臘“真善美”和中國傳統儒家“美是仁”的種種觀點,我們可以發現,黑格爾在探尋所謂什麼是美的時候,不再借助於倫理學範疇的概念,把美提煉出成了高於生活的生活的產物。

  將美感的源頭剝離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汙染的去分析什麼才是美的真正本質,不然當我們看俄國人的美學,就會不由自主地將美和生活聯絡在一起,簡單地認為符合生活樣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則為不美。看古希臘哲學和儒家哲學則會隨意地將倫理學的道德判斷“善”和“仁”凌駕在“美本身”之上,將一種審美判斷異化為道德判斷。

  黑格爾正是意識到了這種危險,才會去將美與客觀可認知的事物相剝離,從而產生了一種凌駕於各種倫理道德、各種認識侷限之上的美學感受。這樣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擾和汙染,但是也顯然會讓對美的研究陷入誤區。

  前文說了,黑格爾認為美源於“絕對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動不滅。由此產生的美學定義,其實涉及了“美本身”的關鍵性課題,即“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黑格爾顯然選擇將美定義成了一種絕對存在的客觀真理——具有永恆性的規律,而透過人的感性浮現。

  簡單地分析就不難發現,黑格爾其實是將美定義成為了美的規律,而一旦將美定義成了某種絕對存在的規律的時候,我們受到本身認知能力的侷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確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麼。

  就比如柏拉圖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樣,無論我們將美作何種解釋,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探討,所以柏拉圖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透過無數個設問去一步一步地推斷出“美不是什麼”,但是究柏拉圖一生,究其西方哲學史千年的思考,也無法得出“美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的答案。

  同樣去看黑格爾的美學,我們一樣可以發現,黑格爾在論述“美本身”的概念時,和他之後對於美的本質探討,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爾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之判斷最重要的前提在於,黑格爾認為美是絕對存在的,這也就以為在,黑格爾認為美在本體論上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這也是世界美學史上最重要的探討之一——“美是主觀念感受還是客觀存在”。

  但是在談及這個判斷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黑格爾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認為美是一種脫離了人的判斷能力之外的,由“絕對理念”支配的凌駕於所以的主觀判斷之外的絕對規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認這個世界上具有兩種被人類認知的不同美,一種是人類創造認識的藝術美,一種便是自然之美。

  因為我們發現如果按照黑格爾地“絕對精神”去理解,我們理應會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發現一個共同地美學的本質,就像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一樣,只要我們不斷地去找尋事物的共相,不斷地進行刪選,在最後我們終會發現那個所有美麗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質,這就是“美本身”。

  但是這種思維模式最危險地地方在於,所謂“美本身”生長和孕育的母體便是凌駕於人類認知能力之上的“絕對精神”和“絕對理念”,這也就意味著無論如何我們都只能不斷地接近對“美本身”的認知,卻永遠也達至不了真理的彼岸。這點在認識論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論之源頭,正如休謨可以否定因果聯絡的存在一樣,這樣去認識美的方式最終也必然會導向“美不可能被認知”或者“美本質不存在”地虛無主義認識觀念。作為一本研究美學的著作,其一開始便埋下了這樣的美學研究初衷,顯然是危險的。

  其次,黑格爾美學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點觀點便是“藝術美高於自然美”。在此,黑格爾認為因為藝術美是由人類創造並認知的,附加有人類情感和認識活動地價值,所以藝術美高於自然美,黑格爾甚至在卷首還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藝術美”相同價值的觀點。

  但是僅從黑格爾自身對“美本身”的闡發我們就會發現他的這種對藝術美的過度推崇和對自然美的過度貶斥是不具有理性價值的。

  首先我們從黑格爾的自身理解出發,前文說過黑格爾認為美的本質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句話其實表明了無論去研究哪種美的現象,無論去解釋何種的美感,都是要從人的認知能力出發,所以從人的認知能力而言,人在認識藝術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時候,其實兩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誰更能讓人獲得“精神的愉悅”(康德《判斷力批判》)。

  換言之,在被認知的角度上,所謂藝術美和自然美其實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不同地藝術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認知中都一樣侷限於人對美的感受,所以藝術品可以巧奪天工,自然界一樣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所謂對於美的認可,黑格爾之所以認為“藝術美高於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論據在於他認為“藝術美”源於人的創造和發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為的力量和色彩。

  聽起來似乎是這麼一回事,仔細一推敲就可以發現,黑格爾自己都認為美的本質是“理念的感念顯現”,所謂美的本質本身便是客觀存在的不變規律,如果按照黑格爾自己的觀念,顯然自然美會比人類創造地藝術美更貼近美的本質規律,從而符合對美的判斷。

  但是黑格爾在判斷“什麼更美”這個問題上的時候偏偏卻換了一個比較的標準,不再從美的本質判斷出發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讓人獲得“美感的愉悅”的角度出發,這樣的判斷標準顯然和前者對“美本身”的超驗判斷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們從人的認識和美感愉悅去作為判斷標準去看待“什麼是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發現黑格爾的判斷是不成立。因為黑格爾的觀點其實很簡單,認為藝術美是由人創造,所以藝術美更貼近人的審美。

  首先藝術的創作未必創作地便是美感,以賈平凹的《醜石》一文為例,我們會發現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未必是以審美為基本判斷的,審醜判斷同樣是藝術判斷的重要表達形式。

  退一步說,即是我們理解到黑格爾所處的時代,也許未必有審醜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我們去比較自然美和藝術美。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在尋找藝術美感的時候,其實是脫離不了自然美的影響。

  就比如達芬奇地蒙娜麗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為他在前期對人體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體自然規律和透視規律地人體繪畫早在啟蒙運動便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黃金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於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規律,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所謂的藝術美,其創造地規律本身便是來自於自然的美學規律。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從某種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說是藝術美的母親和營養的源泉,黑格爾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對於美學本體論的認識相矛盾,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他對於自然美的認知侷限。

  總的來說,黑格爾的《美學》從美學史地宏觀角度探研了美學發展的偉大歷史宏圖,也開創了系統研究美學的先河,但是從對美學本質地分析顯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美學》和《美學原理》讀後感 篇3

  黑格爾的美學(即藝術哲學)是他的哲學體系圓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個以“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為中心的美學體系。正是這個“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中心命題,在客觀唯心主義的絕對理念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與感性,內容與形式,主體與客體,理想與現實統一起來了。黑格爾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學研究成果,並以他豐厚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為基礎,經過嚴密而辯證的論述,最後精闢地總結出他的美學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簡明又完整的概括,證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美學深化了對於美的本質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具有科學的里程碑意義。儘管黑格爾的美學體系同他的哲學體系一樣,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可是他在論證美的本質問題時,卻能堅持以人為核心的理論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與物件、主體與客體、理性與感性、內容與形式等等之間辯證而統一的關係,為我們認識什麼是美、怎樣去創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啟示空間。

  黑格爾濃縮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定義,雖說看似簡單的一個判斷,可是它裡面卻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具有很高價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時又顯示了它的內容根基特別深厚。認清這一問題首先應對黑格爾的理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黑格爾指出:“一般說來,理念不是別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實在,以及這二者的統一。”黑格爾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先於它而存在的概念生髮出來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顯現自身於事物的活動,是概念的自我實現。當概念出現於實在裡並且與實在結成統一體時概念就成為了理念。黑格爾的理念是具體的概念與實在的統一,是主觀理解的,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黑格爾這一定義的三個來源首先,這一定義來自於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黑格爾認為由概念生髮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異化。理念才是概念與實在的統一。理念是絕對精神,絕對精神的初級階段就是藝術,就是美。因此,黑格爾的美其實就是他哲學體系的一個發展階段。其次,這一定義來自於黑格爾對於藝術的研究,是他經驗的積累。雖然黑格爾不是一個藝術家,沒有直接從事藝術實踐活動,但他對於藝術問題進行了哲學思考、研究,把藝術的特點歸納以後總結出美的定義。第三,這一定義也來源於黑格爾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德國古典美學。黑格爾的理論受到了康德、席勒、謝林的很大影響。

  黑格爾美的概念的全部含義,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靈化。(藝術)美是多種矛盾對立面的統一體,具有十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

  第一,美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美的本質只是在感性形態下作為一個事物而出現的簡單的理性的理念,這個美的事物除了理念外沒有別的內容”。而“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合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黑格爾認為,美的本質,藝術美的本質,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同時,他還要求“在美的物件裡,無論是它的概念以及它的目的和靈魂,還是它的外在的定性,豐富複雜性和實在性,都顯得是從它本身生髮出來,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在這裡他提出一個重要思想,藝術美的理性與感性的統一,要自然完成,任何外力的束縛和人工的雕琢,都會損害理性與感性的融貫,降低藝術的審美價值。

  第二,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黑格爾發展了席勒、謝林的客觀論立場,批判了美在主觀說,肯定了美的客觀性。他反對那種把美看成“是一種純然主觀的快感,一種完全偶然的感覺”的觀點,而認為美的理念是“自在自為地必然地”存在著的客觀物件。“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裡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美不是個人主觀感情和臆想的結果,而是客觀的理念、概念的必然結晶。但是黑格爾並不是機械的客觀論者。他的理念、概念不是抽象、靜止、孤立的客體,而是一個能動的創造萬物的主體。它的內部差異、矛盾導致自身的分裂和外化,使自己的本質在感性物件中實現、發揮出來。因此,“感性顯現”又是作為主體的理念的創造物或物件化。在這個意義上,美是主體的創造,是主體的客觀化,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第三,美是一般和特殊的統一。從“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中心定義出發,黑格爾大體上強調一般,認為美和藝術應該從一般的概念出發,將一般轉化為個別的形象。但由於辯證法的運用,在他看來,並不存在離開特殊的一般或者離開個別的普遍。“只有在個性和普遍性的統一與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獨立自足性,因為正如普遍性只有透過個別事物才能獲得具體的實在,個別的特殊的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裡才能找到它的現實存在的堅固基礎和真正內容(意蘊)。”因此他既反對古典主義把人物寫成抽象概念的化身,也反對浪漫主義離開普遍性而一味地突出人物的個性,而主張寫出“這一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滿有生氣的人。”

  黑格爾對於美的定義總結的重大意義在於開創了內容美學的新思路,使黑格爾美學成為內容美學。美只能在形象中現出,美必須有意蘊。這對於整個美學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以往“經驗派美學從經驗出發,著重個別感性現象而忽視普遍概念;理性派美學從邏輯或概念分析出發,著重普遍概念而忽視個別感性現象。”黑格爾把這兩種方法統一起來,因為按他的理念的看法,普遍概念必然體現於個別感性現象,個別感性現象也必然包含普遍觀念。同時,黑格爾把實踐引入美學的研究之中,他的美學是實踐美學,是內容美學。

  迄今為止,沒有哪一位哲人的美學理論能夠像黑格爾的美學那樣引起人們如此廣泛的注意和重視,黑格爾的《美學》是公認的最優秀的美學經典著作。當然,作為一個偉大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他的思想一定的侷限性,但在黑格爾的理論中有些永恆的閃光的東西,我們應善於發現、善於總結,尤其是對那些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觀點和理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