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與學術論文讀後感

文獻與學術論文讀後感

  篇一:學術論文讀後感

  我讀的論文題目是《Progressive authentication: deciding when to authenticate on mobile phones》,這是一篇由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的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論文,發表在USENIX會議上。

  該篇論文綜合論述了近年來手機驗證領域的一些新發展,並對當前手機認證方法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論文中指出傳統的驗證方法並不符合大部分手機使用者的需要,只用更加智慧化的手段才是未來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該論文觀點鮮明,論證清晰有力,論據充分可靠,資料準確,資料詳實,文獻綜述豐富而規範,其中論文關於手機安全驗證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相當高的新的見解。下面簡單介紹如下:

  一、安全性和可用性

  論文對當前使用手機人群的滿意度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發現有超過60%的手機使用者不會再手機上使用PIN。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使用者覺得該驗證方法過於麻煩,另一方面也說明使用者對自身手機的安全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文中提到“All-or-nothing”的驗證方式,即或者全部驗證,或者全部不驗證,這也正是當前大多數手機的驗證方法,該方式也不能滿足人們對安全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本文提到的驗證技術對手機行業來說並不是一種新的驗證方法,而是綜合分析當前所有的驗證方式後得到的一個結論:何時驗證以及對何種應用進行驗證。這正是該篇論文的意義所在,希望可以對手機驗證技術有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在保證安全性的基礎上,儘可能的使使用者方便使用,這不僅是手機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應該是所有其他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也可以相應的借鑑該論文中的觀點和理論。

  二、多層驗證

  在文中,提到了多層驗證的概念,即對於不同的手機應用,提供不同的驗證級別。例如:對於遊戲、天氣等應用來說,可以對所有人進行開放,只要拿到手機就可以開啟這些應用,也不會對手機所有者造成經濟損失;對於簡訊、電話、郵件等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應用,則應該設為私有的,當需要使用時,需要進行一部分的驗證;而對於銀行賬戶等涉及安全和財產方面的應用時,則應該給予最大的保密許可權。

  對於不同的驗證級別,每一個使用該手機的使用者的許可權都是不太相同的。手機所有者在被系統識別為可信之後,可以方便的使用系統中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手機應用,而無需進行驗證。對於那些初次使用手機的人來說,系統並不能識別他們的可信度,因此只能使用公開的手機應用,如果想要開啟私有的或保密的應用,則需要其他的驗證方法。

  該方案的提出在滿足安全性的基礎上,可以大幅度方便使用者的操作,已經超越了原有的“All-or-nothing”驗證方式。

  三、實驗結果

  論文對提出的理論進行了相應的實驗。該實驗的基本原理是在手機上安裝多種型別的感測器,用於採集可信使用者的各種資料。例如:溫度感測器可以採集使用者的體溫;聲音感測器可以再使用者打電話時逐步採集使用者的聲音特徵;影片感測器可以採集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徵等等。另外,文中還提到了一種新型的驗證方式,即裝置間的驗證。在使用者的多個電子裝置(如PC、Pad和手機)中透過藍芽建立連線,當手機在使用時,可以自動的檢測周圍是否存在這些已經連線的裝置。如果系統發現無法連線到其他裝置時,將會提高手機的安全級別,使用者需要使用涉及隱私的手機應用時,將會需要更多的身份驗證。

  實驗的目標有以下四點:1、減少驗證開銷2、尋找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折中3、對模型的安全性進行高低不同的推理邏輯4、很少的能量消耗。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文中提到了FR(False Rejection)和FA(False Authentication)兩個概念,即機率統計中“棄真”和“納假”。FR表示一個合法的使用者被不正確的要求身份驗證的機率,而FA表示一個不合法的使用者沒有被驗證的機率。在實驗中,作者自定義了一個變數R,當R越高時,表明使用者需要更高的便利性,這也會導致更多的FA;當R越低時,表明使用者需要更高的安全性,這也會導致更多的FR。

  論文透過實驗最終證明該驗證技術可以滿足使用者安全性和便利性的需求。對於銀行賬戶等安全性級別要求高的應用來說,FA的比率一直為0,即絕不會出現非法使用者不經過驗證即使用這些應用的情況;而FR的比率一直在96%以上,即對於一個合法使用者,隨著R的升高,被錯誤的要求驗證的機率並沒有明顯的降低。

  在論文最後,用實際的資料表明該技術消耗的能量很低,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這也為該技術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讀過該論文後,使我不僅瞭解了手機驗證領域的一些知識,而且也學習到了一篇經典論文的脈絡結構應該如何組織。這兩篇論文的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採用了遞進式的分析結構,邏輯性強,文筆流暢,表達清晰,重點突出。文章格式相當的符合學術規範,反映了作者很強的科研能力。

  另外,透過讀這篇論文,也使我認識和體會到了以下幾點:

  1、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手機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相當的輝煌。但是伴隨著事物的發展也會相應的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我們要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要想著一蹴而就。

  2、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3、任何技術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在論文中提到了很多新興的手機驗證技術,這些技術都各有所長,但卻都不是完美的。我們只有正視這些缺點,取長補短,才能促進手機驗證領域的更好更快發展。

  4、手機驗證行業的價值。手機產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驗證技術的空前繁榮,但危害手機安全性的事件也在不斷髮送,手機安全驗證的形勢是嚴峻的。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只有如此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供使用者使用。

  總之,正如一句名言所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我以後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和自身修養,儘量為中國的科研事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篇二:文獻讀後感

  在大三下學期的教育技能課程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口語、體態語、導課、提問以及結課等一系列教學技能。其中,教學語言技能在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語言是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教師的教學語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它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對於化學學科,教學語言也有著自身的特點,透過閱讀文獻《談化學教學語言的運用規範》,我也談一談自己在化學教學語言運用中的幾點體會。

  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而且是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李新發在《中學化學教學語言的特點及其運用的要求》中說,它既要研究化學基礎理論、化學基本概念,又要從微觀探討元素化合物,並且在學習、研究和探討化學知識時離不開化學實驗。化學學科呈現出明顯的嚴謹性、抽象性、發展性、實驗性等特徵,作為傳授化學知識的化學教師所運用的教學語言必然具有科學性、啟發性、教育性、趣味性等特點。

  1.科學性:語言、詞句和化學術語準確嚴密。

  化學知識貼近生活,所以我們在表達時常常不注意它的規範運用,而且作為剛剛接觸化學教育的師範生來說,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角色的轉變,自己的不規範語言的使用很可能對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語言的科學性也是必須注意的一點。

  首先應該注意的是化學學科中的一些讀音,《談化學教學語言的運用規範》中總結如下:

  其次,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教學語言的表達化學用語要規範,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了很多化學用語不規範的表達:

  (1)缺少限制條件,比如“水的熔點是0℃”,“氧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正確的表達應該是“在標準大氣壓強下,水的熔點是0℃”,“通常情況下 氧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如果直接說,則缺少了限制會出現科學性上的不嚴密。

  (2).描述不準確,比如,“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現象是生成了銅和二氧化碳”,正確的表達應該是“木炭還原氧化銅的現象是黑色粉末變成紅色,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因為現象是觀察到的,它和結論是有區別的`。

  (3).描述出現知識錯誤,例如,“食鹽不能導電”,正確的描述應該是“乾燥的食鹽晶體不能導電”。

  (4).描述不規範,例如“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鋇充分振盪??”,正確描述應該是“取少量硫酸溶液於試管中,滴入氯化鋇溶液,充分振盪??”。在學習過程中,我還注意了一些其他經常表達不規範的例項,比如,濃鹽酸敞口於空氣中生成的“白霧”,不說“白煙”;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白煙”,不說“白霧”;在比較物質的酸鹼性、氧化性、還原性、元素的金屬性或非金屬性、單質的化學活潑性、鍵的極性、共軛效應、誘導效應時說“強弱”不說“大小”等。出現諸如此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或不注意語言科學表達。把“振盪”說成“晃一晃”,把化學方程式中“→”或“=”說成“等於”,把化學方程式中“+”說成“某加某”等。把氯化氫說成鹽酸等。

  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我經常聽到 “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這樣的敘述,但事實上應該是“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援燃燒”,去掉了 “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學性上的不嚴密,因為鎂、鉀、鈉等活潑金屬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只不過由於學習上的階段性,當時還未學習鎂、鉀、鈉等金屬。在給自己一個教師定位後,我認識到,化學教學語言中,任何含混不清、模稜兩可和不正確地引用化學術語,都會導致科學上的錯誤。所以化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是十分重要的。

  2.啟發性:善於激疑,巧於解惑。

  中學化學教學的內容是基本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的內容是比較經典的定律、規律等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簡單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乏味,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條條框框,老師也經常要求學生,要學好就得死記硬背,有時學生表現出不知為什麼要學化學,學化學有什麼作用。所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起學生學好化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學會透過設問、提問等方法引起學生的思考,練習實際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在《談化學教學語言的運用規範 》一文中,作者舉出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對同學們提出疑問的例項來說明化學語言的啟發性,在其他的課節學習裡,我們也應充分利用語言的啟發性來使學生進行思考。例如講了可燃物要發生燃燒,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之後,讓學生想出兩種滅火的方法。再如:當學習了鐵的化學性質,知道了鐵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在乾燥的空氣裡很難跟氧氣化合,但在溼的空氣裡很容易生鏽;鐵還很容易跟酸溶液反應,跟硫酸銅等鹽溶液反應,讓學生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鐵製品、延長它的壽命,然後引導學生讀課本上有關鋼鐵防鏽的措施。

  3.教育性:切合時宜,恰到好處。

  我對作者在化學教學語言的教育性這一方面的描述有這樣的見解。化學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給學生傳遞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傳遞化學正能量,以達到教學標準中所要求的“透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多講與社會生活相關的知識,多位學生普及化學史的知識,如在學習“空氣”時教師可以介紹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錫、卡文迪許等化學家對空氣組成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從中看到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執著。在學習“純鹼碳酸鈉”的內容時教師可以介紹我國的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和他的成就侯氏制鹼法以使學生感受到他拳拳的愛國之情。在學習原子的結構時教師可以介紹道爾頓、阿伏伽德羅、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對原子理論逐步完善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

  4.趣味性:寓莊於諧,活躍氣氛

  化學知識的學習有時候是枯燥乏味的,教師要透過幽默風趣的語言讓學生提起興趣。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達到樂此不疲的境地,那是十分可貴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教師可以在在教學中用名句、故事、詩歌、順口溜、謎語和歇後語等方式,可以創造語言情趣,激起共鳴,使深奧的理論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複雜的知識簡單化,使學生如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引課與結課過程中,語言的趣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要注意講解語的趣味性,比如運用比喻、擬人和誇張等修辭來使學生形象生動的理解概念。如描述分子間有間隔時,就可用把黃豆粒和芝麻料各裝滿一碗,相混合後,就不能

  再裝滿原來的兩隻碗了,這是因為它們互相擠佔了空隙,使體積小於兩體積之和。或者說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讓10億人按每分鐘數100個的速度日夜不停的去數,要3萬年才能數完。

  教學語言的正確規範使用是需要練習和學習的,我們準教師應該充分做好職前的準備,擴大知識面,最佳化知識結構。只有當自己有一桶水的時候,才能給學生一碗水。其次,我們還要多多練習,透過長期的積累,練就自己語言表達方面的基本功。最後,在正確表達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去注意語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研究語言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