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談話》讀後感

《南方談話》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南方談話》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春天的故事—— 一代偉人 光照千秋。

  一位時年88歲的老人,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巡視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並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劃時代的詩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鄧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談話,共六個部分近萬字,貫穿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是談話的靈魂。談話的內容主要有六點:

  1、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關鍵是堅持黨的“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2、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糾纏于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討論。改革開放的判斷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現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3、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時機,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4、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5、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注意培養人,按照“四化”標準選拔人才進入領導層。要反對形式主義,學馬列要精,要管用。

  6、堅持社會主義信念,社會主義在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5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溫這段歷史,對南巡講話的偉大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南巡講話,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進一步闡明瞭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闡述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基本原則,是中國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又一座里程碑。講話回答了長期束縛和困擾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對待改革開放基本路線的態度,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解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發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邁大一點等等。可以說,南巡講話,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其中的理論精髓,至今仍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全黨和全國人民學習了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以後,進一步解放了思想,排除了干擾,明確了方向,將中國改革開放再次推向高潮。大思路、大視角、大改革、大開放,舉國上下忙建設,萬眾一心圖振興--這就是小平重要談話發表以後,中國經濟的新形勢。

  讀完鄧小平在15年前南巡時的講話,我突然想起恩格斯說過的一句話:“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並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是不可戰勝的。”回顧中國共產黨86年的歷史,就會發現我們黨為這句話付出過多麼巨大的代價,也因這句話而取得了多麼輝煌的勝利。

  古希臘哲人說:最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認識自己。今日的中國今非昔比,今日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認識自己,不斷改革創新而創造的。

  首先,南巡講話充滿了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的急迫感。小平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現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他還說:“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

  15年前,小平同志有急迫感,15年後,我們仍然應該有這樣的感覺。因為這15年間,中國不僅加入了世貿組織,連入世的5年過渡期也過去了,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我們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們遭遇的問題也更加複雜。時不我待,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發展良機。

  其次,南巡講話清晰地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給經濟的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小平說,不要糾纏于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改革開放的判斷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成為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和標準。

  鄧小平在姓資姓社問題上一錘定音,不但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國的對外開放步伐,也加速了對內開放、對民企開放的步伐。從那以後,中國的民營經濟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現出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三,南巡講話賦予了發展以全新的科學的時代內涵。小平說:“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縱觀小平南巡講話中關於發展的闡述,可以看出,他所說的發展,不僅僅是指經濟的增長,還包括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類文化事業、社會保障、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進步。這樣的觀點,在今天,已經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這也同樣昭示了今天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確立。

  偉人已逝,精神永存。1992年之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干擾,正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消除了雜音、把整了方向,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果。我們應該珍惜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又好又快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5年前,鄧小平說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了全中國人民。偉人已逝,斯言長存。

  面對著改革大潮的衝擊,面對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們一定要以鄧小平理論為基礎,在困難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辜負上一代對我們的期望,歷史的重擔自然的落到了我們肩上,肩負著歷史的重任,社會的重任,我們要做改革的弄潮兒,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旗下,抓住機遇,積極投入到社會經濟建設上,使我國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發揮我們的特長,把社會主義經濟搞上去。

  我們這一代青年,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必須看清形勢,以國情出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事實求是,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把自己培養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當前在大學階段,要透過多模式、多層次、立體化的教學實踐,全面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品德優良、綜合素質高、有創新、學會生存、掌握現代資訊獲取、加工、處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我們具有較好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複合型的特徵要求。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形成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作了系統的概括;又在當時形勢下,有針對性地重申和發揮了他許多一貫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豐富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首先,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關鍵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貫穿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20多年來我們黨最可寶貴的經驗,是我們的事業勝利前進的最可靠的保證。 其次,談話把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問題,加以集中提煉,突出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走向共同富裕這兩條。鄧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透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第三,談話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一步提出了“三個有利於”標準。2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才能使我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第四,談話明確提出兩個“不等於”: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奠定了基礎。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第五,講話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在發展中生產力是根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講綜合國力、兩個文明、全面發展。鄧小平指出:“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總之,只要我們的生產力發展,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堅持兩手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可以搞上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例如作為高科技產業的電信業,科技無疑是促進其發展的最大動力。實踐證明,當電信業發展速度高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時,電信業便會推動GDP的增長;電信業發展速度一旦跌落GDP之下,便會拖國民經濟發展的後腿。 第六,談話指出,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2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開拓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破除“兩個凡是”到反對各種“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我們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