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讀後感(精選8篇)

《古文觀止》讀後感(精選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文觀止》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觀止》,被譽為自清代以來最美散文集。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餘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與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絡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古文觀止》中有大量的愛國名言,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認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內容很多。漢朝舊臣李密,因為要照顧自己臥病在床的祖母,不願到朝廷為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詔的苦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兩人,相依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文章敘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讀來仍然感受頗多。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資訊快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長輩的期望,特別是在自己需要與孝親敬老發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捨的呢?

  三、為政在於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轉·季梁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並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於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後人引以為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於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餘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閱讀方便,檢視快捷。所有文章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文章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說理明事、警醒來者。《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後的300多年裡,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閒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

  讀國學經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氣,開闊胸襟,修養德行。祖先創造的燦爛國學經典,可謂浩如煙海,數不勝數。在快餐式閱讀風行的今天,讀經典除了要有一種靜如止水的心境外,尋找便捷的途徑也是一種讀書方法。讀古文綜合選集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古文選集中的佼佼者,毫無爭議當屬《古文觀止》。該書是自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來一直傳世不衰,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令人驚歎。

  該書編輯吳楚材、吳調侯取書名為 “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古文觀止》博採眾長,所選以古代散文為主,兼顧駢韻二體,絕大多數文章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備,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經受了時代的考驗,無愧於“觀止”的稱號。該書精選了《春秋》三傳、《國語》、《禮記》、《戰國策》、《史記》中許多文字精練、意蘊深厚、富於趣理、善於刻畫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傳誦的名篇如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勃的《滕王閣序》等散文力作。這些國學的璀璨奪目的珍奇瑰寶,永遠值得我們推崇和珍愛。

  《古文觀止》所選文章長短適宜,每篇文章都有簡要評註,便於初學者熟讀記誦、反覆揣摩,從中領悟文章立意、佈局、措辭、造勢等,找到學習寫作的門徑。該書在選編時敢於創新,打破自古以來古文選本依據明昭明太子蕭統《文選》體例的思路,克服以條目為主線,分類繁瑣的缺點。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閱讀、使用方便快捷。正因為如此,儘管後人編選了不計其數的各種風格的古文選本,但無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觀止》編輯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才器過人,潛心力學,古文造詣很深。有人稱讚他們“下筆數千言無懈漫”。該書取名《古文觀止》,可以看出他們才蓋天下、自信滿滿的豪氣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態度。“觀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但是,編者處在封建時代的種種侷限,難免出現少數權衡欠要,選擇不當之處。編者對於先秦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論語》、《孟子》也予封殺,難免使人產生滄海遺珠之憾。這主要是編者囿於崇古尊經的.偏見所致。同時,由於清朝考古業尚不發達,傳媒出版業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編選難度頗大。編者乾脆知難而退,對先秦諸子文章視而不見,這一點也可以理解。

  由於編者的價值取向和個人編好,《古文觀止》難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誤國亂政,他們的文學佳作棄之不用。至於諸如託名李陵所作《答蘇武書》為投敵變節者辯解,託名蘇詢所作《辯奸論》對改革創新政治家以人身攻擊的文章反而被收錄,真偽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顯的失誤了。好在這些所佔比例很少,其影響僅白壁微瑕而已。

  編者頗具經濟眼光,為了把銷量搞上去,順應科舉策論需要,選入了一些八股氣息濃郁的文章。該書自出版發行以來,雖然沒有達到洛陽紙貴的暢銷效果,但畢竟迎合了當時的市場需求,賺了一筆銀子。從總體上看,吳氏叔侄編書的主要動力是個人愛好,並沒有期望編書帶來滾滾財源。用現代眼光看,他們乾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業。在當時沒有電腦、印表機等現代辦公裝置的情況下,編輯的難度可想而知。儘管當時已有活字印刷術,印出這樣一輯宏篇鉅製沒有雄厚財力支撐是難以如願的。況且當時並沒有著作權一說,編者完全是倒貼編輯、印刷費,不拿一分錢稿費幹起來的。類似的編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們也沒向政府跑補貼。用流行的話說,哥圖的不是錢,是名氣。憑信仰、愛好和公心幹事的態度,讓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觀止”大名,也算是對編者的一種肯定。

  當前,我們正在開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在這種形勢下,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認真研讀國學經典,醫治目前浮躁趨利的世風,無疑是一劑良藥。讀《古文觀止》,更是一劑清涼之藥。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3

  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古文觀止》就是這樣的一本“精華”書籍,它收錄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華。《古文觀止》讓我飽飽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於文言文的韻味的同時,也讓我對歷史、文化、社會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瞭解。讀完這本書,我相信會它讓你受益終身。

  作為中國古文選本之最的《古文觀止》,最大的特點一、選文經典,二、時代性的編排、三、最為津津樂道的評註,我想這就是《古文觀止》一直以來為人們喜愛的原因吧。我認為它被稱為“歷史上最高水準的文言文”一點都不為過。選文方面,著重選擇漢朝之前的經典篇目,如《公羊傳》、《國語》、《左傳》等,它們總和達到了七十篇,佔《古文觀止》選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認為這樣的好處:一是讓我們後人能夠了解到中國散文的發源,二是讓我們瞭解到秦漢時代文學的分量。所選的作品極具代表性,有司馬遷的《史記》、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無一不是大家之作,經典之作。所以收錄的作品都是經濟文化最鼎盛朝代時期的散文,也是最精華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學者還是學者,從中都能得到很大收穫。在編目方面,《古文觀止》也很有特色,拋棄傳統的型別分類,而是採用以作者分類,朝代分類,可見編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現文章的想法。我從這樣的編排中,看到的是時代的發展脈絡,看到的是大氣磅礴的氣勢。最讓我耳目一新還是書中的評註,讓我瞭解古人對於古書的評價,如《醉翁亭記》中表現其駢散風格的“也”的評註,司馬遷對屈原的“同心憂思”的評註,表現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嗟嘆。讓我們從這些古文的評註中,瞭解評註者思想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讀《古文觀止》可以瞭解歷史、瞭解哲學、瞭解理學思想、瞭解人情世故、瞭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讀《古文觀止》也是我們瞭解古文的一種方法。所以我推薦《古文觀止》這本極具影響力的書作為我們的枕邊讀物。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4

  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一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本書是由清初山陰人吳楚材和吳調侯倆叔侄編著的。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我讀這本書就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其中最讓我身受感觸的還屬韓愈所著的《師說》一文。感覺字字入理,句句動情。

  《師說》中的一段話這樣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意是說古代求學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學習、請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最後說到真理和知識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讀完這段文字,我立刻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學習。我以前偶爾會有一些問題不太懂,而又不敢去問老師或不好意思向同學請教,怕老師會說我上課沒認真聽講而責備我;怕同學們因為我成績好竟然有不明白的問題而取笑我。現在,我終於明白該怎麼做了。以後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請教別人,正如文中所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我們向別人請教,並沒有什麼可以感到羞恥的地方。

  讀完《古文觀止》這本書,確實令人受益匪淺啊!希望同學們都去讀讀這部國學經典名著。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5

  就拿先秦文來說吧,它主要講了一些古代人說的很有說服力,很有見地,很有哲理的話。有目光長遠的宮之奇,有敢於反駁昏庸襄公的子魚,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獄中能說服梁孝王的鄒陽……各種各樣的賢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處以宮刑之後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報任安書》裡說:“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意思是:所以,禍害沒有比貪利更悲慘了,悲哀沒有比傷心更痛苦了,行為沒有比祖先受辱更難堪了,而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巨大了。受過宮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並論。在如此環境下司馬遷而能著出《史記》,那我們健全的人更應該發奮圖強了,不說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至少也要不愧於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讓人生的旅途留下遺憾啊。

  我還知道了虔誠遵循“禮“而一絲不苟的態度。曾子臥病於床,病勢已經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蓆,問道:“華而睕,大夫之簀與?”曾子聽到後,吃驚地睜大眼睛說:“然,斯季孫之賜也。”然後要求換掉床蓆,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蓆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姑息。”堅持要求換掉它,結果換掉沒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還堅持不能破禮,要遵循道德。而現在社會的人有些簡直是以無恥為榮,和古代人的堅守禮的思想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獄啊。

  從《寺人披見文公》中我領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晉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殺,第二次被斬斷一隻袖子。可是經過寺人披的一番話,馬上改變態度,放棄前怨,接受意見,才能免除一場殺身之禍。

  讀書能找到心靈的寧靜,讀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讀書能陶冶情操。古人云:“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彥如玉”。所以多讀書絕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謂: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6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為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為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為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為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7

  餘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有些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為學入門讀物,餘在而立之年始讀,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見當代中國教育之偏頗。

  就其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觀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餘每每讀罷,未嘗不為之折服、為之太息。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而且不才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為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歷朝歷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餘更不足論,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復興。可悲可嘆!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8

  之所以會閱讀《古文觀止》,說來也是機緣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發簡訊,知道了又是一學期一會的讀後感時間,於是從群共享下載了書單直奔圖書館,憑直覺覺得標題不錯,便借了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觀止》。簡樸的封面上散落有緗色的斑斑點點,書頁微微泛黃,這無一不昭示著它存在了好些年頭,還未閱讀,心底裡已增添了幾分好感。

  《古文觀止》是清康熙年間的吳乘權和吳大職叔侄二人選編的一本古文讀本,從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為主,間或穿插有駢文辭賦。康熙三十四年,二吳將書稿寄給已是兩廣總督的吳乘權的伯父吳興祚,吳興祚“批閱數過”後於當年五月端陽日付梓,這就是《古文觀止》的初刻本。此後,《古文觀止》又經過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觀止》是安平秋點校的,他以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本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複核,再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甚至還參閱了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首頁刊登安秋平的點校說明,此外還附有吳興祚的序,吳乘權、吳大職二人合寫的序和吳乘權的例言。

  《古文觀止》裡選錄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的課本中出現過,每每讀到,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感。吳乘權和吳大職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詞義、典故,部分句子的釋義和自己的評註,用小字與原文隔開。適當的即時註釋,能夠幫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於只看釋文而不去思索。由於沒有應試壓力,再加上註釋和已有的古文基礎,閱讀《古文觀止》,不僅能溫習了學過的古文知識,充實自身的文學修養水平,也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窺見歷史的片段。先秦時期,諸國混戰、群雄並起,各 國國君為開拓疆土,發起各種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能臣幹吏或向君主勇諫,停止不義戰爭、拒絕向他國借道,或出使他國,以一己之力勸退一國之師。兩漢之際,帝王下詔求賢,賢臣上表獻策。魏晉南北朝,朝代更迭頻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縱情山水。唐宋大家,居廟堂之高則陳書上表憂國憂民,處江湖之遠則歸於自然攜友同遊……

  87年版的《古文觀止》的最大特色在於二吳的評註,他們會在某些句子後面和全文借書處新增自己的觀點看法,如《曹劌論戰》中就有評論:“‘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罵盡謀國僨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中評論:“一念奢侈,飢寒立至。起手數言,窮極原委。‘奸法與盜盜’一語,透盡千古利弊”,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令人深思。

  《古文觀止》作為我國古代散文的入門書,集中展現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