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

  很喜歡《當呼吸化為空氣》的作者保羅.卡拉尼什說的這句“I can’t g n, I’ll g n.(我將死去,但仍將前行。)”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一本未完成的書,主要是因為作者也是書中的主人公保羅的病情急劇惡化了。但這種未完成,恰恰也是本書真意的一部分,反映了保羅面臨的現實狀況。生命的最後一年,保羅筆耕不綴,完成此書成為他活著的目的,所剩無幾的時日也催促他抓緊時間。他還在擔任神經外科住院總醫生時就開始寫此書了,常常午夜時分文思泉湧,就在床上輕輕敲擊鍵盤;後來,他利用躺椅上的午休時光寫作;在腫瘤醫生的候診室裡也不忘寫幾個片段;化療輸液時就接編輯的電話,無論去哪裡,都帶著他那個銀色的膝上型電腦。後來,因為化療,他的指甲出現了龜裂現象,很痛,他戴著鑲著銀邊的無縫手套,好繼續使用觸控板和鍵盤寫作。癌症的惡化帶來令人痛苦萬分的疲憊感,但他還是盡力保持頭腦清醒,繼續寫作。他決心寫,堅持寫。

  《當呼吸化為空氣》的作者保羅.卡拉尼什是美國著名神經外科醫生,作家。1977年生於亞利桑那州,獲得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以及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後於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並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在就任醫生期間,他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獲得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2013年,即將抵達人生巔峰的保羅,突然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開始記錄自己的餘生,反思醫療與人性。《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就講述了他本人與死神同行的故事,扣人心絃,充滿力量。書中記錄了他在作為醫生期間的反思和對人性的深慮,更是一點一滴地描寫出了他得知自己得癌症晚期後的心路歷程。這本書嚴辭懇切,本來寫的時候就是在和時間賽跑,表達的也全是保羅認為重要的心聲。無論作為醫生,還是病人,他一直都與死神面對面:檢驗、對抗和接受。他想幫助人們理解死亡,並直面自己必死的命運。現在,三十幾歲就去世的人算是少見,但死亡並不少見。“癌症並不是什麼天外來客,”保羅在寫給最好的朋友羅賓的一封電子郵件裡說,“得了肺癌,的確悲慘,但也可以想象。可以讓自己身臨其境,感受一下,說:‘原來是這樣一種感覺......遲早我可能也會親自走到這一步。’不去譁眾取寵地用死亡煽情,也不老生常談地勸大家‘花開堪折直須折’,而是告訴大家這一路上到底會面對什麼。”當然,他所做的遠不止為大家描述的絕症後這一路的狀況,還為大家展現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勇敢地在這險境中跋山涉水的歷程。

  我們身處對死亡避而不談的文化,而保羅決定毫不避諱地直面死亡,這種剛毅和勇氣正是我們所倡導和敬佩的。他的力量中有抱負和努力,但也有柔韌,有著與苦澀截然相反的味道。他的大半生都在反覆思考如何度過充滿意義的人生,而這本書也對這個核心領域進行了探索。“預言者總是發言者,”愛默生寫道,“他的夢總會以某種方法公之於眾,他總會用肅穆的喜悅將其昭告天下。”寫這本書,就是保羅這個勇敢的預言者成為發言者的一個機會,教會我們坦誠地直面死亡。

  保羅在《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中所傳遞的資訊,很強烈,也很獨特,但也有些孤獨。和這個故事並行的,是圍繞在他身邊的愛與溫暖,當然也有適度給予的空間和放任。在時間與空間中,我們都有著不同的自我。這其中的他是個醫生,也是個病患,並處於醫患關係當中。他的字裡行間的個性非常鮮明,雖然他時日無多,但顯然他是個永無止境的奮鬥者,當然還有其他的自我,是書中沒有充分展現的。比如保羅的幽默感,他是個很調皮很有趣的人;還有他的體貼和溫柔,他對朋友家人的重視......但是,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那個幽默、身體健碩、風度翩翩的男子,而是生命最後一年那個全神貫注、散發著人性光輝的男人,是那個寫下了這本書的保羅——身體病弱,但精神不倒!

  2015年3月,37歲的保羅告別了妻子和女兒,離開了人世。我想用保羅說過的那句鼓舞他自己,也鼓舞我,鼓舞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讀者的一句話作為總結:“I can’t g n, I’ll g n.(我將死去,但仍將前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