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讀後感範例
《貝多芬》讀後感範例
看完《貝多芬傳》的那一剎那,只覺腦間一片空白。一下子感覺有許多話要說,卻又不知從何處說起。“世間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的生活中所領悟的最高境界……”
此時覺得,南子給孔夫子的這句話放在貝多芬身上很適用。《貝多芬傳》帶來的不是完整的答案,但卻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讓人記憶猶新……
許多藝術家是沒有真正童年的,在別的孩子吸吮著棒棒糖,在鞦韆上搖盪時,邁克·爾傑克遜的童年在哪裡?是在錄音棚裡,還是在父親的鞭撻下?就連貝多芬也不例外,4歲本該是一個盡情玩耍的時期,但他卻被整日釘在琴鍵上。而且對於他來說,他父親是為了金錢與榮耀逼他學鋼琴,並不是為了他的未來。這對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是何等的殘忍!所以,對於當時的貝多芬來說,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黑白的琴鍵——至少他是這麼想的。
先恨,後愛。對於許多琴童網言,他們對鋼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樂對於貝多芬來說,也是如此吧。童年時期的他,或許對音樂充滿著無限的怨恨。但也就是這門藝術決定了他的人生,伴隨他一直走到生命的盡頭,讓他愛得無法自拔。
除了他那讓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與創作時間的微妙聯絡,也令我驚奇。
26歲時聽力日漸衰弱,這對於一個擁有偉大音樂夢想的創作者來說是多麼大的痛苦!這種肝腸寸斷的感覺在《悲愴奏鳴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看似平靜、起伏微小的樂曲中,隱藏著無盡綿長的悲傷。是的,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麼比聽覺更重要。聽不做世間的一切悅耳的音韻,包括自己的作品,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多麼大的痛苦!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在貝多芬的作品中,絕大部分是在他患耳疾之後寫出來的。也就是說貝多芬的失聰的情況下,創作出如此美妙的音樂。或許貝多芬對音樂的無限熱愛,使他在失聰的惡劣環境下,成就如此的輝煌。因為失聰,他遠離塵世的喧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或喜、或悲、或絕望、或激動……
上帝關上一扇窗時,卻為貝多芬開啟另一扇門。對貝多芬的探秘,我不會隨著合上《貝多芬傳》而終止。這本書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會不斷地探究下去,沿著貝多芬的路,尋找我的音樂夢想、舞蹈夢想、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