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應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

高考作文應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

  高考語文一直都被稱作語文教學的指揮棒,同時又體現了選拔功能,具有很強的嚴肅性,高考應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高考作文分值在試卷中佔了很大的比重,這幾年都佔到60分,考生的作文成績直接影響整個語文成績。每年考前,語文教師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大容量的訓練,一些以中學生為閱讀物件的報刊也長篇累牘地介紹高考作文動態以及考題預測,我非常理解老師們的良苦用心,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學生也認老師這個帳,領老師的情。師生為作文可謂煞費了苦心,至於效果怎樣,當然是考過了看成績。

  面對著這樣一個作文環境,從長遠看真的有點讓人無所適從。筆者不禁要問,在這樣的作文環境下寫出的作文有幾篇是經過學生自己的心靈的,沒有經過學生心靈的作文能體現出教育的真正價值來嗎?也許有人會說,作文又不是什麼嚴肅的論文或是性情寫作,非要從心靈走過不可。

  我以為,學生作文的意義並不僅僅侷限於評出個高下優劣,更要在引導學生在端正作文態度上下一番工夫。按照人的認知規律,以及個體作文能力的差異性,僅憑一道評判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未必科學,合理。特別是,我們評判作文的標準仍沒有完全拋棄知識教育的模式。許多人也知道,作文是綜合能力的體現,也是檢測考生如何對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當然包括他們自己的生存環境。

  然而,在我們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又有多少學生在作文中能真誠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大家寧願去胡編一些不著邊際的所謂“故事”,也不願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看看自己周圍的一切。在我們學生的作文中已很難看到他們自己的影子,這是相當不正常的。作文中學生位置的“缺席”可以這麼說,這直接影響到教育職能有沒有真正落實,教育的功能有沒有真正體現。

  造成學生在作文中迴避自己的生活,漠視自己的生存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不容小看,我們這些老師有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表達自己的現實語境。具體表現在我們給學生提供的那些“作文題”有多少貼切學生生活實際。儘管,我們現在為學生設計了一套相對較為合理的“話題作文”,而且也提倡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事實上,在這種形式的背後仍潛藏著不公平。地區間教育不均衡發展加上個體差異決定了學生之間在認識上必然存在著差異。就一個省而言,這種情況仍很典型,高考作文應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全省幾十萬考生同做一道作文題,評分標準也只有一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在學生的考分中也有所體現。而且,這種差距在作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顯然,讓一部分欠發達地區的學生承擔這種不應該的犧牲肯定是不合理的。

  再好的“作文題”都有它的極致,關鍵在於人的認知能力,而人的認知能力根本在後天的培養。作文審題的標準即作文的'話語權一般都掌握在城市人的手中,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學生要想達到高品質的語境,確是一件難以企及的奢望,往往也只是一部分人才能達到。現實語境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是很容易被人忽略了的。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碰到這樣的問題。當我在作文課上範讀外地學生寫的優秀作文的時候,學生會陷入到一片迷茫之中。學生在課後問我,“我們怎麼沒有生活,”學生確實問在點子上了,他們的生活是俗了不能再俗的生活,想在這樣的生活中寫出精彩的人生來,不要說這些學生,就連我們這些老師都感到為難,這決不是誇大其辭。也許,有人會把板子打在高考制度上,這是不客觀的。作文之所以採用這樣的命題形式,,有為了批閱方便這樣的主觀成分。

  作文中,學生角色的缺席也暴露出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捨近求遠,捨本逐末的去找素材,甚至不惜一切的去編故事。假如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感興趣,有自己的思考,可能對作文的態度會是另一番情形。更不至於我們這些學生養著社會上一批以編作文,賣作文為生的人。而這份自信在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優質教育資源基礎上的。某種意義上說,作文的比拼是素質教育比拼的具體形態,而這種竟爭又具有極大的隱蔽性。也極易被人所忽略。特別是學校的決策者。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作文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沒有素質教育,沒有相對的教育均衡,沒有高品質的話語環境,談作文競爭無異於雞蛋與石頭碰。筆者首肯考了5年的話題作文,要知道,這種作文題型的出臺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思想啊!作文怎麼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作文爭議的聲音越來越少。真理越辨越明,這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

  當然,拋開客觀現實談現實本身就是不現實,如何使高考作文更公正,更客觀?這需要國家,乃至關心教育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不斷提高作文研究水平,開展作文批評研究,營造一個良好的批評環境,一方面促進作文形式的創新,另一方面引領學生從生活中學會發現美,感知美,表達美。用曹文軒先生的話說,“美比思想更重要”。這樣,作文這種秉承著歷史傳統的優秀文化樣式一定會散發出時代的光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