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效應的讀後感
Facebook效應的讀後感
《Facebook效應》書中表明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們開發Facebook的初衷就是為了讓人們能在網路上和現實中認識的人保持聯絡——你的朋友、熟人、同學或同事,儘管很多人使用的目的不是這個。Facebook是一個真正意義上開放、透明和直接的網站,或者說,它意欲成為這樣的網站。
在Facebook效應下,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在發生改變。它正在改變世界,我們不能把這種改變簡單地看做網際網路行業的一次技術變革。Facebook改變的是人們最為基本的交流方式,甚至它已改變了社會的基礎架構。
初衷永遠無法決定以後的走向。我個人認為Facebook雖然流行,但永遠無法替代面對面的交流。我和我真正的好朋友們其實還保留著原始的聯絡感情方式,簡訊電話。微信紅起來之後,甚至會幾個好朋友開個群聊不亦樂乎。
我個人不玩facebook玩類似的——人人網。的確,我加了好幾百個好友,也有好幾千的來訪數,可是我似乎從不在上面與之聯絡閒聊維繫感情,只是釋出狀態和照片,更多是自己生活的記錄,讓自己能隨時往回翻一翻回憶。可笑的是,有人熱烈地參與SNS卻又憤怒地喊著隱私隱私,這是我實在不能理解的。曾經參加過一個社團,我是PR,有一個蒐集所有成員的`微博地址和人人地址在群內釋出通訊錄的任務,本來很簡單,可是卻有個成員不願配合,質疑我說為什麼要給,這是他的隱私,應該要尊重每個人的隱私權。我當時的感覺非常詫異,你都開了人人賬號開了微博賬號,無論你是否設定了許可權你放上去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公開透明的,這就是網際網路,這就是SNS,何為隱私?這是我困惑的。
Facebook其中一個特徵就是使用者必須以真實身份註冊,在發出的邀請得到對方確認後才能與之聯絡並分享一切——它將是你現實中人際關係圖的網路對映。我們在上面分享第一時間聽到的新聞和八卦,分享自己的心情、新買的東西或照片。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釋出訊息。在這個龐大的互動生態裡,你參與進來,那麼facebook就會開始掃描你的個人檔案,要記得,你是自願的。
不得不說,我個人是很佩服馬克這個人,我認為他其實相比喬布斯更具有冒險精神。馬克在facebook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未曾被商業化的社會洗腦,始終保持理想主義,追求自己長期的夢想。他曾放棄過無數次的短期回報,他沒有賣掉公司,沒有貪婪的做廣告,沒有出賣使用者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