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讀後感

普希金讀後感

  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普希金,讀後感,提供全面的普希金,讀後感資訊,希望對您有用!

  普希金讀後感篇一:自由頌讀後感

  自由頌讀後感

  這首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由頌》不僅僅是普希金的傳世名篇,文學史上的佳作,它也深深的影響到了我們的詩人的人生命運。走入工作崗位的普希金,更進一步接觸了社會現實,關注著自己那個被專制體制掌控的祖國的命運,他開始將筆端從以往的愛情,友誼,生活領域轉向時代的主題脈搏。他接受了法國大革命的進步思想,認為俄羅斯應該打破農奴制度的枷鎖,走上法制國家的道路,他贊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無論是沙皇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他的權力來自法理而不是天。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創作了這首《自由頌》,彷彿是一聲晴天的霹靂,集權體制的最高層--沙皇感到惶恐和震驚,這首詩被禁止,或者用我們熟悉的詞--封殺,我們的詩人也被流放。所有的集權體制有著共同的特點,禁錮思想以麻痺人民,對於意識到問題的知識分子所發出的吶喊,進行可恥的迫害,防治民眾覺醒。 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自由頌》最初就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流傳開來,成為了劈向沙皇專制體制的第一聲驚雷。

  自 由 頌

  [俄]普希金 1817

  去吧,從我的眼前滾開,

  柔弱的西色拉島的皇后!

  你在哪裡?對帝王的驚雷,

  啊,你驕傲的自由底歌手?

  來吧,把我的桂冠扯去,

  把嬌弱無力的豎琴打破......

  我要給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打擊皇位上的罪惡。

  (詩歌的第一節就充滿了一種戰鬥性,西色拉島上的皇后指的是愛神維納斯,傳說她住在那個島上,放棄溫情的臉孔,呼喚著劈向沙皇的驚雷,作為一個工作在沙俄外交部的工作人員,能有勇氣向這個專制體制發出這樣的吶喊,需要的是勇氣。詩歌的第一節直接比達了主題--歌頌自由,譴責專制政體的罪惡。)

  請給我指出那個輝煌的

  高盧人的高貴的足跡,

  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讚歌,

  面對光榮的苦難而不懼。

  戰慄吧!世間的專制暴君,

  無常的命運暫時的寵幸!

  而你們,匍匐著的奴隸,

  聽啊,振奮起來,覺醒!

  (第二節中提到的高盧人研究者認為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法國革命詩人雷勃倫,有人認為是法國大革命中犧牲的詩人安德烈-謝尼耶,還有人認為是法國國歌《馬賽曲》的作者日-德-李爾。但無論是誰,從小接受法國文學薰陶的普希金,後來又接受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成果,法國文化對他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在第二節,他呼喚那些悲慘的社會底層的奴隸們覺醒起來。從欺騙中覺醒,普希金也是這樣,沙皇政府成立皇村學校為的是培養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幫兇,但卻在它的體內啟蒙了這些知識精英,最終他們要做的是這個專制體制的掘墓人.)

  唉,無論我向哪裡望去——

  到處都是皮鞭,到處都是鎖鏈,

  對於法理的致命的侮辱,

  奴隸軟弱的淚水汪洋;

  到處都是不義的權力

  在偏見的濃密的幽暗中

  登了位——靠奴役的天才,

  和對光榮的害人的熱情。

  (“到處都是皮鞭,到處都是鎖鏈”一個知識分子,無論身處何時都能感受時代的痛苦,在這皮鞭和鎖鏈之下是哀怨痛苦的人民,法理被專制最無恥的玩弄,強暴,而造成這一切罪惡的核心就是那個有著“光榮害人熱情的人”,普希金在詩歌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社會問題之所在,並且能有勇氣將他揭穿,好像中國的海瑞直接罵到嘉靖皇帝,因為這個核心模式不變其他一切也都不會變。)

  要想看到帝王的頭上

  沒有人民的痛苦壓積,

  那只有當神聖的自由

  和強大的法理結合在一起;

  只有當法理以堅強的盾

  保護一切人,它的利劍

  被忠實的公民的手緊握,

  揮過平等的頭上,毫無情面。

  只有當正義的手把罪惡

  從它的高位向下揮擊,

  這隻手啊,它不肯為了貪婪

  或者畏懼,而稍稍姑息。

  當權者啊!是法理,不是上天

  給了你們冠冕和皇位,

  你們雖然高居於人民之上,

  但該受永恆的法理支配。

  (詩人不是單純的控訴這個罪惡的體制,而是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自由與法理的結合,這才是保證公民權利的必由之路。)

  啊,不幸,那是民族的不幸,

  若是讓法理不慎地瞌睡;

  若是無論人民或帝王

  能把法理玩弄於股掌內!

  關於這,我要請你作證,

  哦,顯赫的過錯的殉難者,

  在不久以前的風暴裡,

  你帝王的頭為祖先而跌落。

  (這一節,詩人舉出了歷史的例證,那個殉難者指的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他承擔了他的祖先,波旁王朝各位先王的過錯,這也是給當時在位的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告誡,前車之鑑,但是握有暴力機器的專制統治者是很難理解到這一點的,維護專制也就是維護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後世的歷史還在重演這樣的故事,奇奧塞斯庫式的歷史劇如同現代版本的複製)

  在無言的後代的見證下,

  路易昂揚地升向死亡,

  他把黜免了皇冠的頭

  垂放在背信底血腥刑臺上;

  法理沉默了——人們沉默了,

  罪惡的斧頭降落了......

  於是,這個惡徒的紫袍

  覆在了帶著枷鎖的高盧人身上。

  (那個新的穿上紫袍的人是復辟帝制的拿破崙,普希金讚賞法國大革命,但是並不是盲目的推崇,他發對法國大革命中的過激行為,也反對拿破崙的登機復辟,一切問題都應該在法理範圍內解決。)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專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帶著殘忍的高興看著

  你的覆滅,你子孫的死亡。

  人人會在你的額上

  讀到人民的詛咒的印記,

  你是世上對神的責備,

  自然的恥辱,人間的瘟疫。

  (歷史和人民會最終完成對暴政的審判,有罪的人必有應得的下場)

  當午夜的天空的星星

  在幽暗的.涅瓦河上閃爍,

  而無憂的頭被平和的夢

  壓得沉重,靜靜地睡著,

  沉思的歌者卻在凝視

  一個暴君的荒蕪的遺蹟,

  一個久已棄置的宮殿

  在霧色裡猙獰地安息。

  (這裡的宮殿指的是俄羅斯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宮,俄羅斯歷史上的一代暴君保羅一世就是在這裡被殺死,這是又一個舉給沙皇的例子。)

  他還聽見,在可怕的宮牆後,

  克里奧的令人心悸的宣判,

  卡里古拉的臨終的一刻

  在他眼前清晰地呈現。

  他還看見:披著肩綬和勳章,

  一群詭秘的刨子手走過去,

  被酒和惡意灌得醉醺醺,

  滿臉是驕橫,心裡是恐懼。

  (克里奧是古希臘神話中司掌歷史和史詩的女神,普希金從小對《荷馬史詩》就深有研讀,所以在其作品中多出會用到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卡里古拉是古羅馬著名的暴君,最終為自己的近臣所殺,關於他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丁度-巴拉斯的電影《暴帝卡里古拉》中有所瞭解。)

  不忠的警衛沉默不語,

  高懸的吊橋靜靜落下來,

  在幽暗的夜裡,兩扇宮門

  被收買的內奸悄悄開啟......

  噢,可恥!我們時代的暴行!

  像野獸,歡躍著土耳其士兵!......

  不榮耀的一擊降落了......

  戴王冠的惡徒死於非命。

  (土耳其士兵,是因為當時的許多東方君主都以土耳其軍隊作為自己的近衛軍,相當於中國皇家的御林軍,這種近衛軍在宮廷政變中歷來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保羅一世就死於其中。)

  接受這個教訓吧,帝王們:

  今天,無論是刑罰,是褒獎,

  是血腥的囚牢,還是神壇,

  全不能作你們真正的屏障;

  普希金,讀後感篇二:讀普希金抒情詩選有感

  被後人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的普希金,一生都在追隨時代步伐前進,藉助詩歌這樣的文學形式反對各種專制和暴政,揭露和批判國內沙皇統治的種種罪惡,歌頌人民群眾的鬥爭精神,在俄國和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普希金的抒情詩題材廣泛,他透過文字抨擊社會黑暗,成為那個時代的吶喊者。

  從1813年到1837年,普希金陸陸續續的創作出了像《囚徒》《致大海》、《我又造訪了》等八百多首著名的抒情詩。而《普希金抒情詩選》就收錄了這些詩歌中的精品。它一經問世,就得到無數讀者的支援與肯定。其中,融入俄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等元素,描寫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透過通讀本書,對書中的詩歌進行了耐心品味、慢慢咀嚼,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普希金喜歡藉助一些簡單的事物,進而抒發自己的情感。這些意象往往單純而又美好,讀者讀完以後,似乎沉浸在作者迷人的意境之中。例如《月亮》這首詩歌,“孤獨、悽愴的月亮,你為什麼從雲端裡出現,透過窗戶,向我的枕上投下清輝一片?”。一輪朦朧的月亮在普希金的眼裡變得格外的與眾不同,它掛在天上卻永遠不能觸及。就如同詩人這迷人的情感,想努力追求最終卻無法獲得。或許這種淡淡的憂愁在那個時代顯得格外珍貴,讓詩人普希金不得不訴諸於筆端。《給娜塔莎》也是同一種類型的作品。“在松林微睡的陰影中,陰霾的雲霧在瀰漫延長。肥沃的田地荒涼了;嬉戲的溪澗寒冷起來;濃茂的樹林斑白了;連蒼穹也顯得暗淡無光。娜塔莎--我的光亮!你現在哪?”。娜塔莎帶著一種別樣的美麗來到普希金的身邊,令他心動不已。沒有娜塔莎,包括田地、溪澗、樹林、蒼穹等所有的一切都黯然失色。普希金將內心最真摯的情感譜寫成詩歌,似乎留住了獨屬於他的最美好的回憶。

  簡單和質樸一直是普希金的創作風格,也是他受到無數讀者喜歡的原因之一。果戈理談到他的詩歌的時候曾指出,這裡沒有華麗的詞藻,這裡只有詩;沒有任何徒有其表的炫耀。我喜歡反覆咀嚼每個字的韻味,讓我不斷的在詩歌的世界裡暢想和傲遊。在《皇村回憶》中普希金提到,“睡意朦朧的蒼上掛起了陰沉的夜幕;萬籟俱寂,空谷和叢林都安睡了,遠方的樹林籠罩著白霧”。皇村美麗的夜景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彷彿置身其中。對於普希金來說,皇村學校是他格外眷戀和懷念的地方。空谷、叢林、白霧這些最自然的事物構成了最美麗的回憶。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誇張的描述,只是簡簡單單的將其勾勒出來。即使如此,卻仍舊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靈。

  除此之外,普希金的詩歌沒有拘囿於個人的小情感,而是更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在《墓誌銘》中提到,“這兒埋葬著普希金,他和年輕的繆斯,和愛神作伴,慵懶地度過歡快的一生,他沒做過什麼善事,然而憑良心起誓,謝天謝地,他卻是一個好人”。普希金一生渴望自由,渴望做一個正義之人,也就是他所謂的好人。當他死亡的時候,人們仍會記住他為這個世界留下的所有。《陣亡的勇士》全詩充斥著向上的力量,表達作者為自由獻身的無畏。勇士的特徵是什麼,就是膽量和氣魄,就是直衝霄漢的英勇氣魄。他們始終懷著最頑強的信念,為國家犧牲一切、奉獻一切,為人民奮鬥終身。普希金的最特別之處是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就是這樣的勇士,衝在時代的最前方,勇於向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制度挑戰。正義、自由、光明、信仰在他的詩歌中隨處可見。

  讀完《普希金抒情詩選》,情不自禁的被他的真誠所打動。一字一句,都反映了一個平凡心靈的坦誠傾訴,他不懼社會的黑暗,透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沙皇社會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公平、自由、幸福是每個時代的追求與信仰,需要更多像普希金這樣的人,為自由而奔走。

  普希金,讀後感篇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讀後感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讀後感

  篇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讀後感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平靜,有的人憤怒,有的人從容,有的人抓狂。我們該如何面對?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明智的做法就是直面挫折,戰勝它,打敗它!

  寫這首詩時,作者普希金被流放,那時俄國革命如火,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困境下,普希金並沒有喪失希望,他熱愛生活,相信生活,他樂觀地面對生活,他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這是詩人對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我要把這首詩作為我的座右銘,放在我的書桌玻璃下!

  考試沒考好,競選遭落選,比賽遇失利,學業困擾我,朋友誤解我時,常常精神萎靡,毫無生活動力,時有逃避之念。這時讀一讀我的座右銘,我定會打起精神,振作起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做好!一切困難都會過去,一切挫折都是瞬息,現在的苦,若干年後回憶起來,也許是最美、最快樂的回憶!

  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是呀,讓心兒永遠都向著未來。無論發生了什麼,遭遇了什麼,我們都樂觀向上,積極應對,這樣才能快樂活著!開心是一天,傷心也是一天,那為什麼不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呢!

  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的,能來到這個世上就是幸運的。每向前邁出一步,就離目標近了一步!比起普希金,我們生活得還不夠好嗎?既然普希金都如此樂觀,沒有被命運所屈服,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加倍努力,好好做好我們應該做得事,用我們最燦爛的微笑,最樂觀的心態,去迎接新生的太陽 !

  篇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讀後感

  記得上中學時就讀過普希金的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那時的我愛上這首詩的憂鬱和>故事,久久不能釋懷,其實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多年後的今天重讀這首小詩,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生活,心裡充滿了同情和感慨,確實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從小到大、古往今來,誰不曾被生活矇蔽過呢?認識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人是個永遠的矛盾體,社會人生又常常是另一個迷。歷盡創傷,傷痕累累??謎底揭開時,我們就看見了世界的真相。只是我們也人過中年,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常常看到在基督教徒的婚禮上,神父問即將結為夫婦的人說:“無論貧窮,疾病,你都願意娶或嫁他(她)並相伴終身嗎?”說的多好呀,無論貧窮和疾病。當這兩種能

  夠嚴重影響生活的事物都能夠被克服,又何必在意其他的呢?感動之餘浮想聯翩,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活不斷的變化,變化的讓人手足無措。回頭看看,竟與自認為的,一直在按照自己規劃和制定的軌道前行的生活早已偏離的不像樣子。“但這又何妨?”生活就是生活,既定模式的又怎能被稱為生活?呵呵,與其說生活欺騙了我們,不如說我們一直都在自欺欺人的讓自己活在編制的夢裡,不願醒來,在受到傷害和打擊後,推卸責任,說,是生活欺騙了我。

  當然,已經逐漸清醒的人們開始擦乾眼睛,開始重新審視人生,審視自己,審視生命。我本人認為,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彩、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寶貴的人生財富,這樣想心裡就會豁達些了。 曾經的美好與哀愁,快樂和憂傷,都是我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許,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回想往事,會覺的親切和沒有虛度此生。

  讓我們熱愛生活吧,欣賞普希金的小詩的同時,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現在的每一天。

  篇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讀後感

  這首詩是偉大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作品,它不是經常見到的詩人的戰鬥的檄文,纏綿的>情書,讀起來倒像是一位可親的兄長坐在你的面前,娓娓地交談,有絲絲的溫馨和甜蜜,教人感動。

  這首詩我反覆讀過多遍,感動之餘總感覺讀起來缺失點什麼,思來想去,應當是缺少點韻律,缺失點節奏。想這麼偉大的詩人,這麼著名的詩篇,是不可能缺失點什麼的,那麼感覺從何而來?——是翻譯的問題。

  這首詩我讀過不同的人翻譯的幾種版本,大抵差不多,應當是我國的翻譯的最高階水平。翻譯確有水平高下之分,我記得年幼時讀過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到深情處(特別是維特自殺前寫給情人綠蒂的信那一段),我的感情實在控制不住,不得不把書扔一邊,伏在枕頭上大哭一場。幾年後我有機會再讀另一種版本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也感動,卻沒有了當初的激情,這裡邊固然有第二遍讀時感情的磨損,實在是翻譯的不如前一個好。

  詩歌的翻譯,準確地說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因此對翻譯工作者的要求就更高,他不僅是要把意思表達完整,要求翻譯工作者要有對雙(來自: 博文 學習 網:普希金,讀後感)方語言的深刻了解,還要求要有對雙方的詩歌要素的深刻了解,懂得詩歌的韻律,節奏,形、神都要具備,缺一不可。但即使具有了這些,仍然還難達到我國讀者的要滿意,這就是兩國文化的深層次的區別,不是翻譯的造詣深不深的原因了。

  試想一下,把中國的《詩經》,翻成俄文、英文,縱是經過再頂尖的翻譯,也難以有《詩經》原有的韻味和意境了。就好比是紹興老酒,裝在雕花的路易十三的酒瓶子裡喝,怎麼喝,也不如把熱氣騰騰的黃酒衝進粗瓷大碗裡,來得那麼燻人,和暢快!

  話說回來,普希金的這首詩,其實用中國的大白話來說就是一句,“彆氣了惱了,過去就好了!”——嘻嘻,也算朗朗上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