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是什麼》讀後感範文

《前方是什麼》讀後感範文

  寒假休整之餘,讀了吳非先生的《前方是什麼》一書,頗有感慨。

  在開篇的自序中,作者寫道:“作為教師的個體生命究竟有什麼價值,在於教師自身的認識。人有信仰,即便單槍匹馬也會無所畏懼。因為看夠了成群結隊,聽夠了眾口喧囂,我對獨來獨往的虎豹或是鷹隼一直懷有敬意。”王棟生老師(吳非)不惜做個獨行者,或者說為道於自己的人師事業。羅素說:“自尊,迄今為止一直是少數人所必備的一種德性。凡是在權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從於他人統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權威與個人》)”。

  吳非老師從民國初年記述一些外國傳教士施粥濟眾的文字中感悟到了教育的目的。他說:我覺悟到教育的目的其實極為簡單:教育,是為了要讓學生像人一樣地活著,要讓他們像人一樣地活得美好。這不禁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也許教育的目的不必扯的甚遠,它就在眼前:為了學生。

  當然,當今的社會有太多的浮躁。

  教師問高三學生,你準備填報什麼專業?學生說,還沒想過,反正什麼專業掙錢多就報考什麼。教師諒訝地問:“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標準’?你難道就沒有什麼愛好嗎?”學生:“我怎麼沒有愛好?我愛好錢。誰不愛錢呢?”教師說:“除了錢,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很多,比如自然,生命,宇宙,品格,愛情,人格,理想,友情等等,都是值得追求的啊。”學生說:“這些也不錯,可還是錢最美好。”

  某次有西安女子參加選美比賽,竟然當眾回答金錢比祖國重要,抬致惡言詈罵。

  有人將這些都歸罪於學校沒教育好。吳非老師反問:如果學校教育有問題,那麼這個社會又給青少年提供了一些什麼樣的榜樣呢?孩子們視野所及,能看到的是人們什麼樣的精神追求呢?

  譬如,報刊宣傳的“成功人士”,多數是大老闆;體制內的歌星唱愛國愛黨愛軍,每首歌的`開價抵一所農村學校全體教師的年工資;官員辭職自謀出路,總說是去奮鬥,“實現人個價值”,卻幾乎都是經商;出版社講“先進文化”眼睛總瞄準中小學生的錢包;旅行社知道“保持先進性教育活動”最後一定會安排外出參觀旅遊……

  再看看學校的環境。不少學生從讀小學起就開始交“擇校費”,為了能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讀書,父母傾其所有,兩三萬元錢(甚至更多)給家庭造成的壓力讓懂事的孩子黯然神傷。沒有錢,就可能是另外一種待遇。錢,是多麼重要!

  以上情由皆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吳非先生指出有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所以,當學生說出“我追求金錢”時,我們暫不必火冒三丈,觸發批判的神經,而是應當先反思:我們讓孩子們吸進了什麼樣的空氣,讓他們的眼睛攝進了什麼樣的色彩,讓他們的耳朵聽到了什麼樣的聲響……

  我想作為教師,應該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至少應考慮可以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空氣,可以讓學生見到何等的色彩。應保持對理想、信念的敬仰,做好自己該做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最後,引吳非老師開篇的題目。前方是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後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