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參考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參考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這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李鎮西校長在序言中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是呀,我們在年復一年的工作中,有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個性,有沒有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呢?很多時候,是在和別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結果是渾渾噩噩度日,喪失了做為一個人應有的情趣與活力,更談不上去超越自我,並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是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作為教師,我們都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但我們也許從未曾真正去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我震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於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為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他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從《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 教育者要擁有一顆童心

  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寢室扣分了等等,讀後感《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這也是他後來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並且能夠在教育上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他說:“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優秀教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他說:“只要把握學生的情感,並注意環境、場合,教師任何‘過分的孩子氣’都不會是多餘的。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在以前,對於他說的這些話我可能會不理解,但是,在我親身體會了之後,也明白了教師擁有一顆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師認為,老師就應該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感,認為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認為學生與老師隨便開玩笑是不懂規矩的`表現,但是李老師卻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同行們,老師融入孩子們當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師的啟發,嘗試與學生打成一片,發現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以前我總認為師生見面,應該由學生先打招呼,認為學生見到老師時對老師不聞不問是不禮貌的表現,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懷有這種心態時的我與學生相遇時,眼睛是不看學生的,因為我擔心學生不向你問好。當然,很多學生看到老師擺架子,也就不向老師打招呼了,現在想來,當學生見到老師對自己愛理不理時,內心應該是很失望的。也許是受李鎮西老師的影響,我與學生見面時不再面無表情,不再臉朝他處,而是主動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學,我就主動向他們打招呼。就這樣,同學們感到了我的平易近人,感到了我的和藹可親,課後能大方地跟我玩,大方地跟我開玩笑了。這在很多老師看來也許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覺得這是多麼自然。學生在課間能這麼親切地跟你玩,但在課堂裡表現卻很好,不會漫無紀律,而且很活躍,這讓我感到無比的幸福。經常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最喜歡上你的課了。”或者有我所教的另外兩個班的學生說:“老師,要是你當我們的班主任該多好啊!”每當聽到這些話時,我感到很自豪,因為學生喜歡我的課,而我的課卻活而不亂,有學生希望我做他們的班主任,而我所管理的班級卻能在每月的文明班級評比中榮獲“文明班級”的榮譽稱號。寫到這裡,我想宣告的是:老師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擺架子,以顯示所謂的師道尊嚴,完全可以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就像李老師說的:“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二、對後進生的教育

  李老師對後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班主任們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對後進生的教育。在辦公室時常聽到老師們訴苦:“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為這些事情苦惱著,卻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從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 後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教育過程。教育者期望透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或聽英模報告,便使“後進學生”從此成為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迴圈。教師因此斥責學生“屢教不改”、 “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是極不公正的。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我從來不對“後進學生”提“下不為例”之類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如果仔細體會了這些話,我們教育後進生的時候就不會再意氣用事,不會再因為學生“屢教不改”而對他失望或任意體罰。我們就會想方設法尋找規律和方法了。

  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師由於出於盲目性,出於對教育理論的無知,經常不自覺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了學生的心靈。這所造成的後果是多麼的嚴重啊。可悲的是很多教師在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後還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師從教育專家的高度論述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方面的論述,很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①教師想盡量直截了當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把他的缺點公之於眾,以使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不犯類似的錯誤,這種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為這無異於開“批判會”,把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嚴、自豪感統統暴露於外,並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②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儲備,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們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記耳光,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