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由讀後感範文
給孩子自由讀後感範文
一直都很想看《給孩子自由》,《給孩子立界限》這幾本書,剛好,童童媽媽和我交換了這本書,給孩子自由讀後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這本書。說實話,一直都不知道這是誰寫的,只是單純從題目上對它感興趣。
看到“自由”兩個字,想起了一些題外話:同事曾經感慨於一片QQ的新聞——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寧願在國外隱姓埋名當保姆,為自己的孩子贏取一張綠卡,也不願意回國。但是我的幾點看法是:首先,這個資訊的真實性有多少?現在網路新聞為了博取點選率,常常會有虛假的新聞出現。其次,即時真有這樣的教授,那麼也要看看當初他出國時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那時候的民*主自由與現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們做出這樣決定的想法。最後,“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精神層面的自由追求更甚。從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對於自由的影響,中西方是有著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兒觀念中對於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對書籍的看法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也許是受從初中開始對於一些所謂的權威都敢於質疑的態度的影響,這本書也不例外了。
本來對於大鵝的教育態度,多半是從自我的成長經歷中獲取。每次我遇到問題和困惑的時候常常會想:“當初我是怎麼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麼做?”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笑:“你怎麼知道自己很小的時候的想法呢?”這可能得益於我從青春期就開始記日記的習慣吧,不停的剖析自我,雖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長的足跡。正是這種剖析,讓自己的性格沒有成為父輩那樣的狹隘,猜忌,偏激。
剛剛看了開頭的部分,突然發現原來我和作者有這麼多的觀點是相似的,而我的觀點來源並不是書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經驗。
最深有感觸地是關於“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論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對父母對自己的愛完全確認,是明確的,毫無疑問的堅信,父母無條件的愛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快樂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首要的幸福感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那麼他就會側重於次要幸福感的滿足,這容易造成順利起來就特別高興,不順的時候特別挫折,這樣的人精神不獨立,對人,物、事的依賴性特別強,長大以後不敢向自己依賴的人說不!
這是多麼的深有體會阿,就像我現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一樣,我想這和以前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沒時間照顧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隨著大鵝的成長經歷,在我給他賦予充分的愛的時候,也感受到他給我的愛,我可以堅定的對別人說不了,特別是當別人佔據了週六週日本應該屬於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麼理直氣壯地拒絕。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為什麼大鵝有這樣的表現:比如他不願意吃切開一半的蘋果,為什麼他堅持把褪上去的褲腿拉下來,為什麼不願意睡有蚊帳的床!
讓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兒童安全感的來源之一,是兒童對於事物作出正確分辨與判斷的基礎,實兒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
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於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歲以前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
說說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說不同,我覺得很多東西要根據現實來做更改
“母乳餵養”,我理解,也非常贊同,但是中國的現階段國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親都作全職媽媽,給孩子母乳餵養到兩歲。於是很多4、5個月孩子的媽媽要回到工作崗位中,這就涉及到了社會看法的問題:比如單位的領導能批准哺乳假,擬定同時幫助與支援,而且你的家還不能工作單位太遠,我很遺憾只能給大鵝十個月餵奶,可是這也是有這個社會造成的阿。
“保姆的選擇”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佟阿姨一樣的保姆,我只能說最重要的“耐心”和“愛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給人家一種家人般的關懷和諒解。如果時時刻刻以保姆的標準要求別人,他永遠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圍中的。
看到這裡還有點點困惑:為什麼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長的歷程和自己的作為母親的感受,為什麼沒有自己作為小孩子時,對父母的期許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測一下吧:也許西方的育兒觀念中只對下負責,不對上負責,長大以後就離開父母自立,主要承擔養育下一代的責任,不負責對上一代的贍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