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一回讀後感
儒林外史第一回讀後感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物件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典型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儒林外史第一回讀後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匆匆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就迫不及待的想寫點感想了。我知道有關《儒林外史》的評論,不僅多而且精妙,任意翻翻,都是我輩難以望其項背的精品。我今匆匆看過第一回就寫讀後感,這叫無知無畏,大家心意就行了。
“人生南北多岐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由這幾句詞中,我似乎可以聞到濃濃的煙火氣息,也就是不由自主的讓吳敬梓領著走入了現實主義中。按理說吳敬梓出身於書香書第,且“一門三鼎甲,三代六進士”,世代出官員。生長在這種家庭,那樣的環境中,衣食無憂,起居不愁。應該養成超凡脫俗,帶點幻想的浪漫主義思想才是。是什麼原因讓人感覺吳敬梓身上有如強大的現實思想呢?我們來看看吳敬梓的心路歷程。
吳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其父吳霖起為官贛榆縣時,吳敬梓隨侍在側。期間大約是十至二十三歲,這段時間,他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熟讀了“四書五經”,精通了八股文,為參加科舉考試積極準備。然吳敬梓自幼聰明,記憶超強,性情豪邁,不拘行跡。這十三年間,他一定渉獵了許多有關社會,自然,風俗,人情類的書籍(後期由於精力和經濟的限制,其儒家之外的知識所學應該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思想。這些知識為他後來創作《儒林外史》這部鉅著打下了基礎,也為他諷刺挖苦科舉制度留下了伏筆,總之這十三年吳敬梓還算得上是個乖少年。
吳敬梓16歲結婚,始知情為何物。20歲為姐夫金紹曾奔喪,體會了生離死別。23歲得中秀才,又領略了體面風光,這些經歷大大豐富了他對人情世故的認識。28歲時他還參加了滁州應考,也就是說到28歲時吳敬梓對科舉至仕還是抱有幻想的,那時他的心理對科舉考試的牴觸情緒應該不大。
吳敬樣23歲父親過世,面對其父留下二萬多兩銀子的鉅額遺產。族人個個垂涎三尺,人人設法爭奪。吳敬梓此時暴露了他的弱點,再也不是敢寫“齊魯金泥沒,乾坤玉闕開。少年多意氣,高閣坐銜杯”的張狂少年。他只是一個讀書人,是靠儒家文化養大的讀書人。沒有權謀之術去與屑小之輩爭鬥,歷經整整十一年的財產爭奪戰,面對一次次在爭奪中的失敗。而這一切他所熟知的“四書五經”不能給他絲毫幫助,這讓他對有關科舉的一切由失望而絕望,又由絕望而痛恨。當他34歲無可奈何散盡家產,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白板橋時,他對科舉制度的看法產生了本質的改變。這是他鄙視,挖苦,諷刺科舉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吳敬梓29歲開始寫《儒林外史》,此時他已與宗族屑小爭鬥了六年。既品嚐了失敗之痛,又增長了見識,更領略了人情世故。34歲移居秦淮河畔,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也很無奈。面對現實,吳敬梓增廣了見聞,加深了對社會各層面的認識,思想漸漸成熟。因為才華橫溢,因為無可奈何離鄉,因為生活潦倒,因為要發洩愁苦之情,因為要展現做人底線,因為要揭露社會現實,這一切都促使他透過《儒林外史》這部書抒發出來。我想《儒林外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這段時間寫成的。吳敬梓故居的銀獎木雕像,很傳神,於愁苦中深思,似看透人生百態,我認為那就是真正的吳敬梓本人。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吳敬梓的心路成長過程,他生於儒門,長於儒門。榮華於儒門,沒落於儒門。決裂於儒門,割捨不下的還是儒門。而儒門自有其行為規範,讓我們再來看看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笫一回中,向我們傳遞了什麼資訊,揭示了什麼規範。
一、王冕奉母意棄讀牧牛,分擔家庭責任。牛車載母暢享自由和天倫之樂。在家敬母,出門思母,此皆是王冕孝順的表現。而孝順是儒家的基本操守,是必須遵從的。王冕身上儲存了這一點,還是成了吳敬梓眼中的名流,可見吳敬梓鄙視的是科舉制度及其制度下產生的人和事,而不是否定全部的儒家思想。
二、王冕仿屈原峨冠博帶,招搖過市,流連山水。這是文士的放達,具有魏晉風流。這是文士制度外的自由,是文士的夢想。吳敬梓當文壇盟主就是為體現這種自由,名流王冕身上展現的自由,其實就是吳敬梓內心渴望的自由。
三、王冕是名流,不當官照樣是名流。吳敬梓為此還重申說:可笑近來文人學士,說著王冕,都稱他做王參軍,究竟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這樣吳敬梓借王冕的經歷說明了不當官照樣是名流,同時證明他對官場的心灰意冷。其29歲著作《儒林外史》後果真沒有再參加一次科考。
四、吳敬梓是博學多才的,他為了表明對真才實學的敬重。竟然硬編說王冕十七八歲不在秦家,二十歲就天文,地理,經史無不貫通,這當然是不切實際的。王冕是名流,名流必須博學,所以吳敬梓只能那樣寫。吳敬梓認為這是文士必備的條件,也為他後來諷刺知識淺薄的儒生留下了伏筆。
五、王冕走進自然,無師自通的學會了傳神的畫技,並以此來解決了生活問題,這是謀生的手段,名流也得吃飯。“明晨銜泥問楊子,妻兒待米何時還”,名流迫於生計是可以希望得到別人資助的。吳敬梓借王冕來說明解決生計是笫一位的,因而吳敬梓是敬重社會底層勞動者的
六、王冕遇事皆躲避,無力反擊。這實際上就是寫吳敬梓自己少權謀,無力直接反抗欺壓,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進行抗爭。這是吳敬梓對自己的定位,他就是這樣來規範自己行為的。這是名流的灑脫。
七、王冕有秦老為鄰為友,或託付或交心皆有誠信。吳敬梓後期生活窮困潦倒,但依然有朋友圍在身邊。與其說他有人格魅力,倒不如說他骨子裡誠信待人。只有誠信待人,才能交到知已朋友。難怪吳敬梓死後,朋友能幫他料理後事呢,名流應該有朋友,吳敬梓是相信朋友的。
吳敬梓透過王冕傳出來的資訊,遠不止這些。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資訊,看出吳敬梓衡量是非好壞的準則。再結合笫一回中看待名流的標準,吳敬梓的對人對爭好惡標準已是躍然紙上。我們可以想象,下回中人物出現符合名流標準的,吳敬梓必定給予肯定和讚賞。相反則必譏諷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