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

有關《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2000字

  摘要: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發展過程來看,馬克思恩格斯是從黑格爾出發,經過費爾巴哈而走向實踐唯物主義的,而費爾巴哈的哲學有許多重大缺陷,《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2000字。實踐內在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係,實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物質和觀念的轉換。

  關鍵詞:實踐;物件性;物質轉換;觀念轉換

  19世紀40年代前期,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實踐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需要有一種科學的世界觀。要想建立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恩格斯就必須批判費爾巴哈哲學,清除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費爾巴哈提出了實踐的一些問題,才讓我們不斷去修正完善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和實踐觀是統一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物件性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客觀的感性活動,標誌著人對世界的實際把握,其基本特徵是客觀現實性的,自覺能動性的和社會歷史性的,實踐內在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係,實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物質和觀念的轉換。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分析了以往哲學的主要缺陷,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物件、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①這就是說,舊唯物主義僅僅看到自然的優先性,客觀性,把自然理解為和人的實踐活動沒有絲毫關係的純客觀東西,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舊唯物主義不懂實踐,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看不到自然,現實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屬人性,恰恰是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實踐不斷地創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不斷創造,生產著人的社會聯絡和社會關係,並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從而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統一。

  人透過實踐是自己成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同時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了自己活動的客體;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用實踐的觀點去分別分析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實踐是人類實現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著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實踐過程是透過目的,手段和結果的反饋調控而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節。

  實踐使世界二重化為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人類世界是人話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是社會的自然與自然地社會“二為一體”的世界;實踐是人類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踐活動構成了現實世界的基礎。

  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透過闡發有關實踐的問題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分析,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定義是什麼呢?實踐概念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就已經出現。主觀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為純粹主觀,精神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解答了實踐的本質問題,把實踐定義為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物件性活動。這一定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物件化活動;二是指實踐具有的物質的,感性和形式。這一定義把實踐同人的觀念方式和把握客體的活動區分開來。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中運用時間的觀點,闡發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基本觀點,將實踐引入了歷史觀,解決了社會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問題。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以前,任何哲學包括舊唯物主義只要涉及社會歷史領域,就立刻陷於唯心主義。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實踐,不知道、不理解實踐也是歷史觀的基本範疇。和舊唯物主義相反,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歷史是人創造的,是人民群眾活動的產物,因而,社會歷史產生的基礎就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之中。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首先,實踐是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實踐首先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必然進行活動互換並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同時,實踐過程又是物質與觀念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人與自己意識的關係,所以,實踐內在的包含了三重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及人與自身意識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又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關係,讀後感《《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2000字》。在所有實踐活動中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和決定作用。因此,物質實踐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

  綜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可以看出,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從實踐角度說明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人,即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運用於認識論、自然觀和社會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抽象的人本主義,簡要地闡發了新世界觀包括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觀點,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論基礎。同時,馬克思還說明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初步賦予新世界觀以實踐性特徵。讓我們更加去了解了實踐的含義,更好的去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著導讀》作者:聶耀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哲學概論》作者:鄔昆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作者:黃枬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4]西方哲學史新編》作者:苗力田人民出版社.

  [5]宋明理學史》作者:侯外廬張豈之人民出版社.

  註釋: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54頁;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55頁.

  作者:劉頓(1988—)男,漢族,陝西安康人,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2011級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2000字

  馬克思在1845年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作。

  《提綱》共十一條,一千多字。它告別了舊唯物主義,標誌著新唯物主義的發展和實踐唯物主義的誕生。這一新的哲學概念打開了更廣闊的前景,體現了強大的社會功能。

  在《提綱》中馬克思著重提出了“實踐”的觀點。在第十條中說到,“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這條被稱為是提綱的結論性的一條。這裡“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實踐”是馬克思哲學歷史觀的出發點。

  “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舊唯物主義也是透過對現實的認知來認識世界,但只是在直觀的透過表徵現象去理解食物,這樣單純感性直觀的結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個人聯絡起來。這樣的舊唯物主義理解方法容易導致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感性的現實被人為的分為了自然界和社會兩部分,不是把現實世界看做人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有機的共同體。

  馬克思的新哲學體系出發點是實踐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時代性的特徵,從社會的人的感性活動,從主體和主觀方面,從社會人的實踐活動和自然事物的變化,從兩者相互關係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人的社會與自然之間是相互辯證關係,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變化和發展。

  首先,在《提綱》的第一條中,指明瞭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的純自然人、抽象人的認識基礎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中社會人、現實人的認識基礎。舊唯物主義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態度是消極被動的。他們把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僅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舊唯物主義觀點中沒有實踐在社會生活和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沒用看到主體和客體以及人與自然該有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所以在舊唯物主義的觀點中,認識脫離了社會關係的純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義從人參加生產勞動和實踐活動出發,承認人依賴於自然,並強調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會是人的社會。人在這樣的自然社會中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因為人會受一定的關係制約。

  在《提綱》第六條中,馬克思還批判了費爾巴哈關於人的本質的觀點。費爾巴哈強調認識脫離社會的、撇開歷史程序的、彼此孤立的抽象個體。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是單個人的抽象物。馬克思反對這樣的理解,他從認識社會的,認識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出發,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提綱》第九條中,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對市民社會的直觀是左右單個人的原子結合體看,原子結合體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的。《提綱》以實踐為中軸,探索人和社會的關係。

  在《提綱》第十條中提到,“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舊唯物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階級立場是舊唯物主義產生的根源和基礎。有的時候,會把市民社會直接等同於資本主義社會,把市民等同於資產階級。《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資產階級,“市民”社會是指資本主義社會。事實上,“市民”是18世紀資產階級學者使用的術語,用來表示當時的財產關係和經濟關係。馬克思借用了這一術語,說明“舊唯物主義哲學是一種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上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世界觀。”《提綱》指出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思想中的人是單個的人,是脫離了社會關係的孤立的個體。舊唯物主義不是理解人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人,而是簡單的把社會看成由孤立的單個人相加組成。“市民”在舊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