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後感二則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後感二則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後感(一)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紅的一本心理自助書籍,豆瓣網上評價很高的一本書。看完這本書有一段時間了,如果不沉澱整理一下,又幾乎都忘掉了。
看這本書,和看其餘任何一門和心理學有關的書籍一樣,我再一次確信一個人的性格濃縮著童年時的一切人際關係。一個人兒童時期的所有經歷,形成了他內心的關係模式,這個模式將影響到他的一生。不過還好,只要一個人願意自我學習,那麼他就可以“重做自己的父母”,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
讀這本書,能找到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的影子,也許是我和作者一樣都讀過他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也能找到張德芬的影子,我相信作者一定和我一樣,讀過張德芬的書系。
這本書告訴我們,悲傷、憤怒、內疚、恐懼,這些平時被貼上“負面”標籤的的情緒,其實和所有的正面情緒一樣,有著完全平等的關係。不需要為這些情緒而羞愧、焦慮,也不要去強行壓制。強行的壓制某種情緒,它往往會以別的形式更加猛烈的爆發出來。有人強行壓制悲傷,卻發現到了夜晚難以入眠;有人強行壓制內疚,卻會在潛意識裡逼迫自己成為沒有內疚感的“聖人”。
張德芬的書教會我們要關照自己的內心。當負面情緒來臨,不要逃避,不要懼怕它。試著對自己說:“我現在心裡有點難過。”然後就好好的、勇敢的去體會此時的感受。比如“我感覺心口有點堵,我覺得臉上在發燙”等等,大約半個小時,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會過去。張德芬認為,如果害怕、抵抗、逃避某種情緒,那這些害怕、抵抗和逃避就會像鉤子一樣勾住這情緒,在心裡久久不去;而如果坦然的接受,嘗試去擁抱自己的情緒,那麼這樣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內心又恢復到空靈的狀態。
然而正是這坦然的接受是最困難的,也是痛苦的,因此心理學家派克認為心理成長的關鍵在於“可以直面痛苦”。武志紅的這本《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也告訴我們:“不論憂傷、憤怒、焦慮、妒忌等,假若你學會敏銳捕捉並坦然接受他們,那麼你就會獲得不可思議的成長。”
在這本書裡,有一些獨到的見解讓我讀後有豁然開朗,撥雲見日之感。
1、“認識惡習,它一定曾讓你獲益。”某一方式讓自己在過去得到了很多好處,自己現在就會無意識的去習慣它、運用它,這是一種特殊的“刻舟求劍”。書中提到的小劉在公司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會拼命做,深究下去竟然起源於小劉小時候由於父親要求很高,作業就算很早做完也會一遍一遍的檢查並且受到斥責,最後她就乾脆到最後一刻才做完。同時我想起班上一個目前對媽媽比較叛逆的男生的睡懶覺的壞習慣形成的原因:媽媽一遍一遍叫,他就是不起床,他一定從中體會到了反抗媽媽的那種“自由”的感覺。
2、“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書中提到一位小女孩,童年的遭遇非常之悲慘,她生怕被親友和同學疏遠,就極力的討好他們,結果還是被周圍的人看不起。終於有一天,當她悲傷得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時,前所未有的痛哭了一場,她終於深刻的認識到:“我很慘,非常慘,但我有力量好好會下去!”這句話極大的改變了她,使她不僅有了活下去的勇氣,還是她不在關注別人的評價,不再懼怕別人的拒絕和嘲諷,反而越來越受歡迎了,活出了不一樣的境界。
小女孩的那一次痛苦,是一次徹徹底底的悲傷。這悲傷所完結的,是她的人生悲慘的真想。真相永遠不會消失,但經由這悲傷之路,人的心靈從真相的悲劇中獲得解放,甚至還能獲得心靈的養料,促進人的成長。
3、“不懼怕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我們的周圍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非常熱衷於付出,過分的付出,可是他們卻從不索求回報,甚至拒絕別人的任何給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是“無私”的表現,堪稱“聖人”。然而這樣的人最終卻總是容易落得別人最終拒絕與之交往的結局。
比如有的妻子,工作出色,在家勤快賢惠,對老公的所有親戚、朋友都好得沒有話說,而且她還不要求老公付出,而是自己一個人裡外操持。這種妻子應該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妻子了,然而他的丈夫往往還要與他離婚,這在現實生活和影視作品中都有例子。究其原因,這樣的妻子只想付出,不願接受,她的心底事實上害怕一種內疚感,她總是把一切做得盡善盡美,她自己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點,把內疚感完全留給她的丈夫。而且就算婚姻失敗了,她也可以說:“我已經做得盡善盡美了,一切都是你的問題,都是你不知好歹!”
同樣,朋友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有的朋友老是過多付出而不願意接受,那麼他也同樣將他自己不願意體會的內疚感完全轉嫁給了他的朋友。他會覺得自己仁至義盡,如果以後朋友疏遠,他就會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譴責朋友忘恩負義等等。而事實上,誰願意交一個高高在上的不對等的朋友呢?
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一種平衡。單純的讓一方只是付出,佔領清白感,另一方只接受,承擔內疚感,這種平衡就被打破,關係必然不能長久。只有那種樂於付出但也不拒絕接受的關係,才是平等的關係,才是平衡的關係,才能親密長久。
說到內疚感和關係的平衡,也可以聯想到清白感和關係的平衡。舉例說,如果一個家庭裡,丈夫犯了錯誤,那麼妻子就掌握的絕對的清白感,丈夫是絕對的內疚感,此時關係完全失衡,處於崩潰的邊緣。此時他們的關係走向存在兩種可能:1、妻子固守清白感,那麼關係持續不平衡,幾乎沒有修復的可能;2、妻子開始對丈夫進行懲罰或報復,那麼,懲罰和報復之後,內疚感和清白感都會降低,關係可能出現轉機。所以,這種時候,如果看到妻子冷漠的表現,那麼情況比較悲觀;如果看到妻子開始一邊捶打丈夫一邊罵他,那麼,事情多半有了挽回的可能。
總之,純粹的清白感並非絕對好事,有內疚感也並非完全是壞事,尋找關係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是值得多次品讀的,其耐人尋味之處還不止以上這些。讀這本書,慢慢學會擁抱自己,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後感(二)
這本書是在參加深圳讀書會微信贈書活動意外獲得的,拿回來後放置了一段時間,因為花花童靴也要看,還說好一起分享,才陸續看了起來,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作者武志紅是一名資深心理師,寫下了諸多暢銷心理學著作,曾經還擔任過專欄主持,可謂實戰經驗豐富,接觸並幫助許多心理問題的患者,對於深究問題的來源有獨特的理解。雖然我個人覺得有些觀點過於極端,太集中於講述從小的影響,但仍然會去吸收有利於自己的方面,因為每個人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我們要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才會經歷越來越多的精彩。
接納自己很重要,我們每天的生活很真實,如何做到在生活中享受這種真實,過程中悅納真我,是一個不斷嘗試改變的成長之路,人之所以不完美,才有足夠的空間去進步,才能體會努力後達到成功的喜悅。而存在於自身的問題也一樣,需要我們探索著去改變,心靈不斷成長淨化,內在與外在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澄清,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觀念,而這就是所謂的成熟罷了。圍繞在我們周邊的種種痛苦,也是有其特殊意味的',或許提醒我們需要去改變了,或許告訴我們應該注意某些方面了,或許讓我們經歷各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當一切不可避免時,好好的去體會,接受真實的自我,接受發生的事實,也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在人生的大道上探索出一條獨立,非傳統,帶著濃厚刻印的路途,獲取非同尋常的快樂!
全書分了七個部分,每個部分闡述一個主題,有系統的書寫在人們身上的不完美,講出這種不完美的好處,怎樣去面對,以及如何解決,最後還推薦心靈成長書吧。第一部分主題 :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不要和惡習去較勁,因為惡習代表著你內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並接受它。壞習慣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著我們自己的深層需要。這也顛覆了自己對惡習的看法,不再那麼深惡痛絕的鄙視改正不了一些惡習,而是透過接受再認識逐漸去改正一點點,讓需求也得到進化。第二部分主題 :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不論憂傷、憤怒、焦慮、嫉妒等,假若你學會敏銳捕捉並坦然接受它們,那麼你就會獲得不可思議的成長。這裡提到“內在的小孩”和“內在的父母”,說明從小家庭的影響非常大,在以後的生活中都潛移默化的存在,而且全書這個概念貫穿始終,很多問題從這方面探究原因。然後還有 AQ 的概念,又稱挫折商,衡量 AQ 的指標有控制,歸因,延伸,耐力。說明我們遇到挫折應當如何處理,將逆境轉化為機遇。第三部分主題 : 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你必須清楚地知道你的憤怒,並知道為什麼會這麼憤怒,然後富有智慧地去處理它。對於憤怒,也顛覆了我以往的看法。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是有其作用的,將憤怒的表達是讓人去釋放,說明某種關係有待改變,而一味的壓抑憤怒,反而會出現其它心理問題。憤怒能讓我們反思,關係能可持續發展的進行下去,是維繫相互之間良好的調味劑。只是憤怒不可過度,適可而止的表達,忠於我們的內心。第四部分主題 : 不要內疚,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內疚是大自然的饋贈,它在提醒我們,你的一個關係需要調整了。這也讓人不禁釋懷,有什麼好內疚的,其實不過是過眼煙雲的痛楚。另一點是怎麼對別人,不能太過於好,增添別人的內疚感,凡事留有空間,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第五部分主題 : 恐懼告訴你什麼對你更重要。恐懼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因為很多時候,只有恐懼才能強有力的提醒你,什麼是最重要的。我們無須去戰勝恐懼,恐懼其實是一種力量,引領我們前行。藉助恐懼的力量,勇敢的去行動,往往會出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第六部分主題 :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任何一個你在乎的關係,其實都是一面心靈的鏡子,可以照出你內心的秘密來。在現實生活中,敞開自己的心扉,無論遭遇什麼,都能不斷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第七部分 :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迴歸自由。所謂接受,既直面我們人生的所有真相,深深的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麼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自己而改變。好好生活,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呢,無非都是最好的體驗。最後,給自己一個儀式,開始一段征程。心靈的成長並非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需要一些具體的儀式來呼應心靈成長的節拍。
這本書陸陸續續看了挺長時間,工作日固定在晚上吃完飯六點左右看半個小時,也解決了這個時間段浪費的問題。另外就是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看書的時候手寫記錄一些,看完還在新浪微博釋出讀書重點,形成長期讀書的一種傳遞,更容易堅持下去,以後也能透過微博來溫故而知新,何樂而不為。書中這些人性的不完美,自身很多都有完全不同的認識,比如恐懼,憤怒和壞習慣,不再去逃避與躲避,任何身上的毛病都是存在的,也是需要的。如果沒有不完美,人生何去何從不是失去了方向嗎?所以有了這樣的理解,更好的接受自己,接受各種不完美,包括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更好的去面對人生。下一時刻,給自己一些儀式,開始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