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精選13篇)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精選13篇)

  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 》不再走唯美路線 ,而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大家讀完悲傷逆流成河有何感想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1

  生命被書寫成潦草和工整兩個版本,再被時間沖刷得褪去顏色。難以辨認。

  易遙和齊銘兩家只隔著一面牆,卻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每天都能看到的熟悉的面孔,卻又抑制不住的傷悲。

  她,易遙。她的一生都在痛楚中度過,命運就像一條黑色的長鞭,一下下的在她的痛楚中打下去,她的痛楚似乎已不可抹滅,成了悲傷。18歲的她,在自殺中結束了生命,這個已承載了她無數無奈、痛楚的世界,因為尊嚴、信念,忽然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的“骯髒”和無法信任。

  他,齊銘。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一個老師偏愛,父母疼愛的溫室花朵。卻是時時刻刻看到易遙那無法抹去的悲傷。自己的女友顧森湘為自己而死,一無所有的易遙被自己所不信任,當成了兇手,最後自殺死去。一時間,顧森湘、易遙的悲傷化作河流逆流進了他的心底。

  這並不是謳歌什麼愛情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一種宿命。

  書中的主角,或許認為死是從悲傷中解脫出來的好辦法。

  總有一縷悲傷屬於你,你擁有家財萬貫也好,你是平民百姓也罷,都有一種悲傷在自己的心底。

  有一種不可抹滅的痛楚叫悲傷。雖然如此,我們或許不該像書中的主人公那樣向命運低頭、向殘酷的現實低頭、向悲傷低頭!

  有一種不可磨滅的痛楚叫悲傷,但有一種可以彌補悲傷的方法叫堅強!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2

  當我懷著期待的心情攤開《悲傷逆流成河》的時候,心中想的是,小四,這次千萬不要讓我失望。當我看到了那精闢的端點理論,我知道,小四這次又成功了。

  擁有兩個端點的是線段。擁有一個端點的是射線。直線沒有端點。

  齊銘和易遙就像是同一個端點放出去的線,卻朝向了不同的方向,於是越來越遠……

  當我合上這本我已經妄加評論為成功的書後,我笑了,笑的很瀟灑,笑的卻又很無奈。又是古龍式的結局,這算是我對這本書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吧!無論從劇情,從人物心理上,老郭都做到了無懈可擊,但是隻有結局,我真的不喜歡,我不會象所有人一樣,去想知道唐小米或者其他誰誰誰的結局是怎麼樣的,會不會為自己的行動而付出代價,我只想知道,齊銘的內心深處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痛苦,他和易遙最後的對白時心中究竟是揪心的痛,還是撕心的痛……到底他是從一開始就一直對易遙有猜忌,還是每次靜下心來就為自己的這種莫名其妙的猜疑而狠狠的給自己一耳光呢?他會不會和我一樣,為失去了而感到撕心裂肺,對於易遙的離去,到底會是心痛,還是會痛心…

  一切罪過都是悲痛的,本來就不是喜劇,從顧森湘的死就徹底過度為悲劇了,沒有《幻城》的華麗,沒有《夢裡花落知多少》的詼諧,相同的是都以悲傷的結局匆匆收場,不管是“在冷漠的城市裡死亡,在潮溼的荒野裡繁盛。”還是“記憶裡你神色緊張地把耳朵貼向我胸口聽我的心跳聲,然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又或者是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白色的。黃色的。甚至是粉紅色的世界。為什麼惟獨你生活在黑色的世界裡?”都不曾讓我感到落淚的悲傷,只有那句“易遙,你去自首吧!”讓我真切的體會到了易遙的絕望,如果世界上沒有一個可以相信,可以傾訴的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曾經,有一個會在黑暗中,和我一起靠在床頭,傾聽我訴說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的最真實的自己的人,可惜,亦已離開,義無返顧的離開,我想,此生,恐難遇如此知己。易遙對齊銘不是知己,甚至連愛都不是,多的,或許只是一種期盼吧!

  “黑暗中你沉重的呼吸是清晨弄堂裡熟悉的霧,你溫熱的胸口,緩慢流動著悲傷與寂靜的巨大河流。”

  全文的最後三句話,是給我觸動最深的三句話,當看到這裡的時候,你已經不能再像之前那樣批駁齊銘,怪他為什麼不能理解,不能相信易遙了,因為,他用自己的生命,給自己犯下的錯誤,寫下了一個黑色的句號。當齊銘躺在床上,在煤氣的黑暗中漸漸失去意識,只能沉重的呼吸,感受著胸口的溫度正在一絲絲的離開自己,他是否看到了易遙的靈魂就在自己身邊望向自己離開的軀體呢?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易遙,終於不再孤單一人了!

  或許很多人會說,齊銘對不起的是易遙,他愛的卻是顧森湘,我卻覺得,他對不起顧森湘,愛的是易遙,他沒有對不起易遙,是因為他對易遙的愧疚已經用生命去填補了,在他逝去的靈魂裡,陪伴的,永遠只會是易遙,如果是隻是愧疚,我想他不會用生命去做彌補,就像在顧森湘死後,他還可以義正嚴詞的告訴易遙,你應該去自首,而不是選擇陪因為把自己定義為他的女朋友而深受打擊,離開人世的顧森湘離去。

  寫到這裡,我已經提不起恨任何一個人的心了,就連最應該恨的唐小米,都是因為喜歡齊銘而產生的嫉妒心理,現實的人生中如此黑暗,如此齷齪的場景數不勝數,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以平常心來對待一切吧!

  悲傷,不管逆流還是直流,總是一條無邊無際的思想之河!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3

  那條叫做“悲傷”的河流,毫不心疼地從那一群年輕人兒的身上,踐踏而過。所有曾經的美好或者不好都好像是休眠的音符,永遠定格在了過去。

  一個優秀、乖巧又帥氣的男孩,從小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快樂地成長著。

  一個沉默、倔強又不幸的女孩,由媽媽一手帶大,但是經常被媽媽打、罵。

  一個張揚、叛逆又調皮的男孩,喜歡調皮搗蛋,所以在媽媽眼中,永遠比不上孿生姐姐。

  一個乖巧、溫柔又漂亮的女孩,很努力,也很優秀,所以一直得到爸爸媽媽的厚愛。

  還有,一個嫉妒、仇恨又驕傲的女孩,為了爭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惜傷害別人和自己。

  他們,都是一個個生命,都應該是一顆顆飽滿而甜美的果實,但是,他們卻被迫一層一層地剝去果皮、果肉,最後剩下一個個皺而堅硬的果核,被那些飢餓的蟲兒啃噬。

  那間屋子裡,總會時不時地傳出吵鬧聲,那是她和媽媽發生了爭執。而每次爭執過後,留給她的都是媽媽的詛咒和毒打。但是,她從不抱怨,痛過、哭過後,接著迎接下一次的詛咒和毒打。

  自從她爸爸和媽媽離婚後,她就不曾感覺到父愛的存在。至於母愛,也總是那麼的不明確,似有似無。媽媽總是打她、罵她,讓人感覺像是狠毒的繼母。但是,媽媽也會為了不讓她被退學而苦苦哀求校長,甚至偷偷為她買了保險,難道這不是愛嗎?

  在學校裡,也總是被人看不起,甚至被人傳謠言,侮辱清白......

  所有的這一切,她都可以咬碎,往自己的肚子裡吞。

  同住在一個巷子裡的他,作為她的好朋友,總是同情她,幫助她,陪著她,為她的不幸打抱不平,儘管自己的媽媽總是叫他不要跟她在一起。這樣,儘管疼痛,但至少她不會孤單。

  但生活總是不沿著規矩的軌跡運轉,總要出點意外,不然就好像變得不真實了。

  正是,由於他的關心與幫助,使得另外一個她對她產生嫉妒。她嫉妒,他總是陪她一起吃飯;她嫉妒,他總是跟她一起上下學;她嫉妒,他買禮物送給她;她嫉妒,她生病的時候他會陪她去醫院......所以,她變成了雙面木偶,表面上寬容善良,背地裡卻驕傲惡毒。她為了報復,歪曲事實,侮辱她的清白;她為了報復,把她的書包扔進又髒又臭的池塘裡;她為了報復.....

  她的處心積慮,並不能擊垮她,因為她並沒有外表那麼的懦弱。反而,讓她多認識了一個朋友,也就是張揚、叛逆又調皮的他。此後,她多了一個朋友的陪伴,應該算是上帝對她的不幸的補償。但是,所有的結局彷彿早已內定了,這些只是暴風雨前的陽光,不管怎麼燦爛,暴風雨都會如期而至。

  她懷孕的事情終於被學校得知而被勒令退學了,在媽媽的苦苦哀求下,終於保得住了學籍。但是,不久之後,媽媽卻意外去世了,這個經常打罵她的、與她相依為命的媽媽,以後再也不會詛咒和毒打她了。在媽媽離去的時候,爸爸也始終不出現。從此,她真的變成了無依無靠的獨自一人在生活裡唱獨角戲......

  這些穿針走線般地縫合進悲傷與疼痛,並一步一步地朝著最深處跳動著的心臟爬去,來勢兇猛,且銳不可擋。但她始終不被這個“血盆大口”所吞噬,而是一步一步地朝著美好的明天掙扎著,直到再也沒有力氣了,終於停了下來......

  她,那個乖巧、溫柔又漂亮的女孩,因為一條來自她的簡訊突然自殺身亡了。

  這個噩耗,宣判了她的死亡,也預示了她命運的歸宿。

  不管是他,還是他,都認為她的離去是她造成的,所以都叫她去自首。倘若真的是她造成的,那麼自首,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不是的,不是她,而沒有人相信她。他和他,曾經一直相信她的朋友,都不相信她,她怎麼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呢?那對她來說,或許比起被全世界拋棄還要難受百倍、千倍、萬倍,所以最終,對這個冷冰冰的世界,她既沒有說“對不起”,也沒有說“我恨你”,只是選擇了永遠地沉默了......

  這就是這一群年輕人兒的世界。那條叫做“悲傷”的河流,已經洶湧滂湃,使得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關節都跳了閘,太過激烈地衝擊著全身,於是再也沒辦法動彈了。

  至於那過去的種種,儘管拼命地美化,想讓人忘記所有的痛苦,只留下美好的、令人瞻仰的記憶,但都似乎與他們,這一群年輕人兒,再也沒有關係了。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4

  終於把小四的<悲傷逆流成河>看完了。

  看完後,心,好痛啊~

  是沉重的感覺,他,他們都一個一個的死了。

  她受傷,她出軌,她被誤會,她報復,她體驗了人心的險惡也充分顯露了自己的險惡,最後,她自殺。

  這就是悲傷逆流成河的全部內容。

  這本書給我唯一的感覺就是,郭敬明徹底不行了。

  原來的書,不管好於壞,至少還有點內容。看完之後會覺得裡面還有點小情緒值得回味,可是這本自始至終拿“悲傷”作最大噱頭的書,從第一次看到名字的時候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名字真矯情。而看完之後,更是覺得這本充滿了臃腫不堪的環境描寫,歇斯底里的人物對白,臉譜化的人物性格,以及毫無邏輯可言的相互中傷的書,終於徹底宣判了這個早已露出迂腐嘴臉的歲尾青春文學領軍人物的死刑。

  雖然一直不承認《夢裡》是抄得,即使兩審都被判敗訴卻露出一幅千古奇冤的嘴臉,就差沒租架飛機往下撒紙片假裝六月飛雪了,但貌似憋了一口氣要證明自己的《夏至未至》還是先露出了一點復興的跡象的。故事十年的跨度以及穿插其中的細節與小情緒的渲染的確會讓人覺得氛圍很好,不能否認當時自己覺得這是一本挺好讀的書。

  而且,島的前幾本,特別是第五本都是一直在進步,而且讀起來都是相當有感覺的。有些寫手甚至已經不再拘泥於青春文學,開始追尋人生的意義以及生活的價值,比如曲和,比如hansey,比如七堇年。或者至少不再整天一邊泡在奢侈無比的物質享受中一邊擺出一幅“其實我很受傷”的嘴臉,而改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表達生活中的種種小煩惱,比如項思微。唯獨郭,依然一邊在blog上大肆炫耀著自己奢華之極的生活方式一邊寫出一篇有一片基調無比消極而且毫無意義的嘮叨。不時在書的別冊裡抒發一下自己做一本書有多麼不容易簡直快要累死了大家都來安慰我啊~~~絲毫不覺得這些話在“拖稿之神”的名頭下以及島兩個月一本的週期面前顯得多麼沒有說服力。而且,其實是兩個月,也只堅持了5期。如果按照原計劃,12本島現在應該已經出完了,而事實是,直到現在到才之出到了8。

  作為無限期拖稿的藉口,郭開始策劃最小說(當然在這之前他還出了唱片,這就不再討論範圍了,只能說他真的是很閒),作為一本期刊,這回總算比較準時了,幾個月以來還沒有出現過拖期。但是他們卻依然在雜誌裡不厭其煩的叫囂著自己有多麼累得痛不欲生。我拜託。作為一本小32開的雜誌,文章內容主要靠約稿,各項欄目的形式都有先例可以借鑑一個月一本的速度有什麼可以把你們累成這樣的?人家《看電影》這樣的雜誌一個月三本,16開全綵,無比權威及至全面,所有主要稿件均為原創,各類資訊都要親自從全球各個地方蒐羅,他們喊累了麼?他們沒有。他們一直保持冷靜客觀,從不把自己放在很可憐的位置上。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別整天叨叨個不停,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你似的。至於麼。

  甚至,他還假模假式地搞了一個最小說基金,每賣出一本,就有一分錢存進去。

  oh,eon...你以為你是農夫山泉阿,人家一瓶一分錢可人家一瓶才賣1塊5,而且人家一不小心就賣上億瓶,上千萬就來了。你呢?使出吃奶的勁賣出幾十萬,手裡攥著幾千塊就大張旗鼓的去資助貧困學生。當然搞慈善是好事情,但是你們的動機真的是慈善的麼?那幾千塊連你一件衣服都買不了,你存在銀行裡的錢一年的利息都是那幾千塊的幾倍。一邊空虛無比的對著奢華的物質流口水,一邊撿起地上的掉落的天使羽毛粘在背上,說,我是很善良的。我的悲傷我的關愛都是發自內心的。

  虛偽與無聊已經不言而喻。

  而必然且自然而然的結果就是,很長時間以內,物質至上而內心毫無反省的郭,在沒有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只能依靠上一些娛樂訪談節目以及在自己的雜誌上刊登一些無病呻吟的毫無新意的所謂生活感悟以及在搞笑欄目裡散一些葷段子貧幾句文科班學生人人手到擒來的貧嘴來保持出鏡率。最終,悲傷逆流成河來了。

  你江郎才盡的一天也來了。

  是你自己毀了自己。

  曹文軒早在幻城序言裡就說,你很有才華,希望你能珍惜。

  你果然珍惜了。

  你是我喜歡的第一個寫手。曾經我對你推崇備至,你的每本書都買。儘管後期我買你書的動機已經不是你的名頭而是hansey的影像。

  但今天,我終於看著你徹底從出位變出醜,從人氣變過氣,從水漲船高變水落石出。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5

  青春是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在旗杆的頂端肆意綻放著只屬於自己這個年齡的精彩,只是在隱約間旗角滑落幾滴不易被人察覺的鮮血,疼痛就在那一瞬間……

  一開始就已經知道這會是一部悲傷的作品,不僅僅從名字中看出,同樣也符合作者的一貫風格。作者擅長於用大段的文字繪出青春的灰色,用一顆細膩的心鑽進一個又一個洞口,並將探詢的秘密毫不掩飾地鋪展在讀者面前。我不能說這個小說有多麼的偉大和壯闊,畢竟青春只是一曲童謠,在回憶的深處才能想起。但它讓我們看到了黑暗的存在,即使原因是如此的簡單。

  故事的開頭是不出乎我的意料的,校園中的男女永遠是故事的主角,他們在不同的定義下,顯現出不一樣的色彩。有時候在想,故事中的事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發生,一直給自己的答案是不可能。我們允許青春出現嫉妒、出現裂痕,但是這種不愉快都是不以生命為代價的,可是在小說中,作者輕易將這些不快和生死相連線,讓我不敢苟同。

  人最可貴的莫非生命,這個年紀的人也不可能不知道生命的重要性,要知道對自己的否決絕對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而是一種放棄,一種愚昧,一種對親情與友情的無知否決。

  我當然知道,作者想透過死亡烘托一種悲情的氣憤,因為悲總讓人記憶深刻,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消逝只會讓人嘆息,如果青春的小船連這點風浪都經歷不起,那還怎麼去抵擋生命中更多的暴風驟雨,又如何到達彼岸,分享那明媚的陽光?

  眼淚不是為身體的疼痛而流,而是那種疼痛穿越身體,直插心臟。青春的歲月有最純真的友誼和愛情,青春的歲月同樣也有當時覺得悲痛欲絕而過後覺得只是一個幻影的傷與痛。我們在經歷著,就能體會其酸甜苦辣。

  我們都知道,大家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在追夢的途中邁出的腳步是否越過了既定的範圍,一切原來只是無心之過。但過畢竟是過,這是無法在經後用贖罪可以去彌補的,所以,在邁出腳步時,我們看清楚了再伸出去吧!

  小說是生活的一面鏡子,只不過因為凹凸的不同被映射出不同的形狀,而看小說的人也是在閱讀自己的人生,看過之後才懂得珍惜,珍惜是為了愛著我們的那些人!我們無法判別故事中的對於錯,只是用一顆善良的心去期盼讓悲傷離去,讓幸福降臨!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6

  小四的文字之於我是有些遙遠的東西了,高中時看了那時候還有的小四他們編輯的《Island島》,也算第一次讀這種青春小說吧。只買過這一本,閒來無事的,就又翻出來看看了。

  郭敬明的小說只看過兩部,不是那些紅遍大江南北的作品,一部是《夏至未至》,還有一部就是這個了。時間太久,情節已經忘記了,如今再讀,就是一個新的認知,不帶絲毫的先入為主。

  開篇是大段大段對上海弄堂的描寫,吵鬧的市儈的,有些擁擠嘈雜,魚龍混雜,天空霧濛濛的,好像是唯一太陽無法照進的地方。壓抑。從頭到尾都無法擺脫的壓抑。我喜歡小四的文字,因為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和感官全都被很具象地描畫出來,很有畫面感,感同身受。而壓抑,自始至終貫穿了全篇。

  我很討厭齊銘。可是,仔細想來,大學時候第一次讀這部的時候,竟覺得齊銘是那麼美好,如同帶了天使光環,他是易遙生命裡唯一的一束光,至少有那麼一段時間,易遙在他身上得到了溫暖和依靠。但是現在的我,卻如此得討厭他,他自以為是的關懷,不負責任的照顧,讓易遙有了錯覺,以為他是個希望是個依靠,讓她相信了可能全世界都可能拋棄她齊銘不會,但其實他骨子裡卻是瞧不起的。就像他對顧森湘的傾訴中說的那樣,他心疼易遙,他忍不住想去拯救她,可這是怎樣的感情他不知道,當他找到了更好的,比如顧森湘的時候,他迷失了,想逃開了。在我看來,他只是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心罷了。既然你付不起責任就別去招惹,齊銘永遠不知道,易遙因為他收到過多少傷害。

  顧森西的出現原本是讓我覺得欣喜的,至少在易遙最不堪的時候還有一個人站在她身邊,可是,最後,顧森西也和齊銘沒有什麼分別,在給了溫情給了希望之後再狠狠把易遙扔進地獄,他看輕了易遙,他給生命畫出了三六九等。

  唐小米是那種人人都會喜歡的女孩,美麗,會裝可憐,男生會護著,女生會簇擁,其實卻是蛇蠍心腸,而易遙則正好相反,正直真誠的本性卻沒人看得見。

  顧森湘應該是最無辜的一個,錯就錯在她是齊銘的女朋友,錯就錯在她太過完美也太把自己當回事。她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死了,在這一點上她輸給了易遙,易遙面對這麼不堪的人生還活著,她卻那麼輕易的死了。

  易遙死了,其實換做是我,可能早就死了,對於這樣的人生,死了才是幸福吧。可是易遙選擇活著,即使恨即使痛也要活著。是齊銘是顧森西用他們所謂的愛殺死的。齊銘永遠不會知道他對著顧森湘溫柔微笑著的時候,遠遠看著他們的易遙是什麼心情,他親手將易遙生命力的火光一點一點澆滅。顧森西擊碎了易遙最後一點底線,在失去了又恨又愛的母親和唯一的火光齊銘之後,顧森西默無聲息的關懷讓易遙又一次覺得好像還有希望,他卻親手用惡毒的言語擊碎了最後的希望。愛她為什麼不相信她?為什麼不完全承受她的一切?憑什麼易遙的生命就比顧森湘的賤?是誰評判了易遙就是該死的那個而顧森湘就是枉死的?這不公平。所以易遙想抓住顧森西抓住齊銘,她不想絕望,她不想失去他們,她拼盡一切只是想抓住他們而已。

  顧森湘死了,齊銘和顧森西那麼痛苦。易遙死了,他們可曾有過一點點的痛苦?原來人真的有三六九等,生命真的有貴賤之分。齊銘用著名為關懷的利器一刀一刀給易遙留下傷口,而顧森西則是直接在易遙的心臟上插上一把利刃。

  易遙可憐,卻活得堅強正直自我不屈,易遙也可悲,那種無助無奈委屈統統只能自己承受。可她最大的悲劇,是對情感錯誤的認知,母親整日的打罵讓她生恨卻不知母親對她巨大的愛,齊銘和顧森西對她的照顧關懷讓她生愛卻不知最後他們對她巨大的傷害。

  人性本就不是露在表面的東西,這部小說裡的情感有了巨大的扭曲,就如文裡說的,像一個黑色旋渦,你永遠不知道,漩渦裡面是什麼。讀罷,心口堵得厲害,太壓抑太憋屈,果然是悲傷逆流成河啊~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7

  有時看到生命裡這些歸路和去向,如同一場日光,遺失著時光白皚皚。因此我一直習慣性在某一個清亮的生活裡把這些記憶力拿出來一遍滿地看,看見落日消退的方位,看大家這些清亮的孤獨已被關進另一座山岡。

  ——題記

  就這樣的記憶力,要我沒法遺忘。當憂傷的心緒化為奔湧的河流,滔滔的發黃的河流並不是向東流去,只是流到你小小身體裡去的情況下,你,是一種如何的覺得。是覺得不可以承擔,就即將奔潰,離自身的期待太遠太遠。還是沒有感覺,就好像天上掠過的海鳥,儘管並不是一樣的小鳥,可是每一天都是有一隻。又或是是,覺得到極其得輕輕鬆鬆,好像是逃出了哪個一直就想離去的全球,趕到了一片乾淨整潔,沒有一點汙濁的淨士。

  唸完這本書,除此以外是作完這本書的摘要後,由不得淚如雨下。易遙的影子在我的心裡掠過一陣陣漪漣,文尾有那麼一句話齊銘抬起頭,一個影子忽然砸落在他的眼前,那類響聲,那類吞掉了一切的響聲確實會出現許多奔湧的灰黑色原動力,流蕩出去的冰冷而黑暗的山泉水,漸漸地的清洗著任何人的心裡,冰涼的山泉水把全部燒開的噪雜全球清洗得一片靜寂。眼下漸漸地閃過的是那一條遲緩流動性的憂傷與靜寂的極大江河。憂傷是一種心態,是一個人失落的情況下,體內分泌失調出的生長激素,這類生長激素會在表面和心裡更改的目前的身體狀況。

  有一些人憂傷時,身體之外不容易造成實際效果,有一些人憂傷的情況下,身體不容易造成實際效果。假如你是身體之外實際效果,祝賀你了,你是造物主垂青的小孩。身體之外實際效果,會讓你看起來好像經歷了一場大海嘯,那一場大海嘯卷離開了你全部的開心,你也就好像一個迷路的小孩,你是那麼的可伶,令人禁不住要想去抱抱你,告訴你,不必難過,會更好的,一切都是好的。實際上,你卻什麼事情也沒有,不是嗎。這些身體實際效果的人,才算是真實的可憐人。憂傷的情況下,生長激素會和身體的血夜混在一起,隨後奔潰。造成你意識到的憂傷。

  當整個世界平靜下來以後,心血管會在每一次顫動的情況下偷偷地跳開半拍,那是由於,他必須時間,他必須時間讓這些憂傷的細胞分裂,瓦解,瓦解成好多好多,流到身體個各部,瞭解將你的毛細血管每一處都擠得濃濃的,就即將發生爆炸的情況下,他會漸漸地變冷,變冷,直至,你去世。

  這一時間有時候較長,有時候非常短,誰都不清楚當憂傷來的情況下,自身在幹嘛。

  憂傷逆流成河。我也不知道這是幾個人的故事。這可能是一個故事,可能是任何能幹的女性易瑤的故事,可能是兩個人的故事,可能是易瑤都想做的齊銘的故事和對自己姐姐親切的顧森西的故事,這也是很多母親的故事,也有可能認為她們的孩子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同一個青春的年輕人,這是唐粟的故事,她想得到的一切,雖然沒有得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是嗎?可能嗎?這是哪個大學的故事?校園裡的每個人都知道。是嗎?可能。這是每個人的故事。因為大家也像她們一樣,覺得自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對的事。然後我們害怕地死了,只是把大家停在門口。

  這些使我們憂傷的物品如同拆除一件毛線衣必須尋找最初的一根線結,隨後一點一點地牽扯,便會把一件溫暖的衣服褲子,牽扯變成一堆糾纏不休的亂線。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8

  《悲傷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筆下的小說,這本小說是在挖掘讀者的淚腺,僅僅從《悲傷逆流成河》這個題目就能讓所有人大概猜到結局,區別只是在於身為讀者的我們,只能揣測的永遠只是一個模糊的大方向。

  《悲傷逆流成河》主要記述了女主人公易遙和男主人公齊銘,一開始住在上海的某個弄堂裡,易遙的媽媽是個妓女,她的爸爸拋棄了她們母女倆,齊銘是一個尖子生,他的媽媽待他很好,但易遙的母親對易遙不怎麼好,總是打罵她。易遙和齊銘還是同班同學,齊銘是班長,但易遙卻是一個成績不太好的普通學生,班裡的同學總是搞惡作劇一般對待易遙,班中的唐小米,處處與她作對,唐小米是副班長,她喜歡班長,她以為易遙喜歡齊銘,所以唐小米和易遙成了冤家,最後易遙接受不了這世界對她的不公,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書中女主人公易遙,無疑是書中最大的亮點,這個女孩子的身世遭遇影響著她此時的個性,而此刻的個性又為她將來的人生旅途中不可平穩埋下了伏筆,在她每句嘲諷似的對話或什麼都無所謂的句子後,已經留下足夠醞釀悲傷的空間,易遙是一個在他人的面前越是挺的直腰,就有夜晚睡覺時哭得越深的夢。

  這本書用王子型的男生和灰姑娘型的女生寫出了人性黑暗裸露在外的嚴酷,在書中能夠讀到已經浮出水面的黑暗,遠遠的就和一貫的王子救公主脫離了關係,更多的成熟化和成人化的劇情,讓作者覺得狗血。更多的,成熟化後,成人化的劇情擺開在我們面前的有時會是不忍想象的場面。而最可氣的便是在強大的寒冷氣息中,又會時不時送上一縷溫暖,變成伏筆,只等到時機一到,就在落差間賺的人的鼻涕和眼淚。

  這本書不是沒有浪漫和美好,他們總是散落在各處,帶著那麼明顯的預謀心來暗算,只要你曾經有一時被這些欺騙,萌發出向上嚮往的心情,那麼結果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爬得更高,摔得越痛,我們都戰勝不了悲傷。

  我對易遙的自殺充滿無奈,覺得她不應該怎麼衝動而不計後果,這個世界還有許多人在關心自己,要為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至少要為他們而活!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9

  書讀完了,什麼感覺呢?沉,悶。感覺像是黑壓壓的烏雲頃刻間緩緩地壓下來,溼溼的水汽中似乎夾雜著甜腥的鮮血的味道,刺激著鼻腔,然後是胸腔。

  全書表現的是殘酷的悲傷和死亡的主題,但貫穿全書的是悽美輕盈的浪漫副歌,尤其是兩個女主人公自殺的細節:一個用簡訊做了死的宣告,鮮血帶著甜腥的味道;一個從樓上輕輕一跳,像影子一樣砸在地上。但她們的死,不是痛不欲生的制度壓抑,也不是苦難深重的物質絕望,而是因為愛的謊言和尊嚴,是因為她們愛的這個世界忽然變的“骯髒”和無法信任。

  作者正是從這樣唯美的筆調,給我們閱讀者的心以更強烈的衝擊,而衝擊只之下,問題就顯露出來了,什麼問題呢?信念問題。

  對,就是信念問題!

  易遙,本書的女主角。雖然飽受磨難,但是她一直都在成長,不很明亮但是也絕不黑暗地成長。惡毒母親的狠心打罵,絕情父親的無情拋棄,左鄰右舍的冷嘲熱諷,不良少年的沉重打擊,唐小米的百般刁難,惡意中傷,同學們的流言蜚語,都沒有把她打垮,至少她站住了腳跟,她沒有因此怨恨過別人,更沒有隨波逐流,她只是一直堅持著平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平靜就好。

  而關於這一切,我們不得不說:因為她身後有一個堅強的精神支柱——齊銘,一直呵護,至少是照顧她,讓她覺得溫暖,覺得“啊,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人,我不孤單”。

  但是故事卻沒有在暴風雨中後平靜地結束,平靜之中蘊育著的,是更為猛烈的風暴。

  就是那樣堅強的易遙,我們以為她經歷過如此多的痛苦之後能夠繼續平和地成長,結果她自殺了——因為她最依賴的的齊銘不相信她了,她最信任的好朋友齊銘說他再也不想見她 了,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給了她當頭一棒,她一定覺得周圍瞬間被抽成了真空……

  聯想到頻繁發生在大學和高中校園裡的自殺事件,真的覺得很悲哀,有時候我也在想:到底是這個世界真的變得“骯髒”和無法相信了,還是我們太過敏感和挑剔了?

  或許都有吧,我想,我們應該在兩方面都找找原因。真的不希望有第二個易遙出現。值得慶幸的是,小說,這只是一部小說……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10

  “等風雪吹過,留我冰霜一朵,讓我記得世界寒冷,但你溫熱如河。”

  ——題記

  齊銘的銘不是明天的明,顧森西的西不是希望的希,顧森湘的湘更不是相信的相,易遙的遙卻是遙遠的遙。

  故事要從一個高中女生易遙說起,她生活在一個本不富裕的單親家庭,與媽媽相依為命。然而一牆之隔的鄰居齊銘,卻與易遙生活在一個迥乎不同的環境之中,齊銘就如同冬日暖陽般的存在。這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在小小的弄堂裡一起長大,易遙在學校裡遭人歧視,但齊銘一直向她伸出援手,儘管如此,易遙還是因為不幸染上一種婦科疾病成了同學茶餘飯後的談資,肆無忌憚的欺凌物件,成為了全校同學的頭號公敵。當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當看客變成助推,在這一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

  誇獎的話可以脫口而出,詆譭的話要三思而後行,每個人都覺得我只是輕踩一下,但千軍萬馬踩過。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活著,成了她最大的痛苦,沒有人幫助她,沒有人信任她,連好友齊銘也毅然決然的選擇與眾人一起唾棄她。“死有什麼好怕的,活著才痛苦呢,人為什麼要選擇活著”,終於在集體同學的排斥和惡意揣測之下,易遙選擇了自殺。

  同為受到校園欺凌的唐小米,卻要加害於易遙,一個沒有溫度的地方,是人心的冷淡,那裡的惡魔,叫欺凌者。

  “你生活在有光亮的地方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仙人掌做不了花沒辦法讓人捧在手心裡”“苦的越久越不知道甜是什麼了”沒了明天、希望和相信,剩下的只有遙不可及。

  白晝的光,豈知夜色的深,若你在黑暗中久了,你都不知陽光是何物。一隻野獸受了重傷,可以躲進寂靜無人的山洞裡,獨自舔砥傷口,繼續堅強的活著,但一旦有人關心它起來,它就受不了了。

  生物的本能叫趨利避害,人們看到糟糕的東西都想要躲遠,只有看到美好的東西才想要靠近。

  這世界從來不缺少理解,只是缺少感同身受,針不扎到你身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疼。易遙在跳河前,迎著冷冽的風,她將自己所受的委屈,欺辱一樁樁地說了出來:紅墨水一瓶瓶的往身上丟,被人當眾嘲笑,從天而降的冷水潑在一個少年氣焰旺盛的身上……

  易遙跳河的時候,老師攔得住齊銘,但攔不住顧森西,所有人喊的是顧森西快回來,卻沒有一個人喊易遙快回來。最後顧森西跳進海里救易遙的時候,好像一瞬間明白了一句話,如果全世界都拋棄你,我就為了你與全世界為敵。

  “願每個青春都可以被溫柔以待”,“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希望世間美好與你們環環相扣。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11

  雖然我以前幼稚的寫過這麼一句話:我們眼中的青春是一片灰濛濛的天空,偶爾透出幾縷陽光。但這畢竟有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真的,從來沒有想過,青春竟然能夠“悲傷…逆流成河”。

  父母離異,而母親是妓女,一向被某些人厭惡著的易遙。

  家庭富裕,成績優異,一向被光環所籠罩著的齊銘。

  笑起來甜美而無辜,卻內心惡毒的唐小米。

  善良而理解易遙的小混混顧森西。

  一向被光環所包圍,純潔的容不下一點黑暗的顧森湘。

  當這群人處於同一個空間的時候,命運註定給他們的青春一個結局——悲傷逆流成河。

  這也許是一個與感情無關的青春疼痛故事,但卻因為“愛”而把自己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很恨她,但有時又很愛她”,這便是易遙對母親林華鳳複雜的情感。可憐兩隻不知如何表達愛的刺蝟,每一次靠近卻傷的更深。一向在意為什麼顧森湘是齊銘的“湘湘”,而自己只是“易遙”,誰料在另一邊,有一個你愛又恨的人一向在私底下喚自己“遙遙”。只是當你明白時,那人卻永遠離開了。

  “別人能夠不相信我,我不在意。我在意的是為什麼你也不相信我。”易遙所在意的就是那一向在身邊默默關心,默默幫忙自己卻與感情無關的藍顏知己——齊銘。當顧森西認為就是易遙害死顧森湘的時候,她只有痛。當齊銘也說出“去自首吧”的時候,易遙就真的真的痛不欲生了。為什麼你也不相信我你真的不想再看見我了嗎你認為我真的和她們一樣惡毒嗎……是齊銘的不信任導致了易遙的自殺也許是吧,你能忍受一向在身邊的人突然離你而去嗎很難吧……

  最愛的姐姐死了,易遙死了,齊銘也因為愧疚而死了,就只剩下你一個了——顧森西,你該怎樣辦……

  突然回頭想想,如果易遙和林華鳳能不那麼晦澀;如果易家揚能夠關心她們母女多一點點;如果從來沒有那興風作浪的唐小米;如果易遙沒有懷上那該死的男人的孩子;如果易遙沒有把那條通向地獄的資訊轉發給顧森湘;如果他們從來沒有相遇相識;如果……是否只要向後退那麼一小步,整個世界就能夠歸於平靜。

  是命運無情的捉弄吧,是各自性格必然導致的杯具吧,或是就應直接怪郭敬明那支無情的筆給了他們一個悲傷逆流成河的青春。

  合上這本連封面都這麼悲傷的書,看著窗外的豔陽,青山,藍天與綠水,不禁黯然神傷。以前感嘆自己那平淡如水的生活是那麼的無聊,此刻想一想,原先沿著波瀾不驚的軌道走下去才有可能到達幸福。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12

  這時,我才想起,你的眼睛,浸滿著悲傷。

  今日仍然不見那個人,怕是又想偷懶不上課了吧?看來,她是爬不上去的了。

  回想起以前她的樣貌,蓬蓬的中長髮,是一個BOBO髮型,皮膚較黑,跟那髮型顯得更不倫不類,教師常常斥責她,在教師的面前,她的動作扭扭捏捏,表情......顯而易見的敷衍,不屑,眼中飽含不滿——憑什麼我就要被罵,其他人就能夠看猴子一樣看我?在教師揮揮灑灑說了一大通後,她臉上,那陪著笑的臉,即時變得滿是驕傲,那一雙黑瞳,仿若刺蝟上的針,雖然並不是真的針,卻勝似針。那時,我只看到,她的眼神,戳得人生疼,每一眼,都帶著嘲諷,抱怨,不滿,不屑。

  “誒喲,我好怕怕啊,你說啊,你來啊!”“啊,你侮辱我,你看,他罵我,他侮辱我!”“明白了,明白了,是是是,好,好。”——她的嘴巴很臭,幾乎班裡所有人都被她捉弄,侮辱過,可是是有人一笑而過,有人暴跳如雷。所以在班裡,她沒有好人緣,每一個人對她,都是差評,即便是願意和她玩的,也可是是覺得她好玩,陪著她演戲罷了。

  那一雙眼睛,究竟是怎樣樣的呢?雖然仍然記得模樣,但已經模糊了,她的眼睛,能看到什麼?是冼與她一樣的粗鄙?還是我那“只可是”多她幾倍的成績?亦或是看著那些原本的白漸漸變為蓋上灰塵的黑,而不阻止?

  她走了。這個訊息我是今日才明白的,原以為,只要請假時間一過,她便會又踏進這佈滿荊棘的煉獄,卻未曾想到,她,乾乾脆脆地,放棄了在那裡的一切!

  諷刺,是你的代名詞,不屑,是你的眼神,灰暗,沉寂,是你的眼睛,你能看到周圍的一切,卻無法伸出冰冷的手,去觸碰這些溫暖,原先,你的眼睛,早已浸滿悲傷,無法觸碰溫暖的悲傷。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13

  在讀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的時候,我總感覺我自己就是易瑤,感覺自己在和她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和她一起感受悲傷感受恐懼感受說不出口的痛苦無奈和孤獨,感受著那種被愛著,想去愛,卻被自己內心的黑暗自卑壓榨著不敢去愛的感覺。黑暗!自卑!交織的感情籠罩著易瑤,也註定了她的人生軌跡。易瑤,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存在。

  似乎郭敬明的作品永遠是尖銳而深刻的似乎總是猝不及防的就把他的感受他的心情傳達到你的腦海,你的心海。讓你不得不去接受他的觀點,接受主人公的快樂與悲傷。

  而這本書所表現出來的尖銳和深刻尤為突出,我總覺得寫這本作品就像是他的宿命。我有時就在想,這個作品本身的宿命是什麼呢?揭示社會的黑暗冷漠?詮釋悲傷的N個層面?我不清楚,但是我很清楚的明白的就是:悲傷是這本書的主格調,讀懂這本書,就得先學會悲傷,或者,先學會冷漠。不要抱任何的希望,希望能夠在這本小說之中看到希望。不然去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受傷。

  不過很遺憾的是,我是先讀完作品受完傷以後才明白這個道理。

  清晨弄堂裡空氣中的浮塵,淡淡的一絲一縷的在陽光下追逐,漂浮。隱藏著若有若無卻又真實存在的悲傷,就像易瑤一樣,她的家庭,她所生活的環境,都註定了她會有這樣的人生。她也曾經擁有過一個溫馨的家庭,她本來可以像唐小米一樣生活的明媚而陽光。可是,因為她父母的離異讓她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同時破碎的,時易瑤那顆心,所以她不會去愛,不敢去愛,不敢對這個社會,這個所謂她的人生抱有任何希望。所以,她在林華鳳——她的母親死了,在她所依賴的齊銘,顧森西不分青紅皂白懷疑她害死了顧森湘以後,她選擇了自殺。顧森湘和她一個割腕一個跳樓,都死的觸目驚心。

  易瑤的死因很明確,那就是,她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她。她要證明自己清白,所以,她選擇了死亡。

  而顧森湘的死呢,算是個意外,但是又是意料之中的。因為顧森湘太過乾淨了,純潔的像蓮花一樣,可是她又不是蓮花,因為她忍受不了一點點的侮辱,她的死亡,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是必然。

  齊銘呢,他是一個公認的乖孩子,公認的王子,他給易瑤溫暖,給她最初的希望,讓易瑤依靠。齊銘以為他喜歡易瑤,但是我卻覺得齊銘對易瑤的好並不是喜歡,而是一種習慣,齊銘他習慣了對易瑤好,而這種習慣比不上他對顧森湘的喜歡,所以,在顧森湘死後,他輕易的就相信了是易瑤殺了她。其實,齊銘習慣性的對她好,這也是造就易瑤死亡的一個原因。

  在小說中,王子與灰姑娘式的愛情特別常見,結局呢,都是王子和灰姑娘在一起了。可是郭敬明偏偏不肯給它一個常見的結局,王子沒有和灰姑娘在一起,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了。不過他也沒有給易瑤過分的悲傷,至少,易瑤有了顧森西。在沒有看到第十二章之前,我都是這樣想的。我覺得這也算是一個不算完美但是完整的結局了。

  可是在第十二章,郭敬明給了所有讀者一個地雷。

  當顧森西歇斯底里的朝易瑤喊著“我姐姐她比你乾淨,你就該代替我姐姐去死。”的時候,當齊銘冷冰冰的和她說讓她去自首的時候。我好像能透過紙張感覺到易瑤的心碎。那本就已經千瘡百孔的心臟悄悄地裂開一條縫,再然後裂痕瘋狂的蔓延,瘋狂的爬滿了心臟,然後一下子,全部碎掉。最後才後知後覺的心痛。哦!心,碎了啊。易瑤的世界,就此轟塌。

  易瑤她做錯了什麼?她什麼都沒做錯,她只是簡單地想要活下去啊,她做錯了什麼?看到易瑤跳樓時我淚崩了,那時我真的很想在郭敬明面前指著他的鼻子質問他。為什麼就不能給它一個美好的結局?

  我開始試著給這本小說創造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幻想,最後顧森西和易瑤在一起,齊銘和顧森湘在一起,他們都得到了幸福。那這個結果的確夠美好。可是我帶著這個結局再去看前面的故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結局和前面的故事,格格不入。這本書,這本小說,註定是一個悲劇。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從開頭到結尾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在無聲息的告訴我們:這是悲劇這是悲劇這是悲劇!

  所以,當我帶著這樣的理解第二次再去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這本小說的字裡行間都充斥的濃濃的悲傷和冷漠。

  這個故事的訴說用的是第三人稱,這就註定了故事的冷漠。不管是對故事也好,對主人公也好。都是用陳述的語氣娓娓道來,客觀而又冷漠。

  郭敬明這本小說告訴了我們,世界其實沒有那麼溫情,而是冷冰冰的,硬邦邦的它最簡單也最無情。它像一個局外人一樣,看著我們這群渺小的人類痛苦而又單調的活著一直到死去,不帶感情的看著一個個渺小的生命消亡。這個故事給我絕望和無盡的悲傷。

  可是我在這悲傷中看到的,卻不僅僅是絕望,我覺得更多的是希望,就像是在絕望的廢墟中,在悲傷的塵埃中開出一朵明媚的花。

  就像郭敬明說的那樣,我們在大大的絕望中小小的努力著。是啊,哪怕是竭盡全力,我們也應該努力活下去,在絕望中開出屬於自己的花。哪怕是孤獨的搖曳在風雨中,也要堅定著信念活下去。

  這樣也好,這樣就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