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戰讀後感怎麼寫
孩子挑戰讀後感怎麼寫
《孩子挑戰》這本書我從15年接觸正面管教開始就買了,讀了第一遍以後覺得很震撼,很多新的理念和自己過去的理解都是相悖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孩子挑戰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孩子挑戰讀後感一
在2016年在一次讀書會中,這本書的出版人三川玲老師再一次推薦這本書,當時對這本書的“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之作”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有特別鮮活的案例,孩子與成人之間的事,動作語言心理狀態和當時情景的描寫,我們很容易找到自己身邊的影子。案例的解讀特別容易幫助我們理解書中的理念。
主流的8090後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尊重孩子的父母。我自己也是,但是沒讀這本書之前,對於尊重的理解還是比較片面。經常是尊重了孩子,然後又委屈了自己。透過讀這本書,我才真正理解尊重的概念,除了尊重孩子,還要尊重自己,同時尊重當時的情形。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知道了界限,父母的感覺也不憋屈。
這本書還具體闡述了孩子不當行為的表現以及背後可能的目的,也給出了指導意見。例如四個錯誤目標:過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然後透過好多章節具體分析這幾種情況。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現。在我的幼師經歷中,這些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比如對於尋求關注的孩子,我們不需要時刻去關注她,只要給他安排任務去做。
這本書還提到了孩子如何面對過錯,建立自信等等。非常值得一讀,既有心理學基礎,又通俗易懂的說明。
孩子挑戰讀後感二
最近在讀《孩子,挑戰》這本書。第一章《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中寫到:“隨著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際關係的改變,這樣的育兒文化受到很大的影響。從帝制農奴時代,到大憲x簽署、法國大革命、美國內戰,再到今天,人們逐漸明白了:人生而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這個發展變化,暗示了民主並不只是一個政治理想,它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點我深有感觸,在果果的成長過程中,我能很清晰的感覺到他其實是獨立於我和果媽的。我們常說“不能小看了孩子”,其實這句話也透露出我們常常小看了這些孩子。小看孩子的原因不外乎我們比孩子年長,知識和經驗更多,力氣更大,身體更強壯。然而,“事實上,孩子往往比我們有能力,很多時候孩子的聰明才智勝過我們”。就我的觀察而言,果果的思想是獨立於年紀身高體重等等這些可見的'部分,不能說因為年紀等因素就說他思想不如成人,相反,在心思澄澈思維開闊、對新技能新知識的接納等等方面,果果就比我要強很多。比如前兩天果媽問他為什麼喜歡學游泳,是不是因為游完泳後有蛋糕吃?“媽媽,你把我當成吃貨索。”果果的回答機智又幽默,令人意外又不禁莞爾。像這樣有趣的話很多,單就幽默而言,我和果媽都不及果果。
因為成長的經驗導致我們對權威的戒備和反抗,所以我和果媽一開始就決心放養果果。但正如書中所言,很快我和果媽便陷入“兩難境地”:放養過度,孩子常常不聽招呼,破皮耍賴,弄得自己焦頭爛額,情急之下很自然地拾起專制的大棒,甚至有時還覺得專制一下也還挺有效挺好。在打不打孩子這個問題上,就我所知,許多力主尊重孩子的家長對此都有所保留,但同時,在打過孩子之後,又深感自責。如書中所言:“承認懲罰及打罵的行為實際是為了緩和或掩飾自己的挫敗感”,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當我們內疚的那一刻,我們的感覺像是在辯解,……只要我內疚,那還證明我就是個好家長”。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由得反思了一下,自己也曾這樣想,內疚時我會給自己一個臺階:我還是愛孩子的,只不過恨鐵不成鋼,可能著急了點。自己並沒有去認證思考方法到底錯在哪兒,而恰恰錯誤的方法是錯誤思想的體現。缺乏反省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可能也是當下絕大多數家長的通病。
其實還有更可怕的,因為拒絕專制,連父輩們的育兒方式方法都排斥了,還自以為了不起。若是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可能也不完全這樣。父輩養育我們,做得也不差,至少今天我們還知道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我看來,父輩們接受的是經驗,這些經驗有些可能與今日開放和平等的思維相去甚遠,不甚可取,甚至根本就是錯誤的,但有些經驗,生生不息幾十上百年,總歸有它傳承的道理。我以前就比較過奶奶和我們對待果果吃糖這件事,奶奶靠著經驗和自覺去做,效果比我們講道理去做要好很多,後來我對照書本,才發現奶奶她們其實就是將“無條件的愛”化在這一舉一動中了,不著痕跡。很多宏大的話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鑑的,比如胡適先生他們當年倡導的整理國故,我們也可以討論討論父輩們的育兒經。開放,不僅向外,也向內;不僅面向未來,也需回顧過往。
其實不僅是父母輩育兒,在我們身處的當下,也還是有很多不堪之處。記得第一次參加遊集學堂家庭教育讀書會,其中一個朋友很直接地說:“在當下這個國家讀這些書有什麼用,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把孩子送出國外,不要讓他再遭受苦難。”我相信有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有時我也會自問,我們這樣下去真的有希望嗎?“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這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不重要,他怎麼反應才是最重要的。”書中這段話是針對“隔代愛”而言的,在我看來,也適合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個世界。
記錄果果成長時,我有時會想,要是再回到過去,我會不會做得好一些,或者說,當初我認為自己對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就對了呢?我不敢肯定。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記錄和閱讀,實在是有助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