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生活中的經濟學》講述的是茅先生當年留學美國時,發現美國市場經濟下一些值得學習和研究的經濟現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歡迎來參考!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一):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於軾老先生寫下的一本淺顯易懂的經濟學書,尤其以美國超多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案例來解釋說明其中的經濟性原理,讓我深受感染,書中運用了很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知識來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十分生動形象。我們此刻正在學習微觀經濟學,存在必須難度,透過閱讀此書,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微觀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忙!另外,相對於宏觀經濟學來說,我雖然還沒接觸,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現象能夠用宏觀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因此,此書不僅僅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而且對我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觀經濟學知識上,書中所舉的美國人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然後美國人在小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尤其也是美國電影,很多的情節就是一家人開著車,搭著帳篷,燒烤架出去旅遊。當時美國就是夢中的天堂,我都難以想象,當時美國人是多麼富有。然而,美國人卻是用幾乎一個月的工資,進行一年一次的旅遊。這一點和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有很大的衝突,如果是中國人,很少有人會如此的“浪費”,即便是他算是較富有的。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有著固有的傳統消費觀念,而美國人是比較潮流的消費觀念,就好比中國人存錢買房,美國人買房存錢。旅遊雖然消費了一個月的工資,當時這些資產很可能就轉化成了另外的人半個月的資產,實現了市場的流通。對於時間,我們就應向美國人學習。在“節約時間創造財富中”,作者比較強調了美國人和中國人的一些習慣上的差異。比如美國人喜歡用電話紙,節約時間節約金錢,創造財富。而中國人還喜歡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看街頭熱鬧上。相對於國人的時間觀念差,美國人卻還在為消除排隊帶來的時間浪費做出努力。我們是不是就應加強時間觀念呢
講到宏觀經濟學,我們就要關注一下國家及世界的整體經濟形勢。中國人在北宋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紙幣,在我們四川成都,被稱為“交子”。然而近代,當美國的銀行業發達的時候,我們卻卻是固步自封。我覺得這並非壞事,中國人講究實在,然後美國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錢上虛無縹緲的浪漫。最終,也得到了印證,就是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就通貨膨脹而言,大家都厭惡甚至痛恨通貨膨脹,但如果和中國比起來,美國人厭惡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國人那樣厲害。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的收入來源於市場,當物價水平上升時,他們的收入隨著上升,水漲船高,然後所以他們的購買力並不受多大影響。而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拿固定工資的國家職工,如果工資不相應調整,漲價就等於降低生活水平。中國現今的收入雖然高上去了,但是這完全沒有按照時代的應當有的規律發展下去,人們不覺得幸福,我覺得很大一部分職責歸咎於房地產。
本書中很多講的例項都展現的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學差異,然後我覺得造成這種差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經濟學中,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就應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據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點,選取性地吸收西方現今的經濟學知識。但是,並不需要完全把我們的否定,因為此刻美國好的經濟模式,不必須將來就好。就算將來好,也不必須對我們就好。所以我們要發展適合自己的經濟學。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力求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規律,利用經濟學原理來看待身邊的現象,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二):
很少讀有關於經濟學的書籍,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一種不同於平時所學的經濟學。整部書從微觀經濟學講到宏觀經濟學再論述經濟制度,最後以作者的訪談煞尾,各章獨立,舉例平實。作者始終在灌輸著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財富並不等於物質產品,交換也能產生財富;替代是經濟學的根本,沒有替代就沒有經濟學;交換是經濟學存在的基礎,沒有交換也就談不上經濟學;勞動、資本以及自然資源是產生價值的三個來源……
由於是隨筆類的文章,能夠各章獨立地、分散地讀,然後而且十分貼近於生活,容易理解。文章的一大特點是:作者在講述完美國市場經濟的現實特點之後,仍不忘適當地引入相關話題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並對此進行比較、剖析,讓讀者覺得貼近現實。
在作者眼中,一個社會經濟效率的高下,然後當然不像狹義微觀經濟學所認為的只是價格作用的結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習俗。全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討論了經濟制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出自己審握的的經濟學來。但書中敘述的不僅僅僅是經濟學中的關鍵理論、市場機制等,而是融合了作者個人看待經濟學、社會發展的深刻觀點,不時地引入商業環境中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念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據書中的資料,讓我們看到了相同的經濟事件不同國家的經濟態度。
舉例來說:在《生活中的經濟學》中,美國人買了住房,會不會把一個人捆死在一地呢?不會。當他想搬家時,能夠把房子賣掉。如果這是分期付款,而賬還沒有償清,他能夠把房子和債務關係一齊出售。但出售的價格和原訂的房屋價格會有些出入。如果當地房產價格上升,他還能夠從中獲利,否則就會虧蝕。那裡我們能夠看到,在商業發達的社會里,不但商品能夠買賣,債務關係也能夠買賣。其實這就是資金市場的一個方面。靈活的市場安排,帶給給個人廣泛的選取機會,造就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務必透過個人在各種選取中作出最佳化抉擇方能實現。我們從美國人搬家的這件事中,能夠看到:市場就帶給了這樣一種機會。而在中國,在大城市購買住房是一件關乎一生的大事,為了買房子,很多人早早地欠下了銀行的貸款,月月還貸可能要還到老年期,才能完全地擺脫房貸的危機,還有一些人甚至連貸款都還不起而無法購房,一生都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賭博應不就應禁止?這在美國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一些人認為只要雙方機會均等,又是自願參加,即使賭場所得乃不義之財,也算不上違法。另一些人則認為即使雙方出於自願,此種財產的轉移實無異於搶劫。博引起的人們道德的變化卻沒有任何統計能夠說明,而這正在默默地影響著周圍人的行為規範。賭博鼓勵不勞而獲的非分幻想,慫恿僥倖心理,默許對別人利益的侵犯,結果會降低社會和家庭的穩定性,不利於將人的才能引向彼此有利的生產和服務活動。雖然從宏觀經濟來看,除掉賭場的經營成本利潤,贏的錢等於輸的錢;從微觀上來看個人贏錢的期望值等於輸的期望值,似乎這並不構成對整體經濟的危害,或者它並不造成物質的直接損失。但現代經濟學的效用分析卻證明,賭博從整體上看會降低社會的總效用值。用通俗的方法解釋,贏錢時大手大腳把錢花掉,輸錢時省吃儉用才能還債,說明贏來一塊錢所增加的效用比輸掉一塊錢所減少的效用低。所以儘管輸贏的機會相等,效用卻遭到了損失。正因為如此,美國輿論傾向於否定賭博的合法性。在我國,然後賭博是由法律確認的違法行為,但是公共方面的禁止反而讓更多的人對賭博這項活動趨之若鶩,很多人受賄去賭博,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澳門去賭博,不僅僅暴露了經濟層面上的許多資金流動性問題,必須程度上還影響了人們的人生觀。
在書中,茅於軾將他的富人定義為“靠勤勞、創新、敏捷、靈活而致富”的人。這種人其實越多越好——這證明了一個人是能夠憑藉自己的誠實勞動、勇於創新、慧眼識商機而非旁門左道、投機鑽營而成為有錢人。這種人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但中國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經積澱成了我們民族的群眾無意識。一提起富人,就立刻聯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等詞。這種情緒稍加挑動,就成為別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資本。作者認為,我們需要的是剷除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滅貧富差別。事實上,我們有過幾乎完全消滅貧富差別的歷史。幾十年前尚在計劃經濟中的中國,時髦的口號是“興無滅資”,國家一窮二白,國民一貧如洗(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仗義疏財,去慷慨資助其它的社會主義小弟弟,扯遠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實則是人間的地獄。此刻沒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鬼話了。讓眾人都受苦的社會正義是邪惡的。事實上,只要我們還堅持按勞分配的,貧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勞聰明而有膽識的人總會比懶散愚昧且不思進取的人更富足。這才是社會的常態。在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不法致富總會越來越少,誠實致富總會越來越多。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懷宏是一篇訪談中提出:“我主張法治,法治就應優先於民主
,因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話,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透過法治來訓練民主的觀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窮人如果三餐不繼,他們將更多地思考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賦人權這些形而上的東西。用法治保證他們擁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頭地的機會,或許這比其它更為重要。
公用事業是指公共交通、水電煤氣、公路服務,然後以及公園、圖書館、博物館、消防、治安等服務。人們容易產生一種誤解,以為公共事業既然是政府辦的事業,就不同於私營企業,不應以贏利為目的,所以公用事業至少就應降低收賞標準甚至兔費。但如果政府辦這些事業賠了錢,賠的錢從哪裡來?所以,為了持續國家經濟正常發展,公用事業的收費標準應儘量做到政府不補貼,也不多賺錢。但由於缺乏競爭市場這一點很難做到。有一些公用事業帶有服務性質,或者為了照顧低收入階層,收費較低甚至免費,成本由全體納稅人負擔。我國的公共事業都由納稅人出錢,雖然存在著政治體制制度上的不同,但是仍應加強具體措施以監督管理公用事業費用支出。
相對於出版的時間,如今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針對著我國自身的問題不斷改善與加強完善。而這本生活中的經濟學,如作者在“第三版前言”中所述:“我期望讀者們把它當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並且從閱讀中得到樂趣。”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理解經濟學與我的生活其實無比貼近。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三):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一本經濟學普及讀本,茅於軾先生用“家常式”的隨筆形式,運用簡單易懂的經濟學知識,巧妙地解釋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他從美國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淺出地寫出了美國經濟如此發達的原因。他的寫作風格平易近人,雖有嚴肅認真的經濟理論說明,但又不會長篇大論,讓你看得頭昏腦脹,不知所云。書中寫的都是日常瑣事,卻往往折射出驚人的啟示。
這是本需要咀嚼的書。我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然後甚至能夠說收穫頗豐。
我們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經濟與生活》,但是我們對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學大綱,考試說明中涉及考試的資料,有些問題並不真正理解,甚至模稜兩何,因為考試無要求,我們也不去深究,但是透過讀這本書,我對很多經濟學的理論和術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在微觀經濟學中,例舉了美國一向以來的一些現象。根據美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約60%是就地遷居,其餘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70年代以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比較之下,中國人跨市鎮流動比車遠遠低於美國人。這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者發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工作變動。新能源的開發,工業重心的改變,經濟實力的增強,這都促使了人們就業的改變,而選取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於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以居住地點的遷徙。因此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並且,在美國搬家沒有任何限制,沒有戶口限制,無需向任何人或機構報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居民們更喜歡買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證明,就業的靈活性使經濟結構易於調整,但這必將引起人口的流動,如果沒有住房市場,人口的流動將受阻。談了租房和買房的區別,強調
了市場分配住房與計劃分配的重大差別。城鄉二元制結構是我們在新農村建設的教學中常用的一個知識點或者說術語,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過讀《生活中的經濟學》,就是這個事例讓我對我國的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甚至對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們一般都認為經濟學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關,茅先生將經濟學中的大理論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展現給讀者,其中所討論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讀完該書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能夠用經濟學中所學到的原理來解釋。
頗有感觸的是第一篇中的一個話題--環境保護的經濟學。
以洗衣粉為例,過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然後這種洗衣粉透過下水道最終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變得混濁。磷是植物生長的肥料,水草和藻類因獲得此種營養而超多繁殖。這些水生植物死亡後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爛變質,其後果是水果氧分減少使魚類死亡,變質的水發出惡臭。改善後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對體的汙染。
對於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沒什麼體會,也所謂有無,更沒什麼研究了,只覺得那是商家為了搶眼球的又一穴頭罷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廠排放不達標的`汙水,看完這段才明白,裡面有這麼大的學問,原先我們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藥”。
茅先生說:“發展中國家環境政策所走的路線往往是先汙染後治理。發達國家批評說,先汙染後治理在財務成本上不如預先就採取預防措施,不讓汙染髮生。這樣的說法簡單從財務上看無疑是對的,但是從經濟學來看並不必須正確,因為人窮時的一塊錢比富有時的一塊錢有更大的價值。人在窮的時候先要顧吃飽飯,顧不上環境的好壞。只有吃飽了飯才有可能去治理環境。”他一針見血的道出了症節的所在,所以在感慨發達國家的環境多麼好的同時,然後也明白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制約。我們的國家暫時還不夠富裕,短時間內我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環境,也許要到我們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長時間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趕上發達國家。而對於選取無磷洗衣粉或肥皂是舉手之勞。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然後告訴我們身邊的人,為保護我們的環境大家都行動起來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裡告訴我們的道理我自己還有所感悟,一個這樣大而複雜的的問題,透過這樣一個簡潔明瞭的小例子就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們的教學也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受,使他們學習理論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感受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應能讓學生更感興趣,更貼合我們教改的新思路。
最後我要說的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經濟體制。然後人類或許有些許共同的是非觀,例如殺人偷盜是壞事,樂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細節上,例如在經濟體制中的是非觀,各個民族就有各自的特點了。書中給我深刻印象的區別就是對於“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頓開會,因天氣炎熱,來到一家小雜貨鋪買飲料,忽然見到地上有一張5美元的鈔票。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作者很自然地拾起來交給掌櫃的。但是掌櫃的拒絕理解,他回答作者:誰拾到歸誰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學的一間教室裡,作者見到課桌上留有一支精緻的鋼筆,肯定是前一堂課的同學遺忘的。新進來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同學隨手就將這支筆插進了襯衫口袋,繼而他忽然想起什麼,又將這支筆拿出來欣賞了一番,並用它往筆記本上做記錄。其神態之自若,絕不像做了什麼不就應做而需要隱瞞他人的事。而與此同時,一個售貨員因為少找了顧客30元錢,而花了80元錢登報紙尋找顧客,這種在中國會受到大加讚賞的行為卻受到了美國人的批評。在他們的觀念中,道德的原則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顧他人的利益,然後如果到頭來社會並未得益,那麼這種行為就會變成了損己不利人。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稱頌的事。市場經濟的道德標準與傳統觀點,有一些細微的,然而又是極
重要的不同。然後這種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會的利益。誠實與守信能給市場經濟帶來整體利益。看到那裡我想每個人都會問一句?“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和有好處的?”我的答案是“為社會創造和增加價值才是最有好處的。”這是我讀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告訴我的一種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翻開《生活中的經濟學》,只需片刻閒暇,就能夠讀上一兩篇短文,使人在簡單的不經意中,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察體悟身邊的生活。當然,然後讀完此書,收穫的不僅僅是短暫的愜意和經濟學的知識,而是一種對待生活、研究學問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做學問應當學以致用,再深奧的原理,只有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能應用於分析研究日常現象,然後才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價值。可見,茅先生普及的不僅僅僅是經濟學知識我們更就應學習茅先生做學問的方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力爭學以致用,不斷做好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