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讀後感

《孟子》的讀後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孟子》這本書,你會找到不一樣的自己。接下來小編給你整理《孟子》讀後感,歡迎大家的閱讀。

  《孟子》讀後感篇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於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後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裡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裡,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透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裡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裡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後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穫。如果種下去,但沒有收穫,那和雜草沒什麼區別。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麼意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透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後感篇二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聖。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後世留下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範。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併發揚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並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於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佈於天下,以此來影響並匡正世風世俗。

  除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關於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援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透過一些手段使自己佔據有利形式,但最後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援。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麼放棄什麼。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芝麻丟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捨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後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