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精選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精選

  余光中,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精選,歡迎閱讀!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精選1

  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即《左手的繆思》,初版於1963年,而我手邊正攤開的,卻是1980年4月臺灣時報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此書在大陸難以尋覓,即便各大圖書館,亦不大好找。我1993年寒假去深圳,訪該市圖書館,專門找到港臺原版的書架,可憐兮兮的就那麼幾本書,很讓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沒有讓人豔羨的

  深厚的文明積澱,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新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歷矣!港臺名家的一切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為,他的正業是寫詩:“這隻右手始終燃香,向詩的繆思。可是僅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這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臺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典故:“當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新穎,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並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說,臺語有‘副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裡,‘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順當’與‘笨拙’之意。”――僅瞭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餘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梁所云,余光中應該有四隻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隻手專事批評和翻譯。《左手的繆思》結集出版時,餘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說,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史專家留意的是,餘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引見梵谷、安格爾,投訴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等,都是讓人讚不絕口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那真是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寂寞、淒涼的中國文壇,閃現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文言散文之源流關係,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草木人事莫不無情,激越飄逸,影響見於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說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余光中之散文,有著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原本,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餘氏散白話語的彈性和變化別緻的句式及結構。讀錢鍾書的散文,咱們常常驚歎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而讀余光中的散文,咱們彷彿看到了其仍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彷彿達到了情趣、智慧和學識的無機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精選2

  讀余光中學生的散文,可沒有像讀餘秋雨的《行者無疆》那麼痴迷,那麼一氣呵成。而是斷斷續續的,開始時甚至有讀不下去的`感覺。記得剛讀時,我是一篇文章得連續讀上兩遍才有點感覺。或許是自己的言語攻底薄弱吧,才至於讀的那麼累,那麼辛勞。或許是他的文中好詞接連,我得多讀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兒掛鹽水的時候吧,我為了磨蹭時間,就帶上了它,卻被女兒戲虐為裝門面。她兩瓶鹽水掛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現在,在寒假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再次捧起了它,卻讀得如痴如醉,感覺甚好,這個中的緣由,我怎樣也道不出個所以然來。就這樣,接連著看了十多篇,還覺得意猶未盡。只是讀到後來的小品文時,頓覺素然無味,也就擱置了。我想,讀書,既然是乘興而來,又何必敗興而歸呢?興許,在當前的某一個時間段,我會喜愛這類文章的。那也就所有隨緣了!

  餘學生的散文,我覺得首推那些相似遊記的抒情散文,出於參加各種國際筆會的需求,他環遊的好多國家,腳印遍至英國、西德、西班牙等國家,隨著他的文章,領略了異國家鄉的風土人情。我讀後感慨頗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已經駕馭著汽車暢遊各地。對我來說,那是個陌生的年代,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貧困階段,即便像今天咱們本人也擁有了家庭轎車,我也覺得那是小時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況是在那個年代呢?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餘學生的《驕傲與自信——我的國文啟蒙》對我啟發頗多。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頤的《愛蓮說》時,文秘網,如何搖頭晃腦,用川腔吟誦,有金石之聲。他認為,這種老派的吟誦,隨情轉腔,一詠三嘆,無論是當眾朗誦或者獨自低吟,對於體味古文或詩詞的意境,最具感性的效用。像他的父親在他進中學後教他讀的那些古文,如《諫太宗十思疏》、《留侯論》、《春夜宴桃李園序》、《弔古戰場》、《與韓荊州書》……恰巧是我剛在《古文觀止》中讀到的,因此看到這些標題倍感親切。他不斷認為,不讀舊小說難謂中國的讀書人。我,也正在走這一條閱讀之路,但願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與大師之間的距離能多少近一些。到那時,再讀學生的作品,興許會覺得更親切些。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精選3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禁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詩一樣的充滿騰躍聯想的言語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徵。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

  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縱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騰躍聯想,寫道:······即便在夢裡,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不斷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心坎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傑出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逢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堪稱情絲和雨絲交錯。余光中用詩樣的言語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裡行間,新詩神韻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

  喜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歡古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溼溼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古代詩人汗顏。言語是思維的載體,言語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異樣,思維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維完美融入言語,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維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居然摘不下一句,由於每一句話都這麼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層層,犬牙交錯而成。

  這也答應以協助咱們對中國文字和古代文學的體現力新增一點決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畛域中,算是別闢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