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文化蘇丹紅》讀後感

《警惕文化蘇丹紅》讀後感

  讀過一篇文章名為《警惕文化蘇丹紅》,它說:“這不是讀者的錯,好比絕大多數吃肯德基的人都不明白它的製作原理,誤食了帶蘇丹紅的雞翅,他們是受害者。這個時候,有關專家同樣應該站出來,告訴大家,這是一種與傳統文化有距離的讀物。當然,當你知道了蘇丹紅是什麼東西之後你還要吃肯德基,那就不是專家的責任了。”而我卻在有些地方不敢苟同。

  因為時下雞腿不敢再抹蘇丹紅了,人們經過專家指點,知道它不好,至少對人不好了。於是,再好的雞腿抹上蘇丹紅,也會滯銷(在知道的'前提下)。可是,專家早說過快餐裡面只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那些使人肥胖的東西,沒有多少營養,而它的消費群體仍茫如煙海。《警惕文化蘇丹紅》能解釋嗎?

  問題暫且按下不表,先說快餐是怎麼產生的。我們把我們所處的時代叫做“資訊時代”,而這個時代卻沒有什麼可以稱得上是“資訊”。因為資訊具有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以及最重要的時效性。所謂時效性,就是說它在短時間內價比黃金,而過後卻一文不值。可現在的資訊,大多始終沒有多少用處,“資訊時代”的“資訊”,僅是“時代”的遮羞布罷了。

  隨著垃圾資訊的存在,文化快餐也應運而生,它與垃圾資訊一樣,,根本不是什麼好東西,甚至不是東西。比如——網路文學。偶然見到這樣一句話,認為很全面:“卿卿我我,打打殺殺,熱熱鬧鬧,堂堂皇皇。”作為後生,我們以提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為豪。而我們的後代當提到我們所處的時代時,會以網路文學為豪嗎?

  阮籍曾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文化快餐大興其道,正是由於沒有“英雄”的存在,人們見不到“英雄”,就不知道什麼是“英雄”,就把“豎子”當作“英雄”了。所以,文化以次充好的根本不在文化產品上,如果有真正的文化存在,人們是不會以此為然的。正如《查拉圖斯特拉》中的一個故事:查拉圖斯特拉為山腳下的人打碎了上帝的塑像,過了些時間,他再回到山腳時,人們在對著一隻驢子膜拜。他感慨道:“沒有上帝,驢子也行。”所以,文化快餐的消費群體的存在與否,是不可能決定文化快餐的存在的,而歸根結蒂,有沒有“真正的文化”才是答案。

  生物學中有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青蛙扔到開水裡,他會立刻跳出來;但放到冷水裡慢慢加熱,它會以為自己在泡溫泉而一直待下去,知道死去。我最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景象,所以,我必須寫下這些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