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讀後感600字
愛蓮說讀後感600字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蓮說讀後感600字,歡迎閱讀。
愛蓮說讀後感600字1
今天,我認真的閱讀周敦頤寫的《愛蓮說》這篇古文,不既使我心潮起伏,而且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大家都見過蓮花。開放的蓮花朵朵清香,打著骨朵的蓮花含苞欲放,楚楚動人。早上的蓮花精神抖擻,朝氣蓬勃;晚上的蓮花若隱若現,朵朵幽芳。近看蓮花,像一個寧靜素雅的少女;遠看蓮花,好像很多身穿紗裙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周敦頤的《愛蓮說》,透過對蓮花與牡丹、菊花的對比,表現蓮花的高潔,表達了周敦頤獨特的審美情操,以及對人云赤雲之流俗的厭惡。周敦頤將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這不正是作者的孤芳自賞嗎?一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就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可見作者是多麼愛慕蓮花啊!
文中說“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裡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她19個月大時,由於急性腦充血而喪失了聽力和視力,但她不畏困難,勇往直前,最終戰勝了命運。她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嗎?雖然她生活在一個全無光明的世界裡,沒有自由和力量,但她一直堅持著,永遠沒有放棄的念頭,不被那些“淤泥”而汙染。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品格嗎?
社會很複雜,我們要先做好一個學生,長大後進入社會才能做好一個社會公民做一個像蓮一樣的人,高風亮節,清雅脫俗,花中君子。她的美好形象,是“美” 的化身,相信蓮教給我們的品質,一定能讓我們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蓮的品質是我一生的箴言,我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社會多做貢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讓我們貢獻出自己小小的力量從身邊的點滴做起吧!
愛蓮說讀後感600字2
在我書房的牆角,有一尊花瓶。之所以稱其為“一尊”,是因為它太瘦了:上下兩端寬,到了中間一下子窄了,彷彿病弱的孩子,讓人擔心;又彷彿窈窕的舞者,頗有幾分靈活的動感。
這花瓶並不像名字大作那般珍貴,只是普通的樣子,卻足以叫人愛不釋手了。在那瘦弱的頸裡,裝著幾樣東西:一束乾花、幾枝蘆葦,乾花是原來有的,而蘆葦是之後放的,這倒映得它有幾分妖嬈了,花瓶是透明淨澈的,便可看到蘆葦根本上的泥土,遠遠地看去,既不礙眼,也添了幾分鄉土氣息。在那花瓶的邊上,雕著淡雅的小花,不知是蘭還是什麼,總之,彷彿舞者身上絢麗的裝飾,若是比作那瘦弱的孩子,這小花——便是帽簷上的花環了。
我自願把這花瓶比作君子,便不願再將它的妖嬈展現,但這花瓶的美,卻遠在心目中的君子之上了:你若誇它,它便搖搖那瓶中的花兒,像是說:“過獎了!”遇上不喜歡的人罵,它也不怒,一動不動,大有“沉默是金”的意味。你看這花瓶的時候,它就把花兒對著你;若是不看,它便老實地盛著花兒。
有人說國畫好,有人說書法妙,還人有誇木雕、石雕,而我自愛我的花瓶,便把那雨點般的讚揚擋在背後,再觀賞那花瓶:把它放在琳琅滿目的工藝品中,它也許並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它的心中所盛著的美,是那般色彩絢爛古玩所不及的,也是我們所不及的。我若把這瓶看作榜樣,那必遭人們的嘲笑。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愛蓮說》來,作者我記不清了,只是隱約記得其中一句,用白話講便是:愛菊的有陶淵明,愛牡丹的人很多,愛蓮的除了我,還有誰呢?
......
這篇文章若作為狀物文,也許有些牽強,但我依然把這尊花瓶記在紙上。追求樸素美的人並不多,就像《愛蓮說》:“愛蓮的除了我,還有誰呢?”是啊,珍惜簡潔的除了我,還有誰呢?
愛蓮說讀後感600字3
自濂溪先生寫下著名的《愛蓮說》後,蓮花一夜間名聲大振,成為了端莊高雅,廉潔自愛的代名詞。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紛紛爭先恐後地買蓮,種蓮,賞蓮。北宋掀起了一股“愛蓮熱”。
再說牡丹,已被遺棄在一角。在沒有人喜愛牡丹。沒有人願意被人稱作“富而不貴,譁眾取寵”。牡丹,不得不承受著世俗的罵名與人們的唾棄,在陰暗的角落獨嚼苦寂。
蓮花的風光可謂高絕一時。朝臣權貴爭著擁有它。一邊借它以表自己“潔身自好,不慕榮利”,一邊暗地裡,玩弄權術;遷客騷人爭著吟頌它,按照《愛蓮說》如法炮製,依葫蘆畫瓢,寫下了大量諸如《愛荷說》、《蓮花銘》等等堪稱“一絕”的詩篇;一般商賈搞不懂《愛蓮說》,更不會寫詩,但他們競相高價購蓮,在家中開鑿數畝池塘種蓮,邀請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財力;就連街頭巷尾的食肆客棧,也爭著借蓮的名義大開什麼“蓮花閣”、“愛蓮樓”、“賞荷館”,天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老闆掙錢掙得笑不攏嘴……蓮花,已成為了走紅的“明星”,風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當年濂溪先生筆下默默無聞的花之君子了。
幾年後,一文人路過一片荒原,吃驚地發現了在繁盛綻放的牡丹。花團錦簇,鮮豔奪目,雍容華貴。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在花雲香氣繚繞中,揮筆立就《牡丹賦》,把牡丹比作高貴的象徵,卻把蓮比作偽君子。不久,《牡丹賦》成為了人們的新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