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通用14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通用14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通用1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1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說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直旋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說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說:“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秘的也賦予黑暗,但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著這樣的宇宙!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2

  由於暑假裡韓老師讓我們再看一本數學故事書,所以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著爸爸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直都十分熱愛數學,而且又很喜歡看書的爸爸,一定能為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爸爸馬上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為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說到空間,而後又說到黑洞,而後再說到蟲洞,最後才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瞭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說:時間確實可以是一種物質,因為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很明顯,它對於我們無比重要,我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線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說的一切都還不理解,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我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後,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一定能掌握書中所說的知識。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3

  暑假時,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可以說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麼我認為它不可能這麼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透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透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獨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於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霍金出這本書時已是全身癱瘓,可以活動的僅是3隻手指。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著那充滿智慧與知識的大腦,毅然對宇宙發出思索,對真理髮出挑戰。最後他成功了,出版了這傲然屹立於科學文獻之林的偉大著作。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於我更深一步的閱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後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4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裡,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裡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隻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5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齊諧》 如是曰。古人之想象奇特而又瑰麗,竟能於窮山惡水中想象出鯤鵬之異獸,寄託自己想要御風而行的願望。相比之下,似乎現代越來越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幻想出現,格局越來越侷限,難道是因為人類科技進步到一定的程度之後,連想象力都要束縛在系統之下嗎?老實講,人類甚至連自己的歷史都還沒有摸清——世界上那麼多的奇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基督宗教可以寫出耶穌,可以擬出天使,佛教能夠構思出菩提,這些難道都是憑空杜撰而來的嗎?難說啊。說不定真的會有一段人類想象不到的文明或是交流出現在了某個年代,給後世的人們留下未解的根源。

  轉眼時間簡史已讀過半,對於霍金描述的奇幻的宇宙更加好奇而又不解。我們好像是封閉在監獄裡的囚犯,靠著電視和廣播接受外界的資訊,卻無法走出這方空間。各色各樣的假說也好,都只是用理論來符合現實的狀況,而現實的狀況又僅僅是呈現出的這些嗎?大爆炸之前究竟是什麼?時間這種抽象的東西竟然也會被扭曲,竟然也會有開端和終結,黑洞裡面真的沒有生命的存在嗎?越讀越發現這宇宙啊,僅僅漏出了一絲氣息,卻讓人們手忙腳亂。

  赤壁遺響仍然在世間迴盪,似乎又聽到客曰: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此生破解宇宙不可得,希冀如蘇子般享江上之清風,賞山間之明月。黑洞這種東西總不會現在就要搶我的小星星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6

  我利用假期簡讀了這本《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的一種感覺:

  全書共十二章,透過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識,讓我們似乎是局外人的人洞悉了字宙的奧秘,包括:我們的字宙影象、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字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跟我們講述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透過閱讀,讓我覺得自身的渺小,宇宙的奇妙,人類的生命力……“在一個無限的宇宙,每一個點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因為在它的每一邊都有無限顆恆星。”每一句話都值得我深思,本以為自己眼前的生活就是全世界,其實我們只是萬物中渺小的一微粒而已。看清自己的所在,看清自己的本心,看清自己的未來,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給我的啟發。霍金的思想讓我感嘆科學的無窮力量,讓我們能夠開啟思維,放眼觀望一切。我們看到的字宙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存在。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件事所影響。也影響著我們自身的今後一切。所以通過了解黑洞、瞭解奇點、瞭解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

  透過閱讀、透過學習,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驚訝於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オ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都可場所。霍金教授的思想與智慧令我敬佩,讓我深深感受到那耀眼的光芒。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7

  現代傑出的物理學家,被譽為“宇宙之王”、“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思想家、理理物理學家之一。”1942年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牛津、劍橋大學,並獲得劍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21歲的他,患上了漸凍人症,被禁錮在輪椅上20年,他的貢獻正是在輪椅上做出來的,他,就是身殘志堅的霍金先生。

  《時間簡史》是一本優秀的天文科普作品,它使我認識到--在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多麼神奇和美妙。《時間簡史》清晰地解讀了宇宙的很多問題,將高深的'理論物理學通俗化,增配大量圖片,讓讀者更加理解霍金的思路。

  讀了這本《時間簡史》讓我更加深刻地瞭解許多天文科普知識,讓我更加全面地瞭解禁錮在輪椅上20年的成功人士--霍金。

  霍金雖然是一位殘疾人士,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向外發出告示,只能靠助理和家人的幫助下生活,只能靠輪椅到世界各地演講,只能靠三根手指去控制輪椅,雖然他的身體殘疾了,但他的腦子和心靈都沒有殘疾,正如他所說的:一個人,身體有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我也要學習霍金的這種身殘志堅的精神,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低頭,勇敢去面對現實,在生活上,微笑地面對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正是我以後奮鬥的目標。

  霍金一生的堅強,一生的志氣值得我們學習,他面對困難不低頭的意志更值得我們學習,雖然現在我還沒有完全讀懂這本《時間簡史》,我想,在多年以後,我會重新拿起這本書,細細地品味,書中的宇宙論,書中的霍金意志。

  世上永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世界上永遠都不會再次擁有霍金,但是,霍金的智慧和《時間簡史》永遠留在世界上,保留著。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8

  《時間簡史》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代表作,這本書剛出版時,它連續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保持了一百四十七週,在泰晤士報暢銷榜上更是破紀錄的保持了兩百三十七週,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普類書籍,這本書在二十多年裡賣了一千多萬冊了,到現在應該是已經無法統計了。

  不過買書是一回事,買回去讀沒讀是一回事,讀完之後有沒有讀懂又是一回事。雖然霍金已經儘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了,但是很多人還是表示太燒腦細胞了。居然有人問那我就把霍金的書儘量再捋一捋變得更簡單易懂。

  從古到今,人類一直是在試圖瞭解我們所生存的宇宙。很早以前,有的人覺得宇宙是一個烏龜馱著的塔,有人覺得馱著宇宙的是大象不是烏龜。但是隨著人們開始藉助望遠鏡之類的工具觀測宇宙,他們就不再滿足於用神話故事來解釋世界,而是提出了一些早期的宇宙模型。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都繞著地球轉。但是後來哥白尼發現我們其實是在繞著太陽轉的,再後來科學家們意識到宇宙簡直太瘋狂了,它一刻都不安生,各種天體都在運動。

  到了近現代,天文學家們利用更全面更細緻的觀測資料,提出了更精確的宇宙模型。然而不管這些模型多麼漂亮,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單純靠這些觀測結果,我們最多隻能描述這無邊無際宇宙中的一片非常渺小的空間,很多更加深入複雜的問題得不到解答,比如說宇宙是什麼?他將變成什麼樣?既然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更全面的理解宇宙呢?答案是依靠計算。在這本書裡,霍金就給我們描繪了用這種方式認識的宇宙,介紹了它的結構、起源、發展和最終的命運。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9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裡去?的問題。書中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我認為霍金所說的前半部分是對的,後半部分是不對的。就是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到空間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膨脹到今天是對的。但是宇宙不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收縮直到又收縮到一個點成為黑洞進而再產生一次大爆炸。宇宙會不斷的膨脹下去!我認為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們是產生大爆炸的種子,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的膨脹下去直到達到了大爆炸的臨界點就會產生大爆炸。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有的就是來自於其它的黑洞大爆炸產生的物質,如星系等等。就是說一個個黑洞不斷的產生大爆炸,同時由於物質的聚合不斷的產生黑洞。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交流的,霍金的理論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不交流的,這就是霍金的錯誤所在。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10

  在動畫片《宇宙戰艦大和號》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人類為了淨化被外星人用化學武器汙染的地球造出了可以進行空間躍遷的戰艦大和號去尋找淨化的方法。大和號躍遷到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在望遠鏡裡面看到了八年前的地球。我突然有一個疑問,如果這個時候大和號再迅速躍遷回去那麼它所到達的是什麼時候的地球呢?是它出航以後的?還是八年以前的?

  有人認為是它出航以後的,它現在看到的不過是一個影像而已。但是難道透過望遠鏡看到的不是“現在”的嗎?霍金說對於不同的觀測者而言時間是不一樣的。假設大和號上有一口鐘的話它現在的時間必定和地球上的時間不一樣。透過躍遷找到比光更快的的方式可以實現時間旅行。

  有這樣一個例子:假設a事件在地球上發生瞭然後我們乘坐一艘低於光速的飛船來到了冥王星,這個時候我們看見b時間正在發生。我們可以斷言:a先於b發生。這一結論不會遭到任何低於光速運動的物體的質疑。但是如果我們超越了光速我們就可以趕在a事件發生之前把b事件的結果告訴地球人。我們超越了光速所以我們從上帝那裡盜取了時間。這樣一來動畫片中的巨大bug就出現了。本來留給大和號的時間只有一年但是隻要可以躍遷他們甚至可以趕在外星人侵略之前阻止。同樣的邏輯,擁有躍遷技術的外星人完全可以在更早的時候來制止地球人的行動。這樣一來就更加混亂了,這場戰爭或許將變成兩個可以改變歷史的人之間的戰爭。當然有的人提出來歷史選擇論,即現在的歷史就是我們改變過的歷史。大多數科幻電影為了逃避外祖母悖論都是用的這一套路。也有的是透過平行宇宙理論來自圓其說。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11

  宇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從亞里士多德的發現,到托勒密的模型,再到哥白尼的改善,最終證明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地球是繞著太陽轉。這個真理是多少個天文學家、科學家奉獻一生,堅持探索的成果!他們精神使我們感動。正是這份堅定,是人類的思想進行了深刻轉變,使現代科學對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刻。

  宗白華曾說過:“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當我們仰望天空時,是否真正看清了宇宙的秘密?在我們疑問的同時,《時間簡史》已經給了我們答覆。

  《時間簡史》已成為科學著作的里程碑,作者迷人而生動的表達方式,用最權威的語言,最精確的資料,使宇宙這個令人敬畏的話題變得更加清晰。

  時間,使這些深奧的道理逐漸被人們明白。庫爾德·哥德爾發現了愛因斯坦方程的新解,這使物理定律允許時間旅行的預示,並且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超光速的時空旅行。

  這就意味著你可以進行逆時空旅行。你可以回到2008年,並且如果你的旅行過快的話,你甚至可以在北京奧運會未開始前,買票去看比賽。

  這些道理的總結,到歸功於霍金。他雖然在21歲患了病,但他從不放棄,在輪椅上發表著他的看法。他的奮鬥讓我們驚異與讚美。他用他的行動證明了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並使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一個人不因環境惡劣而氣餒,堅持努力著,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我們要珍惜它,並要做一位堅強而勇敢的人。

  我們從宇宙中探索和發現,我相信只要我們利用我們善於發現的眼睛,就一定會找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快樂!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12

  霍金起初曾認為:收縮相僅僅是膨脹相的時間反演。處在收縮相的人們將以倒退的方式生活,他們在出生之前即已死去,並且隨著宇宙收縮變得更年輕。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論點,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可以預知明天的世界,並且由垂垂老矣過渡到懵懵懂懂。這是一種聽起來非常玄乎的狀態:人們可以看到打碎的杯子漸漸融合在一起,也可以看到發射出去的箭矢回到原點。這是一種違背心理學意義上的時間觀念,畢竟你剛剛寫完的作業可能下一分鐘就一片空白了。說實話,就算是寫在科幻小說中,這種狀態也很難描述下去,無法將故事編撰的自圓其說。

  當然,後來霍金放棄了這種觀點,儘管我們也無法確定新的觀點是否正確。正因為時間有方向,所以才會對於未來有無限地期待。試想未來時空旅行真的可以進行,不管從過去穿越到未來還是從未來穿越到過去,都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若不加以控制,世界必將陷入混亂。像未來光錐和過去[]光錐講述的那樣,一個小事件的改變可能逐漸擴散到未來和過去廣泛的時空中,蝴蝶效應告訴我們這有可能導致時空的崩壞,有時也會想人存在的意義究竟何在。這是小時候知道人類只有幾十年的壽命以及地球已經歷經數十億年的演化之後萌生的想法。

  再輝煌的人物也只能曇花一現,秦始皇看不到如今的西安高鐵,柏拉圖也不知道如今更加複雜的社會關係。就連霍金,也只能停留在3.14,而聽不到明天教堂的鐘聲。小時候有時想到再過幾十年這世界就沒有自己了,甚至會偷偷哭的,因為覺得自己看不到更遠的未來。現在呢,仍然還是無法釋懷人之存在更新太快,束縛於36500天以內。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13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的創始人史蒂芬.霍金寫的。這一本書對宇宙學思想和理論進行了系統、起全面的解,整合了大量背景資訊和理論資料。這本書帶我們遨遊了遙遠的星系和奇妙的黑洞以及無比廣闊的宇宙。

  其中,書中著名的廣義相對論最吸引我的眼球。宇宙以前非常小,然後宇宙空間會膨脹起來,還產生了一系列的大爆炸。多麼神奇啊!宇宙會慢慢膨脹,才能產生出我們熟悉的地球、太陽、水星和土星等多個星球。廣義相對論本身是不能解釋這些特徵或回答這些問題的,因為它預言,宇宙是從在大爆炸奇點處的無限密度起始的。廣義相對論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在奇點處都失效了:人們不能預言從奇點會出來些什麼東西。

  神奇嗎?想不到,平時我們口中經常提到的宇宙中居然還有這樣的奧秘。這些奇特的物理定律是我在看這本《時間簡史》中才認識到的。然而,命運永遠不遂人意。擁有如此高智慧的物理學家霍金卻患有一種可怕的疾病——盧伽雷氏症。它會使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全身癱瘓而死。不過,霍金先生對診斷結果的反應卻讓我出乎意料。他並沒有屈服在病魔下,而是頑強的與病魔作鬥爭,不輕言放棄。霍金先生的這種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啊!

  《時間簡史》上的各種理論十分的神奇與奇特,讓人忍不住去探索。可惜我現在的年紀仍然不能夠將《時間簡史》中的知識完全汲取。希望,若干年後,我再一次捧起這本《時間簡史》,能夠完全讀懂它、理解它。

  霍金著的《時間簡史》中有十分奇妙的宇宙論,足以讓我們大開眼界,它蘊含了霍金一生中大量的學術研究。我們也瞭解到了霍金的生活多麼的艱難,但是他卻有一顆頑強鬥爭的心。這次的研究報告讓我們受益匪淺啊!

  時間簡史讀後感600字 篇14

  宇宙的起源果然是非常奇妙的,就像《道德經》所言,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啊。奇點也好,暴漲理論也罷,都是從觀察到的現象的角度儘量解釋大爆炸及之後的宇宙如何發展。當然,也會有人擇理論,認為宇宙之所以如此發展,是由於我們的存在。

  種種理論,都能夠解釋一些現象,卻還是無法對於宇宙之所以有起源作出最準確的解釋,所以有造物主撥動了大爆炸的齒輪似乎也不是一句玩笑話啊。大爆炸後的1秒鐘,溫度降低到約為100億度,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溫度的1千倍,亦即氫彈爆炸達到的溫度。這是第一次瞭解到氫彈爆炸能夠達到如此的溫度。鐵的熔點不過1500多攝氏度,熔點最高的材料碳化鉭鉿合金也只是3990攝氏度,100億度真的是一個人類無法想象,無法描述的溫度——你甚至找不到什麼詞語去形容它。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原來人類已經能夠造出爆炸可達10億度的武器了,想不到究竟什麼物質能阻擋一顆氫彈的近距離爆炸。想一想人類還是脆弱的。小到疾病的困擾,大到武器的襲擊,每一樣都可以奪走人類的生命。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也是強大的,可以造出毀滅地球的武器,也可以看到光年之外的星系。《時間簡史》不僅僅給我帶來了物理意義上的思考,還有生命層次的啟迪。智慧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存在,竟也可以反映在幾條染色體上,並且經歷了30億年的從粒子到生命體的演變。我相信以後一定會有基因改造人出現,只是不知道那時候人類是否已經衝出了太陽系。

  當下為宇宙起源爭論不休,或許若干世紀之後,人類也能親手製造一個宇宙——就像吹泡泡一樣簡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