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漢字王國讀後感
有關漢字王國讀後感
漢字王國讀後感篇一
讀了《漢字王國》一書後,使我更加深入地瞭解到了漢字,並且也對漢字有了新一步的認識,它們不再是作業上那些零七八碎、毫無生機的漢字,它們是附有有生機的,附有不同魅力的漢字。
這本書的作者——林西莉,他並不是一箇中國人,她來自瑞典。身為一個外國人,竟然能那麼瞭解中國,並且能繪製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這並非每個人中國人都能做到。一個小小的漢字,蘊含著極大的秘密。一個圓,一個點,生動地刻畫了太陽的樣子,從而漸漸地演變成“日”字。一個“美”字說明了一隻羊又大又肥,我們可以想成一隻羊只要肥大,不管是外觀還是味道,看起來,吃起來都很美。
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正式的楷書,每一個漢字都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過程,從以前的象形文字變成了現在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它們從只有一隻頭的牛,變成了如今的“牛”;從一整隻狗的身體變成了和“狗”字沒有絲毫相似之處的“犬”字;連一個個標點符號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讓我們吸取傳統文化的營養,豐富專業的知識,去更加了解中國漢字文化的美2,去感受中國漢字的精髓。
漢字王國讀後感篇二
曾幾何時,我們為自己擁有漢字這門神奇的學問而自豪。的確,漢字——作為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精髓一直記載著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雖然中國不是最早出現文字的.國家,如在其之前就有埃及文字以及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廣泛使用的楔形文字,但迄今為止,中國的漢字是唯一一種歷經幾千年來還保留下來的文字,如今仍然被廣泛使用,其還深遠影響了周邊國家。
《漢字王國》,其實我第一眼就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再仔細一看,作者竟是一位瑞典的女作家——林西莉。我心中不用地升起敬佩之情。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自己每天使用的漢字竟還不甚瞭解,還到了要去看一個外國人寫的講解漢字的書的地步。後來才瞭解到林西莉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學習漢語,這樣掐指一算下來,她學習漢語的時間可比我多多了,我又不禁自己笑起自己來。畢竟,《漢字王國》這本書在臺灣是一本被評為“令全球所有華人汗顏”的書。
其實林西莉本人就是一個關於中文,關於漢字的故事,再說大一點,她其實就是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的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林西莉跟隨瑞典優秀的漢學家高本漢老師學習漢語。28歲那年,年輕的林西莉第一次見到中國古琴。於是她下定決心來到中國,和丈夫在北京定居了兩年,併到北大繼續學習中文,在北京音樂學院學習古琴。10年之後,她回到瑞典,教授中文,並一直致力於中國文化的研究。對一個如此痴迷於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我覺得她是十分可敬的。
總的來說,《漢字王國》就是一本講解漢字的書,就如那本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說文解字》一樣。她站在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來審視漢字的世界,但卻並不顯得貽笑大方。她從漢字起源的角度把漢字的演變娓娓道來,這讓人備受洗禮。《漢字王國》原本是一本寫給外國人的書,以幫助他們學習中文,瞭解漢字。據瞭解,《漢字王國》迄今為止已被翻譯成了七八種語言,早已成為西方人學習漢語的主要讀物。而現在,在我看來,中國人其實也很值得一看。畢竟,我們對我們每天使用的漢字都太“陌生”了。在書中,你可以看到作者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的特點,選取了眾多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字進行細緻的講解,如與人的身體、生活用品、家畜、交通工具等有關的字。她從人與人類說到飛禽走獸,她從山脈河流講到農耕文明,分析了漢字的構成與書寫,整理了中國歷史的時代篇章。同時又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把學術性與趣味性熔於一爐。
漢字王國讀後感篇三
這兩個星期,楊老師帶領著我們去“遨遊漢字王國”,使我感受了漢字的有趣和神奇,瞭解了悠久的漢字文化,猶如品嚐了一頓豐美的漢字大餐,我為收穫著無數珍寶而欣喜若狂。
遨遊了漢字王國我知道了漢字是倉頡發現的,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字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繁到簡,由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到草書再到行書,擁有兩千年的歷史。我還知道我們不能寫錯字,如果寫錯了字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後果,《一點值萬金》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寫了烏魯木齊某掛麵廠在生產掛麵時,錯把“烏魯木齊”寫成了“鳥魯木齊”,就是這一點這差,使18萬元的產品付之東流,成了一堆廢品。如果檢查人員再細心一點的話,或許後果就不會那麼慘重了。通過了這篇文章我受到了一個啟示:我們今後在學習中,要非常細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將同音字、形近字弄混,每次做好作業、考試都要仔細檢查一遍,確保萬無一失。在這個單元中我印象深的是《我愛你,中國的漢字》這篇課文。透過認真學習,我知道了漢字其實不是一個個僵硬的小符號,而是一群帶著深厚感情的可愛小精靈。
漢字王國不僅使我和漢字成了好朋友,還讓我學會了猜字謎、編字謎,激起了我對漢字的無限興趣!漢字真不愧是中華民族擁有如此豐富的書法瑰寶啊! 漢字,我愛你!你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