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孟子》的讀後感

有關《孟子》的讀後感

  (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關於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後受益匪淺。在這本書裡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裡,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透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這本書裡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裡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後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穫。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穫,那和雜草沒什麼區別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透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二)

  今天我翻開了《孟子》這本書。

  孔子之後,儒家的思想產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學派和荀子學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張士的內在道德修養,即“內聖”。荀子一系則更注重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標誌著士的覺醒,對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響與豐富了儒家思想的內容!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憂樂為自己的憂樂,百姓也會以國王的憂樂為自己的憂樂,和普天下人同憂同樂,就可以達到聖王的境界。我從這一句話中,看出了孟子繼承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憂患”一概念。他認為人生命的存在,事業興敗,都與是否有憂患意識相關聯。

  不僅如此,孟子還揮發了樂道精神,“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講應怎樣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原則,不被服富貴、貧賤、威武所迷惑、搖動、屈服,因而放棄自己的信念與原則。孟子,他不否認人可以從感官慾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滿足中獲得快樂。但又反對“縱慾”“晏樂”的滿足和愉快。有人會產生疑問孟子不是把“理義之悅我心……”並提將“理義”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美感與感性愉悅和生理美感並重嗎?但實際上,孟子更加重視前者!理義的愉悅,樂道精神的體現,亦樂道精神的內涵——如事親從兄的仁義之樂,知此節此的智禮之樂。孟子認為達到誠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而“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身而誠”的大樂,就是孟子貴最高境界的愉悅體驗。是的,把誠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種天人合一境界的內外融合而產生的愉悅!

  閱讀《孟子》我不僅僅學到了語言,啟迪智慧,似乎還擔當了一個重要的使命——透過我的閱讀,我的`血液裡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種子,無論身處何地,一定都可以詩意的棲居,無論遭到什麼困難,一定都可以仰望星空!

  (三)

  這個寒假,我看了《孟子》這本書,對孟子其人其書有了一些瞭解。

  孟子名軻,從師於子思,後來,他授經講學,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晚年與幾個學生一起著書《孟子》。他是繼孔子之後儒學思想的一代尊師,被後人稱為“亞聖”。《孟子》這部書大多在寫孟子向各國諸侯極力推薦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個人品德修養方面,它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說,並加以闡述和發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見天下的基礎在於國家,國家的基礎是每一個家庭,而家庭的基礎是每一個組成家庭的成員本身,可見只要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這個家庭就會變得幸福美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的話,這個國家必定繁榮昌盛,若是每個國家都繁榮昌盛的話,天下就太

  平了。所以,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好了。(.)

  社會如此,學校亦如此。如果一個班內的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那麼這個班就會變成尖子班,如果每個班都這樣,那麼這所學校就是名校了。但這還是得靠每個人的努力,只要每個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那麼這個集體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啟發,以後,我要好好研讀《孟子》,讓它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