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與黑》讀後感(精選22篇)

關於《紅與黑》讀後感(精選22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紅與黑》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紅與黑》讀後感 篇1

  為什麼?為什麼要拒絕馬蒂爾特的愛,卻如此深愛年長你十歲的瑞娜夫人?可是於連啊,你現在也無法站起身來回答我的問話了——又或許,我這樣質問的語氣冒犯了你敏感的自尊而使你不願作答?可終歸有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次對話中我們必須面對:你,怎會選擇赴死?

  你可知,你俊秀的面容,廣博的才識,已使我傾心,《紅與黑》的讀後感。所以你的死之於我,已經不能僅用“痛哭流涕”這四個字來形容;那分明是一種痛徹心扉的絕望啊!在你和馬蒂爾特決定私奔之時,幸福的人生就擺在你面前,你只消攜伊人之手,向前一跨即可。我相信你那時是愛她的!但司湯達筆鋒一轉,殺出個“瑞娜夫人的信”來,美好的前景如石擊鏡般支離破碎;但更是筆轉偏鋒的是,你竟開槍射傷了瑞娜夫人,真真個想置她於死地!這次第便像是赤腳走在適才破碎的鏡片上:血啊!疼啊!這短短一生帶給人的傷痛竟勝過了地獄中的惡魔之懲!但你忍住不哭。不哭,因為這已是你人生的最後一步了;不哭,因為你終於可以告別這惱人的凡塵了。可是,當我痛心疾首你的這一段往事之時,請再回到那個最初的問題吧:你當真愛瑞娜夫人麼?

  我記得你的回答是:“我永遠愛著你,我只愛你一個。”馬蒂爾特只是你的妻子而不是戀人。那麼,你又為什麼不上訴?——就算是為了瑞娜夫人!在下不才,憑此來考究你的內心:一位是貴族的夫人,另一位是貴族的小姐,二者你都沒有用真正意義上的“愛”來對待。你的愛情搖擺不定,不可捉摸,因為你愛一個人只停留在愛她的外表:容貌及地位,但決不考慮是否能與之真心共處。你能對之付出真心的,大概也只有榮譽了,在你那充滿無愛和市儈的兒時生活中,你學到的除了拉丁文、聖經之類(這些你還得自己偷著學),也就只有之於沽名釣譽之事的鐘情了。面對社會這個大名利場,你覺得有大展身手一展宏圖的機會,讀後感《《紅與黑》的讀後感》。憑藉自身的才識、謀略,再加上貴(婦)人相助,飛黃騰達絕不在話下。可是,情場得意、官場得意的你,卻突然隱退,就這樣華麗麗地退出了這個你只待過二十三年的人生舞臺,留下一席的觀眾,對著這出世態炎涼評頭論足,久久不肯散去……

  行書至此,我驟然洞悉:你的死,不過是換一種方式活著罷了,活得更輕鬆,活得更灑脫。正如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死,永恆,對感官發達的生物來說,本就是件簡單的事。活著還是死了?就是這樣,罷了。人從來不會說:“我已經上了斷頭臺。”也決不會喜歡說:“我將要上斷頭臺。”但斷頭臺之上,鍘刀之下的死囚,在這人生的終點站,望著眼前的最後一景:那裡有肯傾家蕩產換你一命的摯友,有腆著肚子四處奔走為你求情的妻子,有逃出自家千里迢迢見你一面的戀人,當然,也有或公正或不公正的陪審團,或同情或幸災樂禍的群眾……這一切,一如回望你駛過的人生路,光影交織,所有或溫情或悲苦的片段如同幻燈片一樣播放,你無法叫停,它們也不會停下。那是曾經,你並不擁有;你擁有的只有現在,只是現在;而你已經沒有資格談及未來。

  過往如流星,轉瞬即逝,你想生生地抓住它的輝,卻被無情的現實將肉身燒灼成一片慘淡的灰。人情冷落的資產階級之下,你的卑躬屈膝不過是個“求”字罷了,四點是你匍匐的四肢,一豎是你彎曲的背脊,而那一橫,則是你永遠無法跨越卻始終在渴求的富貴之途。它是一道門檻,一道已經貼上了貴族姓氏而無法跨越的門檻;它更是一塊金石,即使雙手已被它的無情凍結,也不願就此放棄大好的榮華富貴。所以,才有千千萬萬的人像於連一樣在追尋,才有千千萬萬的人像索雷爾一樣在死去。而這個被烙上血印的時代,至今讀來,只剩下印刷在紙面上無力的蒼白。

  那麼,我就引用司湯達的一句話作為本次對話的結尾吧。“我從地獄中來,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也許你——不,我們所有人——之於人間,都只是一場美麗的“路過”。能過則過,不過則已。終究是得過且過。

  願君安息。

  《紅與黑》讀後感 篇2

  讀了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後,對於於連,我總覺得要說點什麼。

  葉聖陶曾說過:“苦水勝過白湯,痛苦勝過無聊。”如果陶淵明沒有“誤落塵網中”的覺悟,別享受不了“採菊東籬下”的亦然。那麼,對於出生於不之家、地位低下的於連來說,往上爬肯定會比消沉墜落、一事無成來的好。

  於連的所作所為可能是傷害了一些人的利益,甚至可以說為了達到向上爬的目的,他用的手段並不光彩,但在那個等級森嚴、世襲控制的社會里,窮人要飛黃騰達確實要比登天還難。順著女人的裙帶往上爬,並不是他的首創,但他遠比那些為達到目的的不擇手段、喪盡天良的人善良的多,可愛的多,至少他懂得懺悔,“而他的懺悔不是出於一個教士的本能。而是出於心靈的引導。”

  他本可以居且地活下去,但他拒絕了這個機會,在法庭上再三懺悔自己的過錯,於是故事才有了一個相當悲慘的結局,可也為他罩上了“人性”的光環。

  我欣賞和景仰這個在理想與衝突中掙扎的於連,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小舟,至少它擁有弄浪的勇氣,即使葬身於大海,其行為也很悲壯,其形象也很美麗。

  《紅與黑》讀後感 篇3

  進入大學後,就想多讀幾部名著,但往往都是一本書開個頭,或看看資料介紹,明白點大概就算是讀完了。學校讀書節一開始,我就決心讀一本名著。之所以選取《紅與黑》,是因為看萌芽上的《瑪格麗特》的作者對這部書十分之欣賞。

  文章主要寫的是下層平民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脹和破滅的杯具。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是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代表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的黑夜。在我看來紅是於連那顆不甘寂寞的心,黑則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最終黑夜熄滅了人們的熱血。書的副標題“1830年記事”,透露出它是以1815-1830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的社會生活為背景。

  全文的骨架是以於連從一個立志當大主教的外省平民,陰錯陽差的成了當地市長的家庭教師,卻在這期間和女主人德·雷納兒夫人發生了戀情,當他沉浸在“佔有的歡樂”的時候,卻被無恥和粗魯的瓦勒諾給告發,不得不遠走他鄉,來到了修道院,在貝桑松他把身邊每一個人都當做敵人而最大的敵人就是比拉爾神父,當比拉爾神父離職的時候把他介紹給德·拉莫爾候爵做秘書。候爵府中和瑪蒂爾德小姐產生了感情,隨後戀情被候爵知曉,在馬蒂爾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候爵最後鬆口承認他們感情。但是這是於連的初戀情人德·雷納爾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誹謗了於連。眼看著感情即將破滅,野心也隨之破滅,於連回到韋裡埃,一怒之下朝德·雷納爾開了兩槍,被判死刑。在監獄中大徹大悟光榮的死去。

  看後對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於連的兩場感情:一個是與德·雷納爾夫人的“心靈的感情”;另一個是與馬蒂爾德小姐的“頭腦的感情”。

  第一段感情開始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誘惑,而於連僅僅是想完成一個對貴族老爺們的報復,和滿足他的虛榮心,所以他決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取得成功”。但是之後被德·雷納爾夫人那顆善良,溫柔,單純心所打動,他瘋狂的愛上了德·雷納爾夫人,但是這顆心不久後被野心所佔據,他幾乎忘記了他,直到最後才爆發。他才猛然醒悟他說到;“從前我們在韋爾吉樹林裡散步的時候,我本來能夠獲得無窮的快樂,但我卻讓強烈的野心把我的靈魂帶到幻想之國裡去了。你那迷人的胳膊就在我的唇邊,我沒有把它緊緊抱在我的懷裡,我對未來的幻想,把我從你那裡奪走了。是的,要是你不到這監獄裡來看我,我到死也不明白什麼叫幸福。”

  另一個和馬蒂爾德小姐的戀情,則是開始於彼此的不屈服,驕傲。能夠說一場征服與被征服的感情。馬蒂爾德小姐是一個出身高貴的,聰明的,高傲的,美麗的,如王后一般的女子。她是一個活在自我想象中的感情的女人。於連就被她所有的一切給吸引住了。同時,由於於連在馬蒂爾德小姐面前的驕傲,自尊心和對她的不屑一顧,也有於連的才情。得不到就是最好的。當雙方某一個屈服了,那這個人就會受到折磨。最為好玩的是科拉索夫親王給於連設計的一連串計劃,使我們看這個建立在嫉妒上的感情。

  在最後雖然媽蒂爾德小姐放下了地位,為於連四處奔波,可我還是覺得那不是感情的原因,那是她由於“被一種並不缺乏英雄注意的熱情所燃燒著”,她甚至還想到“巴黎客廳裡的人士,看見我這樣身份的姑娘,崇拜一個行將被判死刑的情人到了這一地步,他們將怎樣議論呢?象這樣的感情,務必回到英雄的時代才找得到”,這說明我們可愛的小姐還沒走出她那幻想,直到最後她抱著於連的頭顱把它安葬,我覺得那只是對瑪格麗特王后的模仿,那是印在她腦海裡的東西無法忘記,她把她哥哥叫做阿尼巴爾,自我則叫馬蒂爾德·瑪格麗特。

  《紅與黑》讀後感 篇4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必須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能夠告訴他,是感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個性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我的潛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之後的瑪蒂爾德小褲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我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忙,但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但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但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用心而又秘密的活動著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

  《紅與黑》讀後感 篇5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是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的失敗寫的,尤其是他在奮鬥中經歷的兩次愛情,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的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雖然小說是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這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叛逆的平民的悲慘角色”,“是在兩個對立時代交替過程中產生的小資產階級個人英雄主義者或個人英雄典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反抗性也即平民階級的自尊性居於支配地位”,他為了改變自己受壓迫的處境去反抗社會,“多少反映了當時小資產階級青年的一種本能願望和要求”,這種反抗即使純粹出於個人利益的反抗,即使是在個人英雄主義基礎上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小資產階級不現實,要求改變地位的願望”,在當時同樣充滿了“歷史的正當性”。

  主人公於連,由一個木匠到市長的家庭老師,到神學院的教士,到侯爵的秘書。在他這短暫的一生中,他不停地與階級鬥爭,不斷去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其中體現了他的“自我奮鬥”、“自我實現”的特徵外,還暴露出他那強烈的野心與過高的自尊心。但是,於連他一生都是在與命運抗爭,他不斷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凝聚了作者對人類個個體的生存與奮鬥的深刻思考。

  然而,在當時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下,於連只是把愛情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因此,當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再者,當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純屬政治上的角逐,他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這本書有某種我說不清楚的東西吸引著我,讓我一頁一頁的看下去,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體會。透過思考與探究,我對法國當時的社會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我對政治與歷史知識的缺乏,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文字,也因為這樣,我總會思考很久,也就看得越慢。但是,當終於看完的那一刻,興奮之餘,我還想再看一遍。

  《紅與黑》讀後感 篇6

  一本好書往往便是一個時代或是一個人群的縮影。暑假中我讀了司湯達的《紅與黑》,一直到現在便再也沒有看過一本別的書,原因是,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

  我讀的書少,把書歸類顯得沒有什麼意義,但我還是忍不住把《紅與黑》和《基督山伯爵》歸進了“復辟文學”中,《包法利夫人》一流雖也成書於那個時代,但卻沒太表現出那一代人的普遍特徵——那是夢被偷走的一代人!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個很讓人著迷的人物,他誠然是法國革命時期塑造出的千千萬萬“矛盾體”中的一員,他的身上有著“紅”的一面——受拿破崙的影響,渴望穿上鮮紅的軍裝,建功立業,也有著“黑”的一面——面對法國封建王朝的復辟又希望能身著黑色的道士服,不費吹灰之力地過上好日子。與此同時,他身邊也不乏法國人民骨子裡的浪漫主義與冒險精神……

  這一切,想必在那個時代許多的法國青年身上都能看到,但我們的主人公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的夢沒有被偷走。他的人生就像一盤棋,他的夢想就是獲勝的最終目標,他的每一步行動,他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著什麼,下一步要怎麼樣,結果會怎麼樣,這一切都被作者用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出來。

  就是有著這樣夢想或是所謂“野心”將主人公身上種種矛盾的特質結合起來。為他這盤棋提供服務:軍人的魄力讓他一個一個放倒前進路上的障礙,教士的睿智讓他能冷靜地分析與判斷局勢並作出決定。與此同時,他骨子裡的浪漫主義和他“夢想”的作用下也已扭曲為一種難以言表的趨利心、虛榮心以及對愛情的追求的結合體。最後,那一絲絲的冒險主義又為他的這盤棋增添了那麼一點不確定的因素,畢竟,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太可怕也太不真實。

  反觀那個時代,其他人便在過著的一種沒有夢想,行屍走肉似的生活了,時代的鉅變使他們的價值觀扭曲,也偷走了他們的夢想。新的資本家們被“十”與“一”這一對數字的惡魔束縛,過著為了金我錢不惜付出一切的日子,而貴族們則“仍舊隨時能從柵欄的縫中看見羅伯斯比爾的囚車,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爛的日子……”每個人都在自己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心中只剩已被偷走的夢想。

  於連死了,帶著他沒被偷走的夢想死了,他的情人買下了他的頭,悉心地埋葬了,實現了她已偷走的夢想。

  “夢想”一詞在這個社會已被人們不知強加了多少本不屬於它的意思,有沒有它,人們都一樣活著,又是或許,一個理想沒有被偷走的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做的事是為什麼。

  《紅與黑》讀後感 篇7

  《紅與黑》不是一部憑空杜撰的作品。在作者司沕達筆下展現的是整個法國社會的一個典型視窗――法國復辟王朝後期小小的維裡埃城的政治格局。而作者因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身份也令主人公與連的一生染上了濃重的政治氣息一與戲劇色彩。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紅與黑》。有人讀出了政治,有人讀出了革命,也有人讀出了愛情,而我看到的是於連在社會中出人頭地的慾望與勃勃的野心,是一個年輕人追求夢想的美妙旋律。於連對拿破崙佩服得五體投地。想要馳騁疆場,馬革命裹屍。可為了適應時代,他只好掩藏自己勃勃野心,做一名偽善的君子。但他聰慧出眾,被聘為市長的家庭教師。然而做僕人的卑賤處境激起了他反抗的慾望,因為與女主人德瑞納夫發生戀情,後來事情敗露,不得不去貝桑松神學院學習。後被人推薦,來到巴黎,在侯爵府當了秘書,又同其家小姐拉莫爾產生戀情,並藉助她登上輕騎兵等十五團中尉之座。當他高高在上,出人頭地時,卻被市長太太告發,他便開槍射殺德瑞納夫人,被判死刑,心甘情願走上了斷頭臺。

  一個孱弱靦腆的平民青年,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為實現自己巨大野心,他不僅要處處顯示自己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還要採取各種不光彩手段,例如虛構,作假和違人之舉。他蔑視貴族階級的庸俗,怯懦,卻又羨慕其他地位和財富,他憎惡大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虛偽,卻又不得不穿上教會的黑袍。

  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對前途和命運充滿渴望與希冀,也有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慾望。我們也許早就忘卻了小時候第一篇關於理想的習作了。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為了遵循利益的法則,我們不停地改變著,追隨著更體面更充裕的物質生活,哪怕在紛繁的人流中難以呼吸,遍體鱗傷,仍要強忍著華麗外面下內心的焦慮和煎熬。

  人流中一雙雙幾近木訥的眼睛,也曾經閃閃發光,也曾經懷抱這自己最本真、最單純的理想踏上人生的旅途,但在希望成為科學家、軍人、老師的種種過程中漸漸變質,變得更能趨合別人的需要,變得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軀殼,已經丟失了靈魂。不斷戴上又摘下一個又一個面具,在重複地演著於連的一個又一個悲劇,而這時,誰又會想到自己孩提時代,其實嚮往的是永遠快樂。

  好酒都是俞陳俞香,一部好作品亦是如此,因為在每個讀者心中它都有著不同的魅力。

  《紅與黑》讀後感 篇8

  《紅與黑》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的寫作背景是發過拿破崙王朝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小說主要講了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程及其兩次感情經歷。小說主人公於連本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積極進取、努力學習,懂拉丁文、甚至能背誦《聖經》得到了維璃葉市長特·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為家庭教師。從此便離開了那個經常因他看書打他的父親以及欺負他的哥哥,在市長家開始了嶄新的家庭教師生涯。在此過程中,他愛上了市長夫人,並與之相愛。最後,貧民所所長哇列諾寫匿名信給市長特·瑞那先生,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璃葉去了貝藏松神學院。

  在貝藏松神學院,他結識了彼拉神父。憑藉著彼拉神父的人際關係網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帶到巴黎,推薦給拉穆爾府做秘書。於連憑藉著他那與生俱來的傲氣贏得了小姐瑪娣兒特的放心,並與之發生戀情。瑪娣兒特得知自我懷有他的孩子後,並將其戀情告知父親。由於瑪娣兒特的固執果敢的性格,父親拉穆爾侯爵決定贈與於連財產,默許女兒與於連離開巴黎。正在這春風得意之時,特·瑞那夫人被逼寫下的一封對於連不利的告發信,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在於連的生活中,引起了拉穆爾侯爵的強烈不滿,毀了於連即將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這種狀況下,於連怒氣衝衝的將槍開向了特·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死,但由於於連在法庭上發表了對貴族存有挑釁化的言論,及其從前結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終慘獲死刑。

  《紅與黑》讀後感 篇9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是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的失敗寫的,尤其是他在奮鬥中經歷的兩次愛情,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的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雖然小說是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這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叛逆的平民的悲慘角色”,“是在兩個對立時代交替過程中產生的小資產階級個人英雄主義者或個人英雄典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反抗性也即平民階級的自尊性居於支配地位”,他為了改變自己受壓迫的處境去反抗社會,“多少反映了當時小資產階級青年的一種本能願望和要求”,這種反抗即使純粹出於個人利益的反抗,即使是在個人英雄主義基礎上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小資產階級不現實,要求改變地位的願望”,在當時同樣充滿了“歷史的正當性”。

  主人公於連,由一個木匠到市長的家庭老師,到神學院的教士,到侯爵的秘書。在他這短暫的一生中,他不停地與階級鬥爭,不斷去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其中體現了他的“自我奮鬥”、“自我實現”的特徵外,還暴露出他那強烈的野心與過高的自尊心。但是,於連他一生都是在與命運抗爭,他不斷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凝聚了作者對人類個個體的生存與奮鬥的深刻思考。

  然而,在當時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下,於連只是把愛情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因此,當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再者,當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純屬政治上的角逐,他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這本書有某種我說不清楚的東西吸引著我,讓我一頁一頁的看下去,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體會。透過思考與探究,我對法國當時的社會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我對政治與歷史知識的缺乏,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文字,也因為這樣,我總會思考很久,也就看得越慢。但是,當終於看完的那一刻,興奮之餘,我還想再看一遍。

  《紅與黑》讀後感 篇10

  以下內容看完書再來看因為不看書看不懂並且會被劇透。

  於我來看,《紅與黑》當真是個很偉大的作品。首先,它讓我在六十頁之內討厭上了一個角色,並在一百三十頁內讓我對這個角色產生了又愛又恨的感覺。不必說翻譯之典雅優美、描寫之細膩入微,單是大量真實立體的人物心理刻畫便能讓我為這部作品所傾倒。總之是很令我歎服的作品了。於連一形象極複雜而真實,令我想好好分析他一番,而不是如許多文章、影片一樣以簡簡“野心家”三字概括其人。

  於連出身於法國小城市的木匠之家,因為纖弱愛讀書而不被父親喜愛,經常被哥哥和父親欺壓。本書併為以於連開始,反由鎮上市長及其夫人開始講述故事。此時從場景刻畫到人物對話都顯出風平浪靜、歲月靜好之感。而於連在第四章一出場便被父親打了一通,加上他的心理描寫,一個可憐的鄉下男孩的形象便躍然於紙上,更與前文的神甫、市長一家形成對比。此時於連的形象便已十分明顯。經濟上的制約使他無法離開原生家庭,因此“有錢”和“出人頭地”成了少年於連心中最大的願望。他渴望鷹一般的孤高和力量。神職人員的收入權利高,因此他想去做神甫。他其實沒有信仰,許多人認為拿破崙是他的信仰,但我覺得他只是以拿破崙為標準與目標。於連信仰的永遠是自己。他在心中把自己當成一個拿破崙一般的人物,認為自己雖出身底層卻有一顆高貴的心。他本不想去瑞納家,認為會被當成下人;但是他在心裡為自己鼓勁:“難道我真是懦夫?”於是便去了。看,他並不以功利的理由如賺錢、躋身上層社會來說服自己——事實上他討厭上層社會,他是想越過所謂上層社會而非加入上流——反以懦夫一詞來激勵自己。於連其實不是個所謂“精緻的的利己主義者”,反之,他是個英雄,自封的英雄。他認為自己是英雄、要求自己是英雄,因此決不允許自己作出不符合英雄作為的行動後文帶著槍爬梯子去找馬吉爾特的時候他也是以“榮譽至上,唯此唯一”、“說穿了,不去就是卑怯”來勸解自己的。他甚至想,“這像決鬥一樣!”當然,除了他自己,瑞納夫人和法穆爾小姐也是把他看作是英雄的。只以所謂“野心家”來概括於連是不太對的,許多紅與黑相關的作品創作和解說上在這一點令我尤為不滿,如此他們便解釋不了於連之主動赴死了。

  於連早在心中決定了,為了他的理想他可以不擇手段;但同時他也在前期確立了自己的立足根底是“自己性格中堅毅可靠的那部分”。這讓他對老神甫、木材商朋友等人一直懷著友愛之心,於連並不是個所謂的“壞人”。當然,在他給自己確立這個基本點的時候,他也意識到了自己於道德上並非曾經想象的那麼高尚。

  於連這一角色一直在成長。在小城鎮裡,市長便在他心中代表了所有的闊佬和劣紳。待他見過國王、主教、待他來到侯爵府中,他的世界便突然開闊了起來。最開始時於連表現得並不好;但讀者很快便能看到他的進步。在交際場上不說,原書中自有大量一一對應的細節使大家看到於連從單詞都拼不對的蹩腳秘書成長為在舞廳中游刃有餘的年輕人;最開始他對付馬蒂爾德還需要靠前輩指引,後來在獄裡能很自然地運用一切技巧使法穆爾小姐繼續為他死心塌地四處奔波,於連的學習能力可見一斑。

  於連這一角色的魅力更在於他如真人一般的矛盾。他的英雄主義和他的利己主義還有他的良心良知總是在打架,他無數次艱難地作出抉擇。司湯達慷慨地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於連的心理活動和與之配合的肢體動作,真切地把這個人物剖開展示給讀者。相比之下他並未用很多筆墨去渲染環境等其它要素,這算是司湯達的一個寫作特點了。

  至於於連之死,我不覺得是必然的,我認為是於連最終做的一個抉擇。他在真正選擇赴死之前是有猶豫的,而且有很多猶豫。而這正是一個複雜的人類該有的糾結。像於連這樣的人物,我們不能像斷言埃斯梅拉達一定至死純潔一樣斷言他會慷慨赴死,只能說最終他確實還是走向了這條道路。他的求生欲、對所謂愛情的渴望、繼續向上爬的美好願景還是被他的英雄主義打敗了——甚至可以說是被他的衝動所打敗的:他在法庭上發出的那段關於階級的發言顯然並非預謀的演講,而是衝動之下帶著激昂的情緒發出的。這番言論無疑推進了他的死亡,而這是他完全下意識的選擇。可以說於連其人就是這樣意氣風發的少年人,造成他死亡的是他的性格、他的觀念、他的信仰,是於連這個人做出的選擇。

  再說法穆爾小姐,我一直認為她跟於連是很相似的。他們很相似,所以第一反應是互相排斥;但他們其實在心中都有很強的自戀情緒,所以他們又會慢慢無可救藥地迷戀上於自己驚人地相似的對方。正如於連認為自己是農村裡的國王,法穆爾小姐認為自己是紈絝子弟中的清流,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世間漫漫迷途羔羊之中的醒獅。法穆爾小姐絕不會愛上木匠的兒子於連,但她一定會愛上英雄於連。這一點書中幾乎不用分析就能看出來,畢竟法穆爾小姐總在於連表現得高傲、英雄的時候格外喜愛他。她第一次感覺喜歡上於連便是聽到於連說不願意和貴族老爺們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於連敢於揣著槍爬梯子來找她的時候,她更是激動地獻身於他。在與於連在一起時,法穆爾小姐短暫地、認真地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裡,她認為她愛上了一個英雄,她認為自己簡直也是英雄。我並不覺得法穆爾小姐真的“愛”於連的靈魂,我認為她自始自終沉浸在自己的自我感動中。她正和於連一樣,給自己套了一個人設和模版,於連崇拜拿破崙,她崇拜自己做皇后的那個祖先。在於連死後,她更是踐行了百年前皇后之所作所為,她fulfill了自己的終身目標。(這麼看的.話我覺得對於馬蒂爾德來說這本書是he)當然她也和於連一樣充滿糾結,她的貴族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她。她和於連談戀愛的過程簡直是在博弈。這樣的戀情在文學裡好像並不常見,我覺得為這種神奇的關係這本書也很值得人看。

  還有些想寫的,但思路有點混亂了。

  《紅與黑》讀後感 篇11

  於連縱觀他極其短暫,卻充滿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做出很多批評,是個小私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的犧牲品等等。就我以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的野心家固然沒錯,但不如說他是一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向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

  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的社會背景所造成的,而是來自他內心的更深處的矛盾本質。時間已經給了作者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批評,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待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引領我啃完這本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案件提高到對一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人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是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鎖上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的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於青年衝動下追求幸福“英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年輕有為青年表面上看是被毀於病態的愛情,實際上時被毀於病態的法國社會。

  斯丹達爾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於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是取決於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獄之前,於連是在社會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歲當上大司令,或者當上年薪千萬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婦人的青睞,以誘惑和征服貴族女人為“責任”;他要擠進上流社會,甚至真的以為是個大貴族的私生子,凡此種種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認,社會的承認。

  其實,於連已經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獄後,他仍有可能逃跑,他若放棄尊嚴表示屈服。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紅點黑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追求人生的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我們不難發現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的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道路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

  紅與黑讀書筆記3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

  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紅與黑》讀後感 篇12

  讀《紅與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總體感覺很壓抑。但《紅與黑》作為司湯達的代表作,的確有其巨大的魅力。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採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崙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這也是我為何讀這本書感到非常困難的原因,這是一本有歷史背景的書,而對於我就是對這段歷史沒有那麼的瞭解。所以,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可能感觸更深的是於連的兩段愛情。

  主人公於連具有多疑、敏感、虛榮、自卑的等性格特徵。愛情只是於連用來緩解自己的自卑,取得權勢的工具。他的真愛從來都不是瑞納夫人,也不是瑪娣兒特,只有權勢才是於連的真愛。

  在與瑞納夫人的感情中,於連充當的是一個誘惑者的形象,他的目的本就不是愛情,而是佔有後的快樂。首先,於連是一個有著自卑心理的人,所以當他聽到瑞納夫人稱他為“先生”時他會大為驚訝。由於他的自卑和自視清高,他十分痛恨市長把他當作下人看待,於是他便想要報復市長,在這種情況下,瑞納夫人就成了於連實施報復的犧牲品,當於連終於牽到瑞納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只是歡娛而不是愛情”,再次可以看出於連對瑞納夫人的追求只是他對權勢的追求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瑞納夫人說自己可以為於連去死,於連依然不會為了愛情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於連的另外一段感情是與瑪娣兒特,於連並不愛瑪特爾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可見,對於瑪娣兒特的追求也只是處於利害關係的考量,瑪娣兒特只是一個可以讓他擁有顯貴權勢的靠山而已,這是一場充滿著利益的感情。如果說於連對於瑞納夫人還稍有一點點感情的話,對於瑪娣兒特則真的是完完全全的沒有了,他拼盡了全力、採取了各種手段以獲取瑪娣兒特的愛慕,可到了故事的結局,當於連前途在無希望的時候,他對瑪娣兒特就只剩下了厭倦和冷漠。

  儘管於連不曾真心付出,不曾對兩個女人有過真正的愛情,但瑞納夫人和瑪娣兒特卻是真的愛了於連。前者真誠無私,後者悲壯熱烈。

  瑞納夫人雖然嫁給了市長,但這是一場沒有愛情的婚姻,可以說在於連到來之前,瑞納夫人還不曾體驗過愛情。於連的出現喚醒了瑞納夫人塵封已久的“少女心”,喚起了她對於愛情的強烈渴望,使得她把所有的熱情都放在了於連身上,可是這對於一個有夫之婦來說是多大的罪過呀,瑞納夫人的內心承擔著極大的痛苦和折磨,可她還是要愛於連,願意為他犧牲自己,最後追隨著於連離開了人世。瑞納夫人的愛無疑是真誠的,可她至死都沒有明白她用生命來愛的於連只想要權勢。但好在於連在臨死前選擇了她。

  瑪娣兒特出生高貴,她從於連身上看到了庸碌的貴族公子不具備的才幹,而於連一開始對她的拒絕更加激起了她的征服欲。於連和瑪娣兒特的愛情是在互相的折磨中度過的,兩個人都是孤傲的,瑪娣兒特企圖以折磨於連來彰顯她的高貴地位,但一旦於連裝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瑪娣兒特就會瘋狂的請求於連的愛,並願意成為他的奴隸。於連死後,“她的目光和眼光是狂亂的”,不難看出,她對於連的愛是真的,不然不會如此痛苦。瑪娣兒特愛的悲壯而熱烈,但終究也得不到於連的真心相待,因為從一開始,一切都是充滿著目的與利益的。她的愛情和瑞納夫人的比起來更加可悲,因為她是徹徹底底的失敗!

  書上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他對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是壓倒一切的。”復辟的現實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幹實現生命顯赫的拿破崙時代消失了,於連不得不選擇黑色的道路,他只為自己負責。這也就造就了兩段悲劇的愛情。我們不能過於苛責於連,是時代造就了於連。於連無愧於他的愛情,即使他的愛情都是有目的的,但至少他是真實的。

  《紅與黑》讀後感 篇13

  我最近看了司湯達的《紅與黑》,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於連這個人物,許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不知滿足,野心勃勃的人,而我認為於連只是順供應當時的社會—— 政治勾心鬥角,神聖教會黑暗墜落, 資產階級新貴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在這種社會里,那個人不想爬的更高呢?

  《紅與黑》講述的是一個平民青年於連·索萊爾一心想飛黃騰 過人的他被聘請為市長家老師 ,因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不得不到貝桑松神學院學 。不久 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秘書。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為他發了勳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為效勞。成為候爵的心腹,與 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卻被市長夫人告發,心甘情願走上了斷頭臺。

  書中的紅與黑,有人說紅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代表__的黑色道袍,但我認為紅是於連 那超凡的能力和勃勃的雄心,黑代表現實社會制度的森嚴和黑暗,在當時社會往往是黑熄滅了人們的希望,而文中的於連卻是一個心機很重,野心勃勃的人,雖然這樣的人很邪惡,但是我認為他是最容易在當時社會有一番作為的人,他還有過人的智慧,這樣優秀的人物怎麼甘心只是一介平民呢?所謂 往上爬總比消沉墮落、無所事事好。

  書中的於連,他為了自己的抱負理想—— 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 放棄了正真的幸福 ,生活在黑暗奢華,爾虞我詐的社會里,從而為自己開闢裡一條死亡之路,但是我認為在那時的社會,生活法則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是冷酷的,都在追求著虛榮,名利, 每個人都愛虛榮名利,雖然嘴上都說它們是身外之物,但有幾個人做到了。

  於連 的所作所為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不過他本性善良,他會懺悔,僅僅是由於心靈的引導。所謂人無完人,而 “完人”,不是太純潔就是城府太深,不是聖人就是傻子,就像我們拿到一個沒有蟲眼的蔬菜立馬會聯想起農藥一樣。

  於連死了,但我相信他勃勃的雄心依然還在,紅還是紅,黑仍然是黑!

  《紅與黑》讀後感 篇14

  最近讀完了《紅與黑》,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小說。總體是引人入勝的,看完了這一章就好奇下一章發生了什麼,我們的主人公會去哪裡冒險,還有有著怎樣的發跡故事。然而這樣的願望也不是非常強烈,實在是書裡有些句子寫的太繞了。幾百年前語言交談的方式已經與現代人的語言交談大不相同。我們講話講究言簡意賅,追求效率。而書中法國上流社會人士講話,講究禮貌、體面。因此許多對話寫的一段又一段,卻不能馬上理解他們到底在講些什麼。

  還好隨著閱讀的開展,對這種對話的理解能力也是有所長進的。比如拉莫爾侯爵明明是想要告誡於連不要洩露秘密,卻不會直接表達,而是說:我是忘了在昨天向您提出這個問題了。我不要求您發誓永遠不把您將要聽見的說出去;我太瞭解您的為人,不會這樣來侮辱您。總之,讀多了竟然也習慣了,能夠理解瑪蒂爾德和於連之間大段大段對話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讀到一半的時候我真的很好奇於連的結局會怎麼發展,讀完結尾我卻發現這結尾並不怎麼引人入勝。到結尾時於連的性格似乎已不再重要。憑藉記憶力驚人的頭腦、察言觀色的模仿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作者安排的好運氣,於連獲得瞭如此好運的前程,他從外省一個木匠的兒子,做到了巴黎一位侯爵的秘書,只要他想,輕鬆就可以成為巴黎附近某地區的主教,因為他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最後甚至被給予了上校的職位。雖然不在於連心心念唸的拿破崙時代,但他發跡的速度,難道不是平輩中鮮有的嗎?可是,從書的四分之三處開始,於連的野心、抱負、嫉恨、傲慢全部都消失不見了,開始醉心於和瑪蒂爾德之間的愛情了。他固執地越來越愛這個巴黎最美妙的女子,而將所有的精力花費在如何獲取她的心上。儘管瑪蒂爾德非常美貌,但一向對美貌不感興趣的於連,是真誠地對愛情產生了興趣嗎?

  不是的,當勝任侯爵的秘書,並能應付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流利地說出那些“客廳裡的笑話”之後,於連好像再沒有別的發跡之路了。因此,當他遇到瑪蒂爾德的愛情時,自尊與征服之心又熊熊燃燒起來,將贏得瑪蒂爾德的心視為最大的挑戰,併為此付出了持久的堅持和努力。這樣也說得通。但在書中瑪蒂爾德的愛情幾度消失時,促使於連行動起來的,只有他那越來越多的愛情。這說不通。於連是沒有那麼追逐名利,還是在他成熟的路上真的開始對愛情感興趣了。

  如果是在成熟的路上對愛情產生過興趣,這也說不通,因為他清楚他對瑪蒂爾德沒有愛,雷納爾夫人的房間才是讓他充滿愛的回憶的地方。我只能認為,於連壞的沒有那麼徹底,對美貌也沒有熱情地那麼徹底。

  但其實,如果要說壞,那麼於連一點也不壞。他沒有做什麼壞事。他只是面對上流社會時感到窘迫,利用自己的自尊、敏感、熱情去應對遇到的這些事情。他剝削了窮人嗎,他炫耀了自己的財富嗎,他為了名和利誘惑了侯爵的千金嗎?他都沒有。他敏感、脆弱、自尊、熱情,想象力無邊。過分地自尊與認真讓他可能不那麼可愛,但我相信獨特的人可以擁有好運。

  綜上,我覺得於連是一個被動的人,他極度自尊,想要發家致富,蔑視那些貴族。但他沒有直接做過什麼能幫助自己平步青雲的事情。他只是在機會的面前依照他的性格做了應有的反應。雖然於連人生幾個重大的上升轉點都包含了前往某個富麗堂皇但完全陌生的環境、見到某個位高權重卻陌生的人、依靠記憶力和熟知拉丁語的本領實現有趣的交談——試想這些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是會令一個外省的沒多少見識的小木匠於連感到壓力重重、難以應對的。但這幾次經歷最終都給於連帶來了人生的越遷。從木匠成為本地富商雷納爾先生的家庭教師,從家庭教師到神學院經歷了痛苦的學習生涯後成為了院長神父最優秀的畢業生,因著拉莫爾侯爵和院長神父的交情成為了侯爵家的秘書,由於跟侯爵女兒結合而被授予上校···這些都是於連生命中的“好運選擇”。

  可是,成為上校後被雷納爾夫人寫信舉報,這是不是他人生中第一個降臨的壞運選擇?這算不算他第一次需要在“壞運”面前決定要如何選擇?面對好運選擇時,他依靠強烈的自尊、熱情和敏感將對方想象成嫉恨的人,取得了越遷。面對壞運選擇時,他不願接受別人給予的幫助,實現了人生的墜落···可惜我為了追求在昨晚上讀完,並沒有仔細閱讀於連入獄以後的故事。但如果不那麼認真地說,於連的性格也是一以貫之的啊,不是嗎?一個排斥過度親密的人依靠自己的本性可以三言兩語把別人打發走,也依靠著自己的本性得不到想要的親密。每種性格都是一體兩面。取得成功因為它,落得失敗也是因為它。

  插句嘴,從前有一個人對我說:你想太多了,如果不是想這麼多,你現在會做的更好,擁有更多。我覺得的確是我想太多了,我怎麼總是想的這麼多呢,怎麼可以做到想的不多?而現在的我認為:正是因為我想太多,才成為了現在的我,如果不是想太多,也許我連現在的我都無法做到。

  書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和他比起來,可就徹底地多了。一個是擁有崇高心靈的單純的外省夫人,她瘋狂愛著於連,認為能死在於連的手裡是幸福的。一個是擁有所有人都沒有的一切卻覺得生活無聊透頂,整天幻想路易十六時代英雄事蹟的年輕女人。

  她們的性格一以貫之,在我看來是如此顯著。瑪蒂爾德追求英雄式的故事追求到極致,甘願放棄高貴的身份和得天獨厚的美貌與才情,下嫁給一個木匠的兒子。在於連試圖槍殺寫信舉報他的人之後,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英雄愛情故事又得到了極大的昇華。多麼神奇的腦回路,可這就是瑪蒂爾德的激情之泉。她永遠不改變,永遠不厭倦。最後抱著於連的頭顱埋葬在地下的時候,她心中應該還飽藏著自己的英雄故事吧!

  雷納爾夫人追求愛情,她對於連就是產生了愛情,無法放棄的愛情。要被丈夫發現了,沒有關係,她變得果斷、勇敢、雷厲風行,斷然處理整件事情,免去丈夫的懷疑。有人要她相信她的情人行為將使得上帝報應在她最愛的孩子身上,她就深深遭遇悲痛,伏在被上帝報應了的小兒子床邊,又無法放棄對於連的熱愛,只能深深地折磨自己。知道自己和家庭教師搞在一起的風流韻事已經暴露在維裡埃爾,自己將遭到所有人的非議與上帝的背棄,決心永遠放棄於連,卻在他凌晨與她相會並款款以待的深情中,再次犯錯。待到多年後,於連回到維裡埃爾,卻只是為了槍殺她,雖只射中了肩膀並沒有大礙,但她請求於連不要自責,因為死在他手裡是最幸福的事情···啊,我們會覺得這個女人瘋了,可是這個美麗、熱情、單純的女人對待愛情是這樣飛蛾撲火,從不曾改變。

  小說的人物塑造是有意思的,一個人的性格一以貫之,就會讓讀者感覺到人物是鮮活的。比如《紅樓夢》中的賈瑞,前段時間重看87版紅樓夢的電視劇裡賈瑞的片段,藉由六小齡童對這個角色的演繹,覺得賈瑞這個人物是如此生動,如此猥瑣又如此悲劇。甚至可以聯想到當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而分析賈瑞性格的成因。寫小說的人太厲害了。

  《紅與黑》是很長時間以來第一本讀完的外國文學名著,以後還想再讀更多,希望能開開做人的眼界。

  《紅與黑》讀後感 篇15

  讀完《紅與黑》,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超多運用心理描述的手法將主人公於連、特·瑞那夫人和瑪娣兒特三個人的性格特徵展透過寫主人公於連這樣一個下層青年奮鬥失敗的故事,反映出大革命之後的法國的社會現狀。

  首先,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物。他自尊自愛而又自卑,勇敢而又懦弱,真誠而又虛偽,追求自主卻又表現出種種屈服和依附,激情而不失冷靜,可也傲慢衝動。簡單的用幾個的詞來概括於連的經歷就是“出身於平民、較高文化、有幸任家庭教師、有膽量與兩個上層女人產生愛戀、一時衝動槍傷深愛的女人、被判死刑。”

  他之所以杯具,不僅僅僅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也因為他的矛盾性格。他的自尊自愛首先表此刻當父親告知他將要去市長家裡做家庭教師時,他立即表示不願意做僕人,即使又打又罵也不想淪落到與僕人同桌吃飯的地步。同時也表此刻他善於學習並且不斷學習上。無論在市長家還是在伯爵家,他都懂得珍惜和上層社會的人接觸的機會,懂得揣摩他們的心理,學習他們那些相對文雅的言行。此外,他的自尊自愛還體此刻兩次感情經歷上,應對兩位姿色迷人的上層女人,他沒有一開始就屈從依附、即使之後有也是在確認對方的愛意之後。應對第一次被瑪娣兒特甩後,他悲哀難過、卻沒有拋卻自尊向瑪娣兒特求愛。相反的是,他透過另一種方式讓瑪娣兒特徹底折服於自我。

  說他自卑,一點也不為過。初入市長家,他總感覺家裡的侍從孩子等都看不起他的出身。他敏感到對自我吃飯坐的位置都覺得是別人瞧不起他。而這種敏感正因為自我平凡的出身所致。

  在感情面前,他也自卑。無論是與瑞那夫人還是與瑪娣兒特,他一開始都倍感懷疑,他懷疑的理由恰好來自於他認為自我的出身和地位遠不如她們的其他追求者。哪怕處於熱戀中也多次因為他自卑所致的敏感而悲哀。

  家庭的苛待與社會上層人士的蔑視,造就了他敢於反抗的勇敢性格。對家庭的反抗,體此刻他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看書,哪怕是幫父親幹活,哪怕被父親打後,也不甘於做個木匠。對社會的反抗,主要體此刻兩份感情上。在與瑞那夫人戀愛時,書中這樣描述過“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能夠告訴他,是感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在對待與瑪娣兒特的感情上,作者不止一次寫到過他因瑪娣兒特對他的愛意感到自豪,也不止一次拿此與身份地位高的誇澤諾侯爵比較過。

  但他性格中也表現出懦弱妥協的一面,個性是在他的虛榮心、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更容易表現出他的懦弱與妥協。在得到侯爵賞賜的十字勳章後,他曾一度以為自我已經能夠躋身於上流社會擺脫平民身份後,就同他最蔑視的特權階級同流合汙。

  《紅與黑》讀後感 篇16

  我讀完《紅與黑》對於連的一大感受就是他十分虛偽。他崇拜拿破崙,可在市長家裡,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不惜燒掉拿破崙的肖像。他蔑視特權貴族階級,但是在侯爵家裡當秘書時,他卻時刻留意謹慎,提醒自我絕對不能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蔑視。在貝藏松神學院時,他更是虛偽。明明明白那些所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將自我的思想藏了起來,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貧民所所長哇列諾一家的鋪張浪費、肆意享樂的生活狀況,他同情貧民的貧苦生活,同情他們連唱歌的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他,是善良的。最終,在審判庭上,他痛斥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殘害,他敢於直面他的真心,說出了他對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輕蔑。即使在有機會免於死罪的狀況下,他依舊沒有動搖;在最愛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導下,他堅定了自我心中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樣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杯具讓人心疼。

  小說除了對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兩位女主人也一樣。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與真誠同樣讓人心疼。兒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錯誤歸結於自我出格的感情上。對於於連,她深愛著,但是處於社會道德、社會輿論以及對丈夫的那絲同情,她最終只能選取軟弱,選取放下。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依舊原諒,甚至還埋怨自我不該寫那封信。

  而瑪娣兒特,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與感情中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對於於連,她的內心也無數次掙扎過、糾結過。她一方面忘不了於連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於連的前程想象成完美的無與倫比。她總自我安慰的告訴自我,只要時機恰當,於連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後她在感情裡無法自拔。

  杯具總是把美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紅與黑》是這部杯具,它撕破了下層人民的努力奮鬥,撕破了純真感情,讓人讀完回味無窮。

  《紅與黑》讀後感 篇17

  我認為是在生活,其實只是在為生活做準備。現在我來到社會上,才明白了在我演的這場戲落幕之前,我身邊到處都是敵人,每一分鐘都是在偽裝。

  紅與黑,司湯達。

  階級壁壘,封建殘餘,家境上的差距,註定了很多像於連一樣的人,從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可是有才華,有野心,還很拼的於連不甘於被人蔑視,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利用女人上位,踩在她們的肩膀上迎來人生巔峰,到最後在死亡的懺悔面前才發現真愛,可為時已晚。

  真正讓人感到痛苦的,並不是追逐名利本身,而是你本性善良,卻逼自己進入一個勾心鬥角的世界。況且在自己不認可的遊戲裡追逐,無論結果成敗與否,都是輸家。

  《紅與黑》讀後感 篇18

  羅新璋翻譯的紅與黑,看完後我才知道這人翻譯的紅與黑才是最經典的,主角不斷上爬可是有陷入權利與愛情的爭鬥,世上是不公平的,對於一個從底層爬上來的小夥子,有點像杜拉拉,可是卻是悲劇,嫉妒會使人瘋狂,同是出身底層卻被陷害,這是謀殺,赤裸裸的罪惡,至少現在這種事也並不少見。世人皆醉我獨醒,心不黑,皮不厚,不足成功。

  野心,嫉妒,悔恨,自尊,驕傲,嘲諷,在往上爬的時候也要看看下去的路是不是安全。

  紅與黑,僅僅兩種顏色,便囊括了世間的浮華和虛妄。

  《紅與黑》讀後感 篇19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品。司湯達又譯為斯丹達爾,本名瑪利伯特小熊,自1830年7月改革後就一直在政府部門任職。他死前悄無聲息,在文學界上壓根沒有容身之地。可是就這樣一個人,寫下了讓世界最知名的的作家、抨擊家都特別感興趣的著作。可以說,斯丹達爾徹底是憑著這本書便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基本上和巴爾扎克並列的部位。

  《紅與黑》是荷蘭甚至歐洲地區現代主義的奠基石作。小說集關鍵便是敘述了於連索美的這個人,以他與2個女主角的愛情為主導線,最後的結果是他的2次愛情都毀滅了,他自己也去世了。

  看了第一遍覺得有一些糊里糊塗,吃不住求知慾,數次閱讀文章以後總算有一定的掌握。於連是獨自一人在與全部社會現狀矛盾,再加上他那極大的慾望,最後造成了他的惡運。我本人覺得於連是有點兒超級變態的,由於在第一次愛情的情況下,他徹底是一種下一層人對頂層人的對付心理狀態。他由於看不順眼省長的高傲就想要去佔據省長的老婆來對付,他成功了。

  讀得多了以後,。我發覺於連這一人的個性太尤其了。他探求真理,卻又為反動勢力服務;他剛正不阿心地善良,卻又以虛情假意的相貌進出皇室階級。從他的行為中,我讀取了慾望,及其他心裡那股不甘心低人一等的強烈慾望。

  殊不知我非常青睞的或是這一部書的心理描繪。不得不承認,斯丹達爾的心理描繪確實很有特性,在著作中,角色心理的掙脫、分歧、歪曲、抗爭……每一種轉變都真正細緻、深厚迷人,擁有別具匠心的描繪,充滿了邏輯性和客觀。尤其是在描繪於連和2個女主角的愛情時,那心理細微的轉變和發展趨勢全過程剖析的非常的精美、獨特。也難怪丹納都說斯丹達爾是這一時期和一切時期最傑出的心理文學家。他開闢了心理小說集的先例。

  這一部書體現了荷蘭下一層青年人的念頭和境遇,於連便是一個那樣的反映,很有可能非是全部的人都喜愛他,但毫無疑問都是會被他吸引住。

  這確實是本好書推薦。

  《紅與黑》讀後感 篇20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是對《紅樓夢》的評價,但我覺得放在《紅與黑》這部書中也不為過。正如眾人讀紅樓,有人看到了封建,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風俗,有人看到了愛情。而《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並沒有什麼大善或大惡,但卻是一個多面體的人物。

  於連生在一個木匠家庭,兩個哥哥身強力壯,是父親的好幫手,於連則長相白淨身材瘦削,沒少受到父親和哥哥們的欺負。於連從小就與其他農民家孩子不同,喜歡讀書,崇拜拿破崙和英雄主義,當然,他最大的夢想是擠入上流社會,成為一個貴族。但在19世紀的法國,這樣的夢想談何容易?

  於連靠著謝朗神甫和一位老軍醫教給他的知識以及他過人的記憶力和口才,在市長德瑞納家謀到了家庭教師的職位,並和德瑞納夫人互生情愫。善良的德瑞納夫人將這段婚外情的錯誤全攬在自己身上,並支援於連去別的地方謀自己的前程。於連經過神學院的磨礪,變得更加成熟,隨後隻身前往巴黎。在巴黎,於連受到了德·拉莫爾領爵的青睞,同時又與領爵女兒瑪蒂爾德展開一段愛情。當於連以為自己將要躋身上流社會時,命運的玩笑最終把他送上了斷頭臺,年輕的於連最終在遺憾和解脫中死去。

  回頭再看於連這一角色,他擁有對地位和金錢的崇拜,謝朗神甫曾暗示他消除自己心中的慾望,否則會有災禍,而於連在感動有人關心自己之後,依然持有對地位的追求。

  當然於連也渴望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他對在自己落難時關心自己的德瑞納夫人既崇拜又愛慕,甚至在死前都在懷念當家庭教師時,和德瑞納夫人及孩子們歡樂的散步時光。而在追求瑪蒂爾德時,於連也採納了俄國親王的一條條妙計,一步步使自己的愛情更深刻。

  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自己的貴族夢而做鋪墊,但他有時也會透露出自己在圓滑外表下的真心。在貴族晚宴中,於連對貴族們剝削窮人錢財來滿足口腹之慾的行為而不滿,特別是聽到“禁止窮人們唱歌”後更加震驚氣憤。面對謝朗神甫和彼拉神甫對他的忠告,他也因感受到父親般的溫暖而落淚。

  當然,如果只是看到個人的情感,這本書也許不會那麼深刻。在本書中,政治也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在封建王朝復辟期間,於連崇拜拿破崙卻始終不能表明立場,當有人搜尋自己的房間時慌張燒掉德瑞納夫人以為的情人畫像,實則是拿破崙畫像;在討好元帥夫人時說的話都是自己信仰的反面,讓瑪蒂爾德吃驚疑惑。

  於連的死充斥著淡淡的憂傷,被判處故意殺人罪的於連坦然接受死刑,儘管眾人都為他活下來的可能而努力著,小姐太太們也因這漂亮的人即將死去而流淚,但於連的死意已決。在獄中於連沒有惋惜自己的努力白費,亦沒有對世間的留戀,唯一想念的是自己的第一段愛情。他最後想的是:“我在世上並不曾孤獨地生活,我有過強有力的責任觀念,或對或錯,我為我自己規定的責任彷彿一株結實的大樹的樹幹,暴風雨中我靠著它,我搖晃過,經受過撼動。說到底,我不過是個凡人罷了......但是,我沒有被捲走。”

  其實於連並沒有什麼大錯,只不過是有一瞬,希望的火光曾照進一些人的心裡,在此後漫長的黑暗裡,黑暗中的人照常生活,偶爾自危,而被照亮過的人們更渴求那光明。

  摘抄:

  1. 一個人在二十歲的時候,他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對他將在這個世界上產生的影響的看法,勝過其餘的一切。

  2. 我在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不幸,那就是唯一使我眷戀生命的那個人變了心。

  3. 語言是給人用來掩蓋思想的。

  4. 這就是世間浮華所產生的後果;看來您已習慣了笑臉,那是謊言的真正舞臺。

  5. 有哪一個偉大的行動在開始乾的時候不是一種極端呢?只是在完成的時候,一般人才認為是可能的。

  6. 在這麼多危險中,我還有我。

  7.如果我能在這如此蒼白的臉頰上印滿了吻,而你又感覺不到,那有多好!

  《紅與黑》讀後感 篇21

  《紅與黑》是開學時讀的了,距今已過去三個多月,其實內容倒也真忘的差不多了。不過還是有一些想法的。

  男主叫於連,是個木匠的兒子,不受寵愛,被父親欺負利用,不過於連很聰明,也很有野心。他崇拜的人是拿破崙,他會偷偷藏起拿破崙的照片,不斷翻閱拿破崙自傳,激勵自己成為拿破崙那樣“成功”的人。起初我被於連讀書的能力所震驚,他真的記憶力很好,雖然對神,宗教類的很不屑,但他是成績最好的,他能把聖經倒背如流。但當時也覺得於連真的很勢力也很有野心,因為感覺他的每一步都很有目的。為了以後的發展進入了市長的家,當了家庭教師。他為了錢權細細密謀著自己的一舉一動。見市長時應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他都要想一想。我覺得很累。但想一下,他也是個很有毅力的人,能夠一直這樣下去,但是總覺得他是自卑的。不管是面對瑞納夫人還是瑪特爾小姐,他開始雖然都是精心計劃,勾引瑞納夫人,追求瑪特爾小姐,但奇怪的是,他也陷入其中。就是我發現他不是為了追求那種刺激,也許他一開始有些這種想法,但他並不是那種花花公子類的。特別是他要走的時候,他翻牆不懼被抓只為與瑞納夫人告別,他在花園苦苦等待只為與瑪特爾小姐相遇。他在每次愛情中都深陷其中,並甘願犧牲自己。說他有野心,是的,他野心很大,他渴求錢權,但他有有一種天真,那種面對感情的天真,一點也不顧世俗,也不顧被傷害,如飛蛾撲火一般。他是很稚嫩的。對於於連,瑞納,瑪特爾,三個迥然不同的人。瑞納夫人明明之前那麼愛於連,可是她更愛自己的孩子,她也許可以不顧世俗的眼光追求愛情,可是她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傷害,所以當孩子病了,她以為是自己犯了錯誤所以上天懲罰她的孩子所以她與於連一刀兩斷,到最後還舉報了於連。她把她的愛看成是一種罪孽。至於瑪特爾小姐,她很囂張跋扈,與其說她喜歡於連,倒不如說她喜歡的是叛逆的感覺。她和於連在一起,只是因為她沒見過於連這樣的人,於連一開始對她是沒有太大好感的,所以瑪特爾是有一種征服心的,她想要佔有於連,藉此彰顯自己的不同,同時她也渴望被征服。她的表現欲太重了。同時也很叛逆。所以,當於連表達出對她的愛意時,她迅速褪去了新鮮感,征服欲,她覺得沒有挑戰性。這個女生太可怕了雖然很聰明美麗,但是,她不真誠。紅與黑裡的人都是複雜的,我不能說他們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只是感到他們的生長環境塑造出了他們這樣的性格。他們的發展是意外的,但是也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的性格確實就是這樣的。所以,看完後,我只是感受到了複雜,還有合情合理。倫理,道德,愛情,神學,宗教,軍事,權利,自由,看似矛盾的大家相互碰撞交織,竟也可以這般的不可思議又合情合理。所以呀,人果然是很複雜的呢。

  好啦,關於《紅與黑》的回憶目前就到這裡啦。下期見!

  《紅與黑》讀後感 篇22

  被血色掩蓋的信仰與榮光

  當王權再度更迭——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拿破崙的事業在厄爾巴島終結,王朝復辟——時代掀起的波瀾造就了一個於連。他渴望穿上紅色的軍裝,追隨拿破崙的腳步成就一番戰功,卻迫於局勢而不得已將野心掩藏在黑色的教服下。理想與現實間的強烈反差,暗示了他的末路。當鍘刀落下,傲慢也好,自卑也罷,都會隨著塵埃落定,掩蓋在血色之中。只有那顆頭顱上空洞的瞳孔,仍痴痴凝望著他所有虛假的信仰與虛幻的榮光。

  傲慢&自卑

  縱觀於連短暫的一生,能輕易提煉出兩個詞:傲慢和自卑。乍看這兩種特質似乎相互矛盾,但究其根本,它們都生自比較心。過人的天資使他不屑同庸俗的貴族相交,堅信以自己的才華應當攀上更高的地位;低劣的出身又使他處處小心翼翼,時刻恐他人的恥笑與嘲難。傲慢與自卑的交織在他心中,滋生出近乎扭曲的惡意與甚於悲憫的崇高,構成了名為“於連”的悲劇角色。

  於連的傲慢表現得直白而富有攻擊性。在人生最初的轉折點,被瑞那市長僱為家庭教師,他心中有忐忑不安、但更多的卻是對於這份職業的輕慢,同瑞那夫人的親密關係更為他的就職提供了藉口。而在進入巴黎後,“拉穆爾侯爵的秘書”一職使他不得不出席眾多貴族參加的晚宴,於連看不上他們淺薄的思想與虛偽的做派而不願和這些“空有出身別無長處”的傢伙交好,更別提諂媚。即使是面對真正的貴族千金、擁有過人美貌與出眾智慧的瑪娣兒特,他也冷眼相待,甚至會在對方驚擾他思索時出言諷刺,這份極具攻擊性的傲慢與孤高固然是於連的人格魅力之一,卻也是致命的弱點。它令他相信他能夠成為鷙鷹,翱翔長空,完成每一次有力的搏擊;它也令他以一種超脫的眼光觀察人的行為,用上帝視角審視人在那般時代下的掙扎。

  與傲慢相對的,是於連刻在心裡的自卑。為了前途,他必須混跡於貴族大公間。而他呢?他只是一個窮木匠的兒子,始終擺脫不開索雷爾這個賤姓。出於對自己低賤出身的厭惡,當瑞那夫人樸實的心和瑪娣兒特高傲的心迸生出純摯的愛意並傾注於他時,只要她們的言語不注意,顯出了不大尊重的意味,他便覺得極冒犯,從而對他們——貴族階級的造物——報以較她們所作所為過分百倍的惡意。他不憚用最壞的想象去揣測那些貴族,並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樣子,唯恐教他們看不起。因無法改變的底層出身而帶來的無從抹去的自卑猶如蛇一般,一寸寸蠶食掉他純粹的心。它迫使他不斷為躋身英雄之列奮進,又迫使他對感受到的一切好意抱以不信任的態度。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被肆意歪曲,隔絕開於連與周圍的世界。

  從未消逝的於連

  時代的悲劇

  故事的最後,於連以一名年輕少校的身份,站在法庭上激情演說。他憑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士,繼而被接連委以重任,又因瑪娣兒特的傾心被授與十字勳章、食邑和少校稱號,可以說,命運在這期間從未虧待過這個擁有堅定信念、或者說遠大目標的年輕人。只可惜,於連的命運似乎在第一天成為家庭教師的那個早晨就已註定:破舊的報紙上報道的那個死刑犯有同於連相似的姓氏,鮮紅的聖餐布倒映在水中宛如沉寂的血。種種不詳的徵兆預示著他的結局——死亡,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在於,那樣一個優秀、擁有光明前途的年輕人彷彿不該早早被黑暗掐住咽喉,任由貴族和資產階級落下無理由的寒芒,再在蜚語中隨意塗抹事實;可一顆傲慢又自卑的心註定於連不會在強權面前低下頭顱,與世俗相悖離的結果就是為世俗所不容,那麼他的死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於連死於他的傲慢、他的自卑,死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迫害,死於那個動亂的時代。

  “在拿破崙的部隊中,我會成為一名軍曹;在巴黎的教會中,我會是一名主教。”於連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這樣的評價,是因為當時法國變化的局勢只給了平民兩種選擇:屈服,或是革命。於連想成為足以改變歷史的人物,有偉大的抱負。為了達成目的,他強迫自己做一個擁有虔誠信仰的教士,得到了他嚮往中的、儘管是短暫的榮光。在時代的浪潮下,於連的悲劇顯得無比渺小。每個個人都是時代長河中的一滴水、一粒沙,受時代的裹挾前進、翻湧,最終被時代吞噬。於連那虛假的信仰和虛幻的榮光在這條長河中微不足道,最終只能留下一點淺薄的、轉瞬即逝的血色。

  這是時代的悲劇。

  而當時代的悲劇具象到個人,於是人們記住了於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