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巴黎》讀後感

《梵高在巴黎》讀後感

  我被主人公命運的坎坷所感動。也許是兩者的結合,成就了范增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當我的目光在字裡行間穿梭,彷彿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籠罩下的空曠原野中,一雙憂鬱的眼睛望著無邊的天際,那目光中充滿了哀傷、無奈,苦楚,也充滿了堅強與執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單與無助,彷徨與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關愛,被人認可。

  梵高的臥室是那樣簡陋,那僅有的一扇窗,透過它,只能夠望見天空,望見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難卻無能為力的天空。夜晚,當梵高躺在床上,當點點星光傾瀉到屋內時,他會不會起身,走到窗下,虔誠地祈禱,祈求上蒼給他一點點希望,讓他有堅持的勇氣與力量?也許會吧,因為在他最後的傑作中,有一幅《歐維爾教堂》,在詩人的題詞中說"上帝是梵高生前心靈的最後一字",可見在梵高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唯一能夠給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還能向誰祈求最後的希望?

  在《麥田在烏雲密佈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濃密的烏雲是梵高所面臨的種種挫折與坎坷。它如此地陰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筆下,縱然它可以吞噬宇宙萬物,卻唯獨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燦燦的麥田,閃耀著鮮亮的光彩,那象徵著成熟與收穫,希望與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烏雲而蒙上黯淡的陰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卻是更加耀眼,更加迸發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這幅畫裡,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堅強與執著,他懷著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堅持,他渴望夢想成真,渴望感受到從痛苦中走出的歡樂與欣慰,就像一隻夢想爬出深井的蝸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終堅持,因為它厭惡了井底的黑暗與陰冷,厭惡了井底的死寂與汙濁,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風的吹拂,陽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繽紛的花朵,聽到悅耳的鳥鳴;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論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無法攀援為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獨自一人,他是被人遺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運卻沒有給予他相應的補償--在他滿懷希望的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比被棄置不顧,被徹底忘卻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溼的黑夜,是狹窄深陷的冰窟,那是與死比鄰的生….梵高為了和別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當他履行諾言伸出雙手時,等待他的卻是死一般的寂靜,還有什麼比真心付出更珍貴,更讓人潸然淚下?還有什麼比無情的拒絕更讓人心碎,讓人絕望?而那個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個遭到無情拒絕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時空,伸出雙手,握住那僵在半空裡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時空,把他尋覓,聽他講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時空,聽他訴說,替他分擔心底的憂傷;我多想跨越時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憂鬱哀傷…但我卻什麼都不能為他做,除了在那裡為他默默流淚。為什麼命運如此不公,讓他企盼,讓他付出,讓他堅持,卻在他生前什麼都不能給予,只給他空空的等待和絕望?

  今天,所有雄偉壯麗的畫館,無論奧賽博物館或大皇宮,都以一展梵高的傑作為榮,荷蘭和法國都爭稱梵高是她的兒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聳立著他的紀念館,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卻是在咖啡館裡一懸他的心跡。既然要在一百年後給他如此大的殊榮,為何不在一百年前給他哪怕是一點點的希望?他不渴求榮譽,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點對他的認可與承認,只要一點對他的尊重與理解,他就滿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點點的希望他從未得到過。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會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會沒有幸福,他就不會那樣悽慘地離開…

  梵高生前沒有苛求過什麼,也從未傷害過誰,卻總是被傷害,死後也是。死後的殊榮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無心得來,為何有那麼多子虛烏有的垢辱強加在他的身上,為何在死後依然不給他人格與靈魂的尊重?是為了顯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視角獨特,還是嫉妒的怒火讓他們容不得別人比他們好?若是如此,儘管把那些榮譽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給他一片安靜的天空…

  梵高的墳塋,簡陋卻不荒蕪,令人悽惻卻又讓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風中顫動著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著這個安息的人,守候著這個執著於夢想的人,守候著這個不會被忘卻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