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摺疊的讀後感
北京摺疊的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影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京摺疊的讀後感,歡迎大家查閱。
篇一:北京摺疊的讀後感
既然《北京摺疊》描述的是階級分層固話,那就再來看一看《贍養人類》吧。不得不佩服,這個腦洞大多了,我還是好這口。這是一個殺手的故事,殺手被世界上最富有的13個人僱傭,任務是殺死世界上最窮的3個人,這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更讓人好奇,人家都那樣窮,為啥還要人家命?隨著殺手慢慢揭秘,最富有的13個人其實是在為全人類的利益做爭取,因為這最窮的3個人都太有骨氣了,錢財無法收買他們,只好痛下殺手了。這腦洞還不算大,等到最後揭秘到第一地球的貧富分化的故事時,我簡直要倒吸一口涼氣,故事居然可以誇張極端到如此地步,不得不不佩服大劉的想象力。原來侵入地球的外星人,也是貧富分化的底層人民,他們的殖民入侵行為是因為他們在第一地球已無法生存。個人覺得,這個故事比《北京摺疊》更加驚豔,不過可能因為腦洞太開,無法感同身受,所以沒有《北京摺疊》那樣處處體現著現實的殘酷。
果然看小說,比看程式碼要神速多了,再來一篇《贍養上帝》吧。同樣的一篇短篇小說,地點沒有設定在城市,而且一個鄉村,一開始的故事場景就像一個普通農戶家裡寄宿了吃白飯的孩子,全家人都對吃白飯的傢伙惡言相向,只是那個吃白飯的是上帝爺爺。大劉的故事總是如此大的反差,3000多歲的上帝爺爺(叫爺爺感覺輩分不對,不過不叫爺爺又叫什麼好呢?)寄宿在普通農戶家,承受大家的白眼和譏諷,但其實上帝爺爺是有超高科技的族群,科技化程度太高深,以至於上帝爺爺們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了幾千幾萬年後,所有人都退化成了只能吃喝拉撒,不懂數理化的半文盲,大劉的故事就是這麼誇張極致。上帝爺爺們帶著一個神秘配方(看不懂的超高科技一手資料)來地球尋求贍養。人類一開始是拒絕,但是看了一眼他們帶來的配方,立刻就答應贍養20億個從天而降的上帝爺爺,心想有了一手配方,地球的生產力、GDP增長何止能多養20億人?再來20億也木有問題啊。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地球人發現要把配方順利轉產,幾個世紀都做不到!因為最牛掰的地球人研習那些高科技也要好多好多好多年。所以就出現了小說開始的一幕,上帝爺爺越來越被眾人嫌棄,還有人被虐待。這和《贍養人類》是一個系列,與一般的外星人小說不同,外星人並不要侵略佔領地球,屠戮眾生,只是來找地球人討口飯吃,反差劇情的背後令人不禁令人遐想,過度
篇二:北京摺疊的讀後感
北京摺疊,全文將近2萬字。用一種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也描繪了智慧化時代到來的利與弊。透過學習,總結並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1)社會階層
本文將北京分為了三個空間並代表相應的階級,即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如圖,是各個空間的主要人口數及活動時間段。可以發現第一空間人數最少,活動時間最長,達到24小時,第二空間次之,活動時間為16小時,第三空間人數最多,活動時間最短,為8小時。(這些資料與後者老葛對於GDP和失業關係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間支柱產業是垃圾回收分選。垃圾工有兩千萬人,另外三千萬人靠販賣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險過活。屬於社會的最低階層,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這個階層的人幹著最髒最重的活,領著最低的工資,每個人生活都是三點一線,工作—吃飯—膠囊睡覺。任勞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滿足溫飽,基本也無其他活動(但是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願意再從事這類工作,更向往娛樂場所發洩證明自己)。他們很少討論自己的未來與規劃,跟如今很多老城區/城中村住戶一樣,他們才不關心世界變化,真正能引起他們注意的是柴米油鹽,水電、房租費,以及那低的可憐的工資能否上漲。
第二空間,正是現實社會中層人士,知識分子,工程師。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學張顯。這類人接受過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穩定且較為輕鬆的工作。他們有對愛情充滿憧憬,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躋身上層空間。他們的思想已經不是第三空間那樣,溫飽已解決,他們需要是得到社會認可,完成進階,特別是能在職場得到晉升。如張顯,已做好了基本的規劃,那就是先掙錢(銀行)後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間鍛鍊一段時間(如現實的下基層),因為擁有第三空間的管理經驗才容易獲得升職,否則只能一輩子級別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間。
第一空間,社會金字塔頂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間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奮鬥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間想都未想的地方。這個空間的代表有葛大平、吳聞以及摺疊城市設計者白髮老人。他們三個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從第三空間爬上第一空間的人,第一空間裡面級別最低的一類人(安保、廚師、大夫、管家),屬於高階藍領。這類人已經明白了頂層的一些設計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對於社會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吳聞及白髮老人,他們都屬於社會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一個檔案就能關係到底層的生存問題。他們已經不在關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關注的是社會未來發展的大框架,去設定未來的路線,戰略和具體實施方案。
點選圖片檢視幻燈模式
(2)智慧化社會
本文從依言與老刀吃飯場景,描繪了機器人送菜;從老刀進入第一空間被逮住時,描繪了機器人巡邏及跟蹤捕捉;從晚會結束後,描繪了機器人自動清掃;以及科技園區的工廠都是機器自動作業。這些都是第一空間的場景,而第一空間也是未來全社會發展的樣板。這些跟如今很熱很火的工業4.0,中國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謀而合。智慧傢俱,自動化工廠,自動交通工具等等,都是當今研發與發展的重點。但是本文也從吳聞與白髮老人對話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機器換人需要解決一個更加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失業問題。吳聞啟用自動化處理垃圾專案,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規模提取材質的辦法來解決垃圾處理,即快速又清潔。可是白髮老人提出了兩大問題,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汙染,二是專案上馬,採用自動化後,怎麼解決上千萬的垃圾工的失業問題。老人的第一個問題與現在社會進行一些專案是一致的,比如最明顯的電動汽車,即所謂新能源汽車,各大汽車廠商爭先上報新能源專案。但是目前很多仍採用鋰電池,那麼鋰電池的製作以及後期回收處理是否會汙染,如果汙染,怎麼解決。這些卻是少有關注,明而不宣。
對於第二個問題,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問題。老葛講的很清楚。這與歐洲二十世紀末一樣,經濟發展,失業率上升,印錢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線不符合。即經濟發展,失業率沒降反升。
老葛說了,人工成本上漲,機器成本下降,機器便宜,生產力改造升級,GDP上去了,失業也上去了,怎麼辦?越保護工廠越不僱人。地都騰出來搞大規模生產,人又不需要。那麼人去幹嘛呢。歐洲採取強行減少每人工作時間,增加就業機會,但是這樣沒有活力。最好辦法是減少一些人的生活時間,但又給他們找些活幹。就是塞到夜裡,這樣還有一個好處,通貨膨脹傳不到底層去,印鈔票、花鈔票都是能貸款的人消化了,GDP漲了,底下的物價沒有漲。
篇三:北京摺疊的讀後感
有人說這本部小說得到雨果獎是因為其對中國醜惡現狀的揭露。書中描寫的社會是48小時裡第一空間與第二、三空間的時間各佔一半,其實是實現了社會的階層在資源上的平均分配。大家各佔一半的時間,享受整座城市的空間。至於個人生活上的差距,則是由於階級人口數量分配的不均勻。第二、三空間有7千萬人,而第一空間只有500萬,這個數量的對比決定了個階級的個人無法享用同等數量的資源。
小說是一箇中國社會的微縮景觀。階級之間相互隔離,高層次的個人享受著低層次個人十倍以上的資源(注意這裡只是說個人之間的對比,而不是社會整體對比)。高層人員對新的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採取謹慎的態度,這跟中國曆來帝王的態度保持一致,因為新生產力的引入必定導致就業機會的減少,進而導致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清代帝王建設圓明園所採用的技術就可以看到,西方先進的技術被引用到圓明園,但皇帝卻將這些技術悄悄的限制在他的生活圈以內。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先進裝置像是垃圾傳送帶,自動料理機,安全、勤雜機器人等都只在第一、二層出現。這些東西出現在第三層必定會傷害體力勞動者們。
有一首歌唱的好:“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喲,挑呀挑江山。”而在這秤桿子的兩端就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他們分別以數量和權力玩著平衡的遊戲。而沒當新的生產力的推進,導致被統治者的地位受到威脅,最終打破這個平衡,中國的平衡遊戲又會以一場“造反”或者是“革命”來重新建立平衡。而被統治者的命運,則是其勞動不斷被進一步取代,知道連垃圾處理的工作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