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四問》讀後感

《每天四問》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每天四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天四問》讀後感 篇1

  今天讀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每天四問》,覺得真是受益匪淺。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每一問都觸及靈魂,發人深省。

  一問身體是否健康。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一切的基礎。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健康的身體,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明天,而我們現在工作繁忙不注意自己的飲食,連續工作,這樣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應該要注意飲食,勞逸結合,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問學問是否進步。陶老先生就告訴我們其中深刻的道理:做每件事都應該專一,打好基礎,認真分析,追求真知。所以堅韌不拔的意志相當重要。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凡事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寬容,少些斤斤計較,多些善意,少些敵意。我們就應該用這樣的心態做人做事。

  還有一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每天還應該做到四問:一問:課前還有哪些方面我沒有準備好?細緻地分析學生,精心地設計學法,恰當地選擇教法你都做到了嗎?因為課前準備越充分,在課堂上就越能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二問: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了嗎?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

  三問:課堂上我投入激情了嗎,我的應變能力如何?一位對自己專業充滿興趣的教師,才會使自己的課堂充滿激情。學生喜歡充滿激情的教師,喜歡充滿活力的課堂。對教學充滿激情的教師,一定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他的課堂也會充滿陽光。教師的激情更多應體現在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上、對學生學業興趣的激發上,而不是獨霸課堂、侃侃而談。

  四問:我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落實得怎麼樣?“得”與“失”在哪裡?教學設計是對課堂實施的一個理想藍圖,課堂上要力爭用這一設計來實施。因此,教學的課後反思,必須要對教學的實際過程與事前的設計,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課堂中出現了什麼新的情況,又是怎樣應對,要找出差距,並分析原因,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便採取補救措施。把教學過程中的每一點成功與教訓都記錄下來,它是我們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

  面對忙碌而緊張的生活,面對每天初升的太陽,讓我們每天四問,並努力做到,這樣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會自信地對自己說:今天,我都做到了!

  《每天四問》讀後感 篇2

  《每天四問》是陶先生在育才學校三週年紀念晚會上的演講詞。今天讀來,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

  陶先生也教育我們“健康第一。沒有了身體,一切都完了!”陶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固然不對,但是過分的用功,過分的緊張勞苦工作,也於一個人身體的健康有妨害。妨害著腦力的貧弱,妨害著體力的匱乏,甚至於大病,不但耽誤了學習和工作,而且減損及於生命的期限!”

  陶先生的“第一問”也啟發我把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健康教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的健康,二是心理的健康,這兩方面是同等重要的。陶先生在《我之學校觀》中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亦就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不難看出,這句話也教育我們:教育孩子,一切都應從健康教育出發。

  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

  陶先生說:“學問是一切前進的活力的源泉。”不學習,怎能進步?這是一個知識更新非常快的時代,不學習,不讀書,就要被時代拋棄。在這個問題中,陶先生給了我們幾個學習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五個字:一、集、鑽、剖、韌。

  一,即專一。荀子說:“好一則博”,治學必須專一。荀子在他的'《勸學》中也指出:“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由此可看出專一在治學中的重要性。

  曾經,孩子們剛入學時,每每做數學題都是教師領著一個題目一個題目的做,而當讓孩子們自己做練習題時,孩子們總是控制不住的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做題的效率不但很低,而且準確率也不高。於是,教育孩子們做題要專心致志、一言不發。誠然,培養孩子的這種治學專一的品質,對他們將來做學問是大有裨益的。

  集,指蒐集。當前,蒐集資料和資訊已是人的一種能力。在網路時代,各種各樣的資訊鋪天蓋地,在繁雜的資訊中能蒐集到對做學問有用的資訊也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了。而要想精益求精的做研究,更需要蒐集更多的資料,才能把所做的學問弄得明明白白。

  鑽,即深入。也就是要深入研究。做學問,最忌諱的就是淺嘗輒止。

  我們教育學生的工作,除了專業的知識,還要有教育學生的方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鑽,就是要研究,要了解學生的個性,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應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心理理論去指導,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剖,即分析。老師對於收集的資訊、掌握的材料,當然是越豐富越好,越廣泛越好。但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我們當老師的怎樣把精華呈現給學生,與學生共享,讓學生有最大的收穫,能最大地給學生以啟迪,給學生以最豐富的遐想。

  最後一個是“韌”字。韌,即堅韌。做學問,要有堅韌的精神,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就數學學習而言,學的越深,越是枯燥乏味。所以,作為數學教師,在小學階段就要在數學課堂上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讓數學公式、數學定理不再枯燥冰冷,以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當然,還要在反覆的推理、驗算中培養孩子們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

  教育者的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從走上教育崗位到成為一名好教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持之以恆。

  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

  陶行知對工作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要“站崗位”。既然走上這個工作崗位,就要兢兢業業,盡職盡責;既然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就要把汗水灑在講臺,把愛澆灌給每一位學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了愛就有了責任。二是要“敏捷正確”。要想工作有效率,既要思維敏捷,又要方法正確。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日的工作中,要注意總結經驗方法,還要注意工作時要細心與耐心。三是“做好為止”。教師的工作平凡而瑣碎,而瑣碎的工作常常考驗我們的毅力與耐心。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端正工作態度,一切為了學生,我們的任何工作決不能半途而廢。

  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無德,縱然你有再高學問和本領,也無用處。陶行知先生把道德分為“公德”和“私德”,並指出“人人以公德為前提,則這一個集體,必然是日益穩固,日益興盛。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這個集體的基礎必然動搖,並且一定是要衰敗下去!”我們是在塑造人類的靈魂,是在為全人類“公德”而奉獻自己的智慧,那最好的垂範當然是崇高的“私德”。陶行知又說:“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潔”。這讓我想起陶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博大胸懷,不愧為“人民的教育家”,更是所有教師的楷模!

  陶先生的助手方與嚴在整理《每天四問》的稿子時寫道:“‘每天四問’,是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鐘,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氣有正義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寶筏,能把我們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寶筏!”讀罷,確實如方先生所說!且讀且思,我也將虔誠的踐行陶先生的“每天四問”!

  《每天四問》讀後感 篇3

  今天胡老師課堂上的同學講了陶行知名篇《每天四問》,雖說是陶行知先生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文章,但讀起來,卻是感觸良多,尤其是他的第一問和第二問。

  首先,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每天應該要問的是: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健康第一,沒有了身體,一切都完了!”由此不僅想到了現在大多數教師的身體狀況。目前,學生、家長、社會對教師的期盼值越來越高,社會競爭力日益加強,因此教師每天在從事著消耗腦力與體力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著沉重的心理壓力。雙重的壓力,給教師們帶來的健康隱患是多方面的,相當一部分教師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而患有不同程度職業病的教師也佔了相當一部分比例。讀了陶老的這一問,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原因是什麼呢?其一是教師的工作量較大,很多教師幾乎抽不出時間來鍛鍊身體;其二、健康意識較差,有病能拖則拖,經常帶病堅持工作,不會調整工作時間;其三、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堅持鍛鍊身體的良好習慣。而造成自己身體每況愈下的最主要的原因則是第二、三條了。

  陶行知說:“忽略健康的個人,就是等於在與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是啊,我們怎麼能開這樣的玩笑呢?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只有有了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好的去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做為教師,我們的健康不僅關係到個人,家庭,而且關係到學生,更關係到國家的未來。因此,我們一定要養成堅持鍛鍊身體的良好習慣,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就讓我們每天問自己一次:我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了嗎?我的身體今天有進步嗎?進步了多少?

  其次,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說有五個字可以幫助我們學問易於進步。第一個,是“一”字,就是“專一”。我們對於一件事物能夠專心一意地做下去,必然有能夠有一旦豁然貫通之時,因為有了一個專一的問題做中心,就可以圍繞這個中心去展開學習。第二個是“集”字,就是“蒐集”有了豐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徹頭徹尾研究它一個明明白白,才能夠真正理解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夠“迎刃而解”,才能夠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第三個是“鑽”字,就是深入的意思。第四個是“剖”就是“分析”的意思。第五個是“韌”字,就是說做只有在長期的戰鬥中,戰勝許許多多的困難,化除種種障礙,才會有所收穫。“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陶先生的五字真言說出了教師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真諦。  

  放眼周圍的你,每天這樣問自己的恐怕不多。不少人的工作不外乎吃“谷種”。年輕時還可以,上了四十歲,工作起來已是捉襟見肘,一過五十,就基本上全“廢”了,工作上不出錯就算不錯了,哪還能來“創新”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