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紅旗下讀後感範文

正紅旗下讀後感範文

  《正紅旗下》是一部作者老舍先生的自傳體作品,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正紅旗下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正紅旗下讀後感一

  一本沒寫完的書,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風情、旗人的風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筆寫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卻又是一首浸到骨子裡的輓歌。放眼現當代中國文學,再沒有誰能把熱鬧中的哀傷,嬉笑中的悲涼寫的如此毫不做作。錢鍾書在某些方面可以與之一較,但是錢鍾書的學術素養讓他的文字太過機智、詼諧,多了些賣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錢鍾書,建國後惡劣的文學環境也讓他無法再寫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們紛紛輟筆、轉行,或作應景文章時,老舍能寫出《正紅旗下》實在不能不算是一個神蹟。老舍投了湖,《正紅旗下》未能完成,確實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書沒寫完,堪堪留在了那個大廈將傾未傾,舊夢將醒未醒,人人都惶惶無所終的時刻。老舍真的是要求進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範標準寫些個覺醒人物、帝國主義、歷史規律的必然性,結果就是十成、牛牧師這些人單薄得如同紙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麼跟機靈可愛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負的姑母比?此書如果繼續寫下去,一定就是覺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我不想看福海變成一個革命者,因為福海再懂得變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會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沒能寫下去,沒能向著規定好的創作條框更進一步,其實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們這些讀者。這是《正紅旗下》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

  正紅旗下讀後感二

  尊敬的各位前輩、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老舍先生的《正紅旗下》。該書講述了清朝末年北京市底層旗人的生活狀況,作者同情貧苦辛勤的普通百姓,批評部分旗人不勞而獲的心理。筆觸幽默平靜,在不緊不慢講述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時,也指明瞭清朝亡國的歷史必然性。

  該書的`人物刻畫鮮明:溫和實誠的父親、樸實堅韌的母親、傲慢自大的姑母、沉迷玩樂的大姐夫和大姐公公、蠻橫無理的大姐婆婆、聰明能幹的福海二哥、享榮華富貴的定大爺……一個個人物引人入勝,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落魄滿族家庭。此時北京底層的旗人們與清軍入關時的祖輩不同,早已風光不再,用書中"我"大姐夫的話說,是"別的不行,吃喝玩樂數第一".他們中的大多數,每月領著一份或幾份錢糧,而不肯花一丁點心思在"工作"上。他們的日子,在賒賬買好吃的與遛鳥逗蟈蟈中度過,春節到了,寧肯累瘦一圈、將房契抵押出去,也要把北京城所有景點玩遍。他們的人生宗旨是"債多了不愁""幫人幹活最丟人",他們看不起不敢賒賬的親屬,當自家門前的"雞爪子"記號太多、債主們已經堵著門要求還錢時,他們就搬出自己"尊貴"的旗人身份,用響亮的京腔理直氣壯地斥責債主窮著急,"欠了日子欠不著錢!"不管有錢沒錢,這些旗人自顧自地沉浸在玩樂裡,對世界環境的風雲變幻熟視無睹,活在一片混沌中。書中對"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作者的態度是批判而略帶悲憫的。但書中也不乏優秀的旗人,比如福海二哥。他懂禮數、嘴巴甜,會討長輩歡心,也能做事,他為"我"的洗三慶典忙前忙後,毫不介意連碗麵條都吃不上;他同情加入"義和團"的王掌櫃的兒子,儘管這個來自山東農村的小夥子老忍不住拿話噎他。他自己是個旗人,卻不同於"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他肯學習,不以幫人幹油漆活為恥。當為老王掌櫃的事兒踏上"定大爺"尊貴的家門時,他緊張歸緊張,心裡對定祿"正經話夾在閒話中說"的虛張聲勢的伎倆很不以為然。他是腐朽的大清社會中的一點希望。如果故事能講完,他身上應該會發生不少故事。

  該書的語言風格幽默精到:該書是老舍晚期的作品,無論是駕馭故事的能力,還是語言的純熟,都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完美的境界。老舍的文字,是簡潔、純熟的北京口語,本書尤其以口語化見長,運用北京方言土語表達人物的嬉笑怒罵,富於表現力的大白話符合書中底層人物的性格和教養,以平靜且幽默的口吻批評人,表達對陳規陋習的不滿,是這部作品中老舍慣用的方式:"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負兄弟媳婦,還怎麼算作大姑子呢?".老舍語言中的善意的戲謔讀來也是人感覺興趣盎然,比如除夕,"我"的姑母給了二姐一塊從重陽放到除夕的花糕,"古色古香";

  該書的文化底蘊濃郁深厚:文化一直是老舍作品裡貫穿始終的精神"核心".老北京的風情、旗人的風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筆寫的自然、俏皮、傳神。熱鬧喧譁中的哀傷必露,嬉笑怒罵悲涼盡顯。該書對旗人文化中所表現出的"文化過熱"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文化角度切入社會現實,著重挖掘人物與生活的豐富複雜的文化內涵,並且透過文化上的批判與反思尋求民族新生、履行思想啟蒙的職責。

  《正紅旗下》是一部作者老舍先生的自傳體作品,1962年老舍先生留僅下了11章8萬文字,寫到第十一章牛牧師應定大爺之邀赴宴,宴前遭遇狼狽而有氣無言,文中的第一視角的"我"還不到一歲就擱筆了,令讀者扼腕嘆息。張愛玲曾有人生三恨之說: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正紅旗下》成為孤篇又何嘗不是喜愛老舍先生文學作品的廣大讀者們心中的一大憾事,這部作品命運也如同老舍先生一樣,沒有走到生命盡頭,就悲劇地戛然而止,留給讀者們雋永的回味和永恆的懷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