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讀後感兩篇

《孔乙己》的讀後感兩篇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收錄在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寫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書生的事。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孔乙己》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一: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透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透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透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透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透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擷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透過小夥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

  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突出了封建科舉制度戕(qiāng)害讀書人的罪惡以及封建統治下一般群眾的麻木與冷漠。作者透過人物外貌、心理、語言、動作和自然場景、社會環境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特徵和悲慘遭遇,生動地塑造了孔乙己的藝術形象。

  《孔乙己》讀後感二:

  媽媽下午給我講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於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讀了一遍,我深深的為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嚐。文章裡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麼會這樣呢,讀了後面的文字,才知道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後把自己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以前有點錢,現在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餬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起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

  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故事最後對孔乙己的結局有了這樣的敘述:中秋節前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結賬,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銅錢呢!”。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被打折了腿了。”

  “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了,竟偷到丁舉人家裡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

  “後來怎麼樣?”

  “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後來呢?”

  “誰曉得?許是死了。”

  中秋過後,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櫃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說:“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櫃檯下的對面門檻坐著,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盤著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櫃說,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

  這以後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著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