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讀後感(精選26篇)

白鹿原讀後感(精選2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鹿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白鹿原讀後感 篇1

  終於把陳 忠實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結尾令人有些震驚。思緒隨著故事情節的波動有些紛亂,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態隨著白鹿兩家的主線而展開,在中國大地上描寫的這一小塊兒地方折射著整個社會時代的變遷。

  歲月的風霜雨雪,風和日麗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這片古老的平原,精靈的白鹿躍動著人們記憶中久違的傳說,不管經歷多少坎坷風雨,生活的輪子依然不分晝夜地滾動前進,這是歲月蘊含的冷酷而堅實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軒、鹿子霖兩大家族有形或無形的較量推動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與深入。為了生活而爭,為了臉面而爭。當然書中並無直接而露骨地描寫兩大家族的鬥爭,而是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最終以鹿家慘敗結局。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條真理。白嘉軒是中國傳統男人的寫照,墨守陳規、自力更生、謹小慎微、兢兢業業地生活。因此,他沒有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始終以一個威嚴族長的身份立信於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與白嘉軒不大一樣,他追求功利,爭強好勝,作風不謹,卻又有膽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雖然也經歷了起伏的官場,但終究也沒創造些什麼輝煌,最後也以悲慘收場。我覺得性格變化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白孝文,一個是黑娃。白孝文經歷了一場饑荒的打擊之後,由軟弱變得堅強起來,這也多虧他鹿三叔的話語刺激的作用。他從原來的唯命是從,規規矩矩,優柔寡斷的性格中走出來,變得桀驁不馴,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謂一波三折,先是小時的膽小羞怯,後又勇猛剽悍,最後又歸於知書達禮,學為好人。其實性格與環境的關係是辯證的,環境塑造了某人某種性格,而某人憑著某種性格來重新塑造環境。

  《白鹿原》作為矛盾文學獎的作品,它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一個平原,一個族群的生活畫面,讀進去,我們彷彿身臨其境。隨人物之悲而悲,隨人物之喜而喜。我們往往被小說中的人物感染,這大概就是大師筆下寫實筆觸的力量吧!

  書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們的呢?

  希望用青春奮鬥的熱情攪破生活的波瀾不驚,用我們的雙手與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讀後感 篇2

  只了看一半,田小娥一死,就沒多大舉趣看下去了,勉強看夠二十五章,看到小說中描寫女靈與鹿兆鵬扮假夫妻那段,就真的再也看不下去了。

  小說幾個女性角色,在男女情愛方面都是主動的,甚至媚騷勾引成分居多。好吧,如果田小娥老舉人悲憐的偏房,甚至還虐待,造成心情隨便,狐媚勾引黑娃,也情有可原,可以理解,黑娃出走後,她了生存和為了保住黑娃上了鹿子霖的當或床,最後又破罐破摔,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而勾引芒娃的翠兒又是作何心理?未滿二十歲的未婚少女也性飢 渴耐,變法的勾引木匠芒娜,這又做保理解,簡直很難理解。如果世上曾真有類似之事,那也能說明,翠兒在遇到芒娃前肯定隱性的?跟別人有一腿,所以才會那樣飢渴耐,而芒娃最後還為這樣的女人殺人,則表現得有點愚蠢,甚至挺無腦,甚至小說都沒有寫明芒娜與她有床上行為,只有親呢被她勾引時的一時親熱。或者說作者一味想圓通表現芒娃落草為寇的原因,神話一下芒娃。但畢竟還是表現不足,這一情節情理不通。

  最後,一直被稱為小說中最單純,不具媚性的女性角色白靈,竟然在跟鹿兆鵬假扮夫妻期間產生感情,也是主動的,這真讓你難以理解,首先一個沒有性經驗的未婚少女,,特別在心倍受還相對保守的年代,遇到她心儀的男人,而且年紀比他長,她更多的應該羞怯與緊張,怎麼也能的主動的成分在裡面?

  小說中的幾個女性角色,全是主動摟抱住男人的,這真讓人無法理解。或許小說作者年輕遇到的女性多半是主動的,也或者陝西女性都這個樣,作者才這樣寫。

  同時很驚歎作者的才華和描寫能力,但是真的有很多不足,不完美之處,都是小細節上,要不然真可稱得上名著了。

  其實那些小細節如果是錯別字沒改掉一樣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可能寫社樣一本長篇已心力憔悴,所以沒能反覆修改,多自看幾遍。所以比起名著倒還是差了點。

  比如某一細節,孝義是白靈的哥哥,怎麼能在白的靈已戀愛,他還未成年呢?

  其次,田小蛾遇到黑娃那年,黑娃十七歲,她叫他稱她為姐,而後來白孝文成婚時才十六歲,稱田小娥為妹,按作者描述的,黑娃比白孝大,可是細節卻有錯亂。

  其次,小說最理譜的一事,就是白孝文成婚時,已十六歲了,不懂男女也算正常,但面對一個女人,卻平平淡淡的睡過三天,無肢體動作,這個是不是不太正常?

  男女初次過夜,可以不懂,不會,但不應該少了緊張與毛躁嘛,而且小說所有女性角色在情感和性事方面,全是主動的真是理譜。

  總之小說,有很多細節不足之處,要不然可稱為名著了。

  白鹿原讀後感 篇3

  約摸著17年暑假,酷暑難捱,利用幾天的午休時間在床上閱讀完了《白鹿原》。

  那還是上公共課大學語文,16年春夏學期,那個燙著泡麵形狀頭髮的女老師推薦給我們的,當然少不了對這本鴻篇鉅製的讚美,歷史大背景、社會變遷,十分值得品讀云云,並吐槽,由王全安執導,張雨綺扮演田小娥把《白鹿原》改編為電影,則將這部著作完全演繹成為田小娥和他的男人們的故事,簡直不要太低俗,完全把這部書的精髓丟棄了。

  二次接觸《白鹿原》是17年春夏學期,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蒞臨我校音樂廳開展講座時,提了一嘴,說今天在圖書館看到展欄上放著《白鹿原》,他告訴圖書管理員說應該把它放到最上面的架子上,因為的作者陳忠實老師仙逝了,並且對著這本書深深鞠了一躬。也許那時候起我更加堅定要讀一讀這本書了。

  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一直都“封閉”在自己的象牙塔裡,不通人情世故,不瞭解更多的課外知識。這就導致我剛接觸到這本書,對於很多細節和人情往來都顯得無知和不求甚解,草草翻去了事,並且竟然因為裡面對性的描述而感受到在這方面前所未有的衝擊,於是從閱覽室借來的《白鹿原》翻看到最後一頁就只記住了白嘉軒一下娶了好幾房太太、白孝文遏制不住地和女人交合、田小娥和黑娃床上撒歡等等,簡直是罪過!因為從語文老師介紹這本書時,我就認為,如果是我讀,一定會體會到作者對時代描寫的大格局,而不是微不足道的情情愛愛。

  接觸豆瓣以後就迫不及待把《白鹿原》標為已讀,已讀說來簡單,草草翻看也叫已讀,仔細品讀也叫已讀。

  重讀《白鹿原》得益於鑫鑫的榜樣作用。鑫鑫準備讀此書,也給我發來一份。後來聽鑫鑫津津樂道里面的情節,而我卻一臉茫然,實在不好意思明確自己讀過《白鹿原》,只說,哎,還是本科時候讀的呢,好多情節都忘了。是的,真的忘了,居然都忘記主人公白嘉軒是有兩個姐姐的。

  開啟此書,有熟悉的有陌生的,有電視劇裡的情節也有聽鑫鑫分享的自己想象中的情節。因為對男女之事已經不再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因此,不再像以前踟躕於無法接受對性如此直白的描寫而看不到許多更有價值的事情,所以讀起來如高處流水般輕快順暢。

  故事的主線從來沒有離開主人公白嘉軒,時間線從他的父輩開始,直至他的兒輩、孫輩。一頁頁翻閱著這本書,白嘉軒從孩子到成年到壯年再到遲暮,我彷彿感覺到他的年歲就在我滑動的指尖悄然流逝,是的,主人公在成長、老去,我也隨著他時喜時悲、時惱時靜,而我的時間也悄悄溜走了。

  身為族長的白嘉軒一生遵循著自己以德報怨以正祛邪的生存法則。從鬧農協自己被迫穿上歧視性乃至侮辱性的服裝走街串巷接受唾罵,到祖宗祠堂被破壞攪亂,他都沒有憤懣不平、趁勢欺辱,而是本本分分敲鑼開會、修復祠堂。可他也不是老實疙瘩——不懂反抗、缺乏勇敢。從他信奉白鹿傳說大膽用好地換孬地,到傳遞雞毛信、組織村民反抗賦稅壓迫交農具無不體現了他的堅定和魄力。不僅如此,他還懂得籠絡人心,鹿三家從他父親那一代就在白家做長工,到他這一代仍是如此。因為百家從未虧待過鹿三一家,不因他們寄人籬下就剋扣工資、打完糧以後總是先緊著給鹿三一家,也從不因為糧食收成不好就缺斤少兩。白嘉軒從父親那裡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把鹿三當自家人待,當然,鹿三也是明白人,踏踏實實為白家操心賣力。這樣融洽的主僕關係實在難得。這其中當然少不了雙方對這份關係的維繫,也得益於當時社會背景的下黃土高原上淳樸的民風。

  被自己看著長大的黑娃下黑手,從此挺直的腰板佝僂不堪,黑娃甚至因為田小娥而試圖殺害自己,白嘉軒都沒有失去自己的風度,搭救身處囹圄的黑娃,在黑娃不再落草決心改過自新後寬容接納他來再拜祠堂。

  自己一手栽培將來繼承族長一職的長子竟和破窯裡的田小娥勾結在一起,不顧自己妻子和孩子的死活享受與田小娥的苟且,並且將分家後分得的房子賣給了鹿子霖。這種巨大的侮辱沒有壓垮這個男人,他平心靜氣,照理辦事,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而在等到鹿子霖身敗名裂的最好時機,他沒有幸災樂禍,反而出手搭救,因為他知道,鹿子霖知悉後自然不會繼續得意於自己在白孝文身上的傑作,對待心術不正的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心理征服辦法了。

  在我看來,白嘉軒就是一個渾身正氣並且大義當頭的人,人生的大起大落他都坦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整本書中最為鮮活的一個角色,他是時代更迭給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百姓帶來改變的人物縮影,他告訴我們,光明磊落、大度豁達就是人生的標杆。

  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的生命簡直似草芥一般輕賤。在年久乾旱的土地裡,糧食顆粒無收,不說享受其他任何的歡愉,僅僅是填飽肚子就是擋在人面前的一件大事、要事。想想自己中午沒有吃完的那一兩米飯不禁想到了那句,浪費糧食可恥的標語。

  本書給我帶來鮮明印象的是黑娃從土匪到保安團營長的轉變,一個粗獷的大字不識一個、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的糙漢子,居然要向朱先生拜師學知識了。可見,人說到底還是嚮往那修身、修心的賢人聖者的方向,所以自古以來人人都對有文化的人存有幾分敬意和佩服。

  本書最不能令我接受的就是白孝文因為田小娥而產生的轉變,也許一個人不要臉了以後能夠卸下很多包袱和壓力,不在意旁者的評頭論足。但是在白孝文快餓死在地頭裡時也許醒悟了,人,還是要臉的,不要臉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這同樣也是自我的提問。

  白鹿原讀後感 篇4

  《白鹿原》裡邊的某些情節過於細節化,使人讀到一半的時候就不再想讀下去了,當然不是“不忍猝讀”,而是懷疑這本書是不是名不副實了,這樣的書怎麼也能獲“茅盾文學獎”?當然我也想過中途放棄,可是又有一點兒的僥倖,因為獲得該獎項的小說我看過好幾部了,都寫得挺好的,我相信那個時候許多的評委的眼睛還是雪亮的。還有,就是除了這本書,想看的書沒有一本,不想看的書當然就不能算作是書了。

  最後,我才發現原來有時候有點兒“僥倖”,還真的挺不錯的,要不然我不就錯過這本好書了嗎?看來不到最後一切的評論都是妄加的。

  就像書中的正派人物白嘉軒,開始書中對他的描寫有幾分的貶斥,後來你會發現這個正派的人,自從有了第一個兒子之後,就那麼一直的正直了下去,雖然中間連腰都被打斷了,可他依然正直的處事不管外邊發生了什麼,他以近乎愚昧的頑固,做自己的事情,也不讓自己的兒女參與外界的事情,以至於最後他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另外的典型,封建禮教的衛道士。

  書中另外一個主要人物鹿子霖,也是白鹿村的大戶,此人行為不檢點,與黑娃兒的老婆小娥好,使小娥誘騙白嘉軒的大兒子也就是現任的族長白孝文,他也不過想把白家拉下水,“在白嘉軒脖子上尿尿”,鹿子霖最後瘋了,瘋在了書的結尾,瘋在了那個被拉做陪黑娃兒槍斃的下午,瘋在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之中

  相對於白嘉軒與鹿子霖,他們的兒女出路不盡相同。

  白嘉軒沒有像鹿子霖將兩個兒子送到省城學新學,只有最疼愛的白靈去了省城,參加了gcd,最後死於自己人的內訌,犧牲在了神聖的延安。

  鹿兆海犧牲在了和共軍的衝突中,但卻被追為抗日烈士,在白鹿原進行了風光大葬,鹿兆鵬與他弟弟相反,恰是國軍懸賞捉拿的要犯,鹿兆鵬一直進行著白鹿原的地下地上革命活動,在解放了西安城之後下落不明。

  而白家三兄弟,除了白孝文混了個縣長,其餘兩個只是安安分分的過日子,說不上好,但也絕對不壞。

  書中與許多的迷信色彩,但畢竟是小說,沒有什麼可厚非的。書中的關中大儒朱先生,近乎“神”,能夠占卜未來,預測時事,但卻是為人正直,雖然不是官,當然不是沒官做,而是“三顧茅廬”而不為所動,卻急百姓之所急,苦百姓之所哭。賑濟災民,與災民同吃一鍋飯,決不搞特殊,朱先生以一己之力滌盪了舉世的汙濁。但在朱先生的眼裡,“共軍”“國軍”都不是君子,書中的觀點到最後也沒有改變。

  白鹿原讀後感 篇5

  趁著病中打點滴的空,終於讀完了《白鹿原》上那一撮撮鮮活的生命。許是年齡閱歷的增長,現在讀起來和當年貓在書店一角讀時的感受大不相同,心境也有了變化,畢竟,離初次翻開時間隔已近九年。九年前,反覆讀了四遍《平凡的世界》,讀到世界塌了下來,如今,倒沒有勇氣再翻開了。回頭想想,從離開故鄉那一片黃土以來,似乎離故土越來越遠。讀《白鹿原》的時候,心裡總迴響著那些冬日裡奶奶坐在熱炕上和姑姑們拉家常的時光,奶奶是個講故事的好手,這似乎是貧瘠的黃土地上許多女人共同的特點。不同的是,奶奶的故事裡總是悲天憫人的多,品頭論足的少。說了些閒話,回到小說本身,倒不敢說個三言兩語。嗯,就這樣吧。

  白鹿原讀後感 篇6

  好久沒有看小說了,但今天還是終於把小說《白鹿原》看完了。

  我是無意中看到一條新聞而決定看一下這本書的,新聞說根據小說《白鹿原》拍攝的電影將於9月13日上映,是由張豐毅和張雨綺主影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村子50年裡兩個家庭所發生的矛盾恩怨,最終心善的白嘉軒善有善報,心惡的鹿子霖自食其果(雖然他的兩個兒子為人正直)佩服朱先生的為人做事,他從來不小看任何一個人,他一生中教過的最好一個學生竟然是土匪黑娃黑娃也是好樣的,雖然最後的結局有點惋惜,這麼好的一個人就這樣含冤而死,白嘉軒以近乎苛刻的要求嚴管子女,對將要餓死的大兒子孝文都置之不理(雖然孝文那時做得很過份,後來改邪歸正當上了縣長),小蛾這個女人自始自終都是那樣的害人不淺看完這本書得到一句話:活著就要好好的活,堂堂正正的活,成功的時候不要太猖狂囂張,失敗的時候也不要難過悲傷,命還在,一切皆有可能

  白鹿原讀後感 篇7

  小說的開篇,引用了巴爾扎克的一段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句話有四個關鍵詞:“小說”、“民族”、“秘”、“史”。

  “小說”旨在說明這是有故事性的,按照王小波的話說——這是有趣的,是一種能吸引人的藝術形式。“民族”表現的是社會關係,是受眾,是一個相同文化的集聚體。“史”說明的這是具有歷史文化色彩的,是有歷史積澱的,是能引起歷史共鳴的。這個“秘”字,我倒是想了半天。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有趣的故事,是有特定民族的受眾的,是能引起特定文化命中的歷史共鳴的,是需要一定基質進行文化解碼的。因而只有這一範圍的人才能夠理解的,對於其他民族的人自然就“秘”啦。各個文化之間是有相互隔閡的。就比如說可能陝西一帶的關中人就對《白鹿原》有著更深的理解,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地區的人沒有了,但畢竟還是比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少了點感覺。就像可能其他地方的人也吃火鍋,也打牌,也聊天,但還是很難清楚地理解到火鍋、棋牌、擺龍門陣對四川人的意義。

  但必須要點明一個事實,就是《白鹿原》的格局沒有這麼小。如果《白鹿原》光只能打動陝西人的話,那麼作為文學作品,它就是失敗的,它就不能成為經典。為什麼我們看《靜靜的頓河》、《天堂電影院》會被感動,它們的文化地域特徵也很明顯啊?那是因為無論是小說家,還是電影工作者,他們都必須要找到一種情感,一種共同的情感作為故事的維繫,而這種情感,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相同的。《白鹿原》針對的那絕大多數人,就並非僅僅侷限在陝西了,它對於所有中國人,尤其是農耕文化的漢族人,那些受儒家禮教文化影響最深的人,都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但作為一個文學作品,從另一個方面,它的格局又要足夠小,因為如果格局太大,那就成歷史作品了。《白鹿原》的著眼點就放在這一小塊土地上,不貪心,所以也能對人物進行深挖。

  捋一遍小說思路就能明白,這是一段處在世界轉折的時候、在陝西發生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其實不僅僅是關於白、鹿兩家,更是兩種文化的激烈碰撞。一種,是以白嘉軒為代表的傳統儒家禮教文化,還有一種,是以鹿兆鵬、白靈為首的革命轉型文化。這兩派人的相互矛盾爭鬥發展,支撐起了整個故事框架。

  故事以傳統儒家禮教文化開場,從性寫起,從白嘉軒的七房媳婦寫起。舊世的傳統婚姻:兒子得娶素不相識的姑娘;舊世的男尊女卑觀念:男人可以娶七房媳婦;傳統的農耕文化:土地即是一切,土地即是財產,土地即是未來;還有,還有,我認為是奠定全篇小說的風格色彩的——一種傳統的又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小農文化。小農文化是儒家禮教文化的分支發展,對於改變的固執的抵抗、對於封建神靈的迷信、對於宗族禮法的堅守,等等,都是它的代表。

  所以作者順著這樣儒家禮教文化的思路,為小說打開了一種“鄉土魔幻色彩”:文中的白鹿、各種託夢、各種的鬼神附身、朱先生的各種算卦預言,都賦予了《白鹿原》獨特的文化性,讓我聯想到了《百年孤獨》。

  但是,沒有改變、沒有矛盾的故事談不上有趣,於是革命轉型文化出現了。

  當兆鵬、黑娃攪起一番雲雨時,我們才明白(或許早就預感到了)這場矛盾的到來。

  而一旦這樣分析之後,就可以發現小說的人物似乎都可以風門別類起來了。這樣的分類,我想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是有助於理解《白鹿原》的。

  白嘉軒,應當被分在傳統儒家禮教文化這一邊。朱先生、鹿子霖、冷先生,也在這邊。另一邊的革命轉型文化,首當其衝的是鹿兆鵬、白靈,還有鹿兆海。

  那麼其他角色呢?如果把前面的兩種文化比作河的兩岸,那麼其他的角色就都在涉水過河。白孝文就是其中之一,我認為他在骨子裡就是一個政治投機者,他內心不像白靈,鹿兆鵬,並沒有什麼強烈的取向,他是真真切切為自己而活的。當然了,絕大多數人,比若說白孝武,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處在過河的途中吧。

  但那些在河裡沉浮的人們,我們卻不因為他們的愚昧而厭惡,反而對他們更加同情。舉個例子,田小娥。看完之後真的很可憐她,就是傻了點嘛,被鹿子霖忽悠來忽悠去。無論是對郭舉人還是對黑娃還是對鹿子霖,她的選擇總要比我勇敢,可是面對她的,卻是白鹿原上的孤立——可她的行為就是處在她的位置上,能做出的唯一反抗啊!或許這一些特定條件下,仍然遵循著禮教,就是一種懦弱!

  當我們再看看兩岸上的人時,卻發現他們的位置也不同。

  同在傳統儒家禮教文化這一邊,白嘉軒、朱先生和鹿子霖卻各有特點。白嘉軒意識到了時代的鉅變,但他不以為然,不做出改變。他仍然相信宗族的約束與祖宗的法度,他相信這些老文化管理了這麼多年,如今也一定能有用。而鹿子霖,他意識到了時代的鉅變,但和白不同的是,他做出了圓滑的改變,他也在不斷向新生文化妥協,但他卻一直疲於奔命,沒能好好吸取教訓,我想這也是他悲劇的原因之一。

  朱先生呢?這是個先知級別的人物,和《百年孤獨》中的梅爾吉亞德斯是一類,甚至可比《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嘛!他的骨子裡是儒家禮教文化,他的人物形象也因為這文化而成立。但和白嘉軒不同的是,白嘉軒抓住的是皮,而朱先生抓住了它的骨。換句話說,其實白嘉軒並不知道這種文化的內在意義,他只是遵循著祖祖輩輩的經驗進行傳承。而朱先生是用自己的學識與閱歷,理解到了它的真正意義,並且能付諸於行動,成了聖人,還了它一個真正的樣子。我常在想,朱先生就好像是從未來穿越過來的,因為上到當時世界所處的歷史階段,下到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小事,他都能有個很清晰的定位。其他角色,黑娃、白孝文什麼的自然不用說,甚至是鹿兆鵬、白靈,他們的世界觀都是很幼稚的。從我們的視角,當然可以看出他們怎麼怎麼過激了,怎麼怎麼做錯了。但他們自己是看不出來的,他們對於自己的位置,自己事業的位置,往往有個過高的定位。而對這些事情,只有朱先生和我們意見相同,我想這也是朱先生這個角色的作用之一,有點像是作者陳忠實先生的投射吧。

  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白鹿原》後三分之一或者後四分之一的故事節奏開始快了起來,跟前頭明顯不一樣了。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客觀的原因:整部小說並非是單線的順序敘事。它也是由很多人物的多線事件匯和起來的。剛開始,可能一邊是黑娃去做長工,一邊是白家與鹿家的矛盾,一邊是兆鵬白靈在西安讀書。但是到了文章的最後,人物大多去世,唯有白嘉軒與黑娃這條線沒有斷,所以時間自然就過得快了。

  還有一點:白嘉軒是我們的主人公,這不用質疑。但是主人公也是會衰老的。和我在《贖罪》裡的解釋類似,整本小說的前半部分對於白嘉軒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也是矛盾最尖銳的時候。到了後期,人老了,從宗族生活中抽開了,記性也不好了,敘事量自然就下來了。

  最後,再來談談《白鹿原》的結尾吧。

  人們談《猜火車》的成功時,或多或少都會提及它墮落的開頭,光明的結尾。如果沒有那光明的結尾,我想《猜火車》會遜色很多,和記錄片差不多了。

  回到《白鹿原》,我們會發現它有一個極小的開頭——白嘉軒六娶六喪,比起一般介紹歷史背景的開頭,算是小很多了。 而結尾——鹿子霖的死,也是很小的結尾。沒有人在意,像《百年孤獨》裡阿爾卡蒂奧被綁在樹上風吹日曬一樣,家人到了天明才發現了他。你可以說《白鹿原》有很多後續都沒能交代,比如說黑娃的兒子有沒有能找到兆鵬,兆鵬如何面對白靈的死之類的,但相比於白、鹿兩家的恩怨情仇其實都不能算什麼。而鹿子霖的死,正是對它的結束。

  在兩種文化的爭鬥中,革命轉型文化取得了勝利,至少是表面上的。而白嘉軒、鹿子霖被孤立,處在了社會的邊緣——去縣城找兒子擔保放人也沒人理,舊時的生活習慣是真的不再適用了。或許就像《秋水》裡所說,白嘉軒、鹿子霖發現自己所治理的、爭奪的、擔憂的、忙碌的都不過如此而已了,這也是對《白鹿原》的一個極好的收尾。

  白鹿原讀後感 篇8

  去年一個同事在微信上和我開玩笑,談到陳忠實先生寫的《白鹿原》,我當時買了這本書。

  今天晚上看完,小說每個章節我都用心看了。世間一切佳果珍饈,都經不得牙齒的反覆咀嚼,咀嚼到後來就連什麼味兒也沒有了熊,只有聖賢的書、經典的書最耐得咀嚼的。

  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已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

  小說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軌跡,就會呈現在大眾眼中不一樣的角色。

  大眾會根據傳統、道德、倫理來評判每一個人,評判結果不一樣,在大眾心中和的地位自然不一樣。地位不一樣,享受人情的冷暖也不一樣。田小娥、白鹿子霖、白孝文..........在大眾中的形象不一樣,受大眾尊重程度也就不一樣。

  “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家知不知道。”每個人都是自作自受(中性詞,不含褒貶),“諸事不成,反求諸己。”當別人對你不公正,做事不順心時,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白嘉軒教育兩個兒子“凡是怕人知道的事就不該做,應該做的事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顯得這事該做。”

  趁著年輕要多去經歷一些人和事。世事你不經它,你就摸不準它,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凡遇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頭後面有禍跟著。

  遇到禍了,不亂套,忍過了受過了,好事就跟在後面了。順境時不張揚,逆境時才能不迷茫。

  中國人罵人最厲害的就是,你不得好死。 死是人生最後的歸途,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他要跟人世間所熟悉的人和事揮手告別。

  每個人活到最後,都希望能夠求的好死。能夠求的好死,就是一生最好的歸宿,人生便是圓滿。 要想人生圓滿,求的好死,生前做人做事就得心安理得,對的起良心。

  白鹿原上的朱先生在世時,對人對事,都公正無私。死後在原上享受大家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般的尊重和愛戴。

  正如他最好的一個學生給他寫的輓聯,“自信生平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人生自然過的清白無雜質。

  白鹿原讀後感 篇9

  白鹿原這書,我從一開始的讀不懂,到有興趣讀,讀到一半感覺快堅持不下去,到最後一章一章讀完,看到結局我真的是在反思,白鹿兩家的爭鬥上升到國共兩黨的爭鬥,讓我覺得這樣的對比在合適不過了,白嘉軒屬於為民請命的型別,歸為共,鹿子霖屬於狡猾的資產階級,歸為國,用這兩家的明爭暗鬥,拉開歷史大戲,真的是精彩,小人物裡看到大格局。

  我意外白孝文從當初的文弱教書先生變成最後子彈穿過別人腦袋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披著羊皮的狼。憐憫黑娃有血有肉的浪子回頭了卻落得吃槍子的下場。嘆息鹿兆海痴心一片換不回白靈的一顆共產黨紅心最終分道揚鑣。不平田小娥只是想追求屬於自己的平凡生活為何落得慘死別人刀下連亡靈都還被當作邪氣鎮壓的下場。鹿三一代忠僕卻被混蛋的封建思想束縛了自己,也束縛了黑娃,最終被反噬了生命。鹿子霖,是我最意外的結局,最後死的連畜生都不如,真的是悲哀……

  這麼多鮮活的人物,看到最後真的是讓我驚訝於那個時代,變革的社會變革的人性,我們現在的人到底是多幸福能活在現在這個時代,還在為柴米油鹽,工作掙錢感到枯燥,感到疲憊嘛?根本沒有那個資格!

  白鹿原讀後感 篇10

  這本書比我未讀時想象的要精彩的多。

  我被裡面形形色色的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折服。曾看到過一句話:“由一個作家構造出來的人物,實際上已經不屬於這個作家,而屬於人物自己,他在後續章節的言行舉止不是作者挖空心思的創造,而僅僅是作者跟在人物身後的記錄。”此書達到了這種境界,不管是一輩子剛剛正正寬宏大度的白嘉軒,還是一輩子投機取巧愛算計的鹿子霖,還有其他人物,他們選擇的每個下一步,身為讀者的我們都可以做出完全正確的判斷,因為這些人物那麼鮮活、樸素、真實,彷彿能看透他們的一生。

  其次是書中透過一個小小白鹿原而展現的氣勢恢宏的民族血淚史。沒有著重描寫毀天滅地的日本侵略者,沒有腥風血雨血肉橫飛的戰場描寫,更沒有開國偉人們改天換日的壯舉,僅僅是原上幾個舊得不能再舊的遺民,幾個小小的地下共產黨員,幾個姓國的芝麻官,但我從中卻讀出了許多以前不瞭解的歷史,而且是從書裡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的角度看到的,才感覺,原來我一直以為背的很熟的歷史書上講清楚的過去,其實並沒有那麼清楚,原來那個許多書裡都提到的文革時期,比我想象的要殘忍一萬倍……

  再然後是我對人的命運轉換的一種感慨,曾瀕臨死亡的白孝文,還有曾十惡不赦的黑娃,最後的結局都那麼出人意料,感覺其實這些也不一定只出現在戲劇裡,其實現實也是比比皆是。

  最好的書是天然形成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寫書時一定非常認真非常用心的在寫,真的很精彩!

  白鹿原讀後感 篇11

  繼《平凡的世界》後,又一本人類發展程序的史詩。

  故事發生在白鹿原,這個經歷世事飄搖卻穩紮在人們心裡的風水寶地。以白鹿兩家為主線展開,交代了前世,敘述了未來。

  白嘉軒是典型的保守派,是白鹿村祖訓的代言人,固執又重面子,讀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那太硬太直的腰桿子背後到底頂住了什麼。

  鹿子霖是全書我認為又可恨又可悲的人。黑娃在的時候我不認為田小娥是個放浪的女人,是鹿子霖一步步的引導了她,當然也不是什麼好人,在我為她憤恨不平的時候,他主動的去勾引了白孝文,下一個悲哀的人。白孝文年少時承擔著未來繼承人的壓力,力圖刻畫出第二個白嘉軒,最終卻活成了狗,我以為他終究變成了一個好人,他掙回了面子回到了族譜,卻坑了黑娃。

  白靈的戲份不多,我覺得就是個剛毅的女學生模樣,為了黨放棄了家人我覺得有點悲哀,最終被自己人陷害而被活埋我更是覺得不值,不僅反思內憂比外患更來的可怕。

  著重想說一下黑娃,但是話到嘴邊你又無法說明他到底怎麼樣。只是覺得他其實是積極的。

  其實白鹿原上的人,你很難去評價出個好壞,一切都是時代的悲哀而已。

  白鹿原讀後感 篇12

  波瀾壯闊的一幅時代畫卷。

  歷史證明,除了心志堅定到頑固的白嘉軒和活得似聖人般的朱先生這兩類人,人民都是盲目而易被鼓動的,而革命卻大部分恰恰是由此類人完成。可想而知,其中的混亂和血腥。

  陳先生筆下的人物是如此血肉飽滿。

  能堅守自己不變的能有幾人,世間多的是諸如白孝文這種識時務的,但白嘉軒就能這麼堅持一輩子,即便被打折了也能看到那筆直的錚錚鐵骨。恪守祖訓,腳踏實地,不爭不搶。黑娃看到他的畏懼,未嘗不是一種自卑。

  朱先生,一生洞察世事,也正是因此對人性、對變化有一種超脫常人的悲憫,才會閉門造書。在舊時代,大家本著尊師重道還能求得一方清寧;而到了後面卻被掘墳批評,真真是讓人牙顫!可見革命的初期啊,就是暴民盲目無知的一場鬧劇。

  希望世界上多一些白嘉軒和朱先生,他們才是撐起民族不倒的骨架,沒有他們,就只有浮躁的一張皮相,底下盡埋著醜陋。

  更有人性的複雜,讓人讚歎。白孝文、黑娃的轉變,都是讓人猝不及防的,好人變壞,壞人變好,在陳老筆下,這些變化時而讓人扼腕長嘆,時而讓人拍案叫好,但一切都合情合理,可見功底。

  還有對白鹿原那些自然之景、勞作之景、人情之景的描述更是讓人拍案叫絕。這是我們窮盡一生也不會想得到的比喻——蛋黃一般的太陽,像雞毛一樣褪去的秋天……只有經歷了那片土地和真實生活的人,只有真正對那片土地充滿了熱愛的人才寫的出這樣的句子。所以人常說文學來源於生活。而我們越來越枯竭的筆端,卻只有不斷被消費的泡麵文學。so sad

  真佩服那一輩的作家,真的沉澱了厚厚的經歷然後將其傾注為文字,每一筆下去都是人生的深刻感悟。

  白鹿原讀後感 篇13

  #讀書#白鹿原,那幾頁被看舊了的書。

  如果是初中時候遇到這書,想必一定會像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樣只有那幾頁不可描述的頁碼被反覆翻看。

  還好那會沒看。

  這書基本上是讓我一口氣看完的,因為中間停了兩次,一次是鵬靈的潛伏,一次是小娥作妖兒。這兩段,我看睡了。

  其他的,乾淨,利落,時間線前後跳躍,人物不分大小最後都給了交代。好書!

  第一次讓我叫好是白靈死,鮮活的一個女娃子形象剛出來,一句“直到公元一九五○年共和國成立後,兩位共產黨的幹部走進院子,把一塊“革命烈士”的黃地紅字的銅牌釘到他家的門框上,他才哆嗦著花白鬍須的嘴巴喃喃地說:“真個死了?!是我把娃咒死了哇!”劃線,備註“牛逼”結的利落,宛如吹毛斷髮,齊刷刷不留一絲牽連。以至於後面再有關於白靈的段落我都覺得多餘。

  後面還有很多情節讓我動容,就不一一贅述了,開始以為老白是主線,看到最後才知道,原來朱先生才是。一部縣誌貫穿始終,

  喜歡白孝文,膩歪鹿兆鵬,最愛小娥。

  速度補了一集電視劇,覺得演員和編劇都有點用力過猛。

  最後西北的孩子,你們能給我語音幾句話麼,電視劇裡這北京腔兒的西北口音聽著彆扭。

  好書!

  白鹿原讀後感 篇14

  冷先生說白嘉軒,從不曾聽見有人在他背後說什麼,而相鄰村民都贊他是好人,當權者也幾次找他,說他德高望重,他自己也和鹿三說,自己沒有幹過怕人說的事,黑娃說,“他的腰挺得太直了”,而後他的腰也終於是彎了。或許是剛開始就是彎的之後在一點點掰直。假裝買地換了鹿子霖出白鹿的地之後,事情一件接著件發生,他做了越來越多的好事,越來越具有威信,他瞧不上鹿子霖,說他“那式子”,但五十步笑百步,何其可笑,白孝義要是知道,自己孩子不是親生,還是自己父親一手安排的會是什麼樣?白孝文在遇見小娥之後,白嘉軒的那些劣性就完全在他身上體現出來。最後看到白嘉軒那麼輕易的就起義,那麼輕易就殺了張團長,心裡特別恐慌,突然就想起,百靈想要扇他一耳光的念頭。

  相較對於白家父子倆的厭惡,對於鹿子霖只有可憐可嘆了。

  黑娃是悲劇性的人物,鹿兆鵬一語成戳“小心鄉黨”,實在可悲。朱先生說,黑娃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弟子,讀書只是為了修身的人。喜歡他,喜歡他的“真”,真情,真性。

  白鹿原讀後感 篇15

  全書都是荒誕過分。一直以為白嘉軒是白鹿,結果在後面發現他只是一個正直有聰明的農民,尤其在自己兒媳婦生不出孩子,萌生出要休掉兒媳婦的做法上。這個一直以來,作為白鹿原的族長,代表著白鹿原精神的人也有無法消除的封建思想。

  再看看白鹿原這幾個青壯年,作為白鹿原的後代,白靈和鹿兆鵬參加共產黨,後來白靈在知道鹿兆鵬有妻子以及鹿兆鵬知道自己的弟弟非白靈不娶的情況下,還是在一起了。鹿兆鵬這個人,敢於挑戰不公平,但是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不負責任的人。不敢反抗自己的父親,致使自己的妻子發瘋。黑娃從土匪到一求正道結果卻替他人做了嫁衣。白子文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卑鄙小人。只有老實本分的孝武以及忠肝義膽的鹿兆海以及黑娃才算得上人。

  白鹿原上的白鹿大概是朱先生吧。一個集孔子和諸葛亮唯一身的學者。一直在白嘉軒身邊提點他,助他穩住白鹿原,最終,他伴隨著白鹿離開。

  這是一本看完之後你會對很多角色都喜歡不起來的書。每個人的缺點都這麼可怕。這本書結局並不討喜,嘴臉最醜惡的人沒有應有的報應,踩著兄弟的屍體,成功上位。不負責任的人被委以重任。那些正直無私的人卻都死的死傷的傷……

  這樣的書,不想再讀第二遍。因為太悲傷,也太過分。

  白鹿原讀後感 篇16

  在這部小說裡,喜歡的有兩個人。

  白嘉軒或許是這部小說中從始至終唯一一個正直,有氣魄的人。就像他自己說的,此生見不得人的就是換了鹿子霖的地,在我看來就是對待孝義的事上做法很不妥。但是無論是安穩年代還是動亂時代都不曾違背良心,做出其他惡事。在那樣一個年代裡,能夠始終保持著善良的本心就已經很好了。有些人說白嘉軒過於封建迂腐,但是他時刻牢記白家祖訓,踏踏實實種地過日子,不像鹿子霖,挖空心思算計別人。

  再一個就是黑娃,在小說開始時,他並不討喜。但是在犯了錯,經歷了世事後,最終改過自新,學為好人,可惜作者卻給了他這樣一個結局。而精於算計的白孝文卻活的風生水起。不過,在那樣一個背景下,本就有很多被冤枉而慘死的人,就像黑娃和白靈,他們只是不為人知的一小部分罷了。

  白鹿原讀後感 篇17

  不愧是一部“民族的史詩”。書中的故事重複了千年,直到今天都還在發生著。如今的時代雖然已比當初進步太多,但是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父子衝突,黨派爭奪,兄弟情義,夫妻關係還是一樣的上演。

  本書不卑不亢,看不出有什麼歌功頌德,也不見有什麼諷刺批判,更多的是將原上的.故事像畫卷一樣展開,作品成了,怎麼理解那就是讀者的事了。

  人物也絲毫不臉譜化,即便是朱先生這樣的絕世才學,也未將其神話,自始至終還是在時代的框架下,只是比平凡人多幾分智慧罷了。你可以說鹿兆鵬、白靈為了革命犧牲一切,也可以說他們是六親不認不肖子孫。你可以說鹿三老實本分,也可以說他是殺人兇手。

  每個人的命運都逃不過他的性格。鹿子霖機關算盡,最終的命運又何等淒涼。冷先生想攀上原上兩戶大姓,大女兒最終命運何其悽慘。黑娃耿直爽快,最後卻被“兄弟”一槍崩了。

  書裡的語言用現在的話說是“接地氣”,莊稼人說莊稼人的話,雖偶有粗鄙之言,但卻將人物刻畫的極為成功。是市井小人還是道貌岸然一看便知。

  讀罷此書,心中充滿悲涼。想起話劇版裡面特有的角色“人群”,再聯想到書中的白鹿村民。他們易煽動,好熱鬧,愚昧無知,心安理得過著日子,最後被黨國像麥子收割。既可恨又可憐。說是人群,倒不如說是羊群。

  這些人群,這些故事只存在於那個時代嗎?

  你說呢?

  白鹿原讀後感 篇18

  讀此書開始,有些嘆息為什麼這麼晚才開始讀此書,看到後面倒有些慶幸現在才讀,不然文章很多隱晦的部分品讀不出來。

  一開始以為與《平凡的世界》相類似,因為同樣描寫的都是陝西生活,但是讀到後面大大震撼,不禁責怪自己的愚昧。

  小說寫的是從清末開始直到新中國政權建立到文革時期。在這段讓人動盪不安各種政權之爭的生活中,人們在這場洪流中所持的生活態度以及處事方式。書中真的人物形象太鮮明瞭,鮮明到讓我覺得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存在著。讀完此書你會發現你無法真的喜歡上書中任何一個人物,也無法討厭他們任何一個人。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話不虛。書中沒有任何一個理想化的人物,正因為這樣,才讓你可以聯想到一個個你身邊的人,或者是你可以感受到的真實感。陳老真令我佩服。

  這本書賺足了我的眼淚,裡面的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信仰,信仰與信仰之間的碰撞,擦出火花,激烈又可怕。為人處世方面和思維方面不斷產生分歧,正因為這樣才導致了每個人不一樣的結局,你也為他們的結局嘆惜著,痛快著,心酸著,痛哭著。也明白了當時那段動盪不安日子,能一直有著自己的信仰是多麼不容易…

  書中寫了很多隱晦的情節,我猜肯定還有很多,可以再細細品讀。也很難想象此書的出版發行,受到的阻力應該很多吧。不但包括政黨之爭,還有性方面…看的人面紅耳赤。

  感激現在歲月靜好的生活,感謝有此好書!

  白鹿原讀後感 篇19

  一年前買的書,直到前幾天看了一兩集電視劇才重新拿起來看的。

  真的,很多東西都是在不經意間得到的,如果不是去別人家偶然看到電視劇的話,不知道自己何時才會看這本的。由此想來,又有多少值得我們觀看的東西在我們不經意的念頭之下遺漏了呢?

  讀來更多的是鄉里鄉親人物的畫像的,真實而具體,那些大事小事的經歷也許我們都能有相似的感受的,而我們卻又在這樣平淡卻不失激昂的事件之中切實體會到了歷史無情的程序以及人不斷的反抗。

  書中的人物都有鮮明的特點,給了我那麼多的感受,單獨說卻又很難講他們的經歷多我所造成的衝擊說清楚的。

  讀來,讓我最深的感觸就是時間的無情與人的可變的。誤入歧途,浪子回頭的戲碼其實更多的是對自己生活軌跡的調整,不過路平不平,以及他人喜好或厭惡而已。不管你在風光抑或是再落魄,人生都只是一生而已,都將是一剖黃土罷了。而我們對於整個家族,整個國家,整個社會來說,都只是牛車上的一根車軸而已,我們好或不好,對於整個牛車前進的路線來說其實改變都不大的,總有人會替代自己的位置的。所以呀,自私點的,少理會別人的,各人都有各人的過活法,人生已經這麼短了,再留下一堆遺憾,再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中,那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

  人生一場,也就是圖個有意思罷了。

  白鹿原讀後感 篇20

  最初讀此書是因為想看劇之前把原著讀了,剛開始幾章並沒有吸引我,然而為了知道結局,我還是堅持往後看,慢慢地我發現很有意思,於是又是愛不釋手,即使到了考試周,仍然沒有放棄。

  當我看到鹿兆海犧牲了的時候,心裡特別不是滋味,鹿兆海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也是會使人喜歡的,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堅守自己的信仰,他有他一生摯愛,他英勇頑強,總之,很喜歡他。同時,對於白靈,覺得她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令人嚮往的,她有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她敢愛敢恨,她不拘一格,然而她的結局卻始料未及也扼腕嘆息,原來她沒有被敵人填井,卻被自己人活埋,到底是怎樣的錯誤指導造成了這樣的悲劇,我無從得知……書中最喜愛是鹿兆謙,一個當過土匪,一個曾經狂野的漢子,他有情有義,不會因為他人說什麼而放棄田小娥,不會因為有更好的前程而背棄曾經救火自己的人,當讀到黑娃為娶妻把自己綁起來戒菸時,當讀到黑娃輾轉多年重新學習時,真真覺得這是好男兒一個,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然而並沒有,於是乎,結局讓人有些難以接受,那個有情有義的黑娃被害,被白孝文殺害,也許故事到了這裡還沒有結束,多年以後,鹿兆鵬回到原上,為黑娃洗刷冤屈,為黑娃獻上革命英雄的勳章……

  白鹿原讀後感 篇21

  鹿兆鵬的結果是什麼?鹿子霖一輩子昧著良心作孽作惡,看到同類壞人田福賢等人的下場嚇得變成瘋子,有靈性的靈魂被抽走,生不如死,屈辱孤獨地死去,這結果真叫人拍手稱快。而跟鹿子霖一類人的白孝文最後卻妥妥地當了縣長,有點讓人不能接受,更能讓人接受的還是鹿兆鵬來當這個縣長,即能滿足人們對於好人有好報和他為革命奮鬥一輩子應享受這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的願望之外,又能滿足人們對於白鹿原的勞動人民能夠擺脫一直以來受清廷政府和民國政府腐敗官員壓榨的局面,從而有一個好領導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的殷盼。然而鹿兆鵬卻疑似為革命捐軀或者有其他的不明下落了。

  不禁讓人產生遐想,總希望他一切安好!或許他們的結果大概是作者想傳達讀者一種前人作孽,後人遭殃,前人積福,澤蔭後人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吧。小說描寫的人性陰暗面的種種不堪,恰恰映襯出白嘉軒、朱先生等人的精神更加珍貴,使得豁達大度,嫉惡如仇,低調樸實,有責任感和有可為有可不為等等這些精神品質熠熠生輝,而白嘉軒以及朱先生的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正是我們應當從文中汲取的精神營養!

  白鹿原讀後感 篇22

  這是我畢業以來好好讀的第一本書,讀書讓人安靜平和,陳老的去世激發我讀這本書的慾望,可惜讀的太晚!

  文章是在推翻封建王朝、國共合作、鬥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背景下開展的,把中國社會的變遷濃縮到白鹿原上的點點滴滴,以一個小的視角展開一個大的宏圖,沒有歷史書上直接的大事記,就從最實際的小老百姓的生活中展示,隨時故事情節的發展,又把中國近代史複習了一遍,或者說對某些事件又有了新的看法,不管是人物的刻畫,還是故事的描述,語言的藝術,政治意圖都非常的深刻、到位,至今感覺都沒有把本書的精華完全的消化和領會。

  白嘉軒娶了七房女人,從人們的流言蜚語中成長起來,成為白鹿原德高望重的族長,在他一步步踐行祖宗的家訓時,時代在鉅變,他只是埋頭踩好眼前的棉花機,他的子女卻投身於革命,每一個都執拗的像他,他對於子女的錯誤表現出近乎冷漠的原則,而鹿家和白家的恩恩怨怨也隨時時代在變化,鹿子霖終為他的卑鄙陰險付出了代價,而兩個兒子投身不同黨派的的結局也令人唏噓,黑娃從土匪到儒士的歷程也頗為精彩,在本書中神人朱先生是最高的精神楷模,智慧、深明大義的冷先生也是兩家恩怨的一個重要紐帶,而被封建思想毒害壓制的女性形象也很多,比如無法約束自己,被男人利用的小娥,每個都像仙草一樣辛苦勞作家庭地位依舊很低,每個人物都特別飽滿,有血有肉,故事有起有伏,情節緊扣,蕩氣迴腸。

  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兩黨鬥爭的一些真實歷史,更是從不同的人物身上學到不同的為人處事,是本歷史書,也是本教科書,希望日後再讀起這本書,有著更深刻的看法!

  白鹿原讀後感 篇23

  只有經歷過才會懂的,會習慣不曾習慣的習慣。你永遠不知道你能承受什麼也不會明白你為什麼會承受著自認為承認不了的事,卻還依舊活的人模人樣。

  讀完此書,明白了那時祖母的腳為什麼那麼小,每人一天吃七顆豆子是一件多麼奢望的事,吃完飯為什麼要舔碗,連掉一個饃饃渣都會被罵等。

  男子剪髮女子不在纏足,男耕女織。什麼事都信神,其實有一段時間我竟羨慕那時的生活。整個白鹿原和諧相處,鄉約句句深入人心,一幅大同社會的現象,只要大家有一口飯吃每家人都能團團圓圓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幸福。

  書的結束並沒有對鹿兆鵬到底是死是活做過多的介紹,讓我不禁開始想象。好人應該是有好報的,但如果壞人改錯了依舊可以做好人,我們何不去寬容他曾經所犯的錯呢,黑娃最終還是被定著一些不著實的罪名去除死,讓我覺得有點難過,至少在我個人認為他的一生不該如此結束。

  我討厭國民黨活埋共產黨,佩服朱先生一生清名留一世,敬畏白嘉軒的處世方式…………一切的一切隨著我讀完它開始我想應該會慢慢沉澱,總之我感謝此書帶給我的一切感受。

  白鹿原讀後感 篇24

  哎呀呀…終於看完了。

  我奇怪的是,這部小說以前為什麼沒看過呢。不過細想,也再正常不過。本來也沒看過多少小說。近期想起來看,純粹是偶然看到這部電視劇,煲劇完了就好奇到底原著如何,之間有多少差別。

  拋開作品本身,把影視和原著結合起來欣賞這種形式,是一個挺有趣的經歷。

  電視劇宣傳時說保持了80%以上原著情節,還是有點折扣的,不過可能個人標準不太一樣。有些情節重要有些情節無關緊要,個人理解不一。

  總體來說,電影還是美好些,不及原著冷酷。比如增加了白靈和鹿兆鵬的情感戲。比如把白嘉軒的形象塑造得更完美。比如把鹿兆鵬的形象也塑造得更加高大。尤其是幾個重要人物的結局,如鹿子霖。

  看原著時的情感高潮是來自朱先生對於後來幾十年世事的預測,也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然而劇中去掉了。同樣去掉的,還有白靈的死因(或者說太過隱晦),鹿兆海的死因,對黑娃的處決等等。刪減這些,就少掉了很多內涵。每個人存於世間,有三個層面的影響,個人性格和氣質,社會大小環境,以及以萬物為芻狗的天地。

  如果以表現原著作品整體效果來看,電視劇整體還是很不錯的,演員對各個角色的把握也都蠻準確。至於少掉的那部分內涵,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側重點不同罷。

  白鹿原讀後感 篇25

  讀完這本書,意猶未盡,好想知道鹿兆鵬的情況。他是書中參加革命的倖存者。或許,他像千千萬萬個革命倖存者一樣,又投入了新中國的建設。書中地道的方言勾起了我在西安上大學的回憶。書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腦海裡久久不能揮去。白嘉軒作為最後封建制度下莊稼人,雖然不明白革命的意義,但他恪守著人在做天在看事事都有輪迴的理念,不卑不亢,得勢時不張揚跋扈,沒落時不自暴自棄。安分守己地經營著自己的家族。而鹿子霖就是他得翻版了。況且鹿子霖的私生活以及乘人之危佔女人便宜,甚至對自己的兒媳都不放過的做法,暗中作梗的行為,其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可他的兩個兒子卻都是真正的大丈夫,為了抵禦倭寇,為了人民大眾的新生活,鋌而走險,死裡逃生,不惜獻出生命。而白靈更是反封建勢利,為了自由,理想,而放棄本可能優越殷實的大家小姐的生活,她的大膽果敢,堅持不懈,很多原上男人都不及。可但後來卻成了黨內鬥爭的犧牲品,真是可惜!小娥是原上的另類,卻活了幾天自由快活舒心的日子,但扔逃脫不了底層勞苦婦女的悲慘命運,比如鹿兆鵬的第一任妻子,比如白孝文的第一任妻子,比如芒兒的車匠的女兒。她們都命如草芥!書中的朱先生真的稱得上先生。雖然是清末秀才,雖然足不出戶,但他胸懷天下,對世事把握分析準確無誤。正直無私,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可謂原上的教父級人物。黑娃的蛻變也說明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至理名言。可白孝文卻不如父親那麼寬宏大量,以得抱怨,他處死黑娃真說明他對黑娃的一切恩怨都一直埋在心裡,總覺得黑娃是他的威脅,可他不知道黑娃早就學為好人,不計前嫌,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白鹿原讀後感 篇26

  看完《白鹿原》,沉思了好幾天。她是一部小說,也是一段歷史,書中人物的命運都契合著歷史的脈搏。白嘉軒是一個典型的封建遺老,維護倫理道德,懲罰傷風敗俗。作為族長他看似一身正氣,卻又有虛偽和自私。他用不正當的手段,換來了鹿子林的風水寶地,對自己的兒子孝文,絕情狠心。

  鹿子林,一個鄉村的土財主,他身上集中了人性中所有的弱點,狡猾、愛財、好色,既有可恨之處,又是可憐之人。如果說這兩位主人公是社會變遷的被動跟隨者,那麼他們的後代就是社會變遷的參與者。

  小說中的人物,政治角色決定著他們命運。這些人物命運的每一次變化,都有當時社會政治的烙印。所以,小說描寫這些人物,等於記錄了那段歷史。小說作者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空間,裡面三個近乎完美的人物:朱先生,鹿兆海,白靈,他們的命運都很悽慘。白靈雖忠誠革命,但被指為叛徒,慘遭活埋;鹿兆海抗日功臣,斬殺43個日本鬼子,卻死得不明不白;朱先生雖得善終,也沒脫了拋骨揚墳。小說作者嘗試著進入一些敏感地帶,精神可嘉。

  作者做到了同時代的作家沒有做的,也做到了自己所儘可能做的。 《白鹿原》這部書不僅是當代的經典,必然也會載入歷史文化史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