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大愛無形的“炎黃”子孫-張紀清

名人故事:大愛無形的“炎黃”子孫-張紀清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張紀清的頒獎詞: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他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為我們點燃。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名人故事:大愛無形的“炎黃”子孫——張紀清,希望讀者喜歡。

  名人故事:大愛無形的“炎黃”子孫——張紀清

  年輕時他就喜歡做善事

  放牛娃出生的張紀清從小由繼母帶大,這位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言傳身教,用質樸和善良教會了張紀清一個道理:“做人很簡單,幫人也不復雜。有時就是搭把手的事。”

  從還是半大小夥兒時起,張紀清就經常做“搭把手”的事。張家住在江陰市祝塘鎮大宅浜河邊,從小深諳水性的張紀清是這條河上的“義務救生員”,一年到頭,總能從河裡救上三五個落水者。

  上世紀80年代初,張紀清把村上的一位落水者救上了岸,結果送到鎮衛生院時因條件簡陋無法施救,只能送市醫院搶救。然而,落水者家屬不在,沒人墊付50元車費,竟就這麼僵持在那了。“老張一看情況不對,人還躺在門板上,再不送就沒救了,他硬是自己湊了錢墊付,這才將人送走。”這一幕,張紀清的老伴黃琴芬至今記憶猶新。

  這種出力又出錢的“傻事”,張紀清做得還真不少。有一年,他到上海出差,碰到了一個落魄的瘸子“阿毛”。兩人一番攀談,張紀清獲知“阿毛”叫夏福根,浙江嵊山人,家裡還有個雙目失明的老父親靠他供養,這次到上海是專程來看風溼病的。張紀清聽了夏福根的遭遇後,又想“搭把手”幫一幫。“當時他說祝塘有位老中醫陸建元,治風溼很厲害,如果相信他的話,就跟他去祝塘。”夏福根跟著張紀清來到祝塘,在他家裡住了一個禮拜,病情好轉後就回浙江了。“聽說陸建元的藥有療效,等我回去後,張師傅又幫我抓了幾帖藥,泡了藥酒專程送到我家裡。”夏福根事後說。

  除了送藥之外,張紀清還給夏福根送去了1000元救濟金,後來夏福根家裡起新房,他又匯去了5000元。去年,夏福根帶著女兒專程到祝塘來看望張紀清一家,這讓他十分高興。

  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從上海回無錫的張紀清出了火車站就瞧見一個小姑娘孤零零地站著,一打聽是從內蒙古赤峰來無錫外婆家的,不知怎的,舅舅沒來接。張紀清先是陪她去了附近的電話局去發電報,後來轉念一想:小女孩孤身一人不安全,索性好事做到底吧。當時已是中午時分,顧不上吃飯,他根據小姑娘對外婆家的模糊記憶,一路公交再轉車,終於將人安全送達。

  化名“炎黃”傳遞愛心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張紀清就是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1980年,他就在祝塘鎮從事養殖業,成為當地有名的萬元戶,他靠著勤勞致富賺取的錢蓋起了三開間樓房,還有四間門面房。

  有了錢,張紀清想的是不能光顧自己。同時,他對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有點不滿,很多人一心向錢看,為了錢甚至不擇手段。他說當初自己捐款的動機,就是要以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不要眼睛只盯著錢”。

  1987年6月28日,張紀清第一次化名“炎黃”,用“無錫漢昌路1439號”這個假地址向祝塘鎮黨委匯款1000元,請其轉交給正在籌建中的祝塘幸福院。之所以當時化名“炎黃”,張紀清認為中國人都是炎黃的子孫,助人為樂、濟貧幫困是傳統美德,起“炎黃”這個名字意在明志,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不懈,將這種美德傳承下去。

  之所以當時用化名和假地址,張紀清解釋說,是怕讓人找到。既然選擇了幫助人,就別想著留名,這樣也就不會給被資助人留下心理負擔了,沒想到這一藏就是27年。

  這些年來,光有明確記錄的用“炎黃”及其相關化名的捐助記錄就有30條,他捐助的物件主要有祝塘敬老院、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還有貧困學生、受災地區。

  在張紀清家裡,他自己還保留著厚厚的一疊匯款單據和包裹單,上面大多寫著“炎黃”“黃炎民”等寄出人姓名,還有的.則寫著張紀清的真名。“寫真名的是化名為‘炎黃’之前寄出的。”

  祝塘鎮退休教師、今年64歲的丁道昌是張紀清的摯交好友,曾7次遠赴寧夏希望小學支教。去年,張紀清相約去寧夏看望這位夥伴,順便也考察一下當地情況看能否出一份力,但是到了銀川就因腦梗在醫院裡住了好幾天。“一個禮拜後,他是拎著氧氣瓶回來的。”老伴黃琴芬告訴記者,張紀清喜歡獨來獨往,前幾年身體好的時候經常去中西部貧困地區走動,說是去“旅遊”,其實是為後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這些經歷現在想來後怕,但這依然沒有改變他做好事的初衷。

  後來養殖業不景氣之後,張紀清到祝塘工業公司經管辦當了一名會計,由於不是正式編制,屬於民辦人員,退休金至今也不過每月78元,加上失地農民的補貼款500元,他的月收入就是578元。

  收入不多,但捐款照舊。捐出的錢從哪裡來?張紀清說,依靠全家人的支援,每年春節,子女都會孝敬給他幾千元。平常如果需要什麼開銷,一個電話,子女們也會立即送上門。家人也都知道他常在做善事,但從不問他錢用到哪裡去了。愛人黃琴芬的退休工資也被他支取了不少。

  身份意外被曝光

  2014年11月20日,張紀清在向魯甸災區匯款時突發腦梗“暈倒”,竟將他隱藏了27年的秘密給“倒”了個乾乾淨淨。隨身帶著的幾張匯款單,上面雖然只寫有“炎黃”和“黃炎民”的化名,但背後隱藏的秘密卻在無所不能的網路時代下無所遁形。張紀清就是 “炎黃”——那個27年來隱姓埋名做好事,卻一直沒有被人們找到的好心人。

  黃琴芬說,以前家裡人只知道他在做好事,可不知道“炎黃”就是他。直到幾年前幫他洗衣服,從口袋裡掏出的匯款單據落款上才曉得的。她也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就連兒子女兒也全被矇在鼓裡。

  自己捐款做好事,卻從萬元戶變成了“負元戶”,從大房子搬進了現在70平方米的小房子。張紀清卻說,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因為,當他一人富裕的時候,卻看見周圍眾多人十分貧困。現在,他幫助的不少人都有了出息,自己雖然不是太富裕,但生活吃穿不愁,家庭和睦。“心裡很知足、很踏實、很開心。”

  對於家人來說,張紀清是不是“炎黃”倒不是很重要。“父親一直以來對我們的家教就是要助人為樂、行善積德,”張紀清的兒子張虎回憶,早在1987年之前,父親就經常做好事並資助一些生活困難的人,哪怕後來換了一個化名,也改變不了他做好事的初衷。

  27年來,家人也用實際行動支援著張紀清的愛心行動,老伴把自己的退休金拿了出來,女兒把空著的房子給父親拿去出租。最讓張紀清欣慰的是後繼有人了,孫子從四年級開始就跟他做慈善,每年他都會把壓歲錢和舊衣服捐出去。

  雖然“炎黃”曝光了,但張紀清的愛心捐助還將繼續下去。張紀清以前一直有個想法,就是想帶頭把周邊地區人們不穿的衣服募集起來,送到他曾經考察過的那些貧困地區去。在他看來,那些地方甚至沒人知道,但恰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現在自己不用再“潛伏”下去了,也意味著他以後會光明正大地去做這些事了。

  “炎黃精神”崛起大愛

  其實“炎黃”是誰已不重要,“炎黃”已經從一個名字昇華為一種精神,受“炎黃”精神影響,樂善好施不留姓名的“炎黃們”在當地層出不窮。

  祝塘敬老院是“炎黃”首個捐款資助的單位,在敬老院的賬本上,記載著歷年捐款捐物的數字。除了“炎黃”“黃炎民”這兩個張紀清化名的捐款記錄外,還有署名“炎黃姑娘”“另炎黃”等許許多多其他受“炎黃精神”影響的愛心人士的捐款。學“炎黃”、當“炎黃”的良好風尚在江陰蔚然成風,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大特色品牌。

  27年來,“炎黃”的事蹟曾被不少媒體聚焦,中央電視臺四套“走遍中國”欄目曾專程到祝塘拍攝了專題片《誰是炎黃》。受“炎黃”精神影響,樂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黃”在當地層出不窮,江陰也因10萬青年志願者遍佈城鄉而被譽為“志願者之鄉”。

  人們一次次地尋找“炎黃”,在當地小學有“炎黃大隊”,鎮裡收集了不少有關“炎黃”的資訊,有匯款單、新聞媒體的報道……為弘揚“炎黃”精神,表彰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江陰市在1998年專門建了個陳列室,同時被命名為江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4月,又被無錫市委命名為“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炎黃”陳列館已經成為當地的愛國主義和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基地,每年有不少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到這裡來參觀。在這裡,“炎黃”在這裡已經成為一個群體代稱。

  2013年2月3日,祝塘鎮興塘新村村民朱利興跳入淤泥池,救出險被淤泥淹沒的男孩,談及此事,朱利興只是說“我下次還是會這樣做”。63歲的祝塘中心小學退休教師丁道昌,以每天一個電話的執著打動了志願活動的組織方,作為“超齡”志願者踏上了寧夏支教之路。77歲的退休教師戴玉才連續5年打掃公交站臺,掃壞了無數把掃帚。他還和自己的愛人一起,經常幫助村裡的孤寡老人解決生活困難。

  這麼多年來,張紀清也會去“炎黃”陳列館走走看看,聽聽大家是怎樣議論“炎黃”的,而這麼多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做著和“炎黃”一樣的事,才是讓他最欣慰的。文/馮琳

  歷程評述:

  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張紀清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他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為我們點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