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讀後感(通用25篇)
世界名著讀後感(通用2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世界名著讀後感(通用2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
聖母院裡的鐘次第地敲響,咚咚,咚咚……沉重地,悽婉地,好像在陳述著一個故事。
那是些濃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獨眼的敲鐘人伽西莫多,美麗善良的愛斯梅拉達,還有淵博卻邪惡的克洛德副主教。
初始,伽西莫多的出場彷彿給我投射了一個醜惡的影象。他的獨眼,他的聾啞,他的駝背,他的巨大和醜陋都讓我先入為主地把他當作了大反派。嬰兒時,他是一個人人見了都想把他燒死的醜小鴨;青年時,他是一個表面風光但人人唾棄的“愚人王”。他的臉彷彿註定了他就是惡魔的化身。到後來,我才看清他那清澈、崇高的靈魂。他對像使喚奴隸一樣,役使他的克洛德忠心耿耿,這是怎樣的一種單純?他對曾經對他有恩的愛斯梅拉達,用盡全部生命的悉心照料和赴湯蹈火,是怎樣的一種如火一般剛烈的愛情?他受盡了人世間的歧視和欺凌,卻又滿足的,勤勞的當著他的敲鐘人。如此美麗,如此可敬的人性難道在他那醜陋的外表下就一文不值了嗎?
相比而言,如果說伽西莫多的外表醜陋,那麼克洛德的心靈便更加令人鄙視。一開始,良好的背景讓我覺得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善良人——他收養了醜陋的伽西莫多,他是人人敬畏的副主教……但是當故事的情節愈演愈烈時,我讀懂了他精神世界中的畸形。他不擇手段地“愛”,讓他卑鄙地,變態地劫持愛斯梅拉達,並且因“愛”成恨地要置她於死地。這是一種自私的,低微的,霸道的“愛”,充滿了病態的“愛”,那不算是愛,只是傷害……
然而,那書中最美的筆墨都傾注在了愛斯梅拉達身上:她美麗,因為她有一張天真清純的臉孔;她善良,因為她的內心充滿了同情和愛心。她可以為了儲存甘果瓦的生命而嫁給他,她給飢渴難堪卻無人理睬的敲鐘人送水……她有菩薩一般無人能及的心腸,她有傾國傾城的美貌,她是善與美的化身!
怎麼能不引起我的思考?人性的層層面面是多麼複雜卻簡單:儘管人的精神世界是雙面的,沒有完全的醜,也沒有絕對的美。但是,美就是進步的方向,美就是最原始的目的。就像書中說得那樣:
“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東西。”
當滅燈鐘響徹在巴黎聖母院裡,所有故事都結束了……但那古老的故事將永恆地被傳誦……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2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所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援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F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伕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蘊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揚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說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借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作品描寫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後,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託,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寫了他對於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後也終於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裡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小說還細緻地描繪了祥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願望所作的各種努力。作為一個沒有覺悟的個體勞動者,儘管他懷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卻完全不懂得什麼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確道路,他從來沒有想到應該大家團結起來進行鬥爭,而僅僅是執拗地幻想憑藉個人的要強和努力去達到這樣的目的。他的人生理想是狹小的,他的鬥爭手段更是錯誤的。結果,使自己遠離了周圍的朋友,孤獨無援,更加無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既然“要買上自己的車?成了他奮鬥向上的全部動力,以至於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要求以後,他失去的就不單是一個理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義,從而必然陷於精神崩潰的境地。盲目的個人奮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失敗命運,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車為了抄近道,“誤入了羅圈衚衕,繞了個圈兒,又繞回到原處”。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並且給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說的末尾,明確指出祥子是“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訴舊社會吃人的同時,也宣佈了企圖用個人奮鬥來解放自己的道路的破產。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現實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作品還透過一個飽經人生滄桑的老車伕的口,意味深長地指出:“幹苦活的打算一個人混好比登天還難。一個人能有什麼蹦兒?看見過螞蚱嗎?獨自個兒也蹦得怪遠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線兒拴上,連飛也飛不起來。趕到成了群,打成陣,哼,一陣就把整頃的莊稼吃光,誰也沒法兒治他們!”儘管這種提法還比較模湖,也沒有在作品中進一步用具體的情節正面地表現出來,卻仍然可以看出這是老舍探索勞動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個嶄新的結論,顯示了他過去作品中所沒有的可貴的進展。
祥子出身於舊社會的下層勞動人民家庭,自幼家境困苦他是京城裡一個普通的車伕,像一棵樹一樣挺拔而又健壯,沉默而又有生氣祥子不怕吃苦,開始根本沒有一般車伕的那些可以原諒而不便效法的惡習祥子有小生產者所共同的積極進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雖然自己理想不算高:有一輛自己的車,自食其力,能娶上一個健康——年輕——能吃苦的窮苦人家的女兒過日子他要強,希望能"憑本事吃飯"但生於那個黑暗的世道,在經歷了好不容易買來的新車被搶——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並不愛的虎妞——賣車安葬難產而死的虎妞——自己喜歡的小福子被賣到白房子後又自殺等一系列事情後,他對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強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點點喪失他變的懶惰狡猾,極端自私,還耍無賴,慢慢地滑向墮落的深淵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風景有明媚美好的開始,可最後是黑暗慵懶的結果祥子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屢遭失敗他有著美好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興奮的等待,但是呢?
不會成功,祥子再努力又有什麼結局?又如蘋果不結果,開花有什麼用?毛毛蟲沒有擁有破繭而出的美麗,等待的再久又有什麼用?考學落榜了,寒窗辛苦倍嘗,又有誰會憐憫?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訓練再苦再累,又有誰會在意?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個腐朽的社會,一開始不斷經歷挫折,又每次都是從那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但是受當時社會的影響,祥子最終是沒能扛的過社會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們的社會呢一定會有所作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希望和他的不懈努力支撐著他走過了很多的道路。
我們現在在學校,在生活中,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努力,應該學習祥子身上的一種精神,他可以為著自己心中埋下的理想而向著一個目標去實現它,我們也可以給自己心中種下一片希望,但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要勇於克服一切的困難,才能看見我們的希望抽枝——發芽——茁壯成長——結出果實祥子雖然最後還是漸漸墮落,但是我們的社會和他的不一樣,我們的條件很好,完全可以透過自己的付出去讓心中的願望實現一道難題,我們可以透過努力去解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我們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繼續勇往直前。
祥子他後來被腐朽社會搶去了期望和努力的包裹,而我們完全有條件將它們保管好相信只要我們把這些包裹一直掛在心裡面那麼一定就可以突破一切,走向一個美好幸福的地方!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3
或許,人生是如詩一般的美好;或許,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許,人生如戲劇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筆下《紅樓夢》一般,演繹著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歡離合,讓人蕩氣迴腸。
對於人生的理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借賈府往事一一列舉在讀者眼前。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一生歷盡滄桑,就因如此,才寫出了傳唱千古,震懾人心的《紅樓夢》。以《紅樓夢》把中國古典小說推上了頂峰,給我們講述了賈府從繁榮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從而又寫出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悽婉愛戀,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變幻萬千都躍然紙上。
正是因為《紅樓夢》這般精彩,所以讓我們對人生有更多了體會,對中國古典文學有更深的瞭解。
我們的人生,正是如詩如歌般的歲月,有過開心的笑容,有過傷心地淚水,有過真心的悔責…誰都有過失敗,曹雪芹筆下的寧國公也如同所說。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說,有各種各樣的故事情節,只不過作者是我們自己罷了。人生如戲,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樣。人生像一場旅途,正如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魯迅說過:“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對啊,雖然有難關,但不怕的人才能挺過去。《紅樓夢》中,鐘鳴鼎食的寧榮府,最終也一蹶不振。人生幾何,何必留戀人世繁華,不如努力拼一生,瀟灑走一回。以免來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時光!想必這正是《紅樓夢》想告訴我們的道理。
讀完《紅樓夢》這部歷史名著,我對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為有了這些讓人震撼內心的經典名著,才會讓這華彩美文滋養著我們的生命。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想必經典誦讀已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們國家這些古典文學,也讓人為之讚歎,耳熟能樣的四大名著,四書五經…都在人生長河裡,如寶石般栩栩生輝,陪伴著我們一路遠行,遠行在如戲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戲。曾幾何時,那些古時的文學大師們,把滿腔熱血,把人生感觸以各種形式呈現在我們跟前,名著讓人慢慢感悟,經典讓人回望過去…就讓我們在如戲般的人生中,盡情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4
文中的一句句話語,一個個片段充分表達了詹天佑對工程的負責,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顆愛國心。
《詹天佑》一文描寫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國工程人員獨立修築鐵路幹線“京張鐵路”,在英俄等多數帝國主義國家的要挾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築京張鐵路的艱鉅任務。
在勘測過程中,詹天佑常勉勵工作人員:“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他總是把這句話作為前進的動力,所以他遇到困難總是毫不畏懼。這讓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開鑿隧道時,山頂的泉水往隧道里滲,詹天佑身先士卒,帶頭提著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們同吃同住,不離開工地。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鬥,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那些帝國主義國家估價的五分之一。
再想想我們自己,如果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也像詹天佑那樣有毅力,也不退縮的話,那麼還有什麼完成不了的任務和學不會的知識呢?如果我們也像詹天佑一樣事事為國家,為集體著想,身邊會有多少活雷鋒出現呢?如果我們在學習中也像詹天佑那樣有著精密的要求,還會有因為粗心出現的錯誤麼?
雖然我們不能像詹天佑那樣有那麼偉大的業績,但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和他的優秀品質,讓“中國近代工程師之父”——詹天佑的偉人事蹟和他那不屈不撓,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傳下去。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5
有一次,我問媽媽:“盲人有什麼感覺?”媽媽想了會兒,說:“我推薦你看本書吧!”於是,我以激動的心情,認真地讀了美國海倫凱勒寫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
一歲時的一場大病奪走了海倫的視力和聽力,但她卻創造了奇蹟,順利地畢業於哈佛大學,並建起了許多家慈善機構,終身為殘疾人造福。馬克吐溫也稱讚她:19世紀的兩個奇人中的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海倫曾說:“把別人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快樂。”從這裡,我看出海倫雖然遭遇不幸,但非常樂觀。她還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她又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目的在於希望日後能活用,為社會、為人類貢獻一點力量。”我覺得海倫憑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難。作為一個健全人,我更要鼓起勇氣,和海倫一樣,不管多大的困難都要堅持下去。
比如今年暑假,我又學會了仰泳。可一開始,我怎麼也控制不好身體的平衡,就像不會游泳一樣,好幾次鼻子裡都進了水,難受得想嘔吐,我都有點想放棄了,但是,我又轉念一想,又盲又聾的海倫都能做到,那我為什麼不能做到?我要堅持!於是,我按照教練告訴我的方法慢慢地躺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終於能漂起來了,我成功了!從這件事,我明白了,也許你就在只差一步之遙時放棄了,那帶給你的永遠只是失敗;如果你堅持下去,那麼帶給你的將是幸福的成功。
我深深地懂得了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顆偉大的心靈對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它將永遠激勵我堅持不懈地去努力!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6
一個幾經磨難、幾經考驗名叫奧利弗·退斯特的孤兒流離在倫敦街頭,流浪在他的生命旅程裡。他在生命的旅程中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小小奧利弗對自由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永不會泯滅。
當我重重地把最後一頁書合上,小奧利弗那真摯、純樸的笑容總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他好像在向我傾心訴說:“我是從貧民習藝所逃出來的,那是貧民的監獄。在倫敦我又被迫加人罪惡累累、墮落不堪的小偷、強盜、亡命之徒的行列中。但我沒有喪盡天良,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我的心在流淚啊!命運,你為什麼這樣考驗小奧利弗?他還小,他沒有理由承受這些不幸,為什麼?為什麼你要和他做對?
小奧利弗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因為好人總比壞人多。南茜小姐、恰利、貝茨的心腸是好的,他們為什麼要當小偷,這是他們的生活條件造成的。且不說教區幹事班布林先生的虛偽,也不說老猶太弗根的狡猾,更不說諾亞和夏洛特的自私,僅賽克斯的十惡不赦,就讓你驚奇不已。還有可親的布朗先生、露梓小姐……總之,這些人給小奧利弗帶來了這個年齡不該有的苦惱和應有的歡樂。
在這篇小說的作者狄更斯生活的那個年代,是英國的軍事上、經濟上最發達的時期。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像小’奧利弗那樣吃不飽、穿不暖的孤兒呢?這篇小說像一面明亮的鏡子照亮了英國每個角落,有力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資本主義的不平等。這篇小說在抗議英國的法律置貧困潦倒的窮人和他們的孩子於不顧,英國政府正指望窮人千方百計逃避習藝所的命運,從而假惺惺地宣稱:是窮人自己不願接受救濟!
我的感受還有很多,就讓它們化為我對小奧利弗的同情永遠存在我的心裡。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7
世界名著《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至今令我難以忘懷。
“要是他能夠踐登王位,一定會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的”。
文中的哈姆雷特身處王子,父親被叔父謀殺,於是他立志要為父親復仇,他於是與現任國王也就是他的叔父鬥智鬥勇,最終他用利劍懲除了叔父而自己也不幸死去。
在我看來,這句話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十分合適的,他敢於和強大的敵人作鬥爭,證明他有勇氣,他誓死為自己父親報仇,說明他有孝心、有決心,面對敵人的計謀,他靈活地作出判斷,體現他的機智;在愛情與理想之間,他果斷地做出了決策,展現了他果敢的決策能力。他的素質能助他當一名優秀的國王,可命運使他遭受額外的打擊,斷送了他的國王之路。
相比之下,現在的許多人的命運並非顛沛流離,而僅僅因為他們的意志不足夠堅定、頑強,導致理想終究無法變成現實。有一類人,他們說他們自己有過人才華只是命運對自己有所不公,但是,真正能成功的人,哪一個又不是憑藉自己才華和能力度過難關最終取得成功的呢?與哈姆雷特相比,他們少了實際應對挫折的能力,故無法成為真正成功的人。還有一類人,他們擁有素質、能力,但缺少了敢於拼博的精神,所以也無法步向成功。
從《哈姆雷特》的這一段話中我認識到,生活中,只有靈活運用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向成功。
正因如此,我也應嘗試做一個有這樣素質、有拼搏精神,並將個人能力充分發揮在大大小小事情中的人,也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獲得充分鍛鍊,成功才會不再遙遠。
做一名有勇有謀的人,即是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8
童年是人生中一顆閃耀的的流星。雖然美麗,但卻易逝;雖然華麗,但卻短暫。也許在度過童年時,你不會太在意。但當你永別童年時,卻一定會哭泣。也許你的童年並不快樂,反倒積蓄了不少仇恨和怨氣。那麼,去品讀一下高爾基的悲苦童年吧!
高爾基的乳名是阿廖沙。他的父親彼什科夫,老實,卻不幸早逝。阿廖沙從此隨母親一同住進了外祖父家。但是外祖父隨著事業的衰敗,漸漸變得殘暴,變得小氣吝嗇,狠心剝削下人,經常毒打家人……於是,不滿十歲的阿廖沙過早地體味了世間悲苦。
阿廖沙悲苦的童年讓我感慨萬分。他小小年紀,幫別人打零工,甚至還上街討飯。可同樣是四肢健全、有頭有腦的人,為什麼阿廖沙可以養活自己,而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失業青年卻只能寄生在父母的身上呢?
身在福中不知福,阿廖沙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但他依舊堅強地站起來了。為什麼有些青年卻永遠不想爬起來呢?
時代,正在不斷地進步著;科技,正在不斷地發展著;條件,正在不斷地優越著……但人們的思想卻在不斷地退步著,意志卻在不斷地衰敗著,精神卻在不斷地懦弱著。
小小的一陣風吹過,便折斷了人們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雨飄過,便模糊了人們的視線。設想風是龍捲風,雨是暴風雨,又有多少人能在困難中依舊堅持,依舊堅定呢?
風雨過後,彩虹才會笑得傾城;熬過嚴冬,才能感到春風徐徐。請在挫折面前堅強,請在困難面前挺立。
成功的人物大都經歷過暴風驟雨。
我牢記這句話。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9
戰爭與和平、生與死、愛情,是文學創作中永恆的主題,因為它們之中包含著對人生的思考和體驗。而由“暢銷書”逐漸成長為經典的《飄》,是這三種元素都具備了的,且由本書拍攝成的電影《亂世佳人》,曾經榮獲奧斯卡數項大獎,一九四零年夏初本片在上海上映四十餘日,便開了外國影片映演以來未有的記錄,由此可見這本書的價值。
關於這本書的主人公郝思嘉,則體現了一個女孩的蛻變過程,她是多變的,她有著父親的愛爾蘭血統,也有母親的貴族氣息。可到底是父親的狂野、不服輸的性格佔了上風,郝思嘉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處處顯現了她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品性,在這一點上,她的成功是無人能比的。但她究竟是大戶人家的女兒,到底是要學一套禮節規範的,於是在種種宴會上,她便極力做出有教養的樣子來,可性格上的安靜是永遠也學不來的。她不像別的上流社會的小姐,心裡明明想這樣做卻不敢表達出來,她敢做敢當,知道衛希裡要和韓媚蘭訂婚了,就找了個機會向衛希裡傾訴了自己的衷腸。她要讓他明白自己是愛慕他的。可在當時,她這樣的舉動就要被別人給唾罵了。她卻有膽量這樣做。
郝思嘉雖說是小說中一個虛構的人物,可我感覺她似乎就存在於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是那樣逼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上帝創造了這樣一個矛盾體,放縱、優雅,都在一個人物身上體現,使她那樣具有野性的魅力,也難怪小說中無數的男性都被她迷得神魂顛倒了。塑造了這樣一個人物,也算是作者密西爾女士的一大成功了。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0
我以前很不喜歡看世界名著,覺得世界名著都又乏味又複雜,看不懂。可是今年,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利用暑假時間,看完了英國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著名小說《格列佛遊記》,才發現世界名著原來也十分有趣。
《格列佛遊記》講的是書中主人公格列佛醫生在一次航海失事後,意外經歷了在小人國利立浦特、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勒皮他和慧駰國四個國家的遊記。分了四章來描寫,透過格列佛在四個國家的奇遇,巧妙地抨擊了英國當時的貪腐政局,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
先一開始,複雜的人名、地名和航海術語看得我頭暈眼花,感到十分乏味。可是當我耐住性子看下去後,越往後我的興趣就越大。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格列佛一波三折的經歷都深深吸引住了我:“他到底回英國了嗎?國王對他怎麼樣?在那裡,格列佛還碰到了什麼奇妙的事兒?”懷著這一個個疑問,我馬不停蹄地看了下去。
看完的時候,我已經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了。“為什麼斯威夫特不再多寫一點兒格列佛的冒險經歷呢?”我不禁有些意尤未盡。
格列佛身上所體現出的很多美德都值得我們學習。第一章裡,他面對弱者——小人國的居民們,不恃強凌弱,還樂於助人,幫他們做了很多需要大力氣才能完成的事兒;第二章裡,他體現了非凡的勇氣,面對強者——大人國的巨人們,他不卑不亢、沉著冷靜;第三章裡,他很有教養,明知科學院的人都在空想,卻沒有直接說出來,令別人難堪;第四章裡,他則十分好學,竟然能在較短時間內學會馬(慧駰)的語言。
讀完全書,我跟隨格列佛一起暢遊了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它向我打開了一個裝滿著奇聞趣事的屋子的大門,《格列佛遊記》,謝謝你給了我一個充實的暑假!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1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著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裡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裡;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裡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2
書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就像是一對翅膀,帶領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裡自由翱翔,一個擁有翅膀的孩子是多麼滿足和幸福啊!
最近,我又看了一本書,他叫《愛的教育》,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利柯,他升入了四年級後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有正直高尚的卡隆、真誠熱情的可萊蒂、刻苦頑強的潑來可西、品學兼優的代洛西、不幸的耐利、虛榮的華悌尼、壞孩子勿蘭諦……安利柯他是個充滿愛心的小男孩,他幫助了潑來可西等人。最後,安利柯因父母的原因,不得不轉學到外地,但他會記得丘林的所有一切,包括他的朋友、老師。在這一切中,他收穫了快樂,收穫了感動,也收穫了友情,他的心中充滿了愛。
只有心中有愛,生活才會更加美好。回想我的現在,我所擁有的一切不都是這樣嗎?有和我們團結有愛的同學、朋友,每當我遇到困難時他們就會出現在我的面前,給我最大的幫助和支援。有關心我,照顧我的老師,無時無刻都在關心著我的健康成長。有視我們如掌上明珠的父母,無微不至地照管著我們的一切,生怕我們餓著、冷著。父母的愛是最細的,最暖的。當我們背上書包跨上車時,耳畔就會傳來媽媽那親切的話語:“路上小心,慢慢騎。”雖然每天如此,但我卻無比喜歡聽,以前的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才真正明白,那裡蘊含著母親深深的愛。如果父母是陽光,那我們就是陽光下茁壯成長的小樹苗。如果父母是泥土,那我們就是美麗的小花。
愛無處不在,但更需要我們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生活在一個愛的世界,愛的國度的我們需要被愛,但別忘了人人付出一點愛,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讓我接過愛的火炬,懷揣著愛的夢想,編織出一幅愛的藍圖並實現它,讓愛充滿人間。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3
第一次讀《魯濱遜漂流記》那是在三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只覺得是一個神仙一樣的魯濱遜能在一個孤島上整整活了28年的奇蹟,是丹尼爾。笛福老先生有一支神筆,可這個寒假我又發現了其中還有一些我以前沒有發現過的對人生的感悟,對魯濱遜他堅持不懈、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
文章主要魯濱遜不願在家過富裕日子,去外地冒險經商,在海上遭遇風暴,船沉後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島上,憑個人智慧和勤勞,在孤島生活。後來,他從來島上野人手裡救了一個土人,給他取名星期五,作為自己的奴僕。28年後,一艘路過孤島的船隻發生一個水手叛亂,他幫船主鎮壓了叛亂,帶著星期五回到離別許多年的英國,成了受人尊敬的創業英雄和擁有一個島國、大片巴西蔗田的大富翁。
這本書沒有用大量的感動人的修辭手法,而是用最樸素的與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孤島生存的故事,這些樸素的語言也令我品味到對人生的感悟: 我一定要提升我的自理能力,賴床、不鋪床、忘掉某某東西……都是自理能力差的表現。你看魯濱遜會自己蓋房子,會放牧、懂得保護自己、會洗衣服……他的自理能力遠遠超出我十倍百倍,我應該從現在做起,像魯濱遜學習,靠著自己的毅力去努力。
讀了 《魯濱遜漂流記》我還懂得了,人必須要努力,只有努力了才會得到被人的尊重和認同,當然,自己更會為這個而進步,也會受到回報。如果你不努力,你這個人將會頹廢。如果你努力了,那麼你的成功機率會比其他人高很多;如果你努力了,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鮮花”;如果努力了,你收穫地比和你沒努力的你一定多。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也明白了許多,我還得努力,我會對我說:“加油,你是最棒的!"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4
當我合上這本書,不禁潸然淚下……
在書的開頭,看似與童話無關的一個小故事,誇張卻真實地影射了在競爭時代被殘酷剝奪了夢想與童年的孩子。可愛的“小王子”終究還是變成了“王子先生”,在如此殘酷的劇情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也是如此的無可奈何。
我們漸漸長大,對於世間的美好,眼淚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只是理性的分析。感慨是常有的,但是那種感動卻很少了。膽怯的我們一邊描繪的理想是那麼的淋漓盡致,一邊又抱怨現實的殘酷無法去實踐。在我為了事業不斷奮鬥的時候,我讀到了小王子,就覺得他與小時候的自己真的沒有什麼兩樣的,小王子就是我失去了大半的童心,此刻我便得到了少許的放鬆。長大以後的那個憂鬱而灰頭土臉的小王子,也是一個遺忘了初心的大人。長大是一種必然,小時候害怕能一口吞掉野獸的大蟒蛇,長大了又喜歡上了橋牌或高爾夫。絕對的純潔一定是痴心妄想,我們不反對長大,只是不能遺忘那顆童心。
在這個競爭時代,我們不得不去遵守那套規則,不得不去預設那套標準。那顆五彩斑斕的童心在歲月的風雨中慢慢褪色,變得枯黃又灰暗,恰似一道明媚的憂傷,溫暖又疼痛。也許在小王子踏上地球的那一刻起,他就再也回不去了,就算是回去了,也不過是物是人非——在B612小行星上,早已長滿了猴麵包樹,玫瑰花也枯萎了。
我們之所以感動,之所以深愛著小王子,也許恰恰是因為我們無法成為小王子,但每個人心中都珍藏著一個小王子,是誰都無法遺忘的。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5
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世界名著後,心中十分震撼,對主人公魯濱遜產生了深深的欽佩之情。
這篇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魯濱遜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體,寫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種種經歷。第三部分是寫主角離開荒島之後的事情。這三部分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主角魯濱遜在荒島上不屈不撓,披荊斬棘,克服種種困難,不放棄任何活下去的機會,一路向前:開始時,魯濱遜沒有住所,只能躺在一棵樹上睡覺,但躺在樹上十分危險,稍不留神就會掉下去,而且可能受到野獸的襲擊,可魯濱遜堅持了下來,一天又一天,後來還為自己搭建了一個住所;有一次,他在島上遇到了地震,附近的小島都沉了下去,他所在的荒島也有很大的.損失,魯濱遜慌張極了,但他沒有喪失信心,勇敢地和地震“作鬥爭”,後來地震終於過去,魯濱遜脫離危險;還有一次,他生了一場大病,連續病了好幾個星期,在這期間,魯濱遜發燒不斷,意識恍惚,甚至連走路都搖搖晃晃,找水更是十分困難,但魯濱遜並沒有放棄活下去的希望,堅持找能治好病的藥,一次又一次地昏倒,再一次又一次地振作起來,終於,圍繞在他身邊的病魔離開了……最終他憑著堅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離開了荒島。他這種鬥爭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不光是在小說中,在生活中這種精神也是存在著的,比如說:解放軍叔叔與敵人抗戰到底,最終獲得勝利;霍金身患殘疾,卻沒有放棄研究,成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高士其身殘志堅,但還是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他們充滿鬥爭精神,才能成功。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充滿鬥爭精神等於擁有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6
最近我讀了許多好書,其中,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主人公海倫很小的時候就被病魔奪去了視覺、聽覺和語音能力。她因此而變得十分暴躁,同時也很自卑。幸好,她遇到了改變她命運的莎莉文老師。在莎莉文老師的耐心開導和教導下,她學會了寫字、說話。最後,經過不斷的努力,海倫考上了哈佛大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她有個無法實現的願望:上帝能賜給她三天光明。如果有這三天,她要看看親愛的莎莉文老師、她的好朋友、她的小狗,還要去博物館看看恐龍化石……
海倫的堅強、勤奮深深地打動了我。這些願望是我們很容易實現的,可是對於海倫來說,只是一個幻想的奇蹟。海倫身體殘疾卻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我們這些健康的人不好好學習難道不慚愧嗎?
想想我自己,有時候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小時候,我因為不小心滑倒,手臂骨折了,就整天抱著自己的左臂大哭,穿衣、吃飯全都讓媽媽幫我。雖然我的右手行動自如,但是我理所當然地停止了所有功課,畫畫、彈琴更是拋在一邊,甚至連書都不看了。陪伴我的只有電視和遊戲。受傷以後,我感覺彷彿天都塌下來一樣。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家人的照顧,和海倫相比,我自慚形穢。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給我帶來深深的震撼。海倫的一生是在黑暗中度過的,但她不屈不撓的精神卻給我們帶來光明。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的勇氣足以戰勝命運。我要學習海倫勇敢、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熱愛生活,勇敢面對困難,做個生活的強者!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7
當我看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後,我已經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它主要講了義大利的一名小學生安利柯的生活和學習。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包含了許多的愛,如《卡隆的母親》講述了父母之愛,老師之愛和同學之愛;《執著尋母的孩子》講了兒女對父母的愛;《姐姐的告白》講述了兒女對父母的關心……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愛”是多麼閃亮,多麼令人鍾愛的字。人們追求愛,也希望能擁有愛,愛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
其中令我影響最深的故事是《小抄寫員》,它主要講了敘利奧對父親的愛:敘利奧的父親是一位鐵路工人,不過因為家裡人多,而且工資少,所以他的父親又找了一份抄寫的工作,每天回家都要加班。敘利奧見了,決定每天等父親睡覺後,偷偷地幫父親抄寫。於是,他模仿父親的筆跡抄寫了一張又一張,而他的學習也隨著越來越差。他的父親很生氣並且嚴厲地批評了他,還說他自己是多麼努力,比上個月多抄了好幾張。而他的父親仍然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敘利奧。終於,有一天敘利奧在抄寫時突然被父親發現,父親被他的行為感動了,他終於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敘利奧。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經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我們生活在愛的海洋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愛,像空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命……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8
普法兩軍交戰之際"羊脂球"與其他七人同坐一輛馬車離開家鄉魯昂躲避戰亂。由於天氣寒冷原本只要半天走的路程現在卻要走一天車上只有"羊脂球"一人帶了一提籃的食物在大家飢腸轆轆時"羊脂球"把自己的食物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當他們找到一個可以歇腳的旅館時發現那裡竟有德國士兵。一個德國士兵看上了"羊脂球"要"佔有"她否則他不準這八個人離開。於是與"羊脂球"同行的七個人開始想方設法地讓"羊脂球"同意德國士兵的要求。最後在兩位修女和其他人的努力下迫使"羊脂球"答應了那個德國士兵無恥的要求。當晚另七個人便開始嘲諷"羊脂球"(她原本是妓女)。第二天他們可以上路了可所有人都不理"羊脂球"了她開始為自己的讓步感到屈辱。黑暗中"羊脂球"一直在哭泣……
"羊脂球"在哭泣我的心也在哭泣。"羊脂球"實在是太可憐了"羊脂球"有著那麼強烈的愛國心可是後來卻受人鄙視這多麼不公平!還有那些和"羊脂球"同行的人他們比那個德國士兵還要不知羞恥!但當我靜下心來思考時我發現我錯了世界上不僅有這樣的人而且還很多很多。
在這個你爭我斗的世界上所有的人為了獲取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在有求於人時讓自己顯得卑微;而當利用別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後又讓自己顯得高人一等。社會就是這樣。社會我想可以用殘酷一詞來形容它。因為殘酷所以無情;因為無情所以可怕然而我們最終都要步入其中。社會何時才能變得充滿愛呢!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19
人生存在著無數多種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恰恰是未知性的分支。
有人認為,命運早就決定好了一切。殊不知,每個人都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同樣也決定著自己的一切——
因此,成功的可能性,往往是握在自己的手裡。
成功並不是人生的終點,不過,走向成功的路途卻還是遙遠的。就像屈原在《離騷》中寫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成功即是對真理另一種形式的追求。它同樣需要你不懈的發掘與探索,需要你的百折不撓,需要你的鍥而不捨,需要你的永不言棄。
這些只是成功所必需的內在因素。也許從表面上來看的確很複雜,然而,若是將其轉化為成功的秘訣,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
——堅持。
是從一本雜誌刊物上看到的這篇文章——把單品做到極致。很新穎的題目,通俗易懂卻飽含哲理的內容,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作者極其用心地列舉了四個型別相同的事例。西北湖咖啡館中的曼特寧,鼓浪嶼偏好藍山的老闆娘,樓中店裡的雲南米線,還有重慶的一家小麵館。幾乎是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堅持一種單品,並將這種單品做到極致。
也許有很多人並不理解他們的做法,一生只做這麼一件事情,豈不是太過枯燥?
不過,那些嘗試過各種職業,卻從未堅持的人就真的享受過生活的樂趣嗎?表面上似乎是閱歷無數,然而最終卻仍然是一事無成。
反之,那些“把單品做到極致”,執著追求簡單而堅持的人卻一步步走向更高的臺階。他們捨棄了空想與浮華,也因而擷取了豐碩甜美的成功之果。
把單品做到極致。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營銷方式,更多的是一種處世態度。文末就有這麼一句話,“成功很簡單,只要沉下心來耐住寂寞做好一件事。”
就像傾盡全力的堅持,往往能成就簡單的極致。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20
《茶花女》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瑪格麗特是一個窮人的女兒,為生活所迫,淪為。最初,她的生活一直放蕩不羈、糜爛頹廢。可是阿爾芒的愛情改變了她,讓她為愛情寧願放棄自己奢華的生活,為愛情她甘於平淡。但她的美好願望並未成真,最後,為了阿爾芒妹妹的幸福,她放棄了自己美滿幸福的未來,不明真相的阿爾芒對她進行了無情的報復。最後,這位姑娘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茶花女》中最為感人的地方是阿爾芒和瑪格麗特之間的愛情,這愛情純淨如水、純潔如雪,雖然發生在一個身上,但它同任何偉大的愛情一樣值得人謳歌、讚美。瑪格麗特在身體上是,在精神上是貞女,她比其他人更高貴、更高尚、更純潔。正因為如此,她才為愛情寧願改變自己,也為他人寧願犧牲自己的愛情。瑪格麗特真正明瞭愛情的真諦,那就是,犧牲、犧牲、再犧牲。
《茶花女》中最為悲慘的地方就是瑪格麗特的慘死。她在貧病交加中死去,沒有關懷,沒有安慰,也沒有金錢,只有一個孤單無力的女友,她孤零零的走了,心中雖然有阿爾芒,但阿爾芒不在眼前。
書中最讓人厭惡的是瑪格麗特的陪伴,那個靠瑪格麗特吃飯的女人,瑪格麗特輝煌時她如影隨形,瑪格麗特貧困潦倒時她無影無蹤,而且在瑪格麗特死後還編派謊言,坑阿爾芒的錢。這個人是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金錢關係的表現,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也會找到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但絕不會絕跡。
另外,本書中對阿爾芒感情細節上的一些描寫也十分成功,一個陷入愛情中的男人的種種細膩感受使我們如同身受。阿爾芒是個純潔的人,感情上也聖潔,但他不成熟,不懂得保護自己所愛的女人。事情發生後一味嫉妒,不擇手段的報復,雖可理解,但過於偏狹。如果阿爾芒是另一種人,懂得成熟的處理問題,也許事情的結局不是這樣。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寫的非常高尚,雖然寫,但寫得非常乾淨,也非常高尚,也許這就是世界名著區別於其他作品的原因吧!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21
簡愛是一個貧苦低微、其貌不揚、性格倔強、感情豐富、獨立自尊、勇敢執著、聰慧過人的女孩,她對自己的命運、價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著理性的認識,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著堅定的追求。從簡愛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強,對於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斷、選擇的堅定理想和執著追求。作為一個心地純潔、善於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會底層,受盡磨難。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強的性格和勇於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為人們所讚賞。
在裡德太太家,10歲的簡面對舅母、表兄妹的歧視和虐待,己經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當她的表兄毆打她時,她勇於回擊;當舅母嚷著叫自己的孩子遠離她時,她高喊“他們不配和我在一起”;當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時,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從內心發出了“不公正”的吶喊。在孤兒院,簡的反抗性格更為鮮明,這和她的朋友海倫·朋斯忍耐順從的性格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海倫·朋斯雖遭迫害卻信奉“愛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痺下沒有仇恨,只有逆來順受。而簡對冷酷的校長和摧殘她們的教師深惡痛絕。她對海倫說:“假如她用那根條子打我,我要從她手裡把它奪過來,並且當面折斷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運妥協的倔強性格。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英國人的思維和宗教信仰有點難以適應。不過呢,人世間的真情多數是相通的。每當我讀到小簡愛因為無親無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視時,心中頓起的憐憫之情真讓人難忘;每當簡愛一次次化險為夷讓我多麼興奮;當她勇敢地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而堅持自己心中的真愛時,多麼令鼓舞和震撼;特別在文章最後,她拋棄一切去照顧那位可憐的愛德華時,我的心中欣慰與感動迸發而出。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22
十一長假,我沉浸在《神秘島》的世界裡。
《神秘島》是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是他代表作——科幻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小說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五名美國北軍俘虜在逃離時被拋神秘荒島的經歷。在荒島上,他們憑藉智慧,勇氣,毅力,建立了富庶的家園。
小說情節波瀾起伏,險象環生,並充滿豐富的科學知識。在有趣的文字中學到廣博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歌頌了主人公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和洋溢著強烈的追求自由和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
聰明有領導才能的工程師史密斯,記者史佩萊,忠誠的黑人僕人納布,勇敢忠誠的狗託普,水手潘克洛夫和少年赫伯特和後來改邪歸正的艾爾通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用他們險象環生的經歷為我們寫出這本《神秘島》。
本書能使讀者把心吊起來,彷彿身臨其境,書中的主人公運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四年來,從白手起家到衣食無憂,每個讀者都為他們感到高興。
主人公十分愛國,把那座荒島取名為“林肯島”,還用祖國的地名為“林肯島”上的景色命名,這每一點,都深深的體現出主人公的愛國情懷。
書中從一開始就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神秘的角色,下文也有種種怪事發生,無不讓我們聯想到那個一開始就出現的神秘人,引著我們,十分想看下去(看下去)。
本書透過有趣的故事還教會我們很多道理:不拋棄,動腦筋(要思考),勇敢等,真是沒有說教勝過說教。
最後,神秘人總算是公開了——尼摩船長,我十分興奮,這不是《海底兩萬裡》的角色嗎?儒勒·凡爾納巧妙地將《海底兩萬裡》與《神秘島》連線在了一起,讓我突然想再去翻翻那本《海底兩萬裡》了。
工程師史密斯先生利用自己的知識造出陶器、玻璃、金屬、風磨、電報機……以及眾人的團結,勇氣,這每一點都值得我們學習。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23
如果把人生當成是一次航行,那麼你的人生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把人生當成是一次冒險那麼你將會遇到無數艱難險阻;如果把人生當成是一次舞蹈,那麼註定會摔倒……但是隻要你敢於同艱難險阻作鬥爭,勇敢地站起來,繼續前進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你將會看到前方的另一片天空。
我讀了一本名叫《魯濱遜漂流記》的書,一部家喻戶曉的現實主義回憶錄式冒險小說,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受一個蘇格蘭水手海上遇險的經歷啟發寫成的。作者笛福在書中塑造了一個勇於面對自然挑戰的新型人物—魯濱遜·克魯索。主人公幼年就愛好航海,為了堅持自己從小的夢想拋開了有錢的家庭,航海無數次。終於這一次他的航船遇難了,船上的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他存活了下來,於是這場長達28年的漫長的路途開始了。
他做了一枝竹筏,把一些食物與生活用品用竹筏運到了一個島上,用船的帆布做帳篷吃著船上帶來的乾糧然後靠打獵維持生計後來他研發了一些水稻與蔬菜,並開始在島上種植。還訓練了一批山羊做肉食的來源。後來製作了一些簡單的傢俱放在山洞裡,隨後自己也搬了過去。
是一場勇敢者的挑戰,敢於挑戰你才可能成為英雄被後人所崇拜。
我不得不崇拜他,他敢於挑戰,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敢獨自一人在島上生活著28年,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是哭著鼻子在荒島上放棄了求生的意識等待著死亡,可他卻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用勇氣打敗害怕危險的心裡。這也更讓我懂得了害怕危險的心裡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著這本書的主人公一樣,不管你遇到了什麼困難,請你勇敢的面對,不要輕易放棄。不管你遇到了什麼危險,請你不要害怕,與危險抗爭,堅強的走下去——勇氣+智慧+不害怕危險的心裡>一切艱難險阻。讓我們每個人都在人生的大海里揚起生命的風帆遠航吧!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24
《飄》寫的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內戰這個大背景下南方的人物發生的一系列悲歡離合的故事,其中思嘉這一女主角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對於思嘉,我是抱著一中矛盾的心理,一半遺憾,一半喜愛。作為一個農場主的女兒,生活在上等人的圈子當中,有參加不完的宴會,有許多好小夥圍著她轉,這一切優越的生活使她成為了一個虛榮的人,同時她還有著強烈的妒忌心和報復心。因為妒忌她愛的艾希禮要娶媚蘭,為了報復英迪亞和霍妮那些嘲笑她的人,她選擇了嫁給她不愛的可憐的查爾斯,可是查爾斯很快便死了,以致於到後來連查爾斯長什麼樣子思嘉都不記得了。後來戰爭摧毀了塔拉農場,在她經歷了最最困苦的生活之後她不堪重負,為了得到錢交稅金,她欺騙了妹妹的男朋友弗蘭克,為了得到他的錢而嫁給他,思嘉是殘酷的,她懂得如何耍手腕。同時她也是無所顧忌的,她從不在乎名譽和別人對她的看法,她無所畏懼,在亞特蘭大她跟南方人瞧不起的“北方佬”做生意、僱傭犯人幹活、她開酒館、嫁給同樣受人唾棄的投機商瑞德……一切的一切她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儘管所有人都在咒罵她。
悲哀的是思嘉從來不懂幸福是什麼,她手上已經握著幸福卻不知道珍惜,而是固執地追求“天上的星星”,雖然她夠不到,可即使夠到了又能有什麼用處呢!所以她到最後一刻才知道媚蘭是那麼愛她,媚蘭這個外柔內剛的人,會永遠站在她思嘉身邊的;也正是到最後,她才明白,如果她多瞭解一下艾希禮,便不會再愛他,如果她多瞭解一下瑞德,便不會失去他,多麼的遺憾!
然而我卻喜歡思嘉的勇敢、堅韌、能幹。她答應了艾希禮會好好照顧媚蘭,便把她擔負在了自己的肩上,在戰爭中她帶著媚蘭和媚蘭剛出生的孩子艱難的回到已被破壞的塔拉,面對最最崇敬的母親的去世和父親因思念母親而精神不好,思嘉沒有倒下,而是用自己細嫩的雙手,撐起了這個家,她犁地、撿菜、採摘棉花,好讓一大家子人不會捱餓,然而她不久前還是一個嬌生慣養的上等人啊!思嘉是一個樂觀的人,她常告訴自己明天又會是另外的一天,而這句話使我受到了很深的啟發,是啊,明天又會是新的!
世界名著讀後感 篇25
多次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老人與海》是在1952年,由美國小說家海明威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 它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由於小說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 ,於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人真事而寫的。 小說講述的是老漁夫富恩特斯捕魚的故事。 書中寫到老人曾經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馬諾林的小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捕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兒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 並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 他的小船在海上被拖了三天,那條魚才筋疲力盡,最激動的時刻到來了。“老人腳踩釣索, 把魚叉舉得很高,使出全身的力氣,扎進了魚身,魚血濺了老人一身,濺了一船 ”,終於,他把魚殺死了,把它系在了船頭,他無法相信這條魚竟有那麼大,簡直像在船邊綁上了另一隻大得多的船。
在歸程中 ,馬林魚的血腥卻引來了一波又一波鯊魚的襲擊, 老人奮起反抗, 刺死了一些,趕跑了一些,可是一 次又一次的襲擊,還是讓老人極度勞累了。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是大海,帶給他希望;又是大海,讓他什麼也沒有得到。在他眼中,大海是仁慈而又殘酷的。
輕輕地合上《老人與海》 ,不禁思緒萬千,我的心早已在字裡行間隨著主人公的心跳,飄到了那波濤洶湧的大海。飛到那片墨西哥灣暖流流經的海、那片美麗的海、那片仁慈而又殘忍的海、那片水天相接的海、那片老人正在搏擊的海?真想奔過去,與老人一道搖起船槳,共同搏擊 。
富恩特斯是海明威所崇尚的最完美的人 。 他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 ,是條“硬漢子”,在遇到巨大壓力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
雖然除了大馬林魚的骨架,他什麼也沒有得到, 但是,面對茫茫大海,老人收穫了不尋常的閱歷,收穫了一段無可比擬的心旅歷程:沒有奮力一搏,怎麼會知道最後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