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青春的明媚憂傷作文

走過青春的明媚憂傷作文

  十六七歲的天空恰似一盞長明的天燈,用自己忽明忽暗的光線刻刻尾隨著與曾經漸行漸遠的憮然年少。

  正是最不安又必須甘於臣服的年紀,我幻想著如餘秋雨一般目標彌散卻步伐篤定的旅行,亦期待著張愛玲筆下傾城的至美愛情,卻也不得不思量一年後高三剛剛了結的夏天,該以怎樣的'姿態揮手童年,真正披上那件昭示已成年的華裳。

  我曾期待張楚哼唱過的光明大道,亦幻想著某一天天遂人願自此飛離這個讓我待了十七年的平凡小城。我一遍遍的用近乎滴血的文字歇斯底里地對這個世界的認同與不認同嘵嘵不止,用幹竭的心境編制夢境。

  書桌上,永遠擺著自己從書店裡淘來的各種報刊,卻也躺著一本本自詡中國最好教輔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我以為,可以於高二高三的緊俏時光裡用文字療傷,用歡樂的文字驅趕絕望。

  可最後,真正的絕望不來自憂傷,成績單上驟減的數字還是讓我不得不把一切浪漫與詩意鎖進不為人知的寂寞角落,用一本又一本的高考真題舔舐傷口。

  是的,我終於選擇臣服,不是無可奈何的屈服,而是心甘情願的順從。我終是沒有勇氣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做更為特立獨行的那個人,但卻有勇氣正視該有的生活與使命。

  十六歲,至今想起都夾雜著讓人心疼的憂傷,卻也在那一套又一套的試題中看到了絕望後的明媚希望。記憶裡的天空忽明忽暗卻也一片明朗,惆悵的少年苦苦掙扎卻正向前方。

  十七歲,聖者隱退。自此不再熱衷於編構旁人悲歡離合的故事,亦不再沉溺於自我信條無法自拔。沒有餘秋雨,沒有張愛玲,沒有林徽因,我甘願用最簡單的日子瞭望。我願給自己最後的少年以無窮無盡的簡單,簡單到不用主謂賓也可以翔實記載。

  我看到我的夢想在十八歲剛剛成年的夏季對我揮手微笑;我看到,我的臉上盪漾著的明媚憂傷;我看到,窗外灩灩的月色漸漸退去,透出一絲暈黃的光,或許,我的天燈會把夜照亮。

  時間依舊像是一張狠厲不容逃脫的網,罩著人所能支配的每一份短暫;書桌旁,依舊充斥著刺鼻的油墨香,我依舊,是一個文藝未成年,對著未來安分的張望。

  我,依舊是一個文藝未成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