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七齡詠鵝的名人故事

駱賓王七齡詠鵝的名人故事

  駱賓王,字觀光,是我國唐朝初期的著名詩人,和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他出生於公元640年,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卒年不詳。駱賓王因七歲能作《詠鵝》詩而被稱為“神童”。駱賓王之所以七歲就能寫出震驚後世的《詠鵝》詩,當然和他的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後天勤奮學習、刻苦努力的結果。

  駱賓王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是一個詩賦愛好者,熟讀《詩經》和《漢賦》;他的母親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子,善於作詩習文。特別是他的父親駱一度,雖然主讀經史,但也喜歡賦詩寫文章。

  駱賓王出生後,祖父見他生得皮膚如脂,眼睛有神,便預測他將來是一個做詩人的材料,對他格外注重培養。從他剛剛會說話的時候開始,沒有先教他識字,而是教他背詩;他的母親雖然知道應該先教字後教詩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但她不願意掃老人的興,便乘老人不在時,偷偷地教他識字。

  駱賓王在長輩的影響和教育下,對詩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祖父教給他背的詩歌,只要祖父教一遍,他自己背一遍,再用母親私下教給他的字默寫一遍,便能記住,而且再也不會忘記。開始,祖父每天教他一首詩,他能記住;後來,祖父每天教他兩首詩,也能記住;再後來,祖父每天教他三首、四首、五首詩,他仍能記得住。父親見兒子一天能學會四五首詩,仍精力充沛,便又夾雜著讓他學古文,讀經書,駱賓王同樣興趣濃厚,學習刻苦,並且開始模仿著寫詩、作文章。當他五六歲的時候,因為他善於觀察,喜歡動腦,不僅掌握了上千首詩和幾百篇古文,而且寫出的詩歌也意新詞美,作出的文章氣勢豪邁,成了當地遠近有名的小才子。

  公元647年七月,唐太宗下令全國各地選拔人才。來浙江義烏縣選才的官員獨出心裁,在正式舉行考試之前,要召開一次賽詩大會,以進行初選。駱賓王聽說後,也非要去參加不可,可是他的父親駱一度卻不同意。他認為,這次賽詩會是朝廷所派官員舉辦的,一個剛剛學會寫詩作文的孩子也去,豈不是胡鬧?萬一朝廷怪罪下來,自己如何擔當得起?

  後來,在駱賓王的反覆要求下,他的爺爺發話了:“你父親就是這樣膽小怕事。別鬧了,他不帶你去,我帶你去;可有一件,去了後能作詩就作詩,不能作就別參加,去看一看,開開眼界也是好的。”

  駱賓王高興得一個勁地點頭。

  七月的`天氣,正是驕陽似火,賽詩場不得不設在了湖邊的一片樹蔭下。即使這樣,那些考官們一人一把扇子,不停地扇著,可汗水還是順著臉往下流。祖孫倆來到一看,賽詩已經開始了。那些報名的舉子,有的年過半百,有的已近不惑之年,最年輕的也二三十歲了;可他們念出的那些詩句,不但考官聽了搖頭,連小駱賓王聽了也感到沒有味道,不由得心中著急,躍躍欲試。

  正在這時,只聽考官高聲喊道:“還有哪位上場參賽?”

  賽場上無人回答。

  考官見無人應賽,便宣佈說:“既然無人再來參賽,今日就此結束。”

  “且慢!我可以參賽嗎?”

  祖父一把沒拉住,駱賓王已躍人場內。

  考官見進入賽場的雖然是個小孩,出語倒有膽識,眼睛雖然不大,卻炯炯有神,不由得來了興致,遂微笑著說:“此次賽詩,未宣佈年齡限制,你可以參加。”

  駱賓王說:“那就請大人出題吧!”

  考官一聽,不由感到吃驚,心想:別的參賽舉子,都是把準備好的詩拿來唸,而他卻要當場吟詩,還要考官出題,看來,這小孩有點不凡。可是,出個什麼題目好呢?

  考官正在思考,忽見湖的對面游來一群鵝,並且“哦,哦”地叫著,遂靈機一動說:“就以湖中的鵝為題吧!”

  對鵝,駱賓王很熟悉。因為他的家鄉有一條小河,天天有鵝在河中戲水覓食,他經常隨爺爺去河邊散步,對鵝的形象和習性做過細緻的觀察。所以,當考官說出以鵝為題時,他稍加思索,便隨口吟道: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青波。

  駱賓王的話音一落,那考官便情不自禁地稱讚說:“詠得好,詠得好,真是詠絕了!”

  那些參賽的舉子,更是一個個被駱賓王驚得面紅耳赤,目瞪口呆。

  這年,駱賓王七歲。他的名字,伴隨著《詠鵝》,被越傳越遠。

  後來,駱一度去山東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任縣令,駱賓王也隨父來到博昌。幾年後,父親病死在任上。十七歲的駱賓王帶著他的母親,移居到兗州瑕丘縣。他初試未中,公元678年,任長安主簿,後調侍御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