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文評估方法 解放小學語文教師論文
改革作文評估方法 解放小學語文教師論文
關於怎樣進行評估,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寫道:“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
當我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一定感到十分親切。是的,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比較軟化的作文評估要求,其意義不單是給學生的作文評估以更為正確而科學的方法,而且還是在給語文教師們“鬆綁”和“減負”!在為語文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進修學習而努力。
小學教師許多時間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於作文教學上的諸多問題,使得學生們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們的小學教師也就在做著卓別林擰螺絲式的機械而重複的勞動--其中的枯燥、無奈和精力浪費,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來,誰也不敢動一動。
你不改或者少改作文,教研組能透過嗎?教導處能透過嗎?校長能透過嗎?上級的教研員能透過嗎?因為似乎自古以來做語文老師就得改作文!這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我最近在蘇北泗洪演講,講到作文批改問題的時候,就有一位女教師激動地站起來說:“李教授,我們都知道作文批改中有許多重複而無效的勞動,除了改出一些錯別字,就是寫一些顛來倒去的評語。我用了幾乎全部的業餘時間批改作文!我今天也不怕得罪領導,我敢說,我都改得快要發瘋了!”她的話,引起了全場幾百名聽眾的共鳴。
其實,學生作文水平乃至整個語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師的政治思想水準和文字鑑賞水平、課堂排程能力和循循善誘藝術,作文的書面批改只佔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準”和“水平”、“能力”與“藝術”,則是必須靠教師自身不斷地學習提高才能達成的。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可見教師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來,我們很少探討作文課應該怎麼上,應該如何指導學生攫取寫作素材,應該怎樣調動學生的寫作情緒;卻將所有的作文教學都“押”在作文評改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很多家長,甚至不少校長,評估教師的業績不是看他課外學習是否認真,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教學效果是否顯著,而是以改了多少作文字,以是否“精批細改”為準則。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師們也以為作文改得多,改得仔細才是工作積極,於是,一個個埋頭在學生的作文本里!這對教師是多麼大的延誤!
古人說,“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我們的語文教師沒有時間讀大學問家們的文章,沒有時間學習時事政策、電腦英語,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精力卻花費在“學習”學生們的“著作”上了。教三年級的教師永遠閱讀三年級孩子的“著作”,教六年級的教師永遠閱讀六年級孩子的“作品”,教師的水平豈能提高?教師的水平上不去,要教好孩子,豈非緣木求魚?
提高教學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條,就是騰出時間,特別是騰出教師們批改作文的時間來讓老師們學習進修!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極為軟化的作文評改要求,就是為教師“減負”開出的一劑對症藥方!
是的,“精批細改”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做法,但是,這種做法在21世紀的今天是否值得提倡,值得討論?
首先,某些“精批細改”的做法,減損了學生的責任心和“學會學習”的能力。
以改錯別字為例,批改作文時,教師往往要在錯別字旁邊畫一個“U”型框框,然後由學生訂正。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師自己識別錯別字的能力,學生並沒有在識別錯別字上得到任何的學習和訓練。從整個教育背景上看問題,讓學生學會尋找自己的錯誤,善於發現自己文章中的問題,才是對他們學習責任心的培養和“學會學習”的技能的訓練--我們應該將孩子們放到地面上讓他們自己學習走路,不要老是“抱”著他們。
第二,許多小學教師自己並不經常寫文章,對於文章的構思、生成和寫作不熟悉,卻要在修改上把關,往往會出現隔靴撓癢的情況。如果教師水平不高,把好的作文說成了壞的,把對的改成了錯的,那才叫適得其反呢!
有一本《小學生達標作文選》,小學生寫道:在航模比賽的時候,當看到自己的小船和另外一個同學的小船並駕齊驅時,急得“手心裡直冒汗”。而教師的點評卻是:“應該描寫的是人的臉而不是手……手心怎麼會冒汗?”
不能描寫手嗎?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著名的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中,就用了十幾頁的篇幅描寫一個賭徒的手!手心就不能冒汗嗎?無論生理學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都將否定以上說法。你們看,這是多麼可怕的誤導!可惜據說還是一本比較權威的書籍!
最近看到上海有一本雜誌的第11期的“作文導航”欄目,在指導初中生寫作文時告之:要“1.巧設懸念:對人物的特點不預先作評述……2.欲揚先抑:可以穿插在“我”的心理活動……3.前有伏筆,後有對照……”我不理解,這是在教作文呢?還是在教寫小說?!是在教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手寫我口”呢?還是在教他編造情節?
第三,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除非是投稿文章,或者畢業論文、碩士博士論文,一般千字以內的課堂習作,以教導學生一氣呵成,不作大的修改為好。這樣做,一是為了應試,平時改慣了,行嗎?二是為了提高自信心,一篇千字文章,一稿二稿地改,文章是似乎改得好些了,但是自信也越來越少了。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比較軟化的作文評估要求,不但注意到了避免以上三個問題,還顧及到了學生的學習心理,使學生能感到成功的快慰。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作文,確實還像剛學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點甚至錯誤,但是,總應該以鼓勵為主,表揚為主,千萬不能求全責備,千萬不能使他們害怕。任何課程,一旦使學生害怕了,那就壞了--害怕是厭學的先導。
當孩子們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字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們做教師的小時候的難道已經忘卻了嗎?
更重要的是,在許多時候,小學生的思想、觀點、情感和想像力已經大大地跑到文字表達前頭去了,而他們語言文字的“建築材料”則相對貧乏,嚴重滯後,駕馭文字的能力也相對稚嫩,所以,就必然會有詞不達意、用詞不當、邏輯混亂、層次不清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對學生的文章自作主張地用我們成人的`理解進行體無完膚式的修改。
小學生,無論就其觀察事物的視角還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與我們成人大不相同。他們的視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錯的,未必就無可取之處,恰恰相反,有時他們的視角和方式表現出一種成人無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獨特和創意,就像孩童的圖畫和字跡一樣,只是我們這些肉眼凡胎的成人尚無法窺見其中的奧妙罷了。
所以,一旦用我們成人的眼光去刪改孩子們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傳達他原來要表達的思想,而是強加了我們透過他們詞不達意的文字所猜測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拋棄或者改換他們的思維方式來換取教師的歡心,這是最糟糕的事情,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穩的文章反而並不可愛的原因。
現在,軟化的作文評估,不對學生的文章作明確的是非定奪,而是更多地採用疑問式、商量式、建議式、比較式的評估方法,也許對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對學生形成他們的寫作個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極大的幫助。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非常寬鬆的評估手段,也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把作文評估卡得那麼死,非要那麼的量化,非要那麼一分半分地摳,非要把學生分一個高下三等不可。而要讓學生儘量淡化對分數的注意,強化對寫作本身的興趣和信心。特別是在平時作文訓練的時候,因為不是選拔考試,所以就更應該教育和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每一次的作文訓練、作文評改,其目的仍然是一種“誘導”,誘導學生寫得多,寫得好,誘導他們產生興趣,堅定信心,使他們感到“易於動筆,樂於表達”,這樣,才能在考試和運用時充分發揮和大膽創造。
今天,新的科學的《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出臺,關鍵在於我們教師自己能否充分理解,並在實踐中體會執行,而其中關鍵的關鍵,又在於校長。無錫市清揚中心小學張賽琴校長在學習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後完善了一系列的方法,現在,他們學校的語文教師只需要、也只允許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將全班的作文批改工作完成了,為該校語文教師的自學進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以為,這是一種革命性的做法,值得學習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