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濟南作文範文

印象濟南作文範文

  導語:濟南,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這裡風景優美,景色怡人,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印象濟南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印象濟南作文一

  我生長在這座北方小城,十幾年來靠著它的山,飲著它的河,這尚且只是我記憶中的十年。那麼,這座長著垂柳與荷花,湧著清泉的古城,又該有怎樣跨越千年、看盡紅塵的記憶呢?

  而在這特殊的五月,暫且不深究於“龍山文化”發源地或“有心常做濟南人”的頌揚。放眼近代中國,五月三日是不容濟南人忘懷的,是濟南記憶中的一道血痕、文化傳承中的傷痛。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五月三日,我都會驚奇的詢問那盤旋在上空的警笛是為何。“濟南慘案”這個名字,第一次深入我腦海。那時我還太小,並不能明白歷史的原委,可那毫無理由的、本能的心悸與悲哀卻常常充斥於心。

  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清晨,一名北伐軍士兵被日軍無故射殺,同時兩個營又被日軍攻擊。中國士兵奮起反抗,日軍見事不好,便派佐佐木到一——南京大屠殺主犯,去會見介石。介石下令停止對日軍的還擊,又派人去和日軍交涉,日本侵略者得寸進尺,恰有兩個日本兵被流彈打死,於是侵略軍更兇焰萬丈。蔡公時及交涉署人員被日軍圍困,豈料後者還強行搜查、搶奪檔案。蔡公時等人一開始還婉言解釋、據理辯爭,要求釋放被綁人員,可日本軍怎會講理。蔡公時一腔愛國熱血似烈火熊熊燃燒,更斥“以一箇中國人的身份痛斥你們這幫強盜。”交涉署人員也受蔡公時激勵,爭相痛罵,怒斥強盜。日軍惱羞成怒,割下其耳鼻,又斷其腿臂,最終除一名勤務兵死裡逃生,所有人均死於亂槍之下。

  介石事後曾向日本政府抗議,但日本政府反而擴大事態,更向中國公民開炮射擊。國民政府一味忍讓,最後竟出了濟南城。北伐軍撤出濟南後,日軍於五月十一日上午開始大屠殺,濟南死傷軍民1.1萬有餘。濟南慘案促使國民政府放棄對日希望,開啟抗戰時期。

  “身受之恥,以五三為第一,倭寇與中華民族結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這是介石在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的中寫的。自此,他每天堅持在日記中寫“雪恥”二字。

  其實歷史也是文化,它離我們並不遠。每一個今天,就是明天曆史的昨天,是文化血脈上不容斷截的一段。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在幾十年以前,那冒著灰煙的.城樓,蓋著焦木的門口,我聽得見不遠處的槍響和一聲聲氣壯山河的吼叫。正是因為有這些人,正是因為有淌過荒石的鮮血,才有盧溝橋的炮響,十月一的歡呼,才有史書上深深鐫刻的一筆為中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曾有言道:“羨煞濟南山水好。”何止是山水,我望著遠處的石碑,耳邊迴盪著催人淚下的警笛,綿長的聲音裡我聽見濟南淺淺的一聲嘆息。

  在濟南的記憶裡,有商周的燦爛文明、明清的詩曲,但那些槍管彈殼又何嘗不是它寶貴的文化。不只是它,是整個中華民族、每個中華兒女深深刻在心裡的字,是文明的繼續,是詩曲的延長。在漫漫歲月中走來的古城,回望著它鋪滿鮮花又艱辛難耐的旅程。

  我覺得很幸運,能生長在這樣一個地方,我很愛我的家鄉,愛它的模樣,愛它的繁榮與傷痛。那既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麗,也有“五三之恥”的痛楚,千年來的芳香與剛剛熄滅的火藥繚繞成不散的文化之源。願它今後少磨難,用瑰麗而又堅強不屈的文化支撐著每一個人;願它多年以後的記憶裡,能有一個小姑娘,曾牽著它的手,為它歌唱。

  印象濟南作文二

  因為小學課本里老舍的文章,我知道了濟南。因為工作關係,我來到了濟南。沒來濟南前想它惹得老舍先生費那麼多筆墨,該是多麼美麗的地方啊,可是末了才知道,現實和理想的距離,真的是不止一點點。濟南,因其泉水多也叫泉城。

  平心而論,如果不是為了增加談資,一個平和的城市是無法引起那麼多話題的。很奇怪老舍先生對濟南有如此多興趣,但我們寢室人對濟南所一貫採取的魔幻現實主義批評言論,估計部分也是出於話題需要。

  總覺得還是應該去探訪有著“七十二泉之首”之稱的趵突泉。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的市中心,裡面古木參天,小徑邊灑落著一泓泓清池和不那麼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等20餘處名泉,讓人感覺很幽靜。而且這些水池其實是互通的,水也是活的,那麼幹淨、那麼清澈見底,真惹人喜愛,把手伸到水裡,冰涼沁骨。水位的確很高,很多地方的水面已經和池岸持平,甚至溢位了岸邊。說實話在真見到趵突泉之前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為中國的所謂名勝往往都會讓人產生不過而而的感覺,何況最近這些年常常能聽到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導致趵突泉不突這樣的負面新聞。然而真的走近趵突泉,雖然比較失望,但還是會被感動的,泉池呈長方形,周圍有圍廊也有戲臺,大紅色的樓榭亭臺圍繞著一池碧水,中間3個泉眼不息地噴湧著,勢如鼎沸,真的很神奇。

  公園裡也有一些人文建築,比如李苦禪紀念館,還有就是我最喜歡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故居也座落於此。都是值得靜下心來走進去看看的。其中李苦禪紀念館位於萬竹園內,是個小小的四合院,院子中間種了四棵石榴樹。離開趵突泉公園後,我想去濟南的老城區走一走,見識一下“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老濟南風味。沒想到老城區就躲在濟南最繁華現代的步行商業街泉城路後面,剛一走進去,竟有種時空倒錯的暈眩,眼前擁擠破敗低矮的簡陋磚木結構的平房窄巷,和身後巍峨高大透亮櫥窗中陳列著奢侈品的大型商鋪完全是兩個世界。

  然而在這個破敗的老城區裡穿梭了很久很久,卻還是沒有找到傳說中的清泉和垂柳的影子。沒有灰心,憑藉腦子裡天然的羅盤,終於在迷宮般錯綜複雜的小巷中找到了王府池。來濟南之前做過功課,知道王府池所在的地方曾經是明德王府的王府西苑,後來隨著改朝換代,江山易主,這一帶也逐漸劃歸民居,池水主要源於池西小樓下的一泓甘泉:濯纓泉,泉名取孟子所詠古歌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之意,但一般老百姓叫不慣那麼文縐縐的名字,還是稱之為王府池子。

  雖然已經知道位於曾經的王府後苑的這個池子,現在已經成為平常百姓消暑納涼的場所,但當我面對陋巷盡頭豁然出現的這個巨型水池,還是愣了片刻。首先是訝異於水池的規模,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比游泳館的標準短池還大,周圍環繞的建築都已經是陳舊而破落的民居,然而這個巨池還是能使我推想得出當年王府的恢弘氣派。其次就是那些在池中、池邊的人們,他們穿著泳衣盡情地互相嘻鬧,完全不介意我這個外來闖入者好奇打探的眼光,反倒讓我不好意思多看了。他們臉上那種由心而發的快樂很具有感染力,讓我想起小時候同學家的弄堂生活,這也是香港人常說的“草根”生活,的確別富魅力。

  離開王府池子順著巷子往東北折行,即是曲水亭街。街兩側是珍珠泉、王府池等眾泉匯流成的小河,河沿上小瓦翹簷、青磚粉牆的民居格局依然保留著明清古韻。這裡便是《老殘遊記》中“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描述的所在了。在2004年仲夏的這個週末午後,婦人們在河邊清洗衣物,男人們在河邊的家門口的竹椅上擺上兩盤象棋,沒有喧囂遠離繁華,時間在這裡彷彿靜止。我走在這老街上,獨享屬於我自己的清靜。。。

  多次出差,從來都只是機場-工廠-酒店-飯館幾點一線,從來沒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也沒有機會走在大街上當地的民風民情,所以對我來說城市和城市之間只是名稱變換而已,沒有實質的區別。

  第一次去濟南,也是我第一次在出差的時候為自己偷得半日閒,值得回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