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方面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個方面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對逆境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承受與調節的能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個方面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1.家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現在的孩子成長的條件十分優越,家裡父母、祖父母圍著他一個轉,安排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娛樂,休息,輔導他學習功課,東奔西跑為他購置教學參考書,請家庭教師,聯絡進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使孩子一路順風。

  但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自殺的訊息時常見諸報端和熒屏,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極低。因此,家長從小時候就要幫助孩子增強耐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其實,為了生存任何物種都對自己的後代進行承受能力的訓練。母獅子一次次地把小獅子往溝裡推,讓它自己艱難地爬上來,狐狸也是如此進行生存訓練的',更何況我們這些“萬物之靈”的人類了。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力量的一種,屬於意志力量的一部分,包括吃苦意識、承受失敗的力量,等等。心理科學上把健康人格劃分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這三種人格力量。意志力量又包括獨立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和競爭性。建國後的幾十年來,我們對心理學上的智力因素較為重視,而對心理意志力量一直不夠重視,凡是家長能做的,都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條件,使許多孩子錯誤地認為:人生之路上佈滿了鮮花。他們沒有讓孩子看到生活之路的坎坷曲折,因此,孩子也就缺乏這種心理準備。由於他們現在的生活水平較高,缺少對痛苦的體現,很自然,這些溫室中的花朵就經不起哪怕是一小點的痛苦,更談不上人生中的重大考驗了。

  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重要,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目前這一節奏較快的市場經濟社會中,成功與失敗是一對孿生兄弟,是難解難分的,必須讓孩子很早就對這一人生現象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快樂也會有痛苦,有順境也有逆境。為了增強孩子的承受能力,必須對孩子進行耐受挫折教育,進行吃苦(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教育。

  2.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為了孩子的成才,除了要對孩子進行快樂安靜的性格培養之外,還必須使他們有挫折的情緒體驗。統計數字表明,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坎坷不幸的童年,難怪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回答作家成功的訓練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不愉快的童年。”不光作家如此,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其它有成就之士,如科學家、藝術家也都類似。前不久《經濟日報》登載了幾十位“逆境中成功的美國企業家”的成長過程,他們都有著不斷失敗的經歷,但他們有頑強拚博,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美國人從小就不知不覺地對孩子進行自主性生活教育,孩子從小就被要求獨立性強、競爭性強,並要多次承受痛苦挫折。家長要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耐受挫折的教育,要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敗這兩種可能,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失敗的思想準備。若失敗了,就要覺得,失敗也是常有的事情,關鍵是找出失敗的原因,爭取下次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以前沒有遇到失敗,或者成功的時候多,失敗的時候少,是因為以前遇到的問題的難度還不夠大,而且有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以後自己獨立處事,失敗的可能性會更大,要有所準備。

  3.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家長還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孩子的年齡,對孩子進行體驗痛苦的教育和訓練,使他們瞭解到更多的痛苦,增強痛苦意識,有痛苦這種情感體驗。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主張對兒童進行痛苦的訓練,他是這樣說的:“當把快樂、友誼、痛苦和憎恨都植根於兒童心靈的時候,他們對這些性質固然不明白,但一旦獲得了,就會發現這些都是相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吃苦教育也有不少精闢的論述。古今中外經驗表明,對孩子進行痛苦教育十分必要。

  因此,家長要對孩子進行體驗痛苦的教育,而當孩子遇到困難和逆境時,不必立即出面去替他解決,而應給他們自己處理的機會。另外,應經常和他們講述一些名人遭受痛苦而成才的故事,觀看艱苦創業的故事影片。孩子透過耳濡目染,達到對痛苦的認識。必須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堅持性、果斷性和競爭性。特別是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更應如此。不要太嬌慣他們,以至於心理上“弱不禁風”。這樣,孩子長大之後,面對人生的難題,才會不被嚇倒、壓倒,成為有作為的人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