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棲霞山著名導遊詞
江蘇棲霞山著名導遊詞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遊,總歸要編寫導遊詞,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我們該怎麼去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江蘇棲霞山著名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江蘇棲霞山著名導遊詞1
棲霞寺山門廣場左側即是棲霞一寶明徵君碑,明徵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為紀念明徵君(明僧紹)將自己的宅第捐獻給佛門,建立棲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手筆,筆法俊逸清秀,剛柔有致,可見當時風格特點,碑面除碑額篆書“明徵君碑”四字外(四字為王知敬手書)均為行書,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現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僅缺十三字,字跡清晰可辨、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據傳為高宗親筆。其字型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筆力遒勁,雄渾;其二,字型並無遒勁,瀟灑之感,倒有柔弱疲軟之貌,如果說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寫照麼!要不然他的政權怎麼會落到武則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區儲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國現存唐碑中,是極罕見的`珍品。
棲霞寺歷代僧人都稱碑材為“梅花石”。現此碑經古生物專家考證,屬於沉積岩類的“海百合莖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莖等動物化石,全碑正面約有海百合動物化石2萬2千多個,距今已有2億零5百多萬年。具有這麼多可見的動物化石製成碑的如此大塊的標本,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因此,棲霞山的明徵君碑不僅是文物古蹟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質界收藏的化石標本之珍品。
棲霞寺座落於棲霞山中峰西麓,龍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隱居於此的高士明僧紹(字徵君),舍宅為寺,始稱棲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棲霞寺之始創,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時規模宏大,與湖北玉泉、山東靈巖、浙江國清並稱為我國“四大叢林”。
江蘇棲霞山著名導遊詞2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xx,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遊覽棲霞山。
“金陵名藍三,牛首以山名,弘濟以水名,兼山水之勝者,莫如棲霞”。棲霞山古稱攝山,因山中盛產中草藥,可以滋養攝生,故名。棲霞山位於南京東北郊十八公里處,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東峰綿延向東形似臥龍,名龍山;西峰突兀江邊,狀如伏虎,名虎山。棲霞山外形似傘,因此古時又稱為傘山。至於“棲霞”名之由來,至少有兩種說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紅葉,每當深秋時,猶如晚霞棲落,蔚蔚壯觀。現棲霞山為我國五大紅葉觀賞風景區之一。
古人云,“會遊遊棲霞,不會遊遊天下”。可見棲霞山獨具魅力,首先棲霞山兼山水之勝,被乾隆皇帝譽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其次,棲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專家稱為濃縮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見證地。第三,棲霞山(古稱攝山),自古以來以盛產中草藥而聞名於世,在我國中草藥資源寶庫中獨樹一幟,葛玄、葛洪、李時珍等名人曾多次來棲霞山。第四,對於國內外地質、地理工作者而言,棲霞山富有地質之勝,棲霞山是我國東半部地質情況中南方型別的“模特兒”,現在國際地質學界還把一些地層名字冠以“棲霞”二字,此外,棲霞山還盛產金、銀、錳、鋅等礦產。第五,就自然景觀而言,獨特的山巒奇石,二澗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紅葉,確實為一引人入勝的風景名勝地。
江蘇棲霞山著名導遊詞3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20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梁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20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建立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型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畢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型為“趙體”。